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朱德在遵義會議前後的群眾工作

朱德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 人民軍隊的締造者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勳。 在遵義會議上, 他積極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 批判“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 為確立毛澤東在党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起了積極作用。 在遵義會議前後, 他身體力行, 身先士卒, 既頒佈了嚴厲的軍紀, 維護老百姓的利益, 又深入群眾、動員群眾, 忠實地踐行黨的群眾路線, 做了許多群眾工作, 得到廣大貧苦群眾的擁護。

慈祥護雛的“伙夫頭”

1934年10月, 中央紅軍踏上漫漫的長征之路。 出發前, 組織上給少數中央領導人配備了擔架、馬匹和檔挑子。

朱德雖已年近半百, 但為了節省出幾名強壯的戰士充實作戰部隊, 他只要了兩匹馬, 一匹供騎乘, 一匹馱行李、文件。 在行軍中, 他的那匹馬實際上常隨康克清留在隊伍後頭用來馱傷患。

在行軍途中, 常常可以看到他替士兵扛槍、挑挑子。 看到哪個戰士走不動了, 他便上前打個招呼, 扛起槍就走。 有一次, 他扛上戰士的槍走了一段路, 便坐下來同戰士談話。 後面走上來幾個戰士, 見他歲數大, 又不像個官, 把他當成炊事員, 叫他“伙夫頭”。 到了一個地方宿營, 這幾個戰士叫他燒碗開水喝, 他馬上起身找鍋燒水。 他身邊的工作人員對那幾個戰士說:“他是我們的朱總司令。 ”大家聽了一怔, 心裡直打鼓,

然而朱德仍然笑盈盈給大家燒水喝, 很多紅軍戰士都覺得他就是一個慈祥護雛的父親。

嚴明軍紀的“紅軍之父”

朱德被人們稱為“紅軍之父”, 一方面表現在對士兵真摯的愛, 另一方面表現在對老百姓真摯的情。 通道轉兵後, 中央紅軍進入黔東南苗族、侗族地區。 朱德早年在雲南的軍閥中當過兵, 熟知雲貴川少數民族地區的風俗習慣, 他指示紅軍總政治部以中革軍委政治部的名義, 發佈了不打苗民土豪、不殺苗民的耕牛等條令。 在進入遵義城前, 朱德嚴令在戰場和打土豪中一切繳獲要歸公, 不准私自打埋伏、發洋財, 誰若違犯, 不論職務高低, 都要堅決追查, 嚴肅處理。 在遵義會議後的四渡赤水中, 他協助毛澤東、周恩來指揮中央紅軍,

對部隊的紀律要求更加嚴格, 更注重對老百姓的秋毫無犯。

1935年2月2日, 紅軍行至四川省敘永城外營盤山時, 又饑又餓, 看到一片橘林, 硬是沒有一個人去摘一個, 大家只有“望橘止渴”。 紅軍四渡赤水途經四川省古藺縣太平渡張世鯤家時, 張世鯤當時只有十二三歲, 在國民黨反動派的煽動下, 他的家人全都跑出去躲藏去了。 當紅軍離開後, 他的家人全部回來, 發現香爐裡有幾個銀元和一張條子, 條子上說:吃了你家兩百斤穀子, 因為主人不在家, 所以就把錢留下, 給你放在這個香爐裡。 當時幾枚銀元的價值是能夠買上千斤稻穀的, 張家人感激不盡。 這與國民黨軍隊燒殺搶掠形成鮮明的對比。

心系藏民的“活菩薩”

1935年8月, 朱德率領左路軍到黑水、蘆花一帶, 藏族同胞由於國民黨反動派的欺騙宣傳, 都躲到山裡去了, 把一片成熟的青稞麥留下來不敢收割。 朱德看到這一情況, 要求部隊嚴格遵守紀律, 並組織部隊替藏族同胞搶收青稞麥。 朱德頭頂烈日, 腳穿草鞋, 帶頭收割麥子。 他特意告訴大家, 收割的麥子要放在原地塊裡, 不要放錯, 以便藏族同胞回來認領。 藏族同胞站在山上看紅軍在自家地裡收割麥子, 以為紅軍要把麥子拉走。 當他們看到紅軍把麥子收割好後, 又放在原地垛好, 就打消了恐懼和疑慮, 紛紛跑下山來向紅軍表示感謝。

為了等待紅二、六軍團北上, 朱德和紅四方面軍堅持在康北高原上等待了整整4個月。 1936年4月, 朱德看到一片片土地等待耕耘,

就發動部隊機關和一些部隊幫助藏民把地種好。 他在動員會上講:“俗話說, 人誤地一時, 地誤人一年。 現在藏民同胞對我們不瞭解, 暫時不能回來種地, 我們能眼看著春播的大好時節從眼皮底下溜過去嗎?我們和藏胞是兄弟, 是一家, 我們要幫助藏胞把地種上, 而且要種好, 這是我們的義務和責任。 ”朱德自己也每天拿著鐝頭, 在田間和大家一起幹活, 把許多事留到晚上處理, 常常工作到深夜。 不久, 藏民們陸續回來, 疑霧逐漸消除了, 村落裡重新喧騰起來。 就這樣, 紅軍在康北地區和藏民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在紅軍的感召下, 藏民紛紛返家, 並積極參加紅軍在藏區開展的各種革命活動。 他們稱紅軍為新漢人, 稱紅軍首長是救苦救難的“活菩薩”。1935年8月,阿壩地區2000多名藏族青年加入了紅軍。在這期間,藏族同胞向紅軍捐獻了1000萬斤糧食、20多萬頭牲畜,為紅軍渡過饑餓奉獻了最大的力量。

(摘編自《福建黨史月刊》2017年第6期王志力/文)

稱紅軍首長是救苦救難的“活菩薩”。1935年8月,阿壩地區2000多名藏族青年加入了紅軍。在這期間,藏族同胞向紅軍捐獻了1000萬斤糧食、20多萬頭牲畜,為紅軍渡過饑餓奉獻了最大的力量。

(摘編自《福建黨史月刊》2017年第6期王志力/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