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舉鐵長跑弱爆了,告訴你古人健身的秘訣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軒轅眾】, 如需轉載, 請與本人聯繫。

公眾號【軒轅眾】為軒轅春秋文化論壇(2003——?)官方唯一公眾號。

想要關注的朋友, 請打開微信搜索公眾號“xycq2003”, 點擊關注即可。

編者按

健身作為一項現代運動, 吸引了無數的都市青年男女。 在古代社會, 健身意義上的身體運動也是上流社會的重要生活內容。 本期, 我們邀請軒轅職業健身教練阿巽為大家講述古代健身的話題。

一提起天朝的上古人物, 在人們印象中, 都是一副峨冠博帶, 衣襟當風, 飄飄灑灑神仙中人模樣, 和古希臘古羅馬時期流傳下來的雕塑完全是兩個位面。 以致讓人誤以為天朝的文弱是種胎裡病, 其實大不然, 華夏的尚武精神是一以貫之, 由古至今的。

中國古代人物像

古羅馬人物雕像

拋開夸父追日、後羿射日這種戰天鬥地的神話, 最早以勇武見諸史冊的是那些半神格化的帝王,

比如著名的商紂王帝辛“能倒曳九牛, 撫梁易柱”, “ 夏桀、殷受手搏豺狼, 足追四馬, 勇非微也;百戰克勝, 諸侯懾服”。 比希臘神話中的海格力斯還要厲害。

紂王的影視形象

周天子垂拱而治天下後, 帝王們不再需要虛構一個武勇的光環, 這時華夏大地上又湧現出一代代英武豪傑,

數不勝數, 那麼, 這些勇武是怎麼煉成的呢?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打獵

打獵一直是豪傑們彰顯武力的第一選擇, 著名的兔子終結者玄燁就沾沾自喜的在日記中寫到“朕於一日內射兔三百一十八隻, 若庸常人畢世亦不能及此一日之數也”。

與康熙皇帝擺下陣勢圍獵不同的是, 真勇士更多選擇徒手或者簡單兵器來證明自己, 其中的佼佼者有“折熊扼虎、鬥豹搏貆”的慶忌、“勇除三害”的周處、景陽岡的打虎英雄武松, 以及因為“空手搏熊彘猛獸, 動作無法度, 故終不得為漢嗣”的廣陵王劉胥。

南朝梁時期殷芸所撰的志人小說集《殷芸小說》中曾有一個子路打虎的故事:

“孔子嘗游於山, 使子路取水, 逢虎于水所, 與共戰, 攬尾得之, 內懷中;取水還, 問孔子曰:“上士殺虎如之何?”子曰:“上士殺虎持虎頭。 ”又問曰:“中士殺虎如之何?”子曰:“中士殺虎持虎耳。 ”又問:“下士殺虎如之何?”子曰:“下士殺虎捉虎尾。 ”子路出尾棄之。

因恚孔子曰:“夫子知水所有虎, 使我取水, 是欲死我。 ”乃懷石盤,

欲中孔子。 又問:“上士殺人如之何?”子曰:“上士殺人使筆端。 ”又問曰:“中士殺人如之何?”子曰:“中士殺人用舌端。 ”又問曰:“下士殺人如之何?”子曰:“下士殺人懷石盤。 ”子路出而棄之, 於是心服。 ”

由此, 夫子狩獵達人的形象躍然紙上。

舉重

舉重作為全世界人民通用的選拔士兵的的一項傳統運動, 4000年前的埃及壁畫上就有記載, 在天朝也留下諸多舉重大力士的事蹟,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翹關”和“扛鼎”。

翹關曾是中國古代最為普及的訓練力量的活動之一。 所謂“翹”, 即是舉的意思, “關”則是諸侯國都城關城門用的大門栓。 春秋時諸侯的國都城門一般都有四五丈寬, 木頭門栓有幾百斤重。

