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清明節將至,從北京到巴拿馬,我們為你搜集了30座墓碑的故事

「為什麼要去墓地旅行?」

「不為什麼, 只是非常喜歡, 並在其中感受到平靜。 」

在大多數中國人的眼中, 墓地顯得嚴肅而冷硬, 但這裡依然存在生命延續下來的有趣和美好。

清明將至, 我們從 Instagram 上通過關鍵字找到了30 張關於墓地的圖片, 墓碑上的刻文或是奇怪的造型, 它們都是生命的最後一次自我呈現, 那麼努力, 那麼可愛, 那麼不應該錯過, 又是如此永恆。

@北京萬安公墓

萬安公墓坐落在北京的西北角,

離香山不遠, 始建於1930年, 是北京最早的現代型公墓。 每年清明時節, 正是這裡最美的時候, 園中密密麻麻種滿了松樹, 舉目四望, 一片綠色, 白色的墓碑, 和開得正盛的玉蘭花、含苞的桃花在其中若隱若現。

園子裡有不計其數的晚清、民國時期的墓碑,

以及一種說不出的平靜和清明。 有時去看看曹禺, 黃色的墓碑上是巴金歪歪扭扭的字跡。 有時去看看啟功, 他在墓誌銘中笑說自己是「中學生, 副教授。 博不精, 專不透。 名雖揚, 實不夠。 高不成, 低不就……」還有從小聽他講故事的孫敬修爺爺, 希望他的小朋友們「不受壞思想的污染, 不受壞人的引誘」。

「生無離, 死無別。 」

夕陽的宮門

開在大江的盡頭

是哪位殺進宮門的盜火者

留下這條輝煌的血路

——《江上落日》

「日日是好日」。

很想對劉人文先生說一句:「劉人文先生,能在這讀書真好呀。」

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堅持。 愛是永不止息。

@鐮倉未知名墓地

日本鐮倉某不知名的寺院墓地。被雨水洗淨的墓地泛著青光,一位花甲老人正蹣跚離去。

與中國不同,日本人中有很多葬在寺院裡。日本神社和寺院分工明確,出生和成人儀式總是在神社舉行,是喜悅和熱鬧的場所。葬禮和悼念一定會選擇寺院,人也葬在此處,是告別和往生的場所。

據統計,日本現有超過7萬5000間寺院,共計13宗派。一個人葬在哪間寺院,大約能判斷出他所屬的宗派。但現代,日本人中佛教徒並不多,所屬寺院只能代表家族信仰,或者根本是「無宗派」,寺院更類似于一種社區力量。

@京都法然院

在這些寺廟的公共墓地裡,你會和一些耳熟能詳的名人不期而遇。在京都,離銀閣寺不遠的法然院旁有一片開放的公共墓地,三月初春剛至不久,櫻花在日本還未全境盛開,上圖右側那株光禿禿的白色垂櫻在一片綠色中顯得尤為突兀。但在這棵櫻花樹下長眠的是日本文壇盛極一時的小說家谷崎潤一郎,墓碑只是一塊簡單的石頭,石頭上刻著一個「寂」字。

作為日本唯美派文學的大師,谷崎潤一郎對櫻花似乎有著狂熱的癡迷,他曾在創作隨筆《陰翳禮贊》中寫過:「其實賞花不限於名勝之地,只要花開得絢爛哪怕孤櫻一株,在其蔭下支起帳篷,打開食盒,會有莫大的喜悅。只要有心,何須火車、電車之勞頓,可謂天涯何處無芳草。」

此時此刻,不知穀崎潤一郎墓前的這株孤櫻,是否迎來了它的有心人。

@鐮倉圓覺寺

北鐮倉的圓覺寺是電影《晚春》中舉辦茶會的地方,也是導演小津安二郎墓地所在,墓碑很好認,只留有一個簡潔明瞭的漢字:「無」。那些絡繹不絕的拜祭者,總記得他鍾情於威士卡這件事,擺放在墓前的酒瓶子從未間斷。偶爾也有人目擊深居簡出的原節子在墓前默默地點燃線香——前年秋天原節子去世,關於他們一段說不清楚的情事,便真正只成了傳說。

