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魏延的“子午穀之謀”到底可信嗎?有沒有可行性?

首先, 大家需要知道一件事:子午穀之謀是出自《魏略》。

《魏略》的這個故事有沒有水分, 簡單思考一下也能明白:一個蜀漢軍從未實施過的計謀是如何讓魏人知曉的?

難不成諸葛亮開會時, 還有魏人間諜在場?或者是魏延曾將自己的計謀到處宣揚, 弄得人盡皆知?

《魏略》:夏侯楙為安西將軍, 鎮長安, 亮于南鄭與群下計議, 延曰:“聞夏侯楙少, 主婿也, 怯而無謀。 今假延精兵五千, 負糧五千, 直從褒中出, 循秦嶺而東, 當子午而北, 不過十日可到長安。 楙聞延奄至, 必乘船逃走。 長安中惟有禦史、京兆太守耳, 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
比東方相合聚, 尚二十許日, 而公從斜穀來, 必足以達。 如此, 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亮以此為縣危, 不如安從坦道, 可以平取隴右, 十全必克而無虞, 故不用延計。

現代人分析“子午穀”頭頭是道, 講真, 拋開《魏略》, 但看陳壽寫的《魏延傳》, 魏延的本意到底是什麼, 都是未知呢!細節更是空白!後世人所作的各種戰略分析其實都是無根之木。

魏延影視形象

《魏延傳》:(魏延)輒欲請兵萬人, 與(諸葛)亮異道會於潼關, 如韓信故事。

這文中的去潼關的“異道”到底怎麼走?是不是子午穀?“韓信故事”的具體內容也是未知, 完全就是一筆糊塗賬嘛!

姚範曰:延此計蓋在建興六年(228年)武鄉初出祁山之時, 是年為魏太和二年(228年), 魏明西征, 召楙為尚書。 韓信故事, 《史記》未詳。

再者, 看下地圖也能看出來問題, 魏延要去潼關, 如何繞開長安的防線?(出了子午谷就要面對長安守軍)

如果是從秦嶺翻山越嶺至潼關, 這又是多麼漫長且充滿風險的軍事行動!還有, 諸葛亮又將如何與他會師?

蒼天熊貓版東漢地圖

後來, 司馬懿與諸葛亮對峙時, 他也曾站在蜀漢軍的角度上提出一個戰略構想:諸葛亮出斜穀至武功縣, 然後沿山兵向長安(向東), 與魏軍決戰, 儘快取得戰果。

《晉書·宣帝紀》:亮若勇者, 當出武功依山而東, 若西上五丈原, 則諸軍無事矣。

而實際上,

這也是一個非常冒險的軍事行動, 所以司馬懿假設的前提是:諸葛亮如果是個“勇者”, 敢於冒險一搏。

在歷史上, 諸葛亮是不敢這麼冒險的, 而是採取步步為營, 穩紮穩打的戰略方針, 由此可見, 魏延的“異道會潼關”被諸葛亮否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我提出一個新的視角, 從曹魏帝國的戰略層面來看。

按明帝紀, 太和二年(228年)二月, 魏明帝曹叡至長安。 同時罷免駐守長安的安西將軍夏侯楙, 征為尚書。

夏侯楙影視形象

而本年一月, 諸葛亮才首出祁山。 馬謖至街亭, 高詳至柳城。

若《魏略》的子午穀之謀為真, 魏延給諸葛亮的建議之時, 就是這一出祁山之前。 此時, 諸葛亮是派趙雲虛晃一槍要出斜穀, 實際第一戰略目標是天水方向, 所以, 怎麼可能採取魏延的冒險東進策略呢?

反正過了本年, “怯而無謀”的夏侯楙已經不在長安了, “子午穀之謀”的可行性又被削弱了。

說到底, 我以為, 凡是認為此事可行的, 或多或少被演義的梗影響深了吧。

最後, 我說出我一直以來的猜測吧。

我以為, 既然魏延的子午穀之謀出自《魏略》,很可能是魏人故意編造出來埋汰夏侯楙的,最終傳到魏明帝的耳中,魏明帝也知道夏侯楙“性無武略,而好治生”(不是塊當將軍的料),所以導致“人有白楙者,遂召還為尚書”。

——這裡有人“白”的內容很可能就是魏人捏造流傳的“子午穀之謀”。

至於魏延的建策,應該從本傳記載,就是一個未知細節的戰略冒險行動,至於《魏略》的子午穀之謀,看看就算了吧,歷史上可真沒有機會去實施,畢竟夏侯楙很快就卸任了的。

等諸葛亮後來從斜谷出兵時,長安已經沒了夏侯楙,魏延走子午穀分兵也沒用啊!

既然魏延的子午穀之謀出自《魏略》,很可能是魏人故意編造出來埋汰夏侯楙的,最終傳到魏明帝的耳中,魏明帝也知道夏侯楙“性無武略,而好治生”(不是塊當將軍的料),所以導致“人有白楙者,遂召還為尚書”。

——這裡有人“白”的內容很可能就是魏人捏造流傳的“子午穀之謀”。

至於魏延的建策,應該從本傳記載,就是一個未知細節的戰略冒險行動,至於《魏略》的子午穀之謀,看看就算了吧,歷史上可真沒有機會去實施,畢竟夏侯楙很快就卸任了的。

等諸葛亮後來從斜谷出兵時,長安已經沒了夏侯楙,魏延走子午穀分兵也沒用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