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讓胡路?讓湖路?軋葫蘆?大慶人也不清楚哪個是讓區的“真名”

讓胡路是一個純粹的漢語來源地名,只不過經歷了以訛傳訛,

以致面目全非,看不出其原始含義。今天所說的讓胡路區在歷史上不是一個行政實體。從清末、偽滿直到解放後開發大慶油田之前,此地一直被安達、泰康、林甸三縣所分割,直至 1974 年讓胡路區正式成立,才正式設治,成為一個實體行政區。

讓胡路的得名,與“鬍子”、“ 湖水”完全沒有關係。據考證,它是因當地一個水泡子的開頭而得名。開始是作為一個水泡子的名字,隨即成為一個村莊的名字,

又作為火車站的名字,一直演變為今天讓胡路這一地區的名字;而“讓胡路”這三個字,也曾經有過音同字不同的若干寫法。

在現在讓胡路火車站西南十餘裡處,有一水泡子,名“軋葫蘆”泡。現在地圖上把這個泡子寫為“亞葫蘆”泡,泡子的形狀已經有所變化,

不是很像當年的“軋葫蘆”了。

根據1985年出版的《大慶市志》記載,1918年,來自山東的墾荒戶楊榮發現家附近的泡子很像關裡家的軋葫蘆,就把這個泡子稱為“軋葫蘆泡”。因音近,也稱為“啞葫蘆泡”,後來又逐漸形成了一個大規模的屯子——啞葫蘆屯,

再後來,中東鐵路又在這裡設置了一個“啞葫蘆工區”。

1947 年,泰康中心站在這裡組建鐵路工作。當時的讓胡路火車站還沒有一個正式的名字。因為要建鐵路工區,當然要給火車站起個正式的名字。因為當時軋葫蘆屯經過八十年的發展,成為一個比較有影響的大村子,當地人已經習慣性地用亞葫蘆泛指這一帶了。因此在給火車站起名字時,就挪用了“軋葫蘆”三個字,但當時究竟寫作“軋葫蘆”、“芽葫蘆”,

還是“亞葫蘆”,卻無從知道了。

1954 年,火車站在刻公章時,據說因筆劃太多或是嫌這個名字不好聽,就改名為“讓湖路”了。曾任讓胡路區區長的李生泰老人證實,當初在成立讓胡路區時,要向國家民政部報批。當時,他們報的地名是和火車站一樣的“讓湖路”,

可是,不知為什麼國家批復的卻是“讓胡路”,於是,這個名字就沿用至今。就這樣,當年的“軋葫蘆”陰差陽錯的演變成了今天的“讓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