@鐮倉回春院

鐮倉五山之首的建長寺。日本導演大島渚生前最愛歌人明石海人的一個句子,並執意刻在了自己的墓碑上:像生於深海中的魚族,若不自燃,便只有漆黑一片。

@東京多磨靈園

東京府中市的多磨靈園,面積超過40萬坪,是日本第一個公園型墓地。和寺院的墓地相比,參觀大型公共墓地裡也有好處,這意味著你可以一次偶遇非常多名人:三島由紀夫、江戶川亂步、吉川英治、堀辰雄、向田邦子、岡本太郎……

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的墓碑在東京多磨靈園的深處,墓碑上並無「三島」二字,回歸了「平岡公威」的本名,和祖父母、父母、妹妹、妻子合葬在「平岡家之墓」。有一個小插曲:三島切腹自殺的次年9月,便遭遇了盜墓事件,他的墓地被挖開,裝著遺骨的盒子不翼而飛……兩個月後,一位下班閒逛的巡警在40米外的公廁旁找到胡亂掩埋著的骨盒,證實裡面確是三島遺骨沒錯,才終於有驚無險。犯人至今未抓到,為何盜墓而後又歸還不得而知。

@東京青山靈園

日本墓園四周除了廣植櫻花林,還會種植楓樹,隨著季節的變換,墓地春粉秋紅,宛如風景宜人的公園。這也許也是日本人喜歡在墓地遊玩和散步的原因吧。

一個在墓地裡奔跑的小朋友。

@巴黎蒙馬特公墓

在西方,墓地顯得更具個人風格。看著這些形形色色的墓碑,你不自覺地會想像,他們生前一定努力活成了自己希望成為的樣子,而在死後也以自己希望的方式永存著。

蒙馬特公墓(Cimetière de Montmartre)與拉雪茲神父公墓、蒙帕納斯公墓並稱為巴黎的三大公墓。蒙馬特公墓是許多曾在蒙馬特地區生活、創作的藝術家的安葬地。在這裡,法國傳奇女歌手 Dalida 的墓地擁有最多的探訪者和獻花,她的墓前豎立了一座等身比例的雕像。

1956年,Dalida 以歌曲《Bambino》紅遍法國。從《Bambino》開始,Dalida 的名字55次出現在世界音樂領域的第一位,賣出了至少一億兩千萬張唱片。

30年後,Dalida 服下大量的安眠藥,只留下一句「生命已是如此不堪忍受,原諒我吧…( La vie m'est insupportable, pardonnez-moi )」便永遠離去。

蒙馬特公墓裡還長眠著法國作家小仲馬和他的作品《茶花女》中女主人公瑪格麗特的原型人物。這座乳白色墓碑的兩側刻著茶花女的真名實姓:「阿爾封西娜·普萊西(1824.1.19-1847.2.3)長眠於此」。

小仲馬和阿爾封西娜·普萊西間的愛情是小說《茶花女》的靈感來源,但現實遠比小說殘酷,讓我們不得不感歎小仲馬借由《茶花女》說出了對這段愛情的惋歎:「我們是如此軟弱,又是如此可憐。」

阿爾封西娜·普萊西的墓前常年有好心人送來的茶花。還記得茶花女名字的由來嗎?巴黎上流社會的高級妓女瑪格麗特偏愛茶花,每逢外出都隨身佩戴茶花,花的顏色時紅時白。據說,花的顏色暗藏著她給客人的信號:紅色表示這一天不能接待客人;白色則意味歡迎來訪。

除了名人,在蒙馬特公墓,人們還可以看見很多挖掘出來的舊物,它們被零星地散落在一些普通人的墓前,帶給遊客對墓地主人的無限遐想與感動。這雙破舊的芭蕾舞鞋,是否屬於長眠于此的姑娘呢?

