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大夢春秋019|齊桓公人生中最華麗的時刻:葵丘之盟,葵丘之夢

西元前655年秋天, 當宰孔見到鄭文公姬捷時, 後者正準備參加即將舉行的首止之盟。

首止是齊人的揚威之所, 卻是鄭人的傷心地。 西元前694年秋天, 齊襄公姜諸兒就是在這裡殺死了鄭君姬亹並車裂高渠彌。

轉眼四十年過去了, 山河依舊, 人事全非, 諸侯再會首止, 當年的會盟壇上想必已是荒草叢生, 野鼠橫行, 如果儀式還在同一個地方舉行, 少不了一番修整。 主盟的當然是齊桓公姜小白, 其餘參加者, 除鄭文公姬捷外, 還有魯僖公姬申、宋桓公子禦說、陳宣公媯杵臼、衛文公姬燬、許僖公姜業、曹昭公姬班,

以及周太子姬鄭。

姬鄭是此次會盟的焦點, 所有的議題都圍繞他展開。

作為周太子, 姬鄭的遭遇和當年鄭國太子姬寤生的遭遇頗有幾分相似, 他們都有一個備受母親寵愛的弟弟。

姬鄭的弟弟名叫姬帶, 兩人都是惠後(即周惠王姬閬的夫人)所生, 算起來, 姬鄭大約比姬帶年長兩三歲, 至西元前655年時, 姬鄭大約二十歲, 姬帶大約十七八歲。 就在這一年之前不久, 惠後萌生了廢姬鄭, 另立姬帶為太子之意, 這一點與武姜欲廢姬寤生而立姬段之事如出一轍。 不過姬鄭不如姬寤生幸運, 他的父親周惠王姬閬似乎是支持惠後的。 姬鄭得知自己有可能被廢之後, 向姜小白求援, 後者尊重其周太子的身份, 有心安定周室, 是以有此次首止之盟。

周都洛邑

當周惠王姬閬獲悉姜小白召集諸侯與太子姬鄭會盟時, 十分惱火, 但畏于姜小白的勢力, 不敢撕破臉面與之抗衡, 就想出了離間諸侯、拉攏鄭國的辦法, 希望擺脫齊國的控制, 轉而依靠鄭國。

可惜, 姬寤生的時代早已成為歷史, 如今的鄭國實力衰微,

難堪大任。 但鄭文公姬捷被喜悅衝昏頭腦, 已經對現實失去了判斷力, 他只想到追隨楚國很容易, 卻沒考慮到晉國未必願意施以援手, 更沒有仔細掂量鄭國將因此面臨齊國什麼樣的懲罰, 以及結局如何。 姬捷懷著重振鄭國聲威的幻想, 準備背叛齊國, 不再參加首止的盟誓儀式。 鄭大夫孔叔立即出面阻攔:作為一國之君, 怎可如此輕舉妄動?今日逃盟, 明日禍患必至;到時候你再想與齊國結盟, 將會付出巨大的代價;你一定會後悔的!

姬捷不聽, 把自己帶來的軍隊扔在首止, 悄悄跑回了新鄭。

第二年, 即西元前654年, 姜小白率齊、魯、宋、陳、衛、曹聯軍伐鄭, 圍新城(在今河南省新密市東南)。 楚國隨即起兵, 圍許救鄭。 諸侯救許,

鄭圍遂解, 楚國亦主動撤軍。

出乎姜小白意料的是, 聯軍返國之後, 許國竟然主動投降了楚國。 如此一來, 鄭、蔡、許三國都站在了楚國一方, 黃河下游平原南部的廣大區域都成為楚國的勢力範圍, 姜小白當然不能接受這種局面, 伐鄭的決心愈發堅定。

西元前653年, 齊國再次攻打鄭國, 志在必得。 儘管姬捷殺掉申侯以取悅姜小白, 仍然無法阻止齊國拿下鄭國的步伐。 最終在管仲“崇德以服諸侯”的勸諫之下, 姜小白接受了鄭國的請盟, 將鄭國拉回齊國陣營, 而許國也在不久之後叛楚親齊。 在與楚國的這一輪博弈中, 齊國再次佔據上風。

此年年尾, 在位二十年的周惠王姬閬去世了, 太子姬鄭害怕弟弟姬帶作亂奪位, 不敢發喪,

派使者向齊國告難。 姜小白則於次年正月與諸侯及王室代表會盟于洮(曹地, 在今山東省鄄城縣西南), 共立姬鄭為王。 周室進入了周襄王的時代。

臨淄, 桓公台

在位三十五年之後, 姜小白終於迎來了西元前651年,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年頭。

