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民國時期的幾大“國民政府”,誰是山寨誰是正統讓人傻傻分不清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又被稱作“國府”, 是民國時期的中央政府機構與最高行政機關, 於1925年7月1日始建立, 由海陸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而成,

是北伐成功之後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1948年5月20日, 蔣介石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就任行憲後首任中華民國總統, 國民政府也同時改組為總統府, 國民政府也從此告別歷史舞臺。

民國時期本就是一個極其混亂的年代, 在國民政府走過的這二十三個年頭中, 國民黨所成立的國民政府並非只有一個, 即使是以國民黨黨史所承認的來論, 也不是一個能夠涵蓋, 這些國民政府的成立有著特殊的歷史原因, 有些可能是承襲關係, 有些也可能是並存關係, 因為成立地點的不同, 這些國民政府往往都會被冠以當時的首都名而加以區別。

廣州國民政府(1925-1926)

廣州國民政府是在由孫中山組建的廣州軍政府基礎上發展而來。

1917年, 為反對以段祺瑞為首的北洋政府, 開展護法運動, 孫中山於8月25日在廣州決議組織軍政府, 孫中山被推選為大元帥, 陸榮廷、唐繼堯為副元帥。 1918年護法運動失敗, 孫中山受軍閥排擠, 離開廣州。 1920年, 陳炯明率軍隊入廣州, 孫中山於次年5月再次組建軍政府, 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 ”1922年, 陳炯明叛變, 發生著名的“炮轟總統府”事件, 孫中山逃亡上海。 1923年, 陳炯明被驅逐, 孫中山再次回到廣州, 第三次組廣州軍政府, 稱為“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府(大本營)”, 孫中山出任為大元帥。

1925年, 孫中山應馮玉祥的邀請, 北上商討國事, 沒想到肝炎發作病逝於北京。 為了能夠統一全國, 中國國民黨政治委員會決議改組大元帥府, 設置國民政府。 同年7月1日, 改組後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正式成立, 由汪精衛出任主席, 設置軍事委員會, 由汪精衛兼任主席, 蔣介石、胡漢民、譚延闓等8人為委員, 同時各地方部隊名稱番號取消, 統一稱作國民革命軍, 以蔣介石任總司令。

1926年3月, 蔣介石炮製出“中山”艦事件, 同年5月,

蔣介石又整出整理黨務案, 汪精衛不堪忍受出走, 蔣介石遂成為廣州國民政府中掌握黨政軍權的第一號人物。

武漢國民政府(1926-1928)

1926年7月, 國民革命軍北伐。 10月, 北伐軍佔領湖北重鎮武漢政府。 11月經蔣介石建議, 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決定將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遷往武漢。

12月, 國民黨中央黨部和政府停止在廣州辦公, 各機關人員遷往武漢。 遷移期間, 組建了“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暨國民政府委員會臨時聯席會議”作為臨時領導機構, 以徐謙為主席, 鮑羅庭為總顧問。

這期間, 還鬧出了一個小插曲。 為了更好地控制住國民政府, 蔣介石又要求“中央黨部及國民政府暫駐南昌”, 引發出遷都的爭議, 最終蔣介石被迫讓步。 1927年3月20日, 武漢國民政府正式成立, 不設主席, 以汪精衛、譚延闓、孫科、徐謙、宋子文五人為常務委員。 武漢國民政府存在時間並不長, “七一五”政變後, 寧漢合流, 武漢政府正式合併入南京國民政府。

南京國民政府(1927-1938)

武漢國民政府的聯共以及對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權力的限制, 引發國民黨右派以及蔣介石的不滿,於是他決定重新組建國民政府。1927年,北伐軍攻佔了上海與南京,蔣介石當年3月抵達上海,4月發動名為“清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肆意屠殺革命人士。在滿地鮮血未及清掃乾淨時,蔣介石又於4月18日迫不及待地成立了南京國民政府。

新的國民政府採取委員制,由蔣介石、胡漢民、張靜江、吳稚暉等十二人為政府委員,胡漢民為政府主席,蔣介石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吳稚暉為總司令部政治部主任。至此,國民黨分裂為寧、漢、滬三個中央和寧漢兩個政府。同年7月15日,汪精衛也在武漢宣佈“清党”,寧漢合流有了前提條件。8月13日蔣介石退避下野,8月19日的寧漢滬合流實現,9月16日,三方組成“中國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

1928年,蔣介石複出,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在南京召開,國民黨各派重新整合,組成新的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國民政府委員會和軍事委員會。會議推選出譚延闓為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為軍事委員會主席兼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同時會議也承認了李濟深、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控制的廣州、武漢、開封、太原四個政治分會。同年6月,國民革命軍進入北京,發表了全國統一的宣言,北京也被改為北平。12月,東北軍閥張學良通電宣稱接受國民政府管轄。之後,南京國民政府獲得了國際上主要國家的外交承認,成為合法的中華國民政府。

北平國民政府(1930)

