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關於施宜生“烹死”事論及其生平簡介

【原作者:小麒涵】

幾天前閱讀《南宋全史》第一冊時, 看到其中一節:

紹興三十年正月, 金賀正旦使、翰林侍講學士施宜生抵臨安, 南宋出任館伴使的張燾, 故意借鄉情去接近他。 一日, 他們來到天竺, 張燾趁機“微問其的”。 據說施宜生不忘故國之情, 看旁邊無人, 忽然作暗語道:“今日北風甚勁。 ”又拿起筆連扣桌子數下, 嘴上喊道:“筆來!筆來!”秘密透露了金人準備南侵的消息。 後來, 施宜生回到金朝, 為副使所告發, 被完顏亮“烹而死”。 但據元人蘇天爵考證, 施宜生死事, 純系“小說傳聞”, 並不足信。

南宋全史

在看到此書之前, 相信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都認為施宜生的結局是“烹死”, 而沒想到他不但沒死, 反而還得善終。 誠如《南宋全史》編著者所言, 施宜生被“烹死”的原始史料出自嶽飛之子、嶽珂所著的《桯史·卷一》“施宜生”條:

紹興三十年, 虜來賀正旦, 宜生以翰林侍講學士為之使。

朝廷聞之, 命張忠定(燾)以吏部尚書侍讀, 館之都亭。 時戎盟方堅, 國備大弛, 而諜者傳造舟調兵之事無虛日, 上意不深信。 館者因以首丘風之, 至天竺, 微問其的。 宜生顧其介不在旁, 忽瘦語曰:“今日北風甚勁。 ”又取幾間筆扣之, 曰:“筆來!筆來!”於是始大警。 及高景山告釁, 而我粗有備矣, 宜生實先漏師焉。 歸為介所告, 烹而死。

根據此條所述, 施宜生確實是因“漏師”之言被副使告發而被金國皇帝完顏亮“烹而死”。

完顏亮石像

關於此議, 蘇天爵確實早就在他的《滋溪文稿·三史質疑》中提出了異議。 而蘇天爵的異議, 有憑有據, 他採用了《金世宗實錄》及蔡圭所著《施宜生行狀》中的內容, 告訴了我們施宜生回國後的結局:

宜生既歸, 以辟離剌至宋不遜, 不即以聞, 被杖。 五年, 除翰林學士。 次年, 中風疾。 大定二年, 致仕。 三年六月卒。 年七十三。

通過上述引用史料, 可以知道施宜生回到金國後不僅沒被“烹死”, 還重新擔任翰林學士一職。 他的去世在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年)的六月, 得年七十三歲。 而施宜生的受罰,

只是因為副使辟離剌(即耶律翼, 後文會有專門說明)在南宋境內多有“不遜”, 而非他本身通敵。 蘇天爵據此駁斥嶽珂《桯史》記載, 認為“是皆小說傳聞, 修史者可盡信之乎!”但蘇天爵沒料想, 在他之後不久元朝廷官修《金史》之時, 仍採用了《桯史》關於施宜生下場的說法(其副使耶律辟離剌使還以聞, 坐是烹死), 只不過對其中不合理之處稍加刪減而已。

作為記載南宋一代重要史料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八十三)、《續資治通鑒》等書對施宜生“烹死”事視而不見。 估計是認為其結局太過不實, 因此才棄而不錄。

雖然如此, 但關於施宜生暗示張燾金軍準備南侵的事件, 應並非虛構。 我們可以看到與施宜生、張燾為同時代人的南宋宰相周必大所撰《資政殿大學士左大中大夫參知政事贈太師張忠定公【燾】神道碑》(《文忠集》)的記載:

金使施宜生來賀三十年正旦, 命公館伴。 宜生閩人, 公以首丘桑梓語動之, 宜生雅敬公, 頗漏敵情。 公乞早為之備防。

周必大撰寫此碑在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張燾去世後不久, 與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漏師”時間相去並不遠, 聽聞應當頗為詳略真實。 故而我們可以認定, 施宜生確實是向宋臣暗示了此事。

陝西師範大學景新強的論文《施宜生通敵事件辨正——一個史源學的考察》中更進一步認為《桯史》中所載關於施宜生“吳翁、異僧、《射熊賦》”等故事的真實性也很值得懷疑(內容過多, 此處便不詳述)。