他已不復年輕, 但功勳卓著,足以自豪。

三十五年來,他北伐戎狄,南服荊楚,調解諸侯紛爭,平定王室內亂,取得了一個國君所能取得的最高成就。但他還需要一個儀式——在諸侯面前,正式接受周天子的策命。此前,西元前667年,周惠王姬閬曾經派召伯赴齊賜姜小白為“侯伯”,但那次姬閬是有求于姜小白,因此這個“侯伯”更像是交換條件,而且似乎也沒有舉行什麼隆重的儀式。

十六年後,姜小白等到了這個遲來的儀式。

西元前651年夏天,登位不久的周襄王姬鄭為感謝姜小白,特意派使者前往頒佈賞賜。姜小白利用這個時機,召集齊、魯、宋、衛、鄭、許、曹等國會於葵丘(在今河南省蘭考縣東)。這是一個精心設計的安排,表面上說是為了招待天子的使者,以及重溫往日盟約,增進諸侯情誼,但諸侯們心知肚明,姜小白的真正目的,是要在諸侯大會上接受天子的賞賜,讓所有諸侯目睹那一刻的無上榮耀。

天子所派使者並非別人,正是首止之盟前召見鄭文公姬捷的周公宰孔。

那一天,所有到會諸侯都目睹了姜小白一生中的巔峰時刻。宰孔代表周天子賜姜小白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姜小白的“侯伯”之位因為這些東西得到了實質性的確認。

所謂“文武胙”就是天子祭祀周文王、周武王時所用的祭肉。肉本身當然不值什麼錢,可是它一旦成為天子祭祀祖先的“胙”,尤其是“文武胙”,就身價陡升,變得意義非凡,對諸侯而言,能分得這樣一塊祭肉是莫大的光榮。按照周禮,周室普通的胙肉是可以分給同姓諸侯和有功勞的異姓諸侯的,但“文武胙”似乎只有功勞極大的諸侯才有資格獲得,終春秋一世,被賜予“文武胙”的只有區區三位國君,姜小白是第一位。

“彤弓矢”就是施以丹朱之色的弓箭,包括一張弓,百支箭;“大路”則是用黃金美玉裝飾的車輛,天子專用。這兩樣東西與“文武胙”一樣,沒有什麼實用價值,但卻具有令人豔羨的象徵意義。

《左傳·僖公九年》書影

周襄王姬鄭賜予姜小白這些東西,有多重含義。

其一,姬鄭感謝姜小白擁立自己即位,賜之胙肉,希望自己的祖先賜福于姜小白;

其二,賜之彤弓矢,表彰其護衛華夏、征伐不義的赫赫戰功;

其三,賜之大路,嘉獎其尊王的美德。

姬鄭賞賜姜小白這些東西,是出於真心實意,而姜小白也自認受之無愧,所以當宰孔宣佈了天子的賞賜之後,姜小白立即走下臺階,面向北方,準備施禮拜受。然而宰孔卻在此時示意姜小白不要著急:我還沒宣佈完呢——天子還說,伯舅(指姜小白)年紀大了,加上功勞,賜給一等,不用下拜了。

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姜小白作為大國之君和諸侯霸主,數十年來見慣了各種大場面,怎麼會在接受天子賞賜時表現得如此迫不及待?

問題必定出在宰孔身上,原因就是他對姜小白非常不滿。

宰孔看得明白,姜小白雖然打著“尊王攘夷”的旗子,但他並非真心尊重天子,天子就是姜小白棋盤上的一枚棋子,尊之是為了用之。這一點,周惠王姬閬也很清楚,首止之盟前,他冒險派宰孔勸誘鄭文公姬捷逃盟,正是為了離間諸侯,與姜小白抗衡,可惜鄭國不爭氣,不禁打,很快又向姜小白求和。如今姬閬雖然早已離世,可是宰孔每每想到姜小白的囂張氣焰,就滿腹怨恨。當他作為周襄王姬鄭的特使,前來葵丘賞賜姜小白時,這份怨恨始終如影隨形,所以他在宣佈天子的命令時故意玩了個小花樣,目的無非是讓姜小白出醜。

