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醫學小說|吳敬仁先生之少肌症

楊秉輝

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健康教育協會副會長

市郊一處新型住宅社區, 十餘棟小高層電梯房散落在綠蔭叢中。

社區居民多生活安定, 且多文教界人士, 業主委員會除組織體育活動外, 還組織歌唱、書畫、攝影等興趣小組。 6幢601室業主吳敬仁先生便是書畫組的成員之一, 江蘇淮安人士, 現年60多歲, 皮膚白淨、面色紅潤, 帶副近視眼鏡, 頭頂已經稀疏, 形體較肥胖。

吳先生退休前在一家出版社任編輯之職, 職稱為副編審。 退休後吳先生有興趣于練習書法, 幾年下來, 書藝大為長進, 尤擅小楷, 不唯字跡清秀, 尤其難得者能書千字無一漏錯。 見者無不稱奇, 吳先生但笑曰:無他, 靜心而已。

及遷新居, 吳先生擁有一獨立書房, 各種古籍、碑帖, 文房四寶佈置停當, 心中甚是喜悅。 興之所至, 提筆揮毫書“靜心齋”三字, 裝裱後懸之門額。 自此, 書法之落款皆署“靜心齋主吳敬仁書”。

吳先生自忖:他父親給他起名“敬仁”, 乃是諧音“靜人、安靜之人”之意, 凡事以靜制動、靜觀其變, 從容處世乃人生大智慧, 這“靜”字實在是奧妙無窮。

吳先生不擅長體育, 記得初中體育課上, 一次百米賽跑成績全班之末, 為同學所譏, 自此對體育更無興趣。 吳先生喜歡讀書, 出版社之編輯每日編書審稿, 倒也符合吳先生之志向。 唯此工作靜坐不動, 任務緊迫時週末、夜晚還需加班, 很少活動。

又兼適巧其時工作單位與住所之間僅不足千步之遙, 步行片刻即到, 一應家務亦不勞吳先生費力。 因少活動, 又加夫人在飲食方面照顧周到, 吳先生人到中年逐漸發福。

一年單位組織職工體檢, 查出吳先生有糖尿病、脂肪肝,

血壓、血脂亦高, 這讓吳先生心中一驚:這些病從何而來?問醫生, 大多說是飲食過量又缺少活動所致。

吳先生心中並不以為然, 以為一日三餐, 人皆如此, 攝入營養為生命活動所需, 即使魚、肉之類, 可以增強體質, 似乎也算不上“飲食過量”, 至於缺少運動倒是事實, 不過想起以前曾做過的一本書中說“長壽之道, 在於靜養, 運動不當反而傷身”, 所以對於醫生開的藥是認真吃的, 對於醫生控制飲食、多加運動的建議也就聽過算數。

吳先生的夫人在得知吳先生患糖尿病後, 知此病需控制飲食, 便找了許多有關糖尿病知識的書來看, 並認真實行其中的飲食控制法。

吳先生對飲食過量引發糖尿病之說不以為然, 對糖尿病需作飲食控制之事亦不重視, 但家中“飲食大權”由夫人操控, 夫人做什麼也就只能吃什麼了。

吳夫人得知糖尿病病人還需多加運動, 方才有利控制病情, 於是也動員先生做些體育活動, 吳先生哪裡聽得進。

夫人說:“糖尿病的書裡說要運動的。 ”

吳先生則說:“有病即需靜養。

夫人說:“生命在於運動。 ”

吳先生則說:“龜不運動也長壽……”

吳夫人說不過先生, 吳先生更得意了, 他告訴夫人:“法國大思想家伏爾泰確實說過‘生命在於運動’的話, 但他所指的‘運動’是指生命活動的現象, 世間萬物、甚至日月星辰, 其實無一不在運動, 從哲學上說:靜即是動, 是動的一種特殊形式罷了。 可惜許多人都誤解了, 以為體育活動才是運動。 ”

