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西元前最慘烈的人肉絞殺戰——趙國邯鄲保衛戰

城市攻防戰因其作戰難度大、戰鬥消耗嚴重, 向來是令所有軍事統帥都頭痛的作戰方式。 尤其對進攻一方更是如此。 歷次城市攻防戰無一例外的給攻、守雙方都帶來極為慘重的損失。 有時候一次城市攻防戰的結果甚至有可能直接影響整個戰爭全域, 成為戰爭的轉捩點。 說到城市攻防戰, 熟悉歷史的朋友們自然就會聯想到二站時間蘇、德雙方的斯大林格勒之戰。 斯大林格勒之戰因其戰況之慘烈、攻守雙方損失之大以及其對蘇、德戰爭乃至對整個二戰歷史進程所產生的決定性的影響, 成為城市攻防戰的經典範例。

以至於後來人們經常將其他類似的城市攻防戰都稱為“某國的斯大林格勒”。

例如中國K日戰爭期間的長江石牌要塞阻擊戰被稱為“中國的斯大林格勒”。 而兩伊戰爭期間伊朗城市阿巴丹由於頑強抵抗伊拉克長達9個月的瘋狂進攻並成功堅守了城市而被稱為“伊朗的斯大林格勒”。

這些城市攻防戰至今依然被各國軍事愛好者津津樂道。 這些戰例都發生在現代, 而在中國遙遠的古代, 在春秋、戰國時期, 曾經發生過一場空前慘烈的城市攻防戰。 這場戰爭中的攻方, 就是當時諸侯中的第一強國, 也是後來統一了整個中國的秦國。 守方就是戰國七雄之一, 也是中國第一個建立大規模騎兵軍團的趙國。 這場城市攻防戰的慘烈程度在歷史上是罕見的, 比起後世的斯大林格勒之戰有過之而無不及。 而且這場城市攻防戰直接影響了秦國對整個中國的統一進程。 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趙國都城邯鄲堅守戰!那麼, 這場戰役是如何開始的呢?戰役進程有是怎樣的呢?這樣一場戰役又是怎樣影響到秦國對整個中國的統一進程的呢?在此,
靈雲欲以自己所知對趙國都城邯鄲堅守戰進行一下講述。

要想講述趙國都城邯鄲堅守戰, 就有必要想講述一下作為戰爭中守方的趙國。 趙國是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

也是戰國七雄之一。 趙國的地理位置在今天的河北省和河南部分地區。 趙國作為諸侯國出現在戰國早期, 其前身就是曾經被周天子讚譽為“中原第一大邦”的晉國。 晉國曾經是中原地區最強大的諸侯國。 其極盛時期的疆域包括今天的山西全部、河北、河南大部和陝西、湖北、山東部分地區。 曾經是中原地區當之無愧的“老大”, 當時中原地區另外兩個強國秦國和齊國都無力與之相抗衡。 晉國在極盛時期曾經將秦國勢力徹底逐出中原壓縮在西北地方, 而且晉國也是當時中原諸侯國中唯一有能力單獨長期抗衡南方的“超級大國”楚國的國家。 但是, 這個曾經強盛無比晉國在春秋晚期卻逐步走向衰落。
其直接原因就是國內上層貴族勢力特別是當時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貴族勢力和舊有的奴隸主貴族之間的相互鬥爭。 貴族勢力之間的爭鬥直接造成國家統治者國君權利和地位的淪喪,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晉國末期大貴族敢於公然殺害、廢立國君。 曾經威嚴高貴的國君已經成為貴族勢力手中的傀儡。 到晉國後期, 基本形成範、中行、知、韓、趙、魏六姓貴族相互紛爭的局面。 在貴族之間相互不斷聯合、對立的過程中, 最終勝出的是韓、趙、魏三家。