據漢朝人高誘解釋, 翹關的方法是“以一手捉城門關顯而舉之。 ”也就是說,用一隻手握住門栓的一端,然後舉起來。

據傳,翹關最早源於孔子的老爸叔梁紇的故事。《左傳·襄公十年》記載,一次,叔梁紇隨晉、曹、魯等諸侯聯軍攻打逼陽國都城,逼陽守軍誘攻城的部分將士入城後欲暗置懸門,企圖圍而殲之。危急時刻,叔梁紇用手撐起近千斤重的懸門,挽救了聯軍。也許是有其父便有其子,孔子也是“翹關”的大力士。《呂氏春秋·慎大》曾記載,“孔子之勁,舉國門之關。”

唐代,武則天還將“翹關”列為唐代武舉的科目之一。唐代武舉考試時使用的這種特製“木栓”,長一丈七尺,直徑三寸半,抓舉的方法與春秋時翹關一樣。評書《隋唐演義》中雄闊海力舉千斤閘脫胎於此,但誇大了不少。

“扛鼎”即用手舉鼎,與現代舉重頗為近似。古人崇尚力量,從戰國到漢代都以“扛鼎”作為舉重訓練的方法,《說文》:“扛,橫關對舉也,從手工聲”。而鼎在古代還是一種“寶器”,在古人眼裡,鼎乃國家政權和帝位的象徵。由此產生的引申義也多和“重要性”聯繫在一起,因而 “扛鼎”漸漸多了“分量重、地位高”之比喻義,如“扛鼎之作”、“扛鼎之舉”等等。

扛鼎界的代表人物自然是楚霸王項羽,“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還有一位值得一提的就是秦武王贏蕩了(順便說一句,先秦姓氏是分開的,男子稱氏女子冠姓,秦王室是趙氏贏姓,所以贏蕩嬴政這種稱呼其實在先秦是不存在的,不過我們現代人就不講究啦哈哈哈哈),這位舉重的狂熱愛好者“有力好戲,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皆至大官。王與孟說舉鼎絕臏”——玩脫了,把自己命都丟了。

射箭

射箭既是君子六藝之一,也是古代重要的禮儀,《禮記》有雲:

“射者,進退周還必中禮。內志正,外體直,然後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然後可以言中,此可以觀德行矣。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諸己,己正而後發。發而不中,則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孔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歷朝歷代神射手多為武將,其中翹楚如養由基、李廣、呂布、薛仁貴的事蹟都耳熟能詳。

自崇尚武力的春秋時代起,射就是儒家的一項重要活動,而弓箭的使用更需要長期的訓練,對臂力和穩定性的要求極高,更是強身健體的好方法,即使儒生也可以通過演習射禮來進行鍛煉,因此歷代文人中不乏有射箭高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王陽明“忠、泰輕守仁文士,強之射。徐起,三發三中。京軍皆歡呼,忠、泰益沮”。

北宗狀元陳堯諮以治兵善射著稱,“嘗以錢為的,一發貫其中”,歐陽修以他為背景的小故事《賣油翁》也進入中學課本,有人說投壺也是射禮的一種簡化演變,不過個人感覺這種活動更像是現代的酒吧飛鏢遊戲了。

雖然射箭運動歷史悠久,群眾基礎廣泛,只是後世子孫不肖,加上火器的發展,縱使騎射起家的八旗子弟到最後也散漫怠惰,弓箭運動在國內鮮人問津,倒是在日韓蓬勃開展,實為一歎。

舞劍

刀劍兵刃作為狩獵和戰爭的重要工具,它的使用自然是體育教育的重要課程。因為劍又是禮器,因此除了武將遊俠這些職業需求之外,不乏文人專精此道者,比如大家熟悉的青蓮劍客李白。

李白師承劍聖裴旻。“腰間寶劍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戰勳。 見說雲中擒黠虜,始知天上有將軍。”這是大詩人王維的一首《贈裴旻將軍》詩。裴旻舞劍被譽為唐代“三絕”之一絕。一個人的劍法能夠與李白的詩歌,張旭的狂草相提並論,可見其技藝是非常之高超。《獨異志》中這樣寫道:

