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阿裡副總裁劉松:看好智慧硬體和汽車在未來5年內的發展

阿裡巴巴創新中心近日聯合創頭條、五葉草發佈了國內首個雙創資料大屏,

希望通過雙創熱力圖上的雙創主體和載體、投融資曲線、產業分佈、雲棲指數等多種資料維度,來客觀展示深圳近幾年的雙創成果和發展趨勢。

國內雙創環境如何?這些資料有何作用?在雙創領域內,阿裡未來還有哪些動作?圍繞這些問題我們採訪了阿裡巴巴集團副總裁、阿裡雲業務總經理劉松。

中國的創投環境如何?

劉松認為中國創業者的盲目性很大,

他們很容易“畫扇面”(獵雲網注:不斷改變自己的想法來迎合當下,最終想法與當初所要實現的東西相去甚遠),後來就是為了創業而創業,為了生存。

他認為中國的環境容易同質化,變成“子海”,而且週期非常短。主要的原因就是投資人,投資人更願意選擇一個不出錯的,這樣別人不會說他是錯的,像今天所有人都在投雲計算,所有人都在投共用單車。

“雙創數據”做的是一件什麼事?

他表示,

中國的創業者很多,無論是市場驅動,還是政府驅動,但是創業者過度聚焦了,中國可能有10個人都在做同樣一件事情,但是他們自己都不知道;第二個從政府的角度,從做服務的角度來看,你不知道創業者缺的是什麼,不知道不同領域的創業者哪個方向在這個時間點更容易成功,不知道那些成功創業者的共同特質是什麼,不知道在全國創業的時候哪些地方更容易成功,
在這裡面如果說成功創業的幾率是3%,那那97%的創業項目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所以他們要做的事情就是,通過資料和平臺運營看出規律,然後告訴那些“盲目”的創業者,他們缺什麼。如果中國的創業是一個野生動物園的話,他們大概可以知道這些動物是什麼樣的,他們的班底和規律是什麼樣。

創業者的成果肯定是有團隊的能力,但是跳出來從一個宏觀角度來看,

他們不管快班的學生,他們看中等的學生,這個中等的學生還有沒有機會,還有一些明顯撞牆的人,他也要告訴他們,不要再花這個時間了。

圍繞雙創這一塊兒,阿裡未來要做什麼?

劉松表示,雙創資料只是一個方面,他們還要做一個SaaS平臺,把阿裡的生態進行對接,形成一個SaaS化的服務模式,也就是一個創業的SaaS服務平臺。

阿裡主要做三件事,線上線下一體的SaaS服務平臺;整個的資料化的運營(通過那個雙創資料);第三個就是,

把阿裡的整個生態去跟創業公司形成“菜單式”的對接。所有這些東西會做成淘寶的那個級別的,一個大的類似於開放平臺的東西。

他認為未來的創業公司都是網路化的,互相有聯繫的,就像超級野生動物園的感覺,他需要知道這些邏輯。

如何檢查?劉松告訴獵雲網,檢查的標誌是,今天任意一個投資人來,他能看到他在任何地方都看不到的,中國創業的群像、畫像以及規律性的東西;第二個,他如果想要的話,他很容易看到那些值得他投的公司;第三個,未來,跟阿裡有關的創業公司,他的成長應該和阿裡的生態是有強關聯的,阿裡能夠幫到他們,如果沒有這些,僅僅是用阿裡合作夥伴的資源,包括技術的賦能,還是淺了一點。

那可以說,阿裡是要搭建創業的淘寶平臺,把創業者類比為淘寶賣家?