還有守護在墓碑前的貓。

@巴黎拉雪茲神父公墓

有人說,拉雪茲神父公墓可能是地球上唯一一個你會希望看到鬼的地方。蕭邦,莫里哀,吉姆·莫里森,艾迪特·皮雅芙,奧斯卡·王爾德,馬塞爾·普魯斯特安息在這個109英畝的約7000個墓穴之中。巨大的墓園裡,很多旅行者都在匆匆尋找吉姆·莫里森。

作為巴黎最大的墓地,拉雪茲神父公墓的設計依照英式花園風格展開,哥特式墓,奧斯曼墓穴,古陵墓等所有喪葬藝術的形式都在此得到展現。 但在拉雪茲神父公墓也有一些形式簡潔的墓碑。上圖的墓碑上刻著法文的「我和你」,在經過墓碑的人看來,這句簡單的話代表了「最好的愛情宣誓」。

@維多利亞羅斯灣公墓(加拿大)

羅斯灣公墓是加拿大最壯觀的維多利亞時代墓地。這裡處處可見為本地名人而建造的優美大理石、沙岩和花崗岩紀念碑。每逢春暖花開的時節,還會偶然發現在草地間打盹休憩的鹿群。

@米蘭紀念墓園

米蘭紀念公墓因其雕刻而聞名,墓園內彙集了多位義大利當代和古典雕塑家的成果,是一座佈設義大利雕塑作品的露天博物館。墓園分為單間小房子帶雕塑的,露天帶雕塑的,還有掛滿整面牆的墓室。

著名指揮家阿爾圖羅·托斯卡尼尼的家庭墓地也安葬於此,1989年11月5日,托斯卡尼尼的女婿霍洛維茨在紐約家中去世後,被運回米蘭安葬於托斯卡尼尼的家庭墓園,下葬時的背景音樂是《童年情景》。墓室最高處則放著指揮大師阿爾圖羅·托斯卡尼尼他老人家。

@瑞克萊塔公墓(布宜諾賽勒斯)

位於布宜諾賽勒斯的瑞克萊塔公墓出色地展示了19世紀至20世紀的殯葬藝術和建築,從埃及金字塔到哥特式再到現代裝飾藝術有很多不同的風格。這個墓地設計得像一座城市,裡面有寬闊的大道以及錯綜的小徑,其兩旁都是一些家族或個人的墓地。另外一個有趣的事是:你可能會在瑞克萊塔墓地裡發現一種兇狠的野生貓咪,當地人會經常餵食物給它們吃。

@巴拿馬奇特雷公墓

明黃的墓碑、豔麗的花束,位於中美洲巴拿馬的奇特雷公墓,似乎也延續了這裡一貫熱烈張揚的風格。陽光似乎也格外偏愛這裡,持續照耀著這片土地下每一個溫暖的靈魂。

@紐約伍德勞恩公墓

2001年,伍德勞恩公墓被列為美國國家歷史地標,擁有超過三十多萬座陵墓。園內的每座陵墓都有著自己的風格和裝飾,各類雕像隨處可見,可以說是紀念性建築藝術的絕佳代表。圖中這兩座雕塑像不像平靜夜晚圍在爐邊愉快聊天的一對老友?

伍德勞恩公墓也是一座花園式墓地,園內樹木茂密,花草繁盛,一到深秋,橙黃的落葉鋪滿整個地面,原本冷清蕭索的墓地也顯得溫暖而明媚。

一名叫賈勒特的底特律員警去世,穿著蘇格蘭裙子的警局同事們都紛紛來奏樂送行。

@新奧爾良聖路易墓地(美國)

聖路易墓地是新奧爾良的一大奇觀,奇在墳墓全部是地上墳墓,棺槨都壘置在地面。由於新奧爾良地勢低窪,洪水常使埋于地下的死者遺體上浮,所以人們改變了從前深入地下的埋葬方式,轉而在地面上壘起高高的棺木,各類棺木材質不同且裝飾各異。它不僅是新奧爾良最古老的墓地,還被譽為世界上最漂亮的墓地之一。