“開元中,將軍裴旻居母喪。詣道子(畫聖吳道子),請於東都天宮寺畫神鬼數壁,以資冥助。道子答曰:“廢畫已久。若將軍有意,為吾纏結。舞劍一曲。庶因猛勵,就通幽冥。”旻於是脫去服,若常時裝飾。走馬如飛,左旋右抽,擲劍入雲。高數十丈,若電光下射。旻引手執鞘承之,劍透室而入。觀者數千百人,無不驚況。道子於是援毫圖壁,颯然風起,為天下之壯觀。道子平生所畫,得意無出於此。”

另外還有一位不得不提的劍術大師就是曹丕,其《典論·自敘》:

“餘又學擊劍,閱師多矣,四方之法各異,唯京師為善。桓、靈之間,有虎賁王越善斯術,稱于京師。河南史阿言昔與越遊,具得其法,余從阿學精熟。

嘗與平虜將軍劉勳、奮威將軍鄧展等共飲,宿聞展善有手臂,曉五兵,又稱其能空手入白刃。餘與論劍良久,謂將軍非法也,余顧嘗好之,又得善術,因求與餘對。時酒酣耳熱,方食芊蔗,便以為杖,下殿數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庋更為之。餘言吾法急屬,難相中面,故齊臂耳。展言願複一交,餘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偽深進,展果尋前,餘卻腳鄛,正截其顙,坐中驚視。餘還坐,笑曰:“昔陽慶使淳於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術,今余亦願鄧將軍捐棄故技,更受要道也。”一坐盡歡。”

你看,活脫脫武林高手形象。

自宋代開始,劍舞更趨向套路化和表演化,明唐順之《武編》說:宋太宗“選諸軍勇士數百人,教以舞劍,皆能擲劍空中,躍其身左右承之,妙絕無比。會北戎遺使修貢,賜宴便殿,因出劍士示之,袒裼鼓澡,揮刃而入,跳擲承接,霜鋒雪刃,飛舞滿空”。這些高超絕技,武術也慢慢成了舞術。

馬球

馬球在中國古代叫“擊鞠”,始於漢代,在東漢後期,曹植《名都篇》中就有“連騎擊鞠壤,巧捷惟萬端”的詩句來描寫當時人打馬球的情形。

唐代打馬球風行一時,不僅成為帝王和貴族階層健身強體的體育運動,而且在對外文化交流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據文獻記載,當時相鄰的渤海、高麗、日本等國都有與唐王朝進行馬球競技的描述。

現藏故宮博物院的的《便橋會盟圖》,有一專門描繪唐、突厥兩國進行馬球比賽的場面。畫面以唐太宗李世民與突厥可汗頡利,在武德九年(西元626年)于長安城西渭水便橋會盟之事實為背景。畫中,數名騎士策馬持杖爭擊一球,場面頗為熱烈壯觀。

直至宋、遼、金時期,朝廷還將馬球運動作為隆重的“軍禮”之一,甚至為此制定了詳細的儀式與規則。

由於戰車在戰國時期就徹底被騎兵取代,六藝中的禦也應該由禦車改為禦馬,馬球運動有益於參與者的身心、騎術和技藝的鍛煉,是禦術的最佳表現,只不過這項運動實在過於昂貴和危險,所以隨著唐王朝的衰落,傳統馬球也悄然沉寂,更多的是表演性質。

馬球場上著名的犧牲者就是靖康後被擄到北方的宋欽宗,南宋紹興二十六年(金正隆元年,1156年)六月,金朝皇帝完顏亮命令56歲的宋欽宗和54歲耶律延禧去比賽馬球,宋欽宗從馬上跌下來,被馬亂踐而死。耶律延禧善騎術,企圖縱馬沖出重圍逃命,結果被亂箭射死。