劉松表示,可以這麼理解,但也不完全一樣。今天這個遊戲的閉環是由成長中的創業公司,由他物理的孵化器,還有他線上的一些服務,稍微遠一點,還有一個區域經濟,阿裡生態的各種各樣的商家(共同組成的),所以這個結構比較複雜,比淘寶要複雜。

要怎麼把這些都穿起來,基本上就是通過這樣一個“交換廣場”,把創業公司、孵化器、阿裡的生態資源、協力廠商的客戶資源都能把它穿起來,事實上,阿裡對於創業公司來說,也是一個比較大的品牌商,可以幫他們宣傳。

但他認為他們現在做的不夠的地方是,除了雲計算和講師資源還有包括物理的一些資源,阿裡的生態資源,跟創業公司能獲得成長的相關性,他們還未把這個事情閉環掉,劉松表示這是他們未來12個月裡會做的事情。

怎麼看現在很多創業者選擇海外市場的現象?

他認為這是好事,如果他們是一個高標準的團隊,從0到1,他們最好可以先用國外相對有序的模式,把自己的模式固定,再來反向教育和運用到中國市場。

他表示,這些創業的公司就是太早向中國不規範的市場低頭,他一旦低頭了,那他就可以生存,但他不會再有增長的機會,也失去了他創業的初心。

如果這個人有資本,一開始就應該從國外買技術,不管是以色列的還是矽谷的日本的這些技術。以色列的性價比是最好的,包括他的一些智慧硬體的一些專利。

雖然創業者做的事情是在中國,但他應該要有全球的視野,他的產品一開始就在海外賣,那是一個試金石,因為這個市場是發達成熟的,要不然他在中國做的時候你不知道你做的是對的還是不對的,中國的To B市場還不夠成熟。To C,劉松認為就覺得不用費這麼老大勁跑到美國了,因為他們的人口太少。

剛講到以色列的智慧硬體專利的性價比高,智慧硬體……?

中國的To C市場,他認為智慧硬體在未來5年時間裡,空間是足夠大的。今天的問題是軟硬一體的閉環,加上服務沒有很好的整合起來,做智慧硬體的這幫人他們就只管做,但是他們的行銷手段、品牌運營能力比較差。

但他表示這需要依賴資料,這個智慧硬體的人群足夠大,那如何把這些人群畫像畫出來,這個也是他以後要和阿裡巴巴去同步的,讓他們可以指導這些智慧硬體去哪兒。

“前年雙11的時候,伊利有一款澳洲直供奶比普通的牛奶貴3倍,但是他們在雙11的前幾天,用阿裡的大資料定位到中國有60萬生活在北京上海的海外回來的母親,孩子在2歲到3歲以內的,會花2倍到3倍的價錢去買這個奶,所以雙11的時候,他們也是直接命中了這部分的受眾。”劉松說道。

另外,他還認為電動車也絕對是一個風口,電動車會塑造汽車的互聯網化,只要他過了一個充電樁的臨界點以後就會變成一個標配。但是中國汽車決策人的動作觀念都慢了點。

資料很有用,但所有的企業都在說他們是基於大資料

他表示,這些企業其實都是一些小資料,依據大資料是有道理的,但是一些企業核心產品和大資料不太相關,比如他上次見了一個做貨車輪胎的公司也要做大資料,他說,你們不用著急,確實能用上,但是你真正的競爭力不在大資料上。

他認為有2個點可以判斷大資料對你有沒有用,一個是否線上,第二個就是交易頻度的問題。所以,阿裡關注的幾個都是高頻,交叉資料並且能夠帶來比較大的經濟效益的變化的,比如製造業,它本身就很貴,就像那個發電的光伏,它本身就很貴嘛;交通,是高頻度;公安,涉及到公共安全。

大資料最適合應用在哪些地方?

“5+2”,即,重點在“公安、交通、製造、金融、健康”+“環保+氣象”。

他表示,氣象還可以幫到交通、零售,比如馬上要下雨,或者是快下雨的時候,百貨商店可以把雨傘都擺在門口,包括通過氣候的預測,能夠知道今年是暖冬,對於服裝的款式也可以有所幫助。

“這‘5+2’是公認的用資料量最大也是最有價值的。”他說。

那對於傳統行業,大資料難在哪兒?劉松告訴獵雲網,首先是人才方面的;第二個就是每一個資料的週期都很長,裡面涉及到了資料的收集、交換、建立資料數理模式,這前面做了80%的事兒,後面的20%才開始可能有價值;第三個就是資料的分析要跟業務去做結合。