西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結盟,共同滅亡了當時晉國最強大的貴族勢力“知氏”,隨後韓、趙、魏三家正式瓜分了晉國國土並上書周天子要求承認將三家列為諸侯。當時已經名存實亡的周王室根本無力與之討價還價,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親族諸侯被外姓滅亡(晉國為周王朝嫡系姬姓王室宗親封地,歷代國君均為姬姓周天子的親屬,是周天子維護其僅有的威嚴的唯一依靠)。西元前403年,當時的周天子周威烈王正式承認韓、趙、魏三家為諸侯,但三國附屬于原晉國國君,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戰國時期的“三家分晉”事件。同年,三姓諸侯將晉國末代國君靜公“禮送”至北方“遵奉”,其實就是囚禁。西元前376,韓、趙、魏三國通報周天子,正式宣佈廢除晉國末代國君靜公並不在對其本人以及舊晉國王室成員的安全負責,為了斬草除根徹底根除周王室的幻想,西元前349年,一不做二不休的韓、趙兩國殺害了晉國末代國君靜公及其全部王室成員。至此曾經威震中原數百年的“中原第一大邦”晉國不戰而亡。在晉國舊地誕生了韓、趙、魏三個新諸侯國,其中就有本文主角趙國。

儘管成功立國,但立國初期的趙國在當時戰國七雄中疆域、人口和經濟、軍事實力都不是強大的。而且其地理位置註定了必然成為各國眼中的一塊“肥肉”。打開戰國時期地圖可以看到,在戰國七雄中趙國所處的地理位置極為不利。他的東北是燕國,東南是強大的齊國。西方是在“三家分晉”中獲利最大的魏國。當時的魏國剛剛經歷“吳起變法”。其勢力在諸侯國中名列前茅。強大的魏國鐵甲步兵軍團威震諸侯,曾經攻佔趙國都城邯鄲達3年之久。南方則是強大的“超級大國”楚國。而且還要隨時防備北方遊牧民族林胡、樓煩、東胡的入侵。可以說地處戰國時期各國要衝的趙國始終處於四面受敵隨時可能被滅亡的危險境地。但這樣危險的局面卻激勵了趙國上到國王下到平民強烈的危機感和求生欲望。迫使他們不斷改革,發展軍事、經濟實力來自衛。西元前340年,對趙國乃至整個中國歷史都產生重要影響的傑出君主趙武靈王繼位。這位繼位時年僅十五歲的君主面對國家內憂外患勵精圖治,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其中最重要也是對中國歷史產生劃時代影響的就是著名的“胡服騎射”政策。當時中原諸侯國軍隊的組織結構和作戰方式是傳統的步兵加戰車組成方陣。首先由戰車沖陣,隨後步兵在遠程弩機的掩護下排列成方陣,最前面的舉著長戈整齊的向對方發起進攻。這種以步兵為主輔以戰車的作戰方式在北方遊牧民族如林胡、樓煩、東胡強大的射控騎兵(可以在馬上用弓箭遠距離作戰的騎兵)軍團高機動性和強大的衝擊力面前不堪一擊。正是在目睹北方遊牧民族射控騎兵強大的攻擊力和自己步兵戰車部隊的慘敗後,趙武靈王決定對自己軍隊進行徹底改革。

其核心內容就是放棄原有的以步兵和戰車為住的作戰方式,特別是基本淘汰了戰車在一線的作用。士兵放棄以往那種不便於機動作戰的“寬袍大袖”式服裝。士兵改穿北方“胡人”那種便於騎馬射箭的短打扮服飾,同時也學習他們的騎馬、射箭等武藝。“胡服騎射”不是單純的兵種改革,而是一整套軍事、政治和經濟改革措施。除加強騎兵外,還包括鼓勵民眾大規模養馬的“馬政”和鼓勵農業生產的政策。趙武靈王的改革措施極大的提高了趙國的綜合國力。但觸動了趙國守舊貴族的利益,遭到以公子成為首的趙國守舊貴族的頑強阻撓。趙武靈王對阻撓勢力上進行了血腥Z壓,有力保證了改革的進行。在趙武靈王的推動下,曾經衰落的趙國軍隊從步兵加戰車為主正式過渡為以騎兵為主。在國家“馬政”政策的物資保障(主要是戰馬)和民眾的支持下,趙國迅速建立起一支強大的騎兵軍團。依靠這支強大的騎兵軍團,趙武靈王四處擴張。他首先向北方林胡、樓煩、東胡等遊牧民族大舉反攻。一直打到今內蒙古境內河套地區,建立了雲中、雁門、代郡三郡,同時滅亡了北方由白狄族建立的中山國,向西攻佔了秦國的榆中地區,向南擊敗了強大的魏國。至此趙國徹底擺脫了弱國形象,極盛時期趙國疆域包括今山西中部和北部、陝西東北部、河北西部和內蒙古河套平原,趙國也擁有了當時最強大的騎兵軍團,趙武靈王作為一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對中國古代軍事技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趙國也成為戰國前期強大的諸侯國。但是,此時趙國要面對一個更強大的敵人,這就是趙國西方那個經歷商鞅變法後已經成為當時最強大國家的——秦國。與以往和其他諸侯國那種僅僅爭奪地盤的戰爭不同,秦國的野心更大,那就是滅亡其他所有諸侯國。