@阿靈頓國家公墓(美國)

美國有100多個國家公墓,首都華盛頓的阿靈頓國家公墓是其中最為著名的。長眠于此的有優秀的政治家,為國殉職的工作人員和傑出的國家貢獻者,但不管有多少變化,士兵始終是阿靈頓安眠者的主體,是美國軍人的榮譽歸葬地。在這裡,大到美國總統,小到無名士兵,不分等級,緊密相連,真正實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獨立平等。

@羅克林公墓(美國)

墓碑上刻著:「吃掉你手中的霜淇淋吧,趕在它融化之前。」這是一個甜蜜的催促?還是一個母親想說卻沒說的話?

很想對劉人文先生說一句:「劉人文先生,能在這讀書真好呀。」

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堅持。 愛是永不止息。

@鐮倉未知名墓地

日本鐮倉某不知名的寺院墓地。被雨水洗淨的墓地泛著青光,一位花甲老人正蹣跚離去。

與中國不同,日本人中有很多葬在寺院裡。日本神社和寺院分工明確,出生和成人儀式總是在神社舉行,是喜悅和熱鬧的場所。葬禮和悼念一定會選擇寺院,人也葬在此處,是告別和往生的場所。

據統計,日本現有超過7萬5000間寺院,共計13宗派。一個人葬在哪間寺院,大約能判斷出他所屬的宗派。但現代,日本人中佛教徒並不多,所屬寺院只能代表家族信仰,或者根本是「無宗派」,寺院更類似于一種社區力量。

@京都法然院

在這些寺廟的公共墓地裡,你會和一些耳熟能詳的名人不期而遇。在京都,離銀閣寺不遠的法然院旁有一片開放的公共墓地,三月初春剛至不久,櫻花在日本還未全境盛開,上圖右側那株光禿禿的白色垂櫻在一片綠色中顯得尤為突兀。但在這棵櫻花樹下長眠的是日本文壇盛極一時的小說家谷崎潤一郎,墓碑只是一塊簡單的石頭,石頭上刻著一個「寂」字。

作為日本唯美派文學的大師,谷崎潤一郎對櫻花似乎有著狂熱的癡迷,他曾在創作隨筆《陰翳禮贊》中寫過:「其實賞花不限於名勝之地,只要花開得絢爛哪怕孤櫻一株,在其蔭下支起帳篷,打開食盒,會有莫大的喜悅。只要有心,何須火車、電車之勞頓,可謂天涯何處無芳草。」

此時此刻,不知穀崎潤一郎墓前的這株孤櫻,是否迎來了它的有心人。

@鐮倉圓覺寺

北鐮倉的圓覺寺是電影《晚春》中舉辦茶會的地方,也是導演小津安二郎墓地所在,墓碑很好認,只留有一個簡潔明瞭的漢字:「無」。那些絡繹不絕的拜祭者,總記得他鍾情於威士卡這件事,擺放在墓前的酒瓶子從未間斷。偶爾也有人目擊深居簡出的原節子在墓前默默地點燃線香——前年秋天原節子去世,關於他們一段說不清楚的情事,便真正只成了傳說。

@鐮倉回春院

鐮倉五山之首的建長寺。日本導演大島渚生前最愛歌人明石海人的一個句子,並執意刻在了自己的墓碑上:像生於深海中的魚族,若不自燃,便只有漆黑一片。

@東京多磨靈園

東京府中市的多磨靈園,面積超過40萬坪,是日本第一個公園型墓地。和寺院的墓地相比,參觀大型公共墓地裡也有好處,這意味著你可以一次偶遇非常多名人:三島由紀夫、江戶川亂步、吉川英治、堀辰雄、向田邦子、岡本太郎……

