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讓胡路?讓湖路?軋葫蘆?大慶人也不清楚哪個是讓區的“真名”

讓胡路是一個純粹的漢語來源地名, 只不過經歷了以訛傳訛, 以致面目全非, 看不出其原始含義。 今天所說的讓胡路區在歷史上不是一個行政實體。

從清末、偽滿直到解放後開發大慶油田之前, 此地一直被安達、泰康、林甸三縣所分割, 直至 1974 年讓胡路區正式成立, 才正式設治, 成為一個實體行政區。

讓胡路的得名, 與“鬍子”、“ 湖水”完全沒有關係。 據考證, 它是因當地一個水泡子的開頭而得名。 開始是作為一個水泡子的名字, 隨即成為一個村莊的名字, 又作為火車站的名字, 一直演變為今天讓胡路這一地區的名字;而“讓胡路”這三個字, 也曾經有過音同字不同的若干寫法。

在現在讓胡路火車站西南十餘裡處, 有一水泡子, 名“軋葫蘆”泡。 現在地圖上把這個泡子寫為“亞葫蘆”泡, 泡子的形狀已經有所變化, 不是很像當年的“軋葫蘆”了。

根據1985年出版的《大慶市志》記載, 1918年, 來自山東的墾荒戶楊榮發現家附近的泡子很像關裡家的軋葫蘆, 就把這個泡子稱為“軋葫蘆泡”。 因音近, 也稱為“啞葫蘆泡”, 後來又逐漸形成了一個大規模的屯子——啞葫蘆屯, 再後來, 中東鐵路又在這裡設置了一個“啞葫蘆工區”。

1947 年, 泰康中心站在這裡組建鐵路工作。 當時的讓胡路火車站還沒有一個正式的名字。 因為要建鐵路工區, 當然要給火車站起個正式的名字。 因為當時軋葫蘆屯經過八十年的發展, 成為一個比較有影響的大村子, 當地人已經習慣性地用亞葫蘆泛指這一帶了。 因此在給火車站起名字時,

就挪用了“軋葫蘆”三個字, 但當時究竟寫作“軋葫蘆”、“芽葫蘆”, 還是“亞葫蘆”, 卻無從知道了。

1954 年, 火車站在刻公章時, 據說因筆劃太多或是嫌這個名字不好聽, 就改名為“讓湖路”了。 曾任讓胡路區區長的李生泰老人證實, 當初在成立讓胡路區時,

要向國家民政部報批。 當時, 他們報的地名是和火車站一樣的“讓湖路”, 可是, 不知為什麼國家批復的卻是“讓胡路”, 於是, 這個名字就沿用至今。 就這樣, 當年的“軋葫蘆”陰差陽錯的演變成了今天的“讓胡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