西元前262年,秦昭王命大將白起令兵攻打韓國,秦軍攻佔韓國交通樞紐野王城,切斷了韓國戰略要地上党郡和國都的聯繫。韓國國君決定將上党郡獻給秦國以乞和,但遭到上党郡守馮亭的地址。馮亭不願降秦,而是上書趙王,將上黨郡“獻土”于趙國。當時趙國國內決大部分大臣堅決反對接受上黨郡,因為他們很清楚這樣的舉動必定會引起秦國對趙國的不滿,一旦如此雙方必定發生大規模戰爭,這中“火中取栗”的事對趙國來說得不償失。但貪婪的趙王為眼前的利益堅決主張援助上黨郡。但就在趙國援軍到達之前,西元前260年,秦國將領王齙率軍攻克上黨。結果趙王不但沒有得到夢想的土地,還必須面對與秦國開戰的局面。西元前260年四月,秦軍與趙軍在長平遭遇。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爆發。同年六月,秦軍在長平城外的野戰中擊敗強大的趙國騎兵軍團。面對如此危險局面,趙國守將廉頗根據敵強我弱、初戰失利軍心不穩的形勢,決定採取堅守營壘,以逸待勞等待秦兵進攻的戰略。面對秦軍不斷挑戰,廉頗堅守長達3年之久。這給勞師遠征的秦軍的後勤補給造成嚴重壓力。於是秦國施反間計,派人攜千金向趙國權臣行賄,同時散佈謠言說:“秦國所畏懼的是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廉頗老了,容易對付,他不出戰是貪生怕死,他快要投降了。”結果趙王中計,用只會“紙上談兵”的飯桶趙括替換了廉頗。趙括本來就沒什麼本事而且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他從來沒上過戰場接觸過秦軍,卻“想當然”的把秦軍蔑視為“烏合之眾”。加之趙王明令趙軍出擊。結果趙括到達長平後立即帥大軍出擊,而此時秦軍主帥已經換為名將白起。面對趙軍盲目出擊,白起採取佯裝後退誘敵深入,兩翼迂回包抄分割圍殲的戰法。

西元前260年8月,趙括在完全不明敵方虛實以及趙王嚴命出擊的情況下,貿然採取進攻行動。秦軍先是佯裝敗退,將趙軍主力誘入包圍圈,隨後兩翼伏兵出擊,將趙軍截為三段。與此同時一支名為“輕兵”的特種部隊(即搭乘戰馬的輕裝步兵)迂回到趙軍後方切斷了趙軍糧道。至此40萬趙軍陷入重圍,被迫在秦軍包圍圈內築壘堅守等待救兵。秦軍在長平包圍40萬趙軍如此大的戰果的是秦昭王始料未及的,他當然知道此戰的巨大意義。面對前線秦軍兵力不足的局面,秦昭王親臨河內督戰,下詔徵發全國所有十五歲以上男丁從軍,為激發士氣下令所有立功者賞賜民爵一級。同時集中國內所有大牲畜運力向前線運送糧餉,傾全國之力與趙國作戰。在秦軍強大攻勢下,趙國數次派出的援軍都被擊潰。到西元前260年九月,包圍圈內的趙軍箭盡糧絕,40萬趙軍連續斷糧四十六天。戰區內所有能吃的包括戰馬、樹皮、飛鳥甚至老鼠都被吃光。已經出現士兵自相殺食的慘劇。面對危局走投無路的趙括被迫率全軍突圍,結果失敗,趙括本人被秦軍射殺。已經餓殍遍野的趙軍在喪失統帥後徹底崩潰,40萬趙軍全部投降。面對如此多的戰俘,秦軍主將白起在事先未爭得秦王許可的情況下下令將40萬趙軍俘虜全體坑殺(即活埋),只留下二百四十個小兵回趙國報信。目的是企圖借此造成趙國的恐慌。

