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正確的瑜伽習練總是放鬆的,即便你伸展到極限也是如此

放鬆意味著釋放身體中不必要的肌肉緊張,從而獲得身體內層的強健以及心靈的寧靜。

但是,在與身體糾纏不清的時候,我們如何能體會到心靈的寧靜呢?

開始練體式時先呼出一口氣,直到在自身與細胞之中感到寂靜的安謐狀態。吸氣會緊張,呼氣時自在。所有動作都要呼氣時完成。呼氣可清除體內的緊張和壓力。

做完體式後,若想進一步伸展,先呼氣再伸展。呼氣後對體式的調整作用于內在的生理機體,而吸氣調整作用於外在的身體。儘管最終的體式只能從外表加以客觀的判斷,而其維繫卻要從內心來完成。在達到最終姿態之後,要學會放鬆肌肉的支撐與緊繃,並將負擔轉移到韌帶和關節,這樣韌帶與關節可以穩定地維持體式,此時呼吸也不會導致身體的搖動。

在維持體式時要專注於放鬆,不要緊握,而要放鬆和放開。這樣身體與大腦可同時放鬆。若做體式與調息時喉部緊張,那麼就說明自我之私意在主導,而不是身體的智性發揮作用。不要“咬緊”牙關,否則你也會“咬緊”你的大腦。無論你是坐在辦公室工作,還是修習瑜伽,你都會注意到上述這些現象。

維繫體式時也要注意到眼睛。眼睛的緊張也會影響大腦。若眼睛寂靜而安寧,大腦也會安寧而隨順。眼睛接近大腦,眼睛的行為反應大腦的狀態。人在困惑的時候額頭會皺起,眼睛不但會顯出猶疑,還會不自覺地眯起來。眼睛的緊張會讓大腦封閉,並增大大腦的壓力。眼睛的狀態應該是柔軟而沉陷。在修習時要讓眼睛保持睜開而放鬆的狀態,

同時還要回視自身。這種回視可讓眼睛內視,讓你可以觀察自己的身體和大腦。要讓你的眼睛像花兒一樣開放。感覺是觀看;觀看也是感覺。你必須在睜眼觀看的同時進行感覺。若眼睛只是向外而沒有向內,融合就不會發生。

在練習體式的時候,如果行動僅僅由前腦“做出”,這就會阻斷後腦的冥思式行動。每一瑜伽體式的形態都需要支付給智體(vijnanamaya kosa)來進行觀照,

並重新進行調試與校正。若體式僅僅有前腦機械性地完成,行動智慧被身體外層所感覺,而沒有內在的知覺,沒有明亮的內心之光。如果體式由後腦不斷參照而完成,那麼每一行動都有回應,敏悟性就會被觸發。如此,生命不但具有活力,生命還有被其本體力量所激勵。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