這裡他講到了人工智慧,他認為它和大資料有點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今天的人工智慧,尤其是語音這樣的,會變成一個超級入口。去年的搜索量有1/4都來自於語音搜索,今年可能會達到50%,所以未來人們也不輸入文字了,智慧音箱也能回答你的問題了,所以這是,人工智慧繞開了大資料的那個坑,什麼資料的收集、整理、交換啊,人工智慧直接通過線上服務的方式,就開始不斷的訓練,就帶來了直接的廣告的收益。

“在某些領域,人工智慧就是‘端上就能吃的東西’,但是大資料呢,就像你回家做菜,你還要去市場買東西,回家洗了、剁了再找個餐具把他給裝上,週期非常長。所以對於很多行業來說,首先可以考慮入口是不是可以和人工智慧做銜接。比如智慧雲客服,你直接用智慧語音問答引擎,後面加一個知識庫就直接能解決了,你要做大資料,那就複雜了,”他說道,“人工智慧是要基於大資料,但是不是說人工智慧就要基於現有的大資料,比如說智慧音箱,你要用它就自然產生了資料,它不用歷史資料也可以,所以在有些To C的場景,人工智慧直接就變成了一個超級入口,不依賴於原有的大資料。”

未來5年的設想?

劉松表示,“泛智慧化”是未來一個很重要的要素。

本文來自獵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lieyunwang.com/archives/293475

中國創業的群像、畫像以及規律性的東西;第二個,他如果想要的話,他很容易看到那些值得他投的公司;第三個,未來,跟阿裡有關的創業公司,他的成長應該和阿裡的生態是有強關聯的,阿裡能夠幫到他們,如果沒有這些,僅僅是用阿裡合作夥伴的資源,包括技術的賦能,還是淺了一點。

那可以說,阿裡是要搭建創業的淘寶平臺,把創業者類比為淘寶賣家?

劉松表示,可以這麼理解,但也不完全一樣。今天這個遊戲的閉環是由成長中的創業公司,由他物理的孵化器,還有他線上的一些服務,稍微遠一點,還有一個區域經濟,阿裡生態的各種各樣的商家(共同組成的),所以這個結構比較複雜,比淘寶要複雜。

要怎麼把這些都穿起來,基本上就是通過這樣一個“交換廣場”,把創業公司、孵化器、阿裡的生態資源、協力廠商的客戶資源都能把它穿起來,事實上,阿裡對於創業公司來說,也是一個比較大的品牌商,可以幫他們宣傳。

但他認為他們現在做的不夠的地方是,除了雲計算和講師資源還有包括物理的一些資源,阿裡的生態資源,跟創業公司能獲得成長的相關性,他們還未把這個事情閉環掉,劉松表示這是他們未來12個月裡會做的事情。

怎麼看現在很多創業者選擇海外市場的現象?

他認為這是好事,如果他們是一個高標準的團隊,從0到1,他們最好可以先用國外相對有序的模式,把自己的模式固定,再來反向教育和運用到中國市場。

他表示,這些創業的公司就是太早向中國不規範的市場低頭,他一旦低頭了,那他就可以生存,但他不會再有增長的機會,也失去了他創業的初心。

如果這個人有資本,一開始就應該從國外買技術,不管是以色列的還是矽谷的日本的這些技術。以色列的性價比是最好的,包括他的一些智慧硬體的一些專利。

雖然創業者做的事情是在中國,但他應該要有全球的視野,他的產品一開始就在海外賣,那是一個試金石,因為這個市場是發達成熟的,要不然他在中國做的時候你不知道你做的是對的還是不對的,中國的To B市場還不夠成熟。To C,劉松認為就覺得不用費這麼老大勁跑到美國了,因為他們的人口太少。

剛講到以色列的智慧硬體專利的性價比高,智慧硬體……?