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的墓碑在東京多磨靈園的深處,墓碑上並無「三島」二字,回歸了「平岡公威」的本名,和祖父母、父母、妹妹、妻子合葬在「平岡家之墓」。有一個小插曲:三島切腹自殺的次年9月,便遭遇了盜墓事件,他的墓地被挖開,裝著遺骨的盒子不翼而飛……兩個月後,一位下班閒逛的巡警在40米外的公廁旁找到胡亂掩埋著的骨盒,證實裡面確是三島遺骨沒錯,才終於有驚無險。犯人至今未抓到,為何盜墓而後又歸還不得而知。

@東京青山靈園

日本墓園四周除了廣植櫻花林,還會種植楓樹,隨著季節的變換,墓地春粉秋紅,宛如風景宜人的公園。這也許也是日本人喜歡在墓地遊玩和散步的原因吧。

一個在墓地裡奔跑的小朋友。

@巴黎蒙馬特公墓

在西方,墓地顯得更具個人風格。看著這些形形色色的墓碑,你不自覺地會想像,他們生前一定努力活成了自己希望成為的樣子,而在死後也以自己希望的方式永存著。

蒙馬特公墓(Cimetière de Montmartre)與拉雪茲神父公墓、蒙帕納斯公墓並稱為巴黎的三大公墓。蒙馬特公墓是許多曾在蒙馬特地區生活、創作的藝術家的安葬地。在這裡,法國傳奇女歌手 Dalida 的墓地擁有最多的探訪者和獻花,她的墓前豎立了一座等身比例的雕像。

1956年,Dalida 以歌曲《Bambino》紅遍法國。從《Bambino》開始,Dalida 的名字55次出現在世界音樂領域的第一位,賣出了至少一億兩千萬張唱片。

30年後,Dalida 服下大量的安眠藥,只留下一句「生命已是如此不堪忍受,原諒我吧…( La vie m'est insupportable, pardonnez-moi )」便永遠離去。

蒙馬特公墓裡還長眠著法國作家小仲馬和他的作品《茶花女》中女主人公瑪格麗特的原型人物。這座乳白色墓碑的兩側刻著茶花女的真名實姓:「阿爾封西娜·普萊西(1824.1.19-1847.2.3)長眠於此」。

小仲馬和阿爾封西娜·普萊西間的愛情是小說《茶花女》的靈感來源,但現實遠比小說殘酷,讓我們不得不感歎小仲馬借由《茶花女》說出了對這段愛情的惋歎:「我們是如此軟弱,又是如此可憐。」

阿爾封西娜·普萊西的墓前常年有好心人送來的茶花。還記得茶花女名字的由來嗎?巴黎上流社會的高級妓女瑪格麗特偏愛茶花,每逢外出都隨身佩戴茶花,花的顏色時紅時白。據說,花的顏色暗藏著她給客人的信號:紅色表示這一天不能接待客人;白色則意味歡迎來訪。

除了名人,在蒙馬特公墓,人們還可以看見很多挖掘出來的舊物,它們被零星地散落在一些普通人的墓前,帶給遊客對墓地主人的無限遐想與感動。這雙破舊的芭蕾舞鞋,是否屬於長眠于此的姑娘呢?

還有守護在墓碑前的貓。

@巴黎拉雪茲神父公墓

有人說,拉雪茲神父公墓可能是地球上唯一一個你會希望看到鬼的地方。蕭邦,莫里哀,吉姆·莫里森,艾迪特·皮雅芙,奧斯卡·王爾德,馬塞爾·普魯斯特安息在這個109英畝的約7000個墓穴之中。巨大的墓園裡,很多旅行者都在匆匆尋找吉姆·莫里森。

作為巴黎最大的墓地,拉雪茲神父公墓的設計依照英式花園風格展開,哥特式墓,奧斯曼墓穴,古陵墓等所有喪葬藝術的形式都在此得到展現。 但在拉雪茲神父公墓也有一些形式簡潔的墓碑。上圖的墓碑上刻著法文的「我和你」,在經過墓碑的人看來,這句簡單的話代表了「最好的愛情宣誓」。

