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看歷史司馬光的早年經歷,他是如何步入官場的?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 字君實, 號迂叟。 漢族。 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 世稱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

早年經歷

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十月十八日, 司馬光出生於光州光山, 此時其父司馬池任光山縣令, 所以給他起名光;六歲時, 司馬池就教司馬光讀書, 七歲時, 不僅能背誦《左氏春秋》, 還能講明白書的要意;並且做出了“砸缸救友”這一件震動京洛的事。

天聖九年(1031年) , 司馬光隨父親司馬池從東京出發, 一路經洛陽、潼關、寶雞, 過秦嶺, 前往四川廣元, 出任利州轉運使, 在棧道上遇著巨蟒, 他沉著冷靜地手持利劍, 紮進巨蟒的尾巴上, 使巨蟒疼痛得一震, 滾下了深不可測的棧道下邊。

司馬光的博學來自多方面, 一方面他好學強識, 另一方面他的父親也著意培養。 他既誠實聰明, 又十分懂事, 深得父親喜愛。 同時, 每逢出遊或和同僚密友交談, 司馬池總好把他帶在身邊。

耳濡目染, 使司馬光不論在知識方面, 還是見識方面, 都“凜然如成人”。 好多當時的大臣、名士, 都很賞識司馬光。 尚書張存主動提出將女兒許配給司馬光。 擔任過副宰相的龐籍在司馬池死後, 把司馬光當成自己兒子一樣培養、教育。 司馬池輾轉河南、陝西、四川各地為官, 始終把司馬光帶在身邊。 所以, 司馬光在十五歲以前就跟隨父親走過好多地方, 在這些地方訪古探奇, 賦詩題壁, 領略風土人情, 極大地豐富了司馬光的社會知識。

步入官場

寶元元年(1038年), 司馬光二十歲, 他參加了會試, 一舉高中進士甲科, 從此步入仕林, 初任華州(今陝西華縣(判官。 此時司馬池正任同州(今陝西大荔)知州, 兩地相距較近, 司馬光經常前往探望父母。 在同州他結識了同科進士石昌言, 石早有才名, 在同州當推官, 雖比司馬光大二十多歲, 但兩人很談得來, 經常在一起交流學問, 談古訪今, 成為忘年之交。 同年, 他和張存的女兒結婚。

寶元二年(1039年), 因父親調往杭州任職, 司馬光辭掉華州判官,

改任蘇州判官。 正當他懷著遠大的抱負, 在仕途上步步上進時, 他的母親病逝了。 按照封建禮教, 他必須辭官回家服喪三年。 在此期間, 北方黨項族人元昊稱帝, 建立了西夏國, 西夏為了擺脫對宋朝的臣屬地位, 同宋朝發生了戰爭, 宋朝連連失敗。 宋仁宗為了加強軍事防禦力量, 要求兩浙添置弓手, 增設指揮使等官職。 司馬父子認為這樣做, 並沒有什麼好處。 於是由司馬光代父草擬《論兩浙不宜添置弓手狀》, 從各方面闡述添置弓手增設武官。

慶曆元年(1041年)十二月, 司馬池病死在晉州, 司馬光和兄長司馬旦扶著父親的靈柩回到了故鄉夏縣。 雙親的相繼去世, 使司馬光悲痛萬分, 他歎息“平生念此心先亂”。 但他在居喪期間, 把悲哀化作發奮讀書作文的動力, 以排遣無盡的悲傷和寂寞。 在此期間, 他讀了大量的書, 寫了許多有價值的文章, 如《十哲論》、《四豪論》、《賈生論》, 對一些古人古事, 根據自己的見解和感受, 提出見解。

皇祐元年(1049年), 龐籍升任樞密使, 舉薦司馬光任館閣校勘, 但沒有得到皇帝的許可。皇祐三年(1051年),司馬光三十三歲,由宰相龐籍推薦任館閣校勘,同知太常禮院。他在任職期間對《古文孝經》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並撰寫了《古文孝經指解》一文。皇祐五年(1053年),司馬光任殿中丞,除史館檢討,修日曆,改集賢校理,專任史官。從此,司馬光開始了對歷史的研究。正在司馬光潛心研究歷史時,龐籍被罷宰相職,降為戶部侍郎,出任鄆州(今山東鄆城境內)知州。龐籍舉薦司馬光為鄆州典學。

但沒有得到皇帝的許可。皇祐三年(1051年),司馬光三十三歲,由宰相龐籍推薦任館閣校勘,同知太常禮院。他在任職期間對《古文孝經》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並撰寫了《古文孝經指解》一文。皇祐五年(1053年),司馬光任殿中丞,除史館檢討,修日曆,改集賢校理,專任史官。從此,司馬光開始了對歷史的研究。正在司馬光潛心研究歷史時,龐籍被罷宰相職,降為戶部侍郎,出任鄆州(今山東鄆城境內)知州。龐籍舉薦司馬光為鄆州典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