白起的做法雖然部分起到了對趙國軍民的恐嚇作用,但更多的是帶來趙國上下對秦軍刻骨銘心的仇恨!!這直接導致秦軍在後期作戰中遇到趙國舉國上下頑強的抵抗。而白起事先未爭得秦王許可就下令處決40萬趙軍俘虜的行為令秦昭王對他產生強烈不滿,這也種下了日後他自己被秦王所殺禍根。

秦國取得長平之戰空前輝煌的勝利後,擺在秦昭王面前的有兩個選擇。一是接受趙國提出的割地求和的請求。二是趁趙軍主力被滅實力空虛的形勢繼續東進一鼓作氣滅亡趙國。秦昭王戰前是準備接受趙國提出的割地求和的請求,因為長平之戰秦國雖獲勝,但軍隊傷亡過半,國內糧餉物資消耗待盡。而且新近佔領的領土上民心不穩有待安撫。但是隨著長平之戰的結束,被勝利衝昏頭腦的秦昭王改變初衷,加上此時趙國也拒絕割地賠款。於是,西元前259年9月,秦昭王下詔全面攻趙。本來他依然任命白起為統帥。但作為軍事家的白起認為,趙國雖然在長平戰敗,但長平之戰中趙軍表現出頑強的戰鬥力,給秦軍造成嚴重損失。目前趙國上下同仇敵愾很難戰勝。而秦軍雖然勝於長平,但軍隊損失大半,國內財力、兵力空虛。而且秦軍跨越千山萬水長途遠征戰線過長,一旦趙與其他諸侯盟國內外夾擊,秦軍必敗。於是白起推說舊病復發拒絕出戰。秦昭王自信的相信秦軍是戰無不勝的。遂命王陵為主將于西元前259年9月率60萬大軍攻趙。由於趙軍主力喪失怠盡無力抵抗,秦軍長驅直入,於西元前258年1月進抵趙都邯鄲城下,歷史上著名的邯鄲保衛戰打響。

當時的戰局對趙國極為不利。長平之戰趙軍主力40萬全軍覆沒。當時一個諸侯國的人口多者數百萬,40萬軍隊相當於趙國1/4的軍事實力。尤其重要的是這40萬軍隊中包括了趙國最精銳的騎兵軍團。騎兵軍團的覆沒代表著從此趙國喪失了進行大規模機動野戰的能力。面對秦國大舉入侵,趙國能用來抵抗的兵力捉襟見肘。而且,在面對強秦的同時,趙國還要面對其他諸侯國趁火打劫的入侵,尤其是東北方向的燕國。燕國是戰國七雄中實力倒數的,此前一直沒有能力對趙國發起像樣的攻勢。但長平之戰後。趙國實力一落千丈。要面對強秦在西方的入侵,無力東顧。於是燕國決定趁火打劫。西元前259年初,燕國出兵40萬擊趙。趙國東方守軍採取堅守沿途城池逐步分散、消耗燕軍兵力,隨後調集有限的主力部隊以機動奔襲作戰的方式依託己方堅守的城池在特定戰區採取集中優勢兵力分殲燕軍各部。儘管這些殲滅戰每次消滅燕軍數量有限,但一來燕軍素質低下;二來趙軍作戰非常頻繁。結果各處燕軍首尾不能呼應而大敗,被俘20萬。燕國被迫求和。趙國東部危機解除。而對於西方真正的威脅秦國,趙國進行了極為周詳的準備。首先是軍事方面,趙國意識到由於長平之戰自己的精銳部隊喪失怠盡,以無力進行野戰。於是轉為防守。趙軍採取堅壁清野、放棄週邊城池,集中各地的守軍及糧食全力保衛都城邯鄲的戰略。在此戰略下,趙國軍民放棄從邊境到沿途所有不必要堅守的城鎮。撤退過程中,能帶走的都帶走,帶不走的全部燒毀並堵塞沿途所有水井。同時緊急大規模徵召平民參軍。由於長平之戰中白起坑殺40萬趙軍,造成趙國當時幾乎每家都有喪子、喪夫、喪父,這造成趙國舉國上下對秦國充滿切齒的仇恨,因此全國上下同仇敵愾,誓死保衛趙都。結果在短短數月時間內趙國就組建起一支四十萬人左右的軍隊,但軍隊中多為40歲以上的老者和18歲以下的弱童。趙王任命年過70的老將廉頗為總指揮,同時緊急加固邯鄲城防禦工事以應對秦國的攻城。在軍事備戰的同時,趙國進行了積極的外交活動,派出以平原君趙勝為首的外交使團遊說列國尋求各國對趙國的援助。趙國能做的都做了,接下來就是堅守都城了。西元前259年10月,60萬秦軍分3路開始進攻趙國。北線10萬秦軍攻佔上黨,牽制北方趙軍南下增援邯鄲;南線10萬秦軍攻佔南陽以阻擊可能的魏楚聯軍;中線主力40萬秦軍直攻趙都邯鄲。10月底,邯鄲週邊最後的屏障武安關、皮牢關被秦軍攻陷。11月初,秦三十萬大軍包圍邯鄲,邯鄲保衛戰正式打響。

