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蔡元培的柔性

文/遊宇明

蔡元培先生是個非常硬氣的人, 他曾因為當時的教育部長參與對他人的司法迫害憤然辭職, 也曾在學生某些無理要求面前怒髮衝冠, 然而, 蔡元培並非一硬到底, 該“柔”的時候, 他也“柔”得非常到位。

陸茂清發表在《21世紀》的一篇文章回顧了蔡元培的一件舊事。

民國初年的北大烏煙瘴氣, 一些教師上課不認真, 年年將陳舊的講義發給學生, 在講臺上讀一遍了事。 有錢的學生帶聽差、打麻將、捧旦角。 師生競相嫖妓, 吃過晚飯, 一輛輛洋車直奔“八大胡同”(妓女集中地段), 妓女們稱“兩院一堂”是最好的主顧(“兩院”指參、眾兩院,

“一堂”指北大, 其前身為京師大學堂)。 學生中還流行“拜十兄弟”的黑社會式的風氣。 十個氣味相投的學生結拜成兄弟, 畢業後大家投機鑽營, 誰做的官大, 其餘九人就投奔他, 以圖撈個一官半職。

1917年1月, 民國教育部選派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 到校之初, 蔡元培就發表演說, 號召師生“砥礪德行”“力挽頹俗”“以正當之娛樂, 易不正當之娛樂, 庶于道德無虧, 而于身體有益”。 他發起成立“進德會”, 以規範師生的道德行為。 1918年1月19日, 《北京大學日刊》發表了《北大進德會旨趣書》, 蔡元培在文中列舉了當時社會的腐敗現象, 如買官賣官、賭博嫖娼、揮霍公款之後, 號召師生:吾人既為社會之一分子, 分子之腐敗, 不能無影響於全體。

就作渾濁之世中的清流之士, 如東漢之黨人, 南宋之道學, 明季之東林, 集同志以矯末俗, 與敝俗奮鬥。

《北大進德會旨趣書》規定:會員可分三種:甲種會員, 不嫖, 不賭, 不娶妾。 乙種會員, 于前三戒之外, 再加不作官吏、不作議員兩戒。 丙種會員, 于前五戒外, 加不吸煙、不喝酒、不食肉三戒。 要求入會的師生須填寫“志願書”, 標明自己願意做何種會員, 簽名蓋章。 進德會設評議會, 對會員的申請進行審議, 審議通過方為會員。 所有會員名單都要在《北京大學日刊》上公佈。 《北大進德會旨趣書》發佈後, 大家紛紛響應, 截至當年5月, 申請入會者達469人, 占全校師生人數的四分之一。

蔡元培選擇以“溫柔”手段解決北大校風問題, 決非偶然。 個別師生品行不端,

固然可以通過首先建章立制然後嚴加懲處的方法去解決, 所謂“殺一儆百”, 就是這個意思。 問題是當時中國社會世風墮落, 北大師生的行為不過是複製了社會上的消極現象, 道德墮落的人不僅人數眾多, 而且不乏頭面人物。 “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陳獨秀教授就曾經常出入“八大胡同”, 還鬧出過“因爭風抓傷某妓女下體”的醜聞。 精通多國語言、學識極其淵博的辜鴻銘教授亦是“八大胡同”的常客。 據說, 袁世凱欲稱帝, 籌備“ 參政院”, 他認為辜鴻銘支持帝制, 叫辜做了議員併發了大洋三百。 辜鴻銘拎著大洋去了八大胡同“瀟灑”。 所到之處, 給每個妓女一塊大洋, 發放完, 仰天長笑。 在此種情境中, 一味堅持“硬氣”, 很容易將事情弄糟,
唯有以道德號召、名譽激勵的“溫柔”方式整頓風氣, 才能既讓師生們分清是非, 又最大限度地團結可以團結的人。 事實也證明了蔡元培的眼光。 自從蔡元培建立進德會, 北大的校風一天天好轉。 漸趨良好的道德風氣直接孕育了“五四”愛國民主運動。

一個人的柔性不一定是軟弱, 有時恰恰是建立在對事物深刻洞察基礎上的大智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