@維多利亞羅斯灣公墓(加拿大)

羅斯灣公墓是加拿大最壯觀的維多利亞時代墓地。這裡處處可見為本地名人而建造的優美大理石、沙岩和花崗岩紀念碑。每逢春暖花開的時節,還會偶然發現在草地間打盹休憩的鹿群。

@米蘭紀念墓園

米蘭紀念公墓因其雕刻而聞名,墓園內彙集了多位義大利當代和古典雕塑家的成果,是一座佈設義大利雕塑作品的露天博物館。墓園分為單間小房子帶雕塑的,露天帶雕塑的,還有掛滿整面牆的墓室。

著名指揮家阿爾圖羅·托斯卡尼尼的家庭墓地也安葬於此,1989年11月5日,托斯卡尼尼的女婿霍洛維茨在紐約家中去世後,被運回米蘭安葬於托斯卡尼尼的家庭墓園,下葬時的背景音樂是《童年情景》。墓室最高處則放著指揮大師阿爾圖羅·托斯卡尼尼他老人家。

@瑞克萊塔公墓(布宜諾賽勒斯)

位於布宜諾賽勒斯的瑞克萊塔公墓出色地展示了19世紀至20世紀的殯葬藝術和建築,從埃及金字塔到哥特式再到現代裝飾藝術有很多不同的風格。這個墓地設計得像一座城市,裡面有寬闊的大道以及錯綜的小徑,其兩旁都是一些家族或個人的墓地。另外一個有趣的事是:你可能會在瑞克萊塔墓地裡發現一種兇狠的野生貓咪,當地人會經常餵食物給它們吃。

@巴拿馬奇特雷公墓

明黃的墓碑、豔麗的花束,位於中美洲巴拿馬的奇特雷公墓,似乎也延續了這裡一貫熱烈張揚的風格。陽光似乎也格外偏愛這裡,持續照耀著這片土地下每一個溫暖的靈魂。

@紐約伍德勞恩公墓

2001年,伍德勞恩公墓被列為美國國家歷史地標,擁有超過三十多萬座陵墓。園內的每座陵墓都有著自己的風格和裝飾,各類雕像隨處可見,可以說是紀念性建築藝術的絕佳代表。圖中這兩座雕塑像不像平靜夜晚圍在爐邊愉快聊天的一對老友?

伍德勞恩公墓也是一座花園式墓地,園內樹木茂密,花草繁盛,一到深秋,橙黃的落葉鋪滿整個地面,原本冷清蕭索的墓地也顯得溫暖而明媚。

一名叫賈勒特的底特律員警去世,穿著蘇格蘭裙子的警局同事們都紛紛來奏樂送行。

@新奧爾良聖路易墓地(美國)

聖路易墓地是新奧爾良的一大奇觀,奇在墳墓全部是地上墳墓,棺槨都壘置在地面。由於新奧爾良地勢低窪,洪水常使埋于地下的死者遺體上浮,所以人們改變了從前深入地下的埋葬方式,轉而在地面上壘起高高的棺木,各類棺木材質不同且裝飾各異。它不僅是新奧爾良最古老的墓地,還被譽為世界上最漂亮的墓地之一。

@阿靈頓國家公墓(美國)

美國有100多個國家公墓,首都華盛頓的阿靈頓國家公墓是其中最為著名的。長眠于此的有優秀的政治家,為國殉職的工作人員和傑出的國家貢獻者,但不管有多少變化,士兵始終是阿靈頓安眠者的主體,是美國軍人的榮譽歸葬地。在這裡,大到美國總統,小到無名士兵,不分等級,緊密相連,真正實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獨立平等。

@羅克林公墓(美國)

墓碑上刻著:「吃掉你手中的霜淇淋吧,趕在它融化之前。」這是一個甜蜜的催促?還是一個母親想說卻沒說的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