吳先生不愧是“做書”的人, 居然做出“靜即是動的一種形式”的理論來。 吳夫人雖然從直覺上覺得這種哲理辯證不對, 卻也無可奈何。

糖尿病、脂肪肝之類都是慢性病, 吳先生服藥治療, 繼續工作。 生活依舊是每日編書審稿, 靜坐終日“巍然不動”。 不過經過藥物治療、夫人的飲食限制, 糖尿病略見控制, 血壓、血脂亦有下降。

吳先生越發覺得,人為動物,洗臉刷牙、讀書寫字、吃飯睡覺皆是運動,體育鍛煉本為競技之舉,練出一身肌肉,于健康又有何益?而對慢性疾病患者來說,需要的更是靜養。

偶見報端有馬拉松運動員猝死、某總裁猝死于跑步機上之事,並且多稱估計他們本已有病,實不宜從事此類運動之語,則更印證其“有病需靜養”之說。吳先生因之撰一副對聯表其心得:

養生重養神,神安體自健,何必運動筋骨

治病先治心,心靜疾當愈,無需勞頓身軀

又兩年,吳先生退休後,因嫌六層樓高、上下費力,索性閉門讀書,經常足不出戶,活動更少。後遷新居,有電梯上下,夫人為鼓勵其活動,聞得所居社區設有書畫組,主動為其先生報名,吳先生遂每月參加書法作品交流一兩次,平日在家亦常臨池練筆。吳先生知夫人主張他多運動,常向夫人強調練字時需凝神、屏氣,亦是運動,故書法家多長壽云云。

又兩年,吳先生也才不過60多歲,卻自覺體力大減,不能久立倒也罷了,漸漸地覺得起床時由臥姿坐起、久坐後起立皆感吃力,自忖:似乎還不應老到這種地步吧!及至後來發覺舉步維艱,甚至提筆寫字亦覺勉強。在夫人催促之下,吳先生方下決心到醫院去檢查,糖尿病、高血壓、血脂諸項化驗結果,似乎都不足以解釋此種症狀。

一日遇一醫生甚為仔細,除查看化驗報告外,還仔細檢查了吳先生的身體,發現吳先生肌肉萎縮,肌力降低,便詢問:“平時有無做些運動之類的事情?”

吳先生面對醫生的詢問,自知不便說什麼“靜便是動”之類的話,乃回答道:“平日多練書法,就不做其他運動了。”

孰料醫生又問:“所練為大字還是小楷?每天大約練多久?”

吳先生想每天練書法並無定規,興之所致寫寫罷了。夫人卻在一邊代答了:“練小楷,過幾天讓老吳給您寫一幅。他常寫了送人的。”

醫生道:“運動也需有一定的量,才能有效。”

醫生繼續說道:“書法之中寫大字的多站著,屏氣凝神、懸臂動腕,還需用點體力,寫小字者則靜坐,只動數指,實在算不上運動。”

看來這醫生對書法亦略有所知。吳先生無話可說了。

醫生診斷吳先生為“少肌症”。吳先生夫婦對此病聞所未聞,便向該醫生請教。適巧當日病人不多,醫生又甚耐心,解釋道:“人到中年之後,肌肉量便有減少趨勢,進入老年減少更加顯著,常說‘人老體衰’,體衰之中肌肉數量、力量的衰退是重要部分。患糖尿病者則更顯著,故糖尿病的治療中多強調體育鍛煉,不但有利於降糖,亦能有益於預防,至少是減緩肌肉之衰退,即所謂‘用進廢退’的意思。”

“用進廢退”,吳先生記起是法國大生物家拉馬克用以解釋生物進化用的,不意如今卻用到了自己身上。只怪過去自己對運動一事過於偏執,忙又請教治療之法。

醫生道此病在防不在治,況且也無特效藥物,只能酌情多吃些諸如牛奶、雞蛋之類的蛋白質飲食,還得盡可能地多運動,先從散步開始,逐步增加,並需做些肌肉力量的鍛煉,如手持兩瓶礦泉水做平舉、上舉,平臥抬腿等對抗(地心引力)性的運動,並逐步增加,或可使肌力慢慢增強。