寧漢滬合流後,國民黨內部各派系之間的鬥爭一直都沒停息過,有時候甚至是上升到了武力戰爭的高度。

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一方是以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為首的軍閥勢力,一方是蔣介石掌控的南京國民政府。

戰爭進行期間,以汪精衛為首的國民黨勢力在北平召開國民黨中央黨部擴大會議,聯手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決議在北平成立新的“國民政府”,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汪精衛等七人為委員,閻錫山為主席。

中原大戰,最後以張學良的介入,蔣介石的勝利告終,北平國民政府一度被迫遷往太原,當年11月隨著閻錫山、馮玉祥通電下野,北平國民政府也隨之瓦解。

當然,以國民黨的尿性,這個國民政府自熱是不被黨史所承認的。

廣州國民政府(1931)

蔣介石控制的南京國民政府也不是鐵板一塊,他所組建的“國民會議”遭到了胡漢民等反蔣派人士的反對。1931年2月,蔣介石軟禁了胡漢民,這引起國民黨內其他實力派的諸多不滿,他們南下廣州,以彷照孫中山護法戰爭時召開非常國會的做法為由,於1931年5月28日在廣州重新組建了廣州國民政府。

胡漢民派、汪精衛派、桂系、孫科派、西山會議派、兩廣軍人們召開了“國民黨中央執監委非常會議”,由汪精衛出任為主席。當甯粵對立將成為日後的歷史主流,同年日本人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兩派只能停息紛爭,轉為合作。12月,廣州國民政府取消,蔣介石再次宣佈下野,南京國民政府由林森為政府主席,孫科為行政院長。

孫科自然難以收拾殘局,1932年,蔣介石與汪精衛密談後,再次複出,孫科于1月辭職,蔣介石出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汪精衛任行政院長。至此,蔣介石主軍,汪精衛主政,兩人共管黨務的蔣汪合作的南京國民政府形成。

重慶國民政府(1938-1946)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南京國民政府於1938年遷都重慶,被稱作為重慶國民政府。

早在1937年11月,戰事失利時,國民政府國防最高會議就向全國發佈了遷都重慶的通告。12月1日,國民黨部分機關人員已經開始在重慶辦公,但當時國民政府的重要機關還是遷移在武漢。隨著武漢戰事的失利,國民政府的機關才陸續遷往重慶。1938年12月,蔣介石所率的軍事機構遷移到重慶,遷都正式完成。

雖然名義上國民政府,將重慶定義為陪都,而外界更是喜歡把這個國民政府稱作為“重慶國民政府”。這個國民政府一直延續了8年,直到抗戰勝利。這期間,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于1943年在重慶病逝,蔣介石順理成章地被推選為國民政府主席兼陸海空軍大元帥,並兼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和行政院長,成為中國實權第一人。

南京國民政府(1946-1948)

抗日戰爭勝利後,重慶國民政府宣佈於1946年5月5日發佈“還都令”,正式回歸南京,國民政府也再次以“南京國民政府”的面目示人。

1946年《中華民國憲法》頒佈,國民政府正式進入憲政時期。1948年5月20日,蔣介石當選為首任中華民國總統,國民政府也同時改組為總統府,國民政府也從此正式消散於歷史中。

這期間,還發生了“擇都之爭”,北方人想要以北平為首都,南方人又要想回歸南京,爭論了兩年後,由國民政府下令,北平正式被定義為陪都。

汪偽國民政府(1940-1945)

這當然是個偽政府了,即使是正統的國民政府,後來的歷史也都不予以承認,因為這是日本人建立的傀儡政權。

汪偽政權是在日本人的扶持下由投靠日本人的一些中國國民黨黨員建立的政權,以汪精衛為“國民政府代主席”及行政院院長,陳公博、周佛海、李士群等人為主要成員,于1940年3月在南京成立。

汪偽政府的最高準則是以日本主子的最高利益為一切,緊跟主子腳步,1943年,汪偽政府開始向盟軍宣戰。1944年,汪精衛因病去世,陳公博成為繼任者。1945年,日本投降,汪偽政府也隨即瓦解,所謂的“曲線救國”也從而成為一個世人眼中的“大笑話”。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菊花茶/文

菊花茶,本名鄭良,網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論壇知名歷史作家,資深三國控。曾發表過《華山論劍》、《歷史原來是這樣的》、《三國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禍起蕭牆》等文集

引發國民黨右派以及蔣介石的不滿,於是他決定重新組建國民政府。1927年,北伐軍攻佔了上海與南京,蔣介石當年3月抵達上海,4月發動名為“清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肆意屠殺革命人士。在滿地鮮血未及清掃乾淨時,蔣介石又於4月18日迫不及待地成立了南京國民政府。

新的國民政府採取委員制,由蔣介石、胡漢民、張靜江、吳稚暉等十二人為政府委員,胡漢民為政府主席,蔣介石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吳稚暉為總司令部政治部主任。至此,國民黨分裂為寧、漢、滬三個中央和寧漢兩個政府。同年7月15日,汪精衛也在武漢宣佈“清党”,寧漢合流有了前提條件。8月13日蔣介石退避下野,8月19日的寧漢滬合流實現,9月16日,三方組成“中國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

