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三個食神三碗羹湯,誰是廚藝界最無爭議的食神?

三個食神三碗羹湯, 誰是廚藝界最無爭議的食神?

文/張秀陽

中國古代的經典之一《道德經》上, 有一句著名的話:“治大國, 若烹小鮮。

”把治國和做飯菜也就是現代的廚師聯繫在一起, 一是說明中國人對吃的態度可謂虔誠;二是如果人人都能在飲食中感悟人生之道, 那麼小到一個人的為人處世, 大到治國理政就會少走彎路。

古代中國, 廚藝行供奉的食神, 最主要的有三位。 這三位廚界的大咖, 不約而同的, 每人做出了一碗羹湯, 從此載入典籍。

彭祖, 先秦道家先驅之一。 姓籛名鏗, 一作彭鏗, 陸終第三子。 彭祖建國于彭, 子孫以國為氏。 又彭亦為姓。

彭祖篯鏗本為堯舜時人, 因為經常和神農時代神巫巫咸、黃帝時神醫巫彭、夏代彭伯壽、商代彭伯考、商代大夫彭咸、周代老子混為一談, 遂有“長年八百, 綿壽永世”、“非壽終也、非死明矣”等傳說, 清人孔廣森在注《列子·力命篇》“彭祖之智不出堯舜之上而壽八百”之句時說:“彭祖者, 彭姓之祖也……大彭曆事虞夏, 于商為伯, 武丁之世滅之, 故曰彭祖八百歲, 謂彭國八百年而亡, 非實篯不死也。 ”漢代史學家韋昭在《國語·鄭語》注中說:“彭祖, 大彭也。 ”可見彭祖壽八百指的是大彭氏這個國家存在了八百餘年,

《竹書紀年》:“(武丁)四十三年, 王師滅大彭。 ”

相傳在三皇五帝中的堯帝時期, 中原地區洪水氾濫成災。 《孟子·滕文公上》記:“當堯之時, 天下猶未平, 洪水橫流, 氾濫於天下。 ”《史記·夏本紀》又說:“當帝堯之時, 洪水滔天, 浩浩懷山襄陵, 下民其擾。 ”作為當時部落首領的堯帝指揮治水, 由於長期心懷部落和部眾安危, 堯帝積勞成疾, 臥病在床。 數天滴水未進, 生命垂危。 就在這危急關頭, 彭祖根據自己的養生之道, 立刻下廚做了一道野雞湯。 湯還沒端到跟前, 堯帝遠遠聞見香味, 竟然翻身躍起, 食指大動, 隨後一飲而盡, 次日容光煥發。 此後堯帝每日必食此雞湯, 雖日理萬機, 卻百病不生。 一時傳為美談並流傳下來。

雉雞當時並不罕見,

起決定作用的配料在彭祖的另一秘方上。 《彭祖養道》上曾記載:“帝食, 天養員木果籽”。 一碗普通的雞湯能夠有點水成藥的養生功效也就來自這小小的員木果籽(茶籽)。 彭祖正是知道員木果籽(茶籽)的養生功效, 才做出了使自己成為廚師祖師的拿手湯羹的。

之後堯便把彭城封給他, 所以後世稱他為彭祖, 舜的時候, 他從師尹壽子, 學得真道, 遂隱居武夷山。

彭祖因為善於調製味道鮮美的雉羹(野雞湯), 獻給帝堯食用, 被帝堯封于大彭。 從而印證了一句俗語, 你要抓住一個人的心, 首先要抓住他的胃。 屈原在《楚辭·天問》中寫道:“彭鏗斟雉, 帝何饗?受壽永多, 夫何久長?”漢代楚辭專家王逸注曰:“彭鏗, 彭祖也。 好和滋味, 善斟雉羹, 能事帝堯,帝堯美而饗食之也”。 宋代洪興祖補注曰:“彭祖姓錢名鏗, 帝顓頊玄孫, 善養氣, 能調鼎, 進雉羹于堯, 封于彭城”。

