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2017年,中國GDP增長6.9%的概率有多大?

10月19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佈前三季度經濟資料:

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6.9%,增速與上半年持平;三季度,GDP同比增長6.8%,經濟連續9個季度運行在6.7%-6.9%的區間。

從資料上看,三季度的經濟增長有所放緩。

隨著房地產市場繼續降溫、新舊動能持續轉換,中國經濟的走向將會如何?

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19日下午,中國新聞社舉辦“國是論壇——2017三季度經濟形勢分析會”,與會專家從宏觀、消費、房地產等多個維度,共同探討中國經濟形勢。

四季度經濟“春日依舊”?

近期,

包括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在內的多家機構上調了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並稱中國經濟增長動力依然強勁。

但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發佈的《2017年四季度經濟金融展望報告》指出,從目前來看,受房地產調控政策、去產能與環保政策趨嚴、融資環境趨緊等影響,四季度需求面會弱於上半年,企業經營壓力將有所增大。

在此背景下,今年中國四季度經濟增速會繼續放緩嗎?

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財政部財科所原所長、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賈康指出:“很多人擔心今年下半年GDP會繼續往下調整,雖然說不排除有一點點波動的可能性,但是絕對不是較大的調整。周小川行長已經看到下半年GDP有望增長7%,

也就意味著四季度比三季度還有更好的表現。”

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在中國銀行首席研究員宗良看來,“四季度GDP增長將保持在6.9%左右的水準,這樣的增長速度非常理想,也比較符合大家的預期”。

同樣看好中國未來經濟的還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魏際剛,

他表示,“2017年中國GDP增長將在6.8%到7%,2018年的經濟增速會達到7%”。

之所以如此判斷,魏際剛指出,首先是全球經濟已經復蘇,中國將來的外貿形勢有一個較好的環境;其次是中國的產業,如農業、製造業、服務業等基本穩定;此外,經濟結構調整、區域經濟的增長以及中國新一輪的大規模開放,都會促進經濟增長。

不過,

在賈康看來,經濟增速多少並不是關鍵,關鍵是“要把中國經濟增長品質提高,以結構優化保證這種品質提高的運行中期化、長期化”。

新舊動能如何轉換?

當前,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這意味著,中國正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

在新舊轉換之際,如何理清兩者之間的關係?

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辦公廳主任、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原副會長朱中一看來,新舊動能轉換有一個過程,“最好新動能快一點,但是如果舊動能去得太快,也是一個問題,因為跟不上”。

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魏際剛認為,中國經濟增長主要來自“混合動力”,而且會長期持續。他解釋道:“我們現在是新舊動力並存,我們不能淘汰舊動力,新舊動力一定要並駕齊驅。將來是以新代舊,把舊的提新,新中又生優。”

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萬喆進一步指出,新舊動能並不是指產業,而是手段和方式的改變。她表示,新舊動能轉換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必然會帶來陣痛,當前,中國最大的新動能來自結構性改革,“結構發生變化以後,我們認為它就適合新階段的經濟發展,就是新動能”。

在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看來,未來中國經濟的增長會非常倚重消費,與過去五年相比,消費的地位會進一步提高。

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統計資料顯示,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64.5%,比上年同期提高2.8個百分點,消費正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趙萍解釋道:“對於一個經濟大國來說,必須要倚重內需,這是經濟增長的必然規律。因為外需是不可控的,更多依託於其他國家的政策和對外開放的程度。但是內需我們的把握能力相對更強一些,在內需當中已經進入到投資和消費共同拉動經濟增長的階段,並且消費對經濟的貢獻率越來越高。”

房地產長效機制如何建?