馬球衰退同時,另一種相對更平民的運動卻仍在蓬勃發展——那就是蹴鞠,“康莊馳逐,窮巷踏鞠”,“上以弓馬為務,家以蹴鞠為學”。蹴鞠據說是黃帝所創,是華夏最傳統的文體娛樂活動之一,盛行于宋朝,代表人物有大宋軍委副主席兼大宋足協主席高俅。隨著西方現代足球的傳入,中國傳統的蹴鞠活動基本上被歐洲的現代足球所取代,而踢毽子作為“蹴鞠之遺事”,而得以繼承與發展。

五禽戲

華佗在《莊子》“二禽戲”(“熊經鳥伸”)的基礎上創編了“五禽戲”。其名稱及功效據《後漢書·方術列傳·華佗傳》記載:“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當導引。體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體輕便而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聰明,齒牙完堅。”

雖然沒有模仿蛙的動作,但其目的是最為明確的——養生延年,最符合現代健身理念,諸如太極拳之類的傳統武術不談競技性和對抗性,其實目的功效和五禽戲都是一樣一樣的,不過非要搬上擂臺去打洋人,那就有些自取其辱了。

古人運動方式當然還有很多很多,比如:

衝浪——“弄潮兒向濤頭立 手把紅旗旗不濕”;

登山——“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相撲——“拳來踢去疾如飛,畢竟輸贏是職誰”。

等等等等,以及諸多梁山好漢“最愛刺槍使棒,亦自身強力壯,不娶妻室,終日只是打熬筋骨”、“於女色上都不十分要緊”,這裡只擇其中的幾種加以介紹,也希望電腦和手機前的諸位勤加運動,不讓先賢。

拓展閱讀

綠帽風雲:大宋王寶強事件

歐洲旅遊必看,五分鐘變身裝逼達人

執忠絕域,一騎當千!大漢十三孤狼傳

野馬茶話:他們才是真正的懂茶帝

作者 阿巽

專業健身教練

跑遍全國的馬拉松達人

”也就是說,用一隻手握住門栓的一端,然後舉起來。

據傳,翹關最早源於孔子的老爸叔梁紇的故事。《左傳·襄公十年》記載,一次,叔梁紇隨晉、曹、魯等諸侯聯軍攻打逼陽國都城,逼陽守軍誘攻城的部分將士入城後欲暗置懸門,企圖圍而殲之。危急時刻,叔梁紇用手撐起近千斤重的懸門,挽救了聯軍。也許是有其父便有其子,孔子也是“翹關”的大力士。《呂氏春秋·慎大》曾記載,“孔子之勁,舉國門之關。”

唐代,武則天還將“翹關”列為唐代武舉的科目之一。唐代武舉考試時使用的這種特製“木栓”,長一丈七尺,直徑三寸半,抓舉的方法與春秋時翹關一樣。評書《隋唐演義》中雄闊海力舉千斤閘脫胎於此,但誇大了不少。

“扛鼎”即用手舉鼎,與現代舉重頗為近似。古人崇尚力量,從戰國到漢代都以“扛鼎”作為舉重訓練的方法,《說文》:“扛,橫關對舉也,從手工聲”。而鼎在古代還是一種“寶器”,在古人眼裡,鼎乃國家政權和帝位的象徵。由此產生的引申義也多和“重要性”聯繫在一起,因而 “扛鼎”漸漸多了“分量重、地位高”之比喻義,如“扛鼎之作”、“扛鼎之舉”等等。

扛鼎界的代表人物自然是楚霸王項羽,“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還有一位值得一提的就是秦武王贏蕩了(順便說一句,先秦姓氏是分開的,男子稱氏女子冠姓,秦王室是趙氏贏姓,所以贏蕩嬴政這種稱呼其實在先秦是不存在的,不過我們現代人就不講究啦哈哈哈哈),這位舉重的狂熱愛好者“有力好戲,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皆至大官。王與孟說舉鼎絕臏”——玩脫了,把自己命都丟了。