而關於副使耶律翼(即必埒哩、辟剌離)的“不遜”, 我們只需在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八十四》(紹興三十年正月)中稍作整理,便可清楚認識(下列內容取自殆知閣電子版內容):

l(紹興三十年)春正月庚辰朔,不受朝。金國賀正旦使施宜生等詣西上合門,進名奉慰。命兵部尚書楊椿假資政殿大學士兼侍讀,就驛燕之。

l甲申,賜北使宴於都亭驛,命宰相陳康伯押伴。

l乙酉,北使入辭

l丙戌,北使施宜生等出國門。故事,北使以八日出門,九日宴赤岸。至是宜生等不肯用例。是晚,抵赤岸,宴罷即行。

l庚寅,……是日,北使至秀州,遣人告伴使金安節,以欲蹉程前去。副使耶律翼即遣人持挺擊逐,挽舟之人俾用力牽挽,夜漏下二十刻,抵平江府。

l己醜,賜宴北使。才至府治,右都管不赴,即俾其徒逐所乘舟出城。宜生等宴罷,馳出閶門七裡,乃及之。

l辛卯,北使施宜生等至鎮江府。賜宴,不受,遂即時渡江。

l是日(癸巳),北使至楚州。其下奪巡檢王松所乘馬,松不與。(金吏)乃誣松從者,雲以杖擊我。副使耶律翼怒,命捕松,覆面以馬捶,捶之二百余,(王松)幾死。

l甲辰,至洪閘。編閘官郝定以潮來應,不即啟閘,翼怒執而鞭之。晚至盱眙軍,宴罷,風雨作,不可渡淮,乃止。

l乙未,金國賀正旦使施宜生等渡淮。故事,北使既登舟,即舟中與伴使置酒三行而別去。是日,天欲明,送伴使金安節等至淮岸,國信副使耶律翼已先渡淮北去,宜生已下皆不及知。安節遂于中流瞻送而已。

從上述記載可以看出,自紹興三十年(1160年)正月金國賀正旦使施宜生、國信副使耶律翼辭行後,金國使者遂一路為非作歹,並屢破成例,執意速行出境。更加殘暴的,是耶律翼聽信屬下誣陷,竟公然鞭打他國官員(當然,我揣測這是否與完顏亮此前已大興戰備、即將破盟有關,故耶律翼更加有恃無恐。關於耶律翼此行的企圖以及其所起的作用,此文便不再展開敘述)。事後,負責接待金使的金安節、韓俁各被“降二官”,以懲其失誤。遭鞭打“幾死”的王松則被升官,並賜錢五百緡,算是聊作安慰。

南宋全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施宜生生平簡編

施宜生,本名施逵,字明望,邵武(今福建邵武)人。

博聞強記,二十歲前,他經由鄉貢進入太學學習。

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被升為上舍第,試任學官,又被授為潁州教授一職。

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軍攻入北宋都城汴京,施宜生逃往江南一帶。

紹興二年(1132年),範汝為起義被平定。施宜生約在此時或前一年(1131年)投靠被金國冊立的偽齊政權,並向偽齊皇帝劉豫獻上攻取南宋的策略,被劉豫任命為大總管府議事官。後因得罪劉豫之子、梁國公劉麟,被降職為彰信軍節度判官。

金太宗天會十五年(1137年),金廢齊國,施宜生直接入仕金國,被擢升為太常博士。歷任殿中侍御史、尚書吏部員外郎、吏部郎中、禮部郎中、隰州刺史等職。

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參知政事張浩舉薦施宜生“可備顧問”,金帝完顏亮因而召他入朝,為翰林直學士。在此時期,施宜生奉命撰寫《太師梁王(完顏)宗弼墓銘》,得到“進官兩階”的獎賞。

正隆元年(1156年),出知深州,其後再次入朝任尚書禮部侍郎、翰林侍講學士等職。

正隆四年(1159年)冬,任宋國(南宋)賀正旦使,左衛將軍耶律翼(即必埒哩、辟剌離)任副使。施宜生認為“昔逃難脫死江表,義難複往”,極力推辭,但完顏亮此時為麻痹南宋,“以宜生往使,以系南士之心”,故不許。十二月,抵達臨安,向南宋吏部尚書、館伴使張燾暗示金國即將南侵的訊息。

正隆五年(1160年)正月,施宜生返回金國。他回朝時,因未及時稟報耶律翼在南宋“不遜”行為而受到杖責。同年,再任翰林學士。

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年),施宜生患上風疾(常指風痹、半身不遂,也可指神經錯亂、精神失常、麻風病等)。

大定二年(1162年),施宜生因病致仕,歸家休養。

大定三年(1163年)農曆六月,施宜生去世,終年七十三歲。

儘管《金史》採用了施宜生被烹死的記載,但編修《金史》的史臣對於以施宜生為代表的降臣還是持毫不留情的批評態度:“施宜生反覆壬人,李成盜賊之靡,孔彥舟漁色親出,自絕人類,又何責也。”現在有人因所謂“烹死”而推崇施宜生,確實不妥,我們除看到他“漏師”于宋的良心發現之舉外,還應該記得他隨從范汝為起義及叛逃偽齊、金朝的舉動。