彭祖的“雉羹之道”逐步發展成為“烹飪之道”, 彭祖的一碗雉羹是我國典籍中記載最早的名饌, 被譽為“天下第一羹”。 中國烹飪史略中稱彭祖“是我國第一位著名的職業廚師”, 而且是“壽命最長的廚師”,至今被尊為廚行的祖師爺。

彭祖之後,伊尹成了廚師的另一個祖師爺。

伊尹(西元前1649年—西元前1549年),伊姓,名摯。夏朝末年生於空桑,因其母居伊水之上,故以伊為氏。

《列子·天瑞》稱:“伊尹生乎空桑。”《墨子·尚賢》稱:“伊尹為有莘氏女師僕。”師僕就是奴隸主貴族子弟的家庭教師,可以說伊尹是中國第一個見之於甲骨文記載的最早的教師。

伊尹出生後,被有莘國庖人收養。耕于莘野,樂堯舜之道。傳說,他的父親是個既能屠宰又善烹調的家用奴隸廚師,他的母親是居於伊水(今洛陽伊河)之上採桑養蠶的奴隸。他母親生他之前夢感神人告知:“臼出水而東走,毋顧”。第二天,她果然發現臼內水如泉湧。這個善良的採桑女趕緊通知四鄰向東逃奔20裡,回頭看時,那裡的村落成為一片汪洋。因為她違背了神人的告誡,所以身子化為空桑。巧遇有莘氏採桑女發現空桑中有一嬰兒,便帶回獻給有莘王,有莘王便命家用奴隸廚師撫養他。

伊尹是歷史上第一個以負鼎俎調五味而佐天子治理國家的傑出庖人。他創立的“五味調和說”與“火候論”,至今仍是中國烹飪的不變之規。他“教民五味調和,創中華割烹之術,開後世飲食之河”,在中國烹飪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被中國烹飪界尊為“烹調之聖”、“烹飪始祖”和“廚聖”。

伊尹也做過一碗湯,這說明這位烹飪大咖,不單烹飪理論扎實,灶上功夫也是剛剛的。他去見商湯時烹調了一份鵠羹(天鵝羹)很受青睞。《呂氏春秋·本味篇》記載了伊尹給商湯做羹並借羹說事的具體情境。什麼肉之美、魚之美、飯之美、水之美等等,伊尹說,經過精心烹飪而成的美味之品,應該達到這樣的高水準:“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噥,酸而不酷,鹹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膩。”

這一番烹飪理論,讓商湯聽得興趣盎然,食指大動。然而,伊尹告訴商湯,做個小國之君,無法享有那麼多美食,只有做天下的王,才能嘗盡天下美味。商湯聽了,就任命伊尹為相,在伊尹的輔助下,商湯打敗夏桀,成了商代開國之君。

彭祖伊尹之後,就說到了第三位有爭議的廚行祖師爺:易牙。

易牙是齊桓公寵倖的近臣,用為雍人。易牙擅長於調味,所以很得齊桓公的歡心。因為他是廚師出身,烹飪技藝很高,他又是第一個開私人飯館的人,所以他被後世廚師們稱作祖師之一。

有一次桓公對易牙說:“寡人嘗遍天下美味,唯獨未食人肉,倒為憾事。”桓公此言本是無心的戲言,而易牙卻把這話牢記在心,一心想著賣弄好自己的本事,好博得桓公的歡心。

易牙有個才4歲的兒子,為了討好桓公,易牙竟然殺了自己的親生子,烹了給桓公吃。因為殺子而媚主,易牙也成了廚界三位祖師爺中最有爭議的一位。

管仲患了重病,齊桓公去探望他,詢問他誰可以接受相位。管仲說:“國君應該是最瞭解臣下的。”齊桓公欲任鮑叔牙,管仲誠懇地說:“鮑叔牙是君子,但他善惡過於分明,見人之一惡,終身不忘,這樣是不可以為政的。”齊桓公問:“易牙怎樣?”管仲說:“易牙為了滿足國君的要求不惜烹了自己的兒子以討好國君,沒有人性,不宜為相。請國君務必疏遠易牙、衛開方、豎刁這三個人,寵信他們,國家必亂。”

