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清朝的士兵為什麼沒有穿盔甲?

在影視劇中, 我們常常能看到其他朝代將軍士兵都會穿著鎧甲戴著鋼盔, 但是清朝軍隊都只是穿著普通的布衣, 戴著他們造型奇特的涼帽。 這是為什麼?

清軍裡是有裝備盔甲的軍隊的。 但是大部分地方團練、綠營軍都沒有著甲, 八旗有一部分鐵甲或清朝棉甲(只是分類命名, 並不純粹是棉花)。 清代一般的盔帽, 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 都在表面髹漆。 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 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 其上有舞擎及覆碗, 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 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雕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 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 護頸及護耳, 上繡有紋樣, 並綴以銅或鐵泡釘。 鎧甲分甲衣和圍裳。 甲衣肩上裝有護肩, 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 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 名叫“前擋”。 腰間左側佩“左擋”, 右側不佩擋,

留作佩弓箭囊等用。 圍裳分為左、右兩幅, 穿時用帶系於腰間。 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 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 此圖為清代黃緞銅釘銅葉甲, 但沒有護心鏡。 清朝時, 大量使用的鎧甲是綿甲, 是在堅厚的綿或絹的布料上鑲嵌有鐵片, 並用銅釘固定的一鐘鎧甲。 看上去, 就像一件綿大衣一樣。 綿甲具有一定的防寒性, 適合中國北方步騎兵使用, 厚實的布料中密嵌著鐵甲葉, 對冷兵器和火器都有一定的防護能力。

因為火器的裝備與使用, 使得古代盔甲都沒用了。 前期清朝的棉甲淋上水之後, 還能防禦早期的明朝火繩槍(仿製於日本鐵炮, 日本又從葡萄牙人那裡學的)。 明朝武備志裡總結選擇盔甲對抗火器中提到了鐵甲對抗鐵炮(日本仿製的葡萄牙火繩槍)的情況:“鐵甲易生金肅爛,

必不可用矣。 倭夷土賊率用火銃神器, 而甲有藤有角, 皆可用。 但鉛子俱能洞入, 且體重難久。 ”西方人也一樣, 他們曾經在火器時代發展完善了板甲, 在文藝復興末期甚至三十年戰爭時期都有一定規模的裝備, 但是很快他們就放棄給部隊裝備盔甲了, 因為沒用, 火槍照樣能穿透。

在康熙統治時期的中國, 還是一個強大的國家。 由於長期與明朝進行戰爭, 清軍不但學會了使用火器, 而且掌握了從歐洲引進的槍、炮等近代兵器, 特別是兵器的生產, 無論是技術性能, 還是數量品種, 都達到了歷史高峰。

火器的日益發達使鎧甲越來越不受重視, 因此清代的鎧甲在前期還用於作戰, 中期以後純粹成了擺設, 只有在閱兵典禮上有時還使用, 作戰時只穿戎服或綿甲, 根本不穿鎧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