2016年以來,中國採取了一系列房地產調控政策。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邢志宏在新聞發佈會上指出,從8月份監測的資料來看,15個一線和二線的熱點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都在下降和持平。

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朱中一表示,房地產市場不必過分關注數字變動,而要關注“住有所居”和“房地產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的兩大問題。

習近平18日指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管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

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此前表示,住房的基本屬性是消費,國家反對投資投機性的取向不會變,中國將逐步建立房地產調控的長效機制。

朱中一指出:“過去長效機制建設不快與對房地產的定位搖擺有關。以往十幾年一直強調房地產對經濟的拉動,強調住房的民生定位。自去年總書記強調,‘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以後,不少地方政府表態,要減少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對於房地產的依賴。”

那麼,房地產長效機制的建立,需要哪些要素?朱中一表示:“在制度安排上,應首先完善住房制度,完善多主體共贏、多管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供應體系,加快住房租賃市場立法,加快機構化、規模化租賃企業發展。與此同時,建立與之配套的土地、金融、稅收、法制及市場監管等制度。”

朱中一還指出,在土地、 金融信貸、稅收、立法以及市場監管方面,國家也應有所作為。比如降低自住型需求負擔,提高投機、投資性需求成本,鼓勵有多套住房者將閒置的住房推向二手房市場或租賃市場;建立完善對房地產市場監管的機制,規範開發銷售仲介行為等。

來自:國是直通車
作者:孫秋霞
編輯:張文嬌 許桂寶

新舊動能轉換有一個過程,“最好新動能快一點,但是如果舊動能去得太快,也是一個問題,因為跟不上”。

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魏際剛認為,中國經濟增長主要來自“混合動力”,而且會長期持續。他解釋道:“我們現在是新舊動力並存,我們不能淘汰舊動力,新舊動力一定要並駕齊驅。將來是以新代舊,把舊的提新,新中又生優。”

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萬喆進一步指出,新舊動能並不是指產業,而是手段和方式的改變。她表示,新舊動能轉換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必然會帶來陣痛,當前,中國最大的新動能來自結構性改革,“結構發生變化以後,我們認為它就適合新階段的經濟發展,就是新動能”。

在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看來,未來中國經濟的增長會非常倚重消費,與過去五年相比,消費的地位會進一步提高。

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統計資料顯示,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64.5%,比上年同期提高2.8個百分點,消費正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趙萍解釋道:“對於一個經濟大國來說,必須要倚重內需,這是經濟增長的必然規律。因為外需是不可控的,更多依託於其他國家的政策和對外開放的程度。但是內需我們的把握能力相對更強一些,在內需當中已經進入到投資和消費共同拉動經濟增長的階段,並且消費對經濟的貢獻率越來越高。”

房地產長效機制如何建?

2016年以來,中國採取了一系列房地產調控政策。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邢志宏在新聞發佈會上指出,從8月份監測的資料來看,15個一線和二線的熱點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都在下降和持平。

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朱中一表示,房地產市場不必過分關注數字變動,而要關注“住有所居”和“房地產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的兩大問題。

習近平18日指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管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

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此前表示,住房的基本屬性是消費,國家反對投資投機性的取向不會變,中國將逐步建立房地產調控的長效機制。

朱中一指出:“過去長效機制建設不快與對房地產的定位搖擺有關。以往十幾年一直強調房地產對經濟的拉動,強調住房的民生定位。自去年總書記強調,‘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以後,不少地方政府表態,要減少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對於房地產的依賴。”

那麼,房地產長效機制的建立,需要哪些要素?朱中一表示:“在制度安排上,應首先完善住房制度,完善多主體共贏、多管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供應體系,加快住房租賃市場立法,加快機構化、規模化租賃企業發展。與此同時,建立與之配套的土地、金融、稅收、法制及市場監管等制度。”

朱中一還指出,在土地、 金融信貸、稅收、立法以及市場監管方面,國家也應有所作為。比如降低自住型需求負擔,提高投機、投資性需求成本,鼓勵有多套住房者將閒置的住房推向二手房市場或租賃市場;建立完善對房地產市場監管的機制,規範開發銷售仲介行為等。

來自:國是直通車
作者:孫秋霞
編輯:張文嬌 許桂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