秦軍以武安關為基地,動用30萬大軍圍攻邯鄲,戰況異常激烈。秦軍首先動用了雲梯,在後方弩兵密集火力的掩護下發起衝鋒。秦軍弓弩手在不到4小時的時間就向邯鄲發射了數十萬支箭,隨後步兵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架設雲梯強登邯鄲城牆,另一部分架沖車直攻城門。城頭趙軍冒著密集的箭雨進行頑強抵抗,首先是用弓箭還擊,同時用長竹竿推倒秦軍的雲梯,在城頭用滾木雷石打擊登城秦軍,同時用大鍋將水燒開後潑向敵軍。雙方相持了一個多月,秦軍戰死兩萬人。被迫轉入休整,同時派小股部隊騷擾趙軍。趙軍並沒有呆板防守,而是不斷排除精銳騎兵部隊趁夜出城偷襲秦軍。這給秦軍造成極大恐慌,嚴重影響了秦軍士氣。西元前259年12月,在秦昭王嚴令下,秦軍冒著北方凜冽的寒風再次大規模攻城,在趙軍頑強抵抗下再次失利。趙軍趁機出城主動出繼秦軍,秦軍大敗,撤退50裡,傷亡超過1萬人。悲觀情緒蔓延在秦軍中,秦軍主帥王陵上書秦昭王,要麼撤退,要麼增援。秦昭王再次要求白起領兵出戰但又遭到拒絕。聯繫到以往白起的所作所為,西元前258年,秦昭王在杜郵殺害了一帶名將白起。同時任命王齕接替王陵為主將,繼續圍攻邯鄲。

西元前258年正月,王齕率十萬援軍及大量的兵備糧草到達邯鄲。得到增援後的秦軍對邯鄲發起了第3輪也是最猛的一輪進攻。秦軍動用超過3萬弓箭手進行掩護射擊。同時出動新型攻城塔配合攻城。攻城塔下面是一個巨大的4輪底座,用人力推動前進。上部是一坐高大的塔樓,塔樓裡面是多層盤旋而上的雲梯,外面由厚木板掩護,頂端前部是一個可以開合的吊橋門。士兵在裡面可以得到良好的保護,當接近城牆後放下吊橋門,士兵可以直接從塔內沖出蹬城作戰。避免了以往雲梯傷亡大的缺點。秦軍攻勢極為猛烈。在危機時刻,70多歲的趙國老將廉頗身披鎧甲手持寶劍親自上城指揮作戰,趙軍士氣大振。高呼口號拼死抗擊秦軍。他們用繩索拴上巨石去撞毀秦軍的攻城塔,同時發射密集的火箭焚毀秦軍攻城塔。危機時刻,邯鄲城內包括婦女兒童在內的平民全部登上城頭參戰。趙王自己也率宮衛步兵參戰。在趙軍頑強的抵抗下,秦軍攻城再次失利,傷亡慘重士氣低彌。秦昭王命王齕接替王陵指揮繼續攻城。王齕指揮秦軍連續攻打邯鄲近五個月,依然沒有攻下。同年10月,秦昭王命鄭安平率軍五萬攜帶大量糧草支援王齕。此時的邯鄲城外是超過30萬秦軍,城內守軍死者傷患遍地皆是。糧食已經耗盡,城內軍民已經到了吃死人肉的地步,邯鄲城已經到了最危急的時刻。