姜小白卻沒想那麼多,天子不讓拜,那就不拜吧。他如果真的不拜而受,宰孔一定會很高興。但是管仲阻止了姜小白:為君不君,為臣不臣,亂之本也。管仲是在告誡姜小白:你是天子之臣,必須行臣子之禮,否則就會落下不臣的口實,招致諸侯的不滿。姜小白恍然大悟,趕緊走回階下,再拜稽首,然後升堂,又再拜稽首,接受天子的賞賜。

葵丘之盟

葵丘是姜小白一生中最華麗的舞臺,也是整個春秋時代最華麗的舞臺之一。如果說西元前651年夏天的葵丘之會使姜小白走上了人生之巔的話,同年秋天舉行的葵丘之盟則把春秋的時代精神表達到了極致。

這次會盟不是針對某一件事,或者某一個國家,某一個集團,它針對的是整個時代。

它野心勃勃,企圖匡正整個時代的弊病。

在盟主姜小白宣讀的盟辭中,主要包含如下內容:

初命曰:誅不孝,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

再命曰:尊賢育才,以彰有德。

三命曰:敬老慈幼,無忘賓旅。

四命曰:士無世官,官事無攝。取士必得,無專殺大夫。

五命曰:無曲防,無遏糴,無有封而不告。

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

這五條盟誓條約從“小”至“大”,對家庭倫理、社會規範、國家秩序乃至國際關係等具體事務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它暗含的一個基本邏輯,就是後世儒家時常掛在嘴邊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終極理想。當然,它們都是針對上層社會也就是貴族階層而言,是貴族們的行為規範,與底層平民社會無關,與奴隸更沒有一絲關係。

第一條關乎家庭倫理,它首先要求每一個人必須“孝”,因為“孝為禮之始”;其次不能更換世子,不能以妾取代夫人的地位。

這是從“禮”的角度對家庭成員提出的最基本的行為規範,而“禮”的本質就是等級制,任何人不得僭越。周代是家天下的時代,在宗法制下,天子為天下之大宗,也就是最大的家長;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就是各自國家的家長;諸侯封建卿大夫,卿大夫又是各自家族的家長……以此類推,普天之下,率土之濱,被血緣的紐帶聯結成了一個巨大無比的家族。因此,對家庭提出的要求,實際上也就是對整個周王朝提出的要求。

第二條,要求尊重和培育人才,表彰有德行之人。

此處所說的人才當然還是來自貴族階層內部。人才的選擇標準是“內姓選於親,外姓選於舊,舉不失德,賞不失勞”,道德高尚又有功勞自然是重要條件,但同時還必須是國君的同姓或者親戚,像曹劌那樣從平民變成“肉食者”的人是極少數。平民依靠才華和技能大規模進入國家上層的時代還遠未到來。

第三條包含兩個方面,尊老愛幼,以及友好對待外國來賓和行旅之人。

這裡所說的行旅之人,很可能以商人為主。春秋時代,商業已經比較發達,商人大多受命于官府,但享有相當的自由,他們往來各國城邑之間,販賣貨物,自己也可從中獲利。正是由於商人的存在,貴族們的奢侈生活才得以維繫,所以保護商人漸漸形成共識。比如鄭國早在東遷之初,政府就曾與商人盟誓:商人不能背叛國君,國君也不能強買強奪商人的貨品;商人手中有什麼珍奇之物,也不必非要向國君彙報。

第四條說的是國家的用人制度,一方面,它拒絕士大夫世襲和兼任某個官職;另一方面,它警告說,未經國君允許,不得隨意處死大夫。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官職雖然不可世襲,但做官的資格卻代代相傳,這就是所謂的世官制度。大世族們不僅世代享受爵祿和封地,還擁有自己的軍隊,其中實力最大者,已經有能力與大國交戰,這當然是後話。放眼整個春秋時代,幾乎每個國家都不乏大世族的存在,周室有周、召、單、劉等氏,魯有季、孟、叔三家(即三桓)和臧氏、東門氏,晉有欒、郤、狐、趙、韓、魏(趙、韓、魏後來合稱三晉)、知、中行、範、羊舌、祁、先、胥等氏,齊有國、高、崔、慶、陳、鮑等氏,宋有華、樂、皇、魚、向、蕩等氏,衛有孫、甯、孔等氏,鄭有良、游、國、駟、罕、印、封等氏(此七氏都是鄭穆公之後,合稱七穆),楚國則有鬥、蒍、屈、成等氏……未來兩百年,世族勢力將越發壯大,終至改變整個時代的面貌。對此,葵丘會盟壇上的姜小白和諸侯們當然無從預料。