簡而言之,施宜生不過只是一個有“鄉關之思”的金國官員,僅此而已。

我們只需在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八十四》(紹興三十年正月)中稍作整理,便可清楚認識(下列內容取自殆知閣電子版內容):

l(紹興三十年)春正月庚辰朔,不受朝。金國賀正旦使施宜生等詣西上合門,進名奉慰。命兵部尚書楊椿假資政殿大學士兼侍讀,就驛燕之。

l甲申,賜北使宴於都亭驛,命宰相陳康伯押伴。

l乙酉,北使入辭

l丙戌,北使施宜生等出國門。故事,北使以八日出門,九日宴赤岸。至是宜生等不肯用例。是晚,抵赤岸,宴罷即行。

l庚寅,……是日,北使至秀州,遣人告伴使金安節,以欲蹉程前去。副使耶律翼即遣人持挺擊逐,挽舟之人俾用力牽挽,夜漏下二十刻,抵平江府。

l己醜,賜宴北使。才至府治,右都管不赴,即俾其徒逐所乘舟出城。宜生等宴罷,馳出閶門七裡,乃及之。

l辛卯,北使施宜生等至鎮江府。賜宴,不受,遂即時渡江。

l是日(癸巳),北使至楚州。其下奪巡檢王松所乘馬,松不與。(金吏)乃誣松從者,雲以杖擊我。副使耶律翼怒,命捕松,覆面以馬捶,捶之二百余,(王松)幾死。

l甲辰,至洪閘。編閘官郝定以潮來應,不即啟閘,翼怒執而鞭之。晚至盱眙軍,宴罷,風雨作,不可渡淮,乃止。

l乙未,金國賀正旦使施宜生等渡淮。故事,北使既登舟,即舟中與伴使置酒三行而別去。是日,天欲明,送伴使金安節等至淮岸,國信副使耶律翼已先渡淮北去,宜生已下皆不及知。安節遂于中流瞻送而已。

從上述記載可以看出,自紹興三十年(1160年)正月金國賀正旦使施宜生、國信副使耶律翼辭行後,金國使者遂一路為非作歹,並屢破成例,執意速行出境。更加殘暴的,是耶律翼聽信屬下誣陷,竟公然鞭打他國官員(當然,我揣測這是否與完顏亮此前已大興戰備、即將破盟有關,故耶律翼更加有恃無恐。關於耶律翼此行的企圖以及其所起的作用,此文便不再展開敘述)。事後,負責接待金使的金安節、韓俁各被“降二官”,以懲其失誤。遭鞭打“幾死”的王松則被升官,並賜錢五百緡,算是聊作安慰。

南宋全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施宜生生平簡編

施宜生,本名施逵,字明望,邵武(今福建邵武)人。

博聞強記,二十歲前,他經由鄉貢進入太學學習。

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被升為上舍第,試任學官,又被授為潁州教授一職。

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軍攻入北宋都城汴京,施宜生逃往江南一帶。

紹興二年(1132年),範汝為起義被平定。施宜生約在此時或前一年(1131年)投靠被金國冊立的偽齊政權,並向偽齊皇帝劉豫獻上攻取南宋的策略,被劉豫任命為大總管府議事官。後因得罪劉豫之子、梁國公劉麟,被降職為彰信軍節度判官。

金太宗天會十五年(1137年),金廢齊國,施宜生直接入仕金國,被擢升為太常博士。歷任殿中侍御史、尚書吏部員外郎、吏部郎中、禮部郎中、隰州刺史等職。

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參知政事張浩舉薦施宜生“可備顧問”,金帝完顏亮因而召他入朝,為翰林直學士。在此時期,施宜生奉命撰寫《太師梁王(完顏)宗弼墓銘》,得到“進官兩階”的獎賞。

正隆元年(1156年),出知深州,其後再次入朝任尚書禮部侍郎、翰林侍講學士等職。

正隆四年(1159年)冬,任宋國(南宋)賀正旦使,左衛將軍耶律翼(即必埒哩、辟剌離)任副使。施宜生認為“昔逃難脫死江表,義難複往”,極力推辭,但完顏亮此時為麻痹南宋,“以宜生往使,以系南士之心”,故不許。十二月,抵達臨安,向南宋吏部尚書、館伴使張燾暗示金國即將南侵的訊息。

正隆五年(1160年)正月,施宜生返回金國。他回朝時,因未及時稟報耶律翼在南宋“不遜”行為而受到杖責。同年,再任翰林學士。

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年),施宜生患上風疾(常指風痹、半身不遂,也可指神經錯亂、精神失常、麻風病等)。

大定二年(1162年),施宜生因病致仕,歸家休養。

大定三年(1163年)農曆六月,施宜生去世,終年七十三歲。

儘管《金史》採用了施宜生被烹死的記載,但編修《金史》的史臣對於以施宜生為代表的降臣還是持毫不留情的批評態度:“施宜生反覆壬人,李成盜賊之靡,孔彥舟漁色親出,自絕人類,又何責也。”現在有人因所謂“烹死”而推崇施宜生,確實不妥,我們除看到他“漏師”于宋的良心發現之舉外,還應該記得他隨從范汝為起義及叛逃偽齊、金朝的舉動。

簡而言之,施宜生不過只是一個有“鄉關之思”的金國官員,僅此而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