射箭

射箭既是君子六藝之一,也是古代重要的禮儀,《禮記》有雲:

“射者,進退周還必中禮。內志正,外體直,然後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然後可以言中,此可以觀德行矣。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諸己,己正而後發。發而不中,則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孔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歷朝歷代神射手多為武將,其中翹楚如養由基、李廣、呂布、薛仁貴的事蹟都耳熟能詳。

自崇尚武力的春秋時代起,射就是儒家的一項重要活動,而弓箭的使用更需要長期的訓練,對臂力和穩定性的要求極高,更是強身健體的好方法,即使儒生也可以通過演習射禮來進行鍛煉,因此歷代文人中不乏有射箭高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王陽明“忠、泰輕守仁文士,強之射。徐起,三發三中。京軍皆歡呼,忠、泰益沮”。

北宗狀元陳堯諮以治兵善射著稱,“嘗以錢為的,一發貫其中”,歐陽修以他為背景的小故事《賣油翁》也進入中學課本,有人說投壺也是射禮的一種簡化演變,不過個人感覺這種活動更像是現代的酒吧飛鏢遊戲了。

雖然射箭運動歷史悠久,群眾基礎廣泛,只是後世子孫不肖,加上火器的發展,縱使騎射起家的八旗子弟到最後也散漫怠惰,弓箭運動在國內鮮人問津,倒是在日韓蓬勃開展,實為一歎。

舞劍

刀劍兵刃作為狩獵和戰爭的重要工具,它的使用自然是體育教育的重要課程。因為劍又是禮器,因此除了武將遊俠這些職業需求之外,不乏文人專精此道者,比如大家熟悉的青蓮劍客李白。

李白師承劍聖裴旻。“腰間寶劍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戰勳。 見說雲中擒黠虜,始知天上有將軍。”這是大詩人王維的一首《贈裴旻將軍》詩。裴旻舞劍被譽為唐代“三絕”之一絕。一個人的劍法能夠與李白的詩歌,張旭的狂草相提並論,可見其技藝是非常之高超。《獨異志》中這樣寫道:

“開元中,將軍裴旻居母喪。詣道子(畫聖吳道子),請於東都天宮寺畫神鬼數壁,以資冥助。道子答曰:“廢畫已久。若將軍有意,為吾纏結。舞劍一曲。庶因猛勵,就通幽冥。”旻於是脫去服,若常時裝飾。走馬如飛,左旋右抽,擲劍入雲。高數十丈,若電光下射。旻引手執鞘承之,劍透室而入。觀者數千百人,無不驚況。道子於是援毫圖壁,颯然風起,為天下之壯觀。道子平生所畫,得意無出於此。”

另外還有一位不得不提的劍術大師就是曹丕,其《典論·自敘》:

“餘又學擊劍,閱師多矣,四方之法各異,唯京師為善。桓、靈之間,有虎賁王越善斯術,稱于京師。河南史阿言昔與越遊,具得其法,余從阿學精熟。

嘗與平虜將軍劉勳、奮威將軍鄧展等共飲,宿聞展善有手臂,曉五兵,又稱其能空手入白刃。餘與論劍良久,謂將軍非法也,余顧嘗好之,又得善術,因求與餘對。時酒酣耳熱,方食芊蔗,便以為杖,下殿數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庋更為之。餘言吾法急屬,難相中面,故齊臂耳。展言願複一交,餘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偽深進,展果尋前,餘卻腳鄛,正截其顙,坐中驚視。餘還坐,笑曰:“昔陽慶使淳於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術,今余亦願鄧將軍捐棄故技,更受要道也。”一坐盡歡。”

你看,活脫脫武林高手形象。

自宋代開始,劍舞更趨向套路化和表演化,明唐順之《武編》說:宋太宗“選諸軍勇士數百人,教以舞劍,皆能擲劍空中,躍其身左右承之,妙絕無比。會北戎遺使修貢,賜宴便殿,因出劍士示之,袒裼鼓澡,揮刃而入,跳擲承接,霜鋒雪刃,飛舞滿空”。這些高超絕技,武術也慢慢成了舞術。