第五條則對國與國的關係作出了規定:不得修築有害別國的水利設施;天災之年,不許阻礙谷米的流通;諸侯若有封臣之事,必須上報周天子,並通告諸侯。

春秋時期的盟書

在沒有成文法的時代,葵丘之盟的這五項條款實際上扮演了國際法的角色,雖然這些條款並沒有被諸侯遵守,因而淪為一紙空文,但姜小白的出發點無疑是值得肯定的。在天子已經喪失號令諸侯的權威和能力之時,姜小白代行了天子的職責,為禮崩樂壞的時代重新擬定了規範。而且在第五條款中,他明確要求諸侯必須尊重天子。

正是因為姜小白這樣一位霸主的存在,天子那早已淪落的權威被重新拾起,君臣之義得到修補,鄭國人箭射周桓王的惡劣事件也不會再發生了。即便姜小白這麼做是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周天子也應該感謝他。

但是宰孔可不這麼認為,他只看到了姜小白行為中“壞”的一面。

葵丘之盟,是姜小白主持的會盟中規模最大的一次,不僅中原各國悉數參加,遠在太行山以西的晉國,甚至更加遙遠的秦國都收到了邀請。但是秦國以路途遙遠為由,沒能前來,晉國君主晉獻公姬詭諸則在趕往葵丘的路上,遇見了舉行完賞賜儀式之後,正在返回洛邑途中的周公宰孔。

宰孔對姬詭諸說:別去了,齊國之君不修德行,只知道四處征伐,向北攻打山戎,向南討伐楚國,又在西邊舉行葵丘之盟;他是否攻打東邊我不清楚,但肯定不會攻打西邊,所以你沒什麼好擔心的;晉國現在內亂不止,你不安定內亂,跑去參加那個會盟幹什麼?

姬詭諸聽了,轉身回國。

宰孔果然不是善類,他對姜小白南征北戰的指責,毫無疑問是顛倒黑白,搬弄是非。

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宰孔的話又並非毫無道理,有些史料說,由於姜小白在葵丘之盟時“益有驕色”,導致不少國家叛變了他。叛變的都是哪些國家,已無法考證,但此事證明宰孔指責姜小白“不修德行”並非信口胡言。

姜小白老了,屬於他的時代正在步入暮色之中。

(待續。文圖俱為原創,盜用必究)

但功勳卓著,足以自豪。

三十五年來,他北伐戎狄,南服荊楚,調解諸侯紛爭,平定王室內亂,取得了一個國君所能取得的最高成就。但他還需要一個儀式——在諸侯面前,正式接受周天子的策命。此前,西元前667年,周惠王姬閬曾經派召伯赴齊賜姜小白為“侯伯”,但那次姬閬是有求于姜小白,因此這個“侯伯”更像是交換條件,而且似乎也沒有舉行什麼隆重的儀式。

十六年後,姜小白等到了這個遲來的儀式。

西元前651年夏天,登位不久的周襄王姬鄭為感謝姜小白,特意派使者前往頒佈賞賜。姜小白利用這個時機,召集齊、魯、宋、衛、鄭、許、曹等國會於葵丘(在今河南省蘭考縣東)。這是一個精心設計的安排,表面上說是為了招待天子的使者,以及重溫往日盟約,增進諸侯情誼,但諸侯們心知肚明,姜小白的真正目的,是要在諸侯大會上接受天子的賞賜,讓所有諸侯目睹那一刻的無上榮耀。

天子所派使者並非別人,正是首止之盟前召見鄭文公姬捷的周公宰孔。

那一天,所有到會諸侯都目睹了姜小白一生中的巔峰時刻。宰孔代表周天子賜姜小白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姜小白的“侯伯”之位因為這些東西得到了實質性的確認。

所謂“文武胙”就是天子祭祀周文王、周武王時所用的祭肉。肉本身當然不值什麼錢,可是它一旦成為天子祭祀祖先的“胙”,尤其是“文武胙”,就身價陡升,變得意義非凡,對諸侯而言,能分得這樣一塊祭肉是莫大的光榮。按照周禮,周室普通的胙肉是可以分給同姓諸侯和有功勞的異姓諸侯的,但“文武胙”似乎只有功勞極大的諸侯才有資格獲得,終春秋一世,被賜予“文武胙”的只有區區三位國君,姜小白是第一位。