中國的To C市場,他認為智慧硬體在未來5年時間裡,空間是足夠大的。今天的問題是軟硬一體的閉環,加上服務沒有很好的整合起來,做智慧硬體的這幫人他們就只管做,但是他們的行銷手段、品牌運營能力比較差。

但他表示這需要依賴資料,這個智慧硬體的人群足夠大,那如何把這些人群畫像畫出來,這個也是他以後要和阿裡巴巴去同步的,讓他們可以指導這些智慧硬體去哪兒。

“前年雙11的時候,伊利有一款澳洲直供奶比普通的牛奶貴3倍,但是他們在雙11的前幾天,用阿裡的大資料定位到中國有60萬生活在北京上海的海外回來的母親,孩子在2歲到3歲以內的,會花2倍到3倍的價錢去買這個奶,所以雙11的時候,他們也是直接命中了這部分的受眾。”劉松說道。

另外,他還認為電動車也絕對是一個風口,電動車會塑造汽車的互聯網化,只要他過了一個充電樁的臨界點以後就會變成一個標配。但是中國汽車決策人的動作觀念都慢了點。

資料很有用,但所有的企業都在說他們是基於大資料

他表示,這些企業其實都是一些小資料,依據大資料是有道理的,但是一些企業核心產品和大資料不太相關,比如他上次見了一個做貨車輪胎的公司也要做大資料,他說,你們不用著急,確實能用上,但是你真正的競爭力不在大資料上。

他認為有2個點可以判斷大資料對你有沒有用,一個是否線上,第二個就是交易頻度的問題。所以,阿裡關注的幾個都是高頻,交叉資料並且能夠帶來比較大的經濟效益的變化的,比如製造業,它本身就很貴,就像那個發電的光伏,它本身就很貴嘛;交通,是高頻度;公安,涉及到公共安全。

大資料最適合應用在哪些地方?

“5+2”,即,重點在“公安、交通、製造、金融、健康”+“環保+氣象”。

他表示,氣象還可以幫到交通、零售,比如馬上要下雨,或者是快下雨的時候,百貨商店可以把雨傘都擺在門口,包括通過氣候的預測,能夠知道今年是暖冬,對於服裝的款式也可以有所幫助。

“這‘5+2’是公認的用資料量最大也是最有價值的。”他說。

那對於傳統行業,大資料難在哪兒?劉松告訴獵雲網,首先是人才方面的;第二個就是每一個資料的週期都很長,裡面涉及到了資料的收集、交換、建立資料數理模式,這前面做了80%的事兒,後面的20%才開始可能有價值;第三個就是資料的分析要跟業務去做結合。

這裡他講到了人工智慧,他認為它和大資料有點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今天的人工智慧,尤其是語音這樣的,會變成一個超級入口。去年的搜索量有1/4都來自於語音搜索,今年可能會達到50%,所以未來人們也不輸入文字了,智慧音箱也能回答你的問題了,所以這是,人工智慧繞開了大資料的那個坑,什麼資料的收集、整理、交換啊,人工智慧直接通過線上服務的方式,就開始不斷的訓練,就帶來了直接的廣告的收益。

“在某些領域,人工智慧就是‘端上就能吃的東西’,但是大資料呢,就像你回家做菜,你還要去市場買東西,回家洗了、剁了再找個餐具把他給裝上,週期非常長。所以對於很多行業來說,首先可以考慮入口是不是可以和人工智慧做銜接。比如智慧雲客服,你直接用智慧語音問答引擎,後面加一個知識庫就直接能解決了,你要做大資料,那就複雜了,”他說道,“人工智慧是要基於大資料,但是不是說人工智慧就要基於現有的大資料,比如說智慧音箱,你要用它就自然產生了資料,它不用歷史資料也可以,所以在有些To C的場景,人工智慧直接就變成了一個超級入口,不依賴於原有的大資料。”

未來5年的設想?

劉松表示,“泛智慧化”是未來一個很重要的要素。

本文來自獵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lieyunwang.com/archives/293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