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吳先生自幼不愛運動,對運動一事還有些許抵觸,以致中年之後發胖並遭至糖尿病,患病之後又以“靜養”之說應對,以致落得如今患上少肌症。

夫婦二人謝過醫生,醫生又關照:目前肌肉無力,活動需循序漸進,千萬注意不能跌倒!

回到家中,看到自己所寫的“靜心齋”三字,頓悟:靜心是應對世事紛繁的態度,靜養是應對疾病纏身的心情,但這是精神層面上應有的境界。對世間之事、人身之病還需積極處置方是道理。

靜心齋主“悟以往之不諫”,如今吃一塹長一智,悟出個道理來:“心宜靜、體宜動”。心中複歸平靜,因“知來者之可追”,遂提筆寫了一份鍛煉計畫。

不過年把光景,吳先生體力已大為改善,且血糖、血脂下降許多,以致醫生建議將降糖、降脂的藥物減量服用。

吳先生大喜,又撰一聯,述其心得:

悟以往不諫,懶動誤為靜心,引來少肌症

知來者可追,鍛煉確能強體,送走高血糖

吳先生體力改善、精神振奮,建議將社區書畫組活動增至每週一次,又建議組織社區兒童書法學習班,各生紙筆自備,由吳先生義務輔導……

楊醫生說

縱觀今日人們的生活,確乎少了許多體力上的活動。

缺少運動與糖尿病等病症的關係或許還需從學理上來理解,但與“少肌症”的關係幾乎一目了然。

少肌症引起的肌肉萎縮、肌力下降,是許多老人跌倒或生活不能自理的根源。

此病除逐步增強體育鍛煉外,並無特效藥物。而欲預防少肌症,則更應及早進行適當的體育運動。

醫學上確有“靜養”一說,不過,實是指病人應對疾病的心態,而非強身健體之法,不能誤解。

內容選自《食品與生活》2017年9月刊

血壓、血脂亦有下降。

吳先生越發覺得,人為動物,洗臉刷牙、讀書寫字、吃飯睡覺皆是運動,體育鍛煉本為競技之舉,練出一身肌肉,于健康又有何益?而對慢性疾病患者來說,需要的更是靜養。

偶見報端有馬拉松運動員猝死、某總裁猝死于跑步機上之事,並且多稱估計他們本已有病,實不宜從事此類運動之語,則更印證其“有病需靜養”之說。吳先生因之撰一副對聯表其心得:

養生重養神,神安體自健,何必運動筋骨

治病先治心,心靜疾當愈,無需勞頓身軀

又兩年,吳先生退休後,因嫌六層樓高、上下費力,索性閉門讀書,經常足不出戶,活動更少。後遷新居,有電梯上下,夫人為鼓勵其活動,聞得所居社區設有書畫組,主動為其先生報名,吳先生遂每月參加書法作品交流一兩次,平日在家亦常臨池練筆。吳先生知夫人主張他多運動,常向夫人強調練字時需凝神、屏氣,亦是運動,故書法家多長壽云云。

又兩年,吳先生也才不過60多歲,卻自覺體力大減,不能久立倒也罷了,漸漸地覺得起床時由臥姿坐起、久坐後起立皆感吃力,自忖:似乎還不應老到這種地步吧!及至後來發覺舉步維艱,甚至提筆寫字亦覺勉強。在夫人催促之下,吳先生方下決心到醫院去檢查,糖尿病、高血壓、血脂諸項化驗結果,似乎都不足以解釋此種症狀。

一日遇一醫生甚為仔細,除查看化驗報告外,還仔細檢查了吳先生的身體,發現吳先生肌肉萎縮,肌力降低,便詢問:“平時有無做些運動之類的事情?”