“彤弓矢”就是施以丹朱之色的弓箭,包括一張弓,百支箭;“大路”則是用黃金美玉裝飾的車輛,天子專用。這兩樣東西與“文武胙”一樣,沒有什麼實用價值,但卻具有令人豔羨的象徵意義。

《左傳·僖公九年》書影

周襄王姬鄭賜予姜小白這些東西,有多重含義。

其一,姬鄭感謝姜小白擁立自己即位,賜之胙肉,希望自己的祖先賜福于姜小白;

其二,賜之彤弓矢,表彰其護衛華夏、征伐不義的赫赫戰功;

其三,賜之大路,嘉獎其尊王的美德。

姬鄭賞賜姜小白這些東西,是出於真心實意,而姜小白也自認受之無愧,所以當宰孔宣佈了天子的賞賜之後,姜小白立即走下臺階,面向北方,準備施禮拜受。然而宰孔卻在此時示意姜小白不要著急:我還沒宣佈完呢——天子還說,伯舅(指姜小白)年紀大了,加上功勞,賜給一等,不用下拜了。

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姜小白作為大國之君和諸侯霸主,數十年來見慣了各種大場面,怎麼會在接受天子賞賜時表現得如此迫不及待?

問題必定出在宰孔身上,原因就是他對姜小白非常不滿。

宰孔看得明白,姜小白雖然打著“尊王攘夷”的旗子,但他並非真心尊重天子,天子就是姜小白棋盤上的一枚棋子,尊之是為了用之。這一點,周惠王姬閬也很清楚,首止之盟前,他冒險派宰孔勸誘鄭文公姬捷逃盟,正是為了離間諸侯,與姜小白抗衡,可惜鄭國不爭氣,不禁打,很快又向姜小白求和。如今姬閬雖然早已離世,可是宰孔每每想到姜小白的囂張氣焰,就滿腹怨恨。當他作為周襄王姬鄭的特使,前來葵丘賞賜姜小白時,這份怨恨始終如影隨形,所以他在宣佈天子的命令時故意玩了個小花樣,目的無非是讓姜小白出醜。

姜小白卻沒想那麼多,天子不讓拜,那就不拜吧。他如果真的不拜而受,宰孔一定會很高興。但是管仲阻止了姜小白:為君不君,為臣不臣,亂之本也。管仲是在告誡姜小白:你是天子之臣,必須行臣子之禮,否則就會落下不臣的口實,招致諸侯的不滿。姜小白恍然大悟,趕緊走回階下,再拜稽首,然後升堂,又再拜稽首,接受天子的賞賜。

葵丘之盟

葵丘是姜小白一生中最華麗的舞臺,也是整個春秋時代最華麗的舞臺之一。如果說西元前651年夏天的葵丘之會使姜小白走上了人生之巔的話,同年秋天舉行的葵丘之盟則把春秋的時代精神表達到了極致。

這次會盟不是針對某一件事,或者某一個國家,某一個集團,它針對的是整個時代。

它野心勃勃,企圖匡正整個時代的弊病。

在盟主姜小白宣讀的盟辭中,主要包含如下內容:

初命曰:誅不孝,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

再命曰:尊賢育才,以彰有德。

三命曰:敬老慈幼,無忘賓旅。

四命曰:士無世官,官事無攝。取士必得,無專殺大夫。

五命曰:無曲防,無遏糴,無有封而不告。

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

這五條盟誓條約從“小”至“大”,對家庭倫理、社會規範、國家秩序乃至國際關係等具體事務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它暗含的一個基本邏輯,就是後世儒家時常掛在嘴邊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終極理想。當然,它們都是針對上層社會也就是貴族階層而言,是貴族們的行為規範,與底層平民社會無關,與奴隸更沒有一絲關係。

第一條關乎家庭倫理,它首先要求每一個人必須“孝”,因為“孝為禮之始”;其次不能更換世子,不能以妾取代夫人的地位。

這是從“禮”的角度對家庭成員提出的最基本的行為規範,而“禮”的本質就是等級制,任何人不得僭越。周代是家天下的時代,在宗法制下,天子為天下之大宗,也就是最大的家長;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就是各自國家的家長;諸侯封建卿大夫,卿大夫又是各自家族的家長……以此類推,普天之下,率土之濱,被血緣的紐帶聯結成了一個巨大無比的家族。因此,對家庭提出的要求,實際上也就是對整個周王朝提出的要求。