遺憾的是,齊桓公並沒有聽進管仲的話。易牙聽說齊桓公與管仲的這段對話,便去挑撥鮑叔牙,說管仲阻止齊桓公任命鮑叔牙。鮑叔牙笑道:“管仲薦隰朋,說明他一心為社稷宗廟考慮,不存私心偏愛友人。現在我做司寇,驅逐佞臣,正合我意。如果讓我當政,哪裡還會有你們容身之處?”易牙討了個沒趣,深覺管仲交友之密,知人之深,於是灰溜溜地走了。不久管仲病逝。齊桓公也就將易牙等三人撤職,永遠不准入朝。

但過了三年,齊桓公不見三人,感覺吃東西都沒有滋味了,說:“仲父(管仲)不已過孚?”於是又召三人回宮。第二年,齊桓公得重病 ,易牙與豎刁等擁立公子無虧,迫使太子昭奔宋,齊國五公子因此發生內戰。易牙等堵塞宮門,假傳君命,不許任何人進宮。有二宮女乘人不備,越牆入宮,探望齊桓公;桓公正餓得發慌,索取食物。宮女便把易牙、豎刁作亂,堵塞宮門,無法供應飲食的情況告訴了齊桓公,桓公悔之晚矣,終被餓死。後來,齊人殺了作亂的公子無虧,立太子昭為君,即齊孝公。經過這場內亂,齊國的霸業開始衰落。中原霸業逐漸移到了晉國。

傳說易牙干政失敗後避居彭城,操烹飪業至終,而易牙食療菜也在彭城(今徐州)廣為流傳。

廚界三位祖師爺,彭祖類似於神話中的人物,暫時不去說他。另兩位,伊尹和易牙都是因為做得一手好菜,從而從廚房通到了廟堂。而秦漢以後,這個晉身之路再也走不通了。

一介廚子,封侯拜相,說明在遠古時候,吃實在不是一件小事。《詩經》說:“神嗜飲食,使君壽考。”神都是一個“吃貨”,何況芸芸眾生?

一碗野雞羹,一碗天鵝羹,一碗人肉羹。改變了三個廚子的命運,也使他們走向不同的人生結局?此中深意,耐人體味。

而且是“壽命最長的廚師”,至今被尊為廚行的祖師爺。

彭祖之後,伊尹成了廚師的另一個祖師爺。

伊尹(西元前1649年—西元前1549年),伊姓,名摯。夏朝末年生於空桑,因其母居伊水之上,故以伊為氏。

《列子·天瑞》稱:“伊尹生乎空桑。”《墨子·尚賢》稱:“伊尹為有莘氏女師僕。”師僕就是奴隸主貴族子弟的家庭教師,可以說伊尹是中國第一個見之於甲骨文記載的最早的教師。

伊尹出生後,被有莘國庖人收養。耕于莘野,樂堯舜之道。傳說,他的父親是個既能屠宰又善烹調的家用奴隸廚師,他的母親是居於伊水(今洛陽伊河)之上採桑養蠶的奴隸。他母親生他之前夢感神人告知:“臼出水而東走,毋顧”。第二天,她果然發現臼內水如泉湧。這個善良的採桑女趕緊通知四鄰向東逃奔20裡,回頭看時,那裡的村落成為一片汪洋。因為她違背了神人的告誡,所以身子化為空桑。巧遇有莘氏採桑女發現空桑中有一嬰兒,便帶回獻給有莘王,有莘王便命家用奴隸廚師撫養他。

伊尹是歷史上第一個以負鼎俎調五味而佐天子治理國家的傑出庖人。他創立的“五味調和說”與“火候論”,至今仍是中國烹飪的不變之規。他“教民五味調和,創中華割烹之術,開後世飲食之河”,在中國烹飪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被中國烹飪界尊為“烹調之聖”、“烹飪始祖”和“廚聖”。

伊尹也做過一碗湯,這說明這位烹飪大咖,不單烹飪理論扎實,灶上功夫也是剛剛的。他去見商湯時烹調了一份鵠羹(天鵝羹)很受青睞。《呂氏春秋·本味篇》記載了伊尹給商湯做羹並借羹說事的具體情境。什麼肉之美、魚之美、飯之美、水之美等等,伊尹說,經過精心烹飪而成的美味之品,應該達到這樣的高水準:“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噥,酸而不酷,鹹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膩。”