1928年,蔣介石複出,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在南京召開,國民黨各派重新整合,組成新的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國民政府委員會和軍事委員會。會議推選出譚延闓為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為軍事委員會主席兼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同時會議也承認了李濟深、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控制的廣州、武漢、開封、太原四個政治分會。同年6月,國民革命軍進入北京,發表了全國統一的宣言,北京也被改為北平。12月,東北軍閥張學良通電宣稱接受國民政府管轄。之後,南京國民政府獲得了國際上主要國家的外交承認,成為合法的中華國民政府。

北平國民政府(1930)

寧漢滬合流後,國民黨內部各派系之間的鬥爭一直都沒停息過,有時候甚至是上升到了武力戰爭的高度。

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一方是以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為首的軍閥勢力,一方是蔣介石掌控的南京國民政府。

戰爭進行期間,以汪精衛為首的國民黨勢力在北平召開國民黨中央黨部擴大會議,聯手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決議在北平成立新的“國民政府”,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汪精衛等七人為委員,閻錫山為主席。

中原大戰,最後以張學良的介入,蔣介石的勝利告終,北平國民政府一度被迫遷往太原,當年11月隨著閻錫山、馮玉祥通電下野,北平國民政府也隨之瓦解。

當然,以國民黨的尿性,這個國民政府自熱是不被黨史所承認的。

廣州國民政府(1931)

蔣介石控制的南京國民政府也不是鐵板一塊,他所組建的“國民會議”遭到了胡漢民等反蔣派人士的反對。1931年2月,蔣介石軟禁了胡漢民,這引起國民黨內其他實力派的諸多不滿,他們南下廣州,以彷照孫中山護法戰爭時召開非常國會的做法為由,於1931年5月28日在廣州重新組建了廣州國民政府。

胡漢民派、汪精衛派、桂系、孫科派、西山會議派、兩廣軍人們召開了“國民黨中央執監委非常會議”,由汪精衛出任為主席。當甯粵對立將成為日後的歷史主流,同年日本人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兩派只能停息紛爭,轉為合作。12月,廣州國民政府取消,蔣介石再次宣佈下野,南京國民政府由林森為政府主席,孫科為行政院長。

孫科自然難以收拾殘局,1932年,蔣介石與汪精衛密談後,再次複出,孫科于1月辭職,蔣介石出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汪精衛任行政院長。至此,蔣介石主軍,汪精衛主政,兩人共管黨務的蔣汪合作的南京國民政府形成。

重慶國民政府(1938-1946)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南京國民政府於1938年遷都重慶,被稱作為重慶國民政府。

早在1937年11月,戰事失利時,國民政府國防最高會議就向全國發佈了遷都重慶的通告。12月1日,國民黨部分機關人員已經開始在重慶辦公,但當時國民政府的重要機關還是遷移在武漢。隨著武漢戰事的失利,國民政府的機關才陸續遷往重慶。1938年12月,蔣介石所率的軍事機構遷移到重慶,遷都正式完成。

雖然名義上國民政府,將重慶定義為陪都,而外界更是喜歡把這個國民政府稱作為“重慶國民政府”。這個國民政府一直延續了8年,直到抗戰勝利。這期間,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于1943年在重慶病逝,蔣介石順理成章地被推選為國民政府主席兼陸海空軍大元帥,並兼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和行政院長,成為中國實權第一人。

南京國民政府(1946-1948)

抗日戰爭勝利後,重慶國民政府宣佈於1946年5月5日發佈“還都令”,正式回歸南京,國民政府也再次以“南京國民政府”的面目示人。

1946年《中華民國憲法》頒佈,國民政府正式進入憲政時期。1948年5月20日,蔣介石當選為首任中華民國總統,國民政府也同時改組為總統府,國民政府也從此正式消散於歷史中。

這期間,還發生了“擇都之爭”,北方人想要以北平為首都,南方人又要想回歸南京,爭論了兩年後,由國民政府下令,北平正式被定義為陪都。

汪偽國民政府(1940-1945)

這當然是個偽政府了,即使是正統的國民政府,後來的歷史也都不予以承認,因為這是日本人建立的傀儡政權。

汪偽政權是在日本人的扶持下由投靠日本人的一些中國國民黨黨員建立的政權,以汪精衛為“國民政府代主席”及行政院院長,陳公博、周佛海、李士群等人為主要成員,于1940年3月在南京成立。

汪偽政府的最高準則是以日本主子的最高利益為一切,緊跟主子腳步,1943年,汪偽政府開始向盟軍宣戰。1944年,汪精衛因病去世,陳公博成為繼任者。1945年,日本投降,汪偽政府也隨即瓦解,所謂的“曲線救國”也從而成為一個世人眼中的“大笑話”。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菊花茶/文

菊花茶,本名鄭良,網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論壇知名歷史作家,資深三國控。曾發表過《華山論劍》、《歷史原來是這樣的》、《三國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禍起蕭牆》等文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