馬球

馬球在中國古代叫“擊鞠”,始於漢代,在東漢後期,曹植《名都篇》中就有“連騎擊鞠壤,巧捷惟萬端”的詩句來描寫當時人打馬球的情形。

唐代打馬球風行一時,不僅成為帝王和貴族階層健身強體的體育運動,而且在對外文化交流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據文獻記載,當時相鄰的渤海、高麗、日本等國都有與唐王朝進行馬球競技的描述。

現藏故宮博物院的的《便橋會盟圖》,有一專門描繪唐、突厥兩國進行馬球比賽的場面。畫面以唐太宗李世民與突厥可汗頡利,在武德九年(西元626年)于長安城西渭水便橋會盟之事實為背景。畫中,數名騎士策馬持杖爭擊一球,場面頗為熱烈壯觀。

直至宋、遼、金時期,朝廷還將馬球運動作為隆重的“軍禮”之一,甚至為此制定了詳細的儀式與規則。

由於戰車在戰國時期就徹底被騎兵取代,六藝中的禦也應該由禦車改為禦馬,馬球運動有益於參與者的身心、騎術和技藝的鍛煉,是禦術的最佳表現,只不過這項運動實在過於昂貴和危險,所以隨著唐王朝的衰落,傳統馬球也悄然沉寂,更多的是表演性質。

馬球場上著名的犧牲者就是靖康後被擄到北方的宋欽宗,南宋紹興二十六年(金正隆元年,1156年)六月,金朝皇帝完顏亮命令56歲的宋欽宗和54歲耶律延禧去比賽馬球,宋欽宗從馬上跌下來,被馬亂踐而死。耶律延禧善騎術,企圖縱馬沖出重圍逃命,結果被亂箭射死。

馬球衰退同時,另一種相對更平民的運動卻仍在蓬勃發展——那就是蹴鞠,“康莊馳逐,窮巷踏鞠”,“上以弓馬為務,家以蹴鞠為學”。蹴鞠據說是黃帝所創,是華夏最傳統的文體娛樂活動之一,盛行于宋朝,代表人物有大宋軍委副主席兼大宋足協主席高俅。隨著西方現代足球的傳入,中國傳統的蹴鞠活動基本上被歐洲的現代足球所取代,而踢毽子作為“蹴鞠之遺事”,而得以繼承與發展。

五禽戲

華佗在《莊子》“二禽戲”(“熊經鳥伸”)的基礎上創編了“五禽戲”。其名稱及功效據《後漢書·方術列傳·華佗傳》記載:“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當導引。體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體輕便而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聰明,齒牙完堅。”

雖然沒有模仿蛙的動作,但其目的是最為明確的——養生延年,最符合現代健身理念,諸如太極拳之類的傳統武術不談競技性和對抗性,其實目的功效和五禽戲都是一樣一樣的,不過非要搬上擂臺去打洋人,那就有些自取其辱了。

古人運動方式當然還有很多很多,比如:

衝浪——“弄潮兒向濤頭立 手把紅旗旗不濕”;

登山——“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相撲——“拳來踢去疾如飛,畢竟輸贏是職誰”。

等等等等,以及諸多梁山好漢“最愛刺槍使棒,亦自身強力壯,不娶妻室,終日只是打熬筋骨”、“於女色上都不十分要緊”,這裡只擇其中的幾種加以介紹,也希望電腦和手機前的諸位勤加運動,不讓先賢。

拓展閱讀

綠帽風雲:大宋王寶強事件

歐洲旅遊必看,五分鐘變身裝逼達人

執忠絕域,一騎當千!大漢十三孤狼傳

野馬茶話:他們才是真正的懂茶帝

作者 阿巽

專業健身教練

跑遍全國的馬拉松達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