第二條,要求尊重和培育人才,表彰有德行之人。

此處所說的人才當然還是來自貴族階層內部。人才的選擇標準是“內姓選於親,外姓選於舊,舉不失德,賞不失勞”,道德高尚又有功勞自然是重要條件,但同時還必須是國君的同姓或者親戚,像曹劌那樣從平民變成“肉食者”的人是極少數。平民依靠才華和技能大規模進入國家上層的時代還遠未到來。

第三條包含兩個方面,尊老愛幼,以及友好對待外國來賓和行旅之人。

這裡所說的行旅之人,很可能以商人為主。春秋時代,商業已經比較發達,商人大多受命于官府,但享有相當的自由,他們往來各國城邑之間,販賣貨物,自己也可從中獲利。正是由於商人的存在,貴族們的奢侈生活才得以維繫,所以保護商人漸漸形成共識。比如鄭國早在東遷之初,政府就曾與商人盟誓:商人不能背叛國君,國君也不能強買強奪商人的貨品;商人手中有什麼珍奇之物,也不必非要向國君彙報。

第四條說的是國家的用人制度,一方面,它拒絕士大夫世襲和兼任某個官職;另一方面,它警告說,未經國君允許,不得隨意處死大夫。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官職雖然不可世襲,但做官的資格卻代代相傳,這就是所謂的世官制度。大世族們不僅世代享受爵祿和封地,還擁有自己的軍隊,其中實力最大者,已經有能力與大國交戰,這當然是後話。放眼整個春秋時代,幾乎每個國家都不乏大世族的存在,周室有周、召、單、劉等氏,魯有季、孟、叔三家(即三桓)和臧氏、東門氏,晉有欒、郤、狐、趙、韓、魏(趙、韓、魏後來合稱三晉)、知、中行、範、羊舌、祁、先、胥等氏,齊有國、高、崔、慶、陳、鮑等氏,宋有華、樂、皇、魚、向、蕩等氏,衛有孫、甯、孔等氏,鄭有良、游、國、駟、罕、印、封等氏(此七氏都是鄭穆公之後,合稱七穆),楚國則有鬥、蒍、屈、成等氏……未來兩百年,世族勢力將越發壯大,終至改變整個時代的面貌。對此,葵丘會盟壇上的姜小白和諸侯們當然無從預料。

第五條則對國與國的關係作出了規定:不得修築有害別國的水利設施;天災之年,不許阻礙谷米的流通;諸侯若有封臣之事,必須上報周天子,並通告諸侯。

春秋時期的盟書

在沒有成文法的時代,葵丘之盟的這五項條款實際上扮演了國際法的角色,雖然這些條款並沒有被諸侯遵守,因而淪為一紙空文,但姜小白的出發點無疑是值得肯定的。在天子已經喪失號令諸侯的權威和能力之時,姜小白代行了天子的職責,為禮崩樂壞的時代重新擬定了規範。而且在第五條款中,他明確要求諸侯必須尊重天子。

正是因為姜小白這樣一位霸主的存在,天子那早已淪落的權威被重新拾起,君臣之義得到修補,鄭國人箭射周桓王的惡劣事件也不會再發生了。即便姜小白這麼做是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周天子也應該感謝他。

但是宰孔可不這麼認為,他只看到了姜小白行為中“壞”的一面。

葵丘之盟,是姜小白主持的會盟中規模最大的一次,不僅中原各國悉數參加,遠在太行山以西的晉國,甚至更加遙遠的秦國都收到了邀請。但是秦國以路途遙遠為由,沒能前來,晉國君主晉獻公姬詭諸則在趕往葵丘的路上,遇見了舉行完賞賜儀式之後,正在返回洛邑途中的周公宰孔。

宰孔對姬詭諸說:別去了,齊國之君不修德行,只知道四處征伐,向北攻打山戎,向南討伐楚國,又在西邊舉行葵丘之盟;他是否攻打東邊我不清楚,但肯定不會攻打西邊,所以你沒什麼好擔心的;晉國現在內亂不止,你不安定內亂,跑去參加那個會盟幹什麼?

姬詭諸聽了,轉身回國。

宰孔果然不是善類,他對姜小白南征北戰的指責,毫無疑問是顛倒黑白,搬弄是非。

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宰孔的話又並非毫無道理,有些史料說,由於姜小白在葵丘之盟時“益有驕色”,導致不少國家叛變了他。叛變的都是哪些國家,已無法考證,但此事證明宰孔指責姜小白“不修德行”並非信口胡言。

姜小白老了,屬於他的時代正在步入暮色之中。

(待續。文圖俱為原創,盜用必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