吳先生面對醫生的詢問,自知不便說什麼“靜便是動”之類的話,乃回答道:“平日多練書法,就不做其他運動了。”

孰料醫生又問:“所練為大字還是小楷?每天大約練多久?”

吳先生想每天練書法並無定規,興之所致寫寫罷了。夫人卻在一邊代答了:“練小楷,過幾天讓老吳給您寫一幅。他常寫了送人的。”

醫生道:“運動也需有一定的量,才能有效。”

醫生繼續說道:“書法之中寫大字的多站著,屏氣凝神、懸臂動腕,還需用點體力,寫小字者則靜坐,只動數指,實在算不上運動。”

看來這醫生對書法亦略有所知。吳先生無話可說了。

醫生診斷吳先生為“少肌症”。吳先生夫婦對此病聞所未聞,便向該醫生請教。適巧當日病人不多,醫生又甚耐心,解釋道:“人到中年之後,肌肉量便有減少趨勢,進入老年減少更加顯著,常說‘人老體衰’,體衰之中肌肉數量、力量的衰退是重要部分。患糖尿病者則更顯著,故糖尿病的治療中多強調體育鍛煉,不但有利於降糖,亦能有益於預防,至少是減緩肌肉之衰退,即所謂‘用進廢退’的意思。”

“用進廢退”,吳先生記起是法國大生物家拉馬克用以解釋生物進化用的,不意如今卻用到了自己身上。只怪過去自己對運動一事過於偏執,忙又請教治療之法。

醫生道此病在防不在治,況且也無特效藥物,只能酌情多吃些諸如牛奶、雞蛋之類的蛋白質飲食,還得盡可能地多運動,先從散步開始,逐步增加,並需做些肌肉力量的鍛煉,如手持兩瓶礦泉水做平舉、上舉,平臥抬腿等對抗(地心引力)性的運動,並逐步增加,或可使肌力慢慢增強。

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吳先生自幼不愛運動,對運動一事還有些許抵觸,以致中年之後發胖並遭至糖尿病,患病之後又以“靜養”之說應對,以致落得如今患上少肌症。

夫婦二人謝過醫生,醫生又關照:目前肌肉無力,活動需循序漸進,千萬注意不能跌倒!

回到家中,看到自己所寫的“靜心齋”三字,頓悟:靜心是應對世事紛繁的態度,靜養是應對疾病纏身的心情,但這是精神層面上應有的境界。對世間之事、人身之病還需積極處置方是道理。

靜心齋主“悟以往之不諫”,如今吃一塹長一智,悟出個道理來:“心宜靜、體宜動”。心中複歸平靜,因“知來者之可追”,遂提筆寫了一份鍛煉計畫。

不過年把光景,吳先生體力已大為改善,且血糖、血脂下降許多,以致醫生建議將降糖、降脂的藥物減量服用。

吳先生大喜,又撰一聯,述其心得:

悟以往不諫,懶動誤為靜心,引來少肌症

知來者可追,鍛煉確能強體,送走高血糖

吳先生體力改善、精神振奮,建議將社區書畫組活動增至每週一次,又建議組織社區兒童書法學習班,各生紙筆自備,由吳先生義務輔導……

楊醫生說

縱觀今日人們的生活,確乎少了許多體力上的活動。

缺少運動與糖尿病等病症的關係或許還需從學理上來理解,但與“少肌症”的關係幾乎一目了然。

少肌症引起的肌肉萎縮、肌力下降,是許多老人跌倒或生活不能自理的根源。

此病除逐步增強體育鍛煉外,並無特效藥物。而欲預防少肌症,則更應及早進行適當的體育運動。

醫學上確有“靜養”一說,不過,實是指病人應對疾病的心態,而非強身健體之法,不能誤解。

內容選自《食品與生活》2017年9月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