這一番烹飪理論,讓商湯聽得興趣盎然,食指大動。然而,伊尹告訴商湯,做個小國之君,無法享有那麼多美食,只有做天下的王,才能嘗盡天下美味。商湯聽了,就任命伊尹為相,在伊尹的輔助下,商湯打敗夏桀,成了商代開國之君。

彭祖伊尹之後,就說到了第三位有爭議的廚行祖師爺:易牙。

易牙是齊桓公寵倖的近臣,用為雍人。易牙擅長於調味,所以很得齊桓公的歡心。因為他是廚師出身,烹飪技藝很高,他又是第一個開私人飯館的人,所以他被後世廚師們稱作祖師之一。

有一次桓公對易牙說:“寡人嘗遍天下美味,唯獨未食人肉,倒為憾事。”桓公此言本是無心的戲言,而易牙卻把這話牢記在心,一心想著賣弄好自己的本事,好博得桓公的歡心。

易牙有個才4歲的兒子,為了討好桓公,易牙竟然殺了自己的親生子,烹了給桓公吃。因為殺子而媚主,易牙也成了廚界三位祖師爺中最有爭議的一位。

管仲患了重病,齊桓公去探望他,詢問他誰可以接受相位。管仲說:“國君應該是最瞭解臣下的。”齊桓公欲任鮑叔牙,管仲誠懇地說:“鮑叔牙是君子,但他善惡過於分明,見人之一惡,終身不忘,這樣是不可以為政的。”齊桓公問:“易牙怎樣?”管仲說:“易牙為了滿足國君的要求不惜烹了自己的兒子以討好國君,沒有人性,不宜為相。請國君務必疏遠易牙、衛開方、豎刁這三個人,寵信他們,國家必亂。”

遺憾的是,齊桓公並沒有聽進管仲的話。易牙聽說齊桓公與管仲的這段對話,便去挑撥鮑叔牙,說管仲阻止齊桓公任命鮑叔牙。鮑叔牙笑道:“管仲薦隰朋,說明他一心為社稷宗廟考慮,不存私心偏愛友人。現在我做司寇,驅逐佞臣,正合我意。如果讓我當政,哪裡還會有你們容身之處?”易牙討了個沒趣,深覺管仲交友之密,知人之深,於是灰溜溜地走了。不久管仲病逝。齊桓公也就將易牙等三人撤職,永遠不准入朝。

但過了三年,齊桓公不見三人,感覺吃東西都沒有滋味了,說:“仲父(管仲)不已過孚?”於是又召三人回宮。第二年,齊桓公得重病 ,易牙與豎刁等擁立公子無虧,迫使太子昭奔宋,齊國五公子因此發生內戰。易牙等堵塞宮門,假傳君命,不許任何人進宮。有二宮女乘人不備,越牆入宮,探望齊桓公;桓公正餓得發慌,索取食物。宮女便把易牙、豎刁作亂,堵塞宮門,無法供應飲食的情況告訴了齊桓公,桓公悔之晚矣,終被餓死。後來,齊人殺了作亂的公子無虧,立太子昭為君,即齊孝公。經過這場內亂,齊國的霸業開始衰落。中原霸業逐漸移到了晉國。

傳說易牙干政失敗後避居彭城,操烹飪業至終,而易牙食療菜也在彭城(今徐州)廣為流傳。

廚界三位祖師爺,彭祖類似於神話中的人物,暫時不去說他。另兩位,伊尹和易牙都是因為做得一手好菜,從而從廚房通到了廟堂。而秦漢以後,這個晉身之路再也走不通了。

一介廚子,封侯拜相,說明在遠古時候,吃實在不是一件小事。《詩經》說:“神嗜飲食,使君壽考。”神都是一個“吃貨”,何況芸芸眾生?

一碗野雞羹,一碗天鵝羹,一碗人肉羹。改變了三個廚子的命運,也使他們走向不同的人生結局?此中深意,耐人體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