關鍵時刻,趙國平原君趙勝的外交戰開始起作用。在趙勝及其部下的努力遊說下,楚國和魏國出兵援救趙國。同時齊國開始陳兵燕國邊境以威懾燕國可能對趙國東部的入侵。西元前258年12月初,楚國援軍十萬、魏國援軍8萬突破南線秦軍防線抵達邯鄲週邊。12月底,魏楚聯軍對秦軍發起強大攻勢,同時邯鄲城內守軍出擊配合,三國聯軍在魏國信陵君的指揮下3面夾擊城外秦軍。已經在邯鄲成下鏖戰兩年之久的秦軍疲憊不堪,三面受敵,無力抗擊三國聯軍的打擊全線崩潰。秦軍主力向西急退數百里後殘部逃回汾城。而剛剛到達邯鄲前線的秦將鄭安平所部2萬余人被聯軍團團包圍在邯鄲城南,在糧草斷絕,突圍無望的情況下只得全軍降趙,邯鄲之圍遂解。三國聯軍乘勝西進進攻汾城。立足未穩的秦軍主力全線崩潰,殘部逃回河西地區。秦昭王被迫與三國議和。將以前佔領的河東郡歸還魏國;太原郡(即今山西太原)歸還趙國;上党郡歸還韓國。最終,歷時3年之久的邯鄲保衛戰以趙國勝利告終。

趙國邯鄲保衛戰在歷史上有重要意義。首先,邯鄲保衛戰沉重打擊了秦國的囂張氣焰,造成秦國近30萬軍人的傷亡,嚴重消耗了秦國實力。直接造成秦國統一中國進程的推延。同時,邯鄲保衛戰是戰國時期東方諸侯國合縱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勝。這直接導致秦國以往執行的全面打擊政策的破產。在此情況下秦國被迫改變以往策略,採取遠交近攻、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外交方針來分化離間東方各國之間的關係,這在秦國後來的統一戰爭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而從軍事角度看,秦國在邯鄲保衛戰打響前就已經犯下一系列錯誤。首先是白起坑殺40萬趙軍。這直接造成趙國上下對秦軍充滿刻骨的仇恨。最終在”報仇雪恨“的口號下趙國內部團結一致同仇敵愾,爆發出罕見的戰鬥力,這是秦國始料未及的。秦昭王僅僅從單純的兵力對比出發,武斷認為秦強趙弱,不顧大臣反對堅持攻趙,這已經是戰略性失誤。而在初戰失利、屯兵堅城之下時,仍一意孤行不斷增兵邯鄲而不顧南線強大的魏、楚援軍更是重大失誤。這些都直接導致秦軍的失敗。趙國軍民始終高昂的士氣則是其制勝的關鍵。由於始終處於四面受敵的危險境地,因此趙國地區的人民普遍有強烈的尚武情節。自古以來世人皆知趙地民風強悍,從漢朝起就有“天下精兵盡出趙地”的說法。正是國M的尚武精神保證了趙國在主力軍隊在長平之戰全軍覆沒的情況下依然可以組織起相當強大的戰鬥力。同時趙國優秀的軍事指揮人才如廉頗等卓越的指揮部署也對戰爭勝利起到重要作用。在秦國滅亡六國的戰爭進程中,趙國的抵抗是最激烈的,秦國在滅亡趙國過程中付出的代價也是最慘重的。而邯鄲保衛戰則與後來的昆陽之戰(東漢。將領劉秀)、隨州之戰(北宋。將領楊延昭)和釣魚山之戰(南宋。將領王堅)等一起成為中國歷史上城市攻防戰的經典戰例,這些經典戰例將永遠值得後人不斷的去探索、去研究......

西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結盟,共同滅亡了當時晉國最強大的貴族勢力“知氏”,隨後韓、趙、魏三家正式瓜分了晉國國土並上書周天子要求承認將三家列為諸侯。當時已經名存實亡的周王室根本無力與之討價還價,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親族諸侯被外姓滅亡(晉國為周王朝嫡系姬姓王室宗親封地,歷代國君均為姬姓周天子的親屬,是周天子維護其僅有的威嚴的唯一依靠)。西元前403年,當時的周天子周威烈王正式承認韓、趙、魏三家為諸侯,但三國附屬于原晉國國君,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戰國時期的“三家分晉”事件。同年,三姓諸侯將晉國末代國君靜公“禮送”至北方“遵奉”,其實就是囚禁。西元前376,韓、趙、魏三國通報周天子,正式宣佈廢除晉國末代國君靜公並不在對其本人以及舊晉國王室成員的安全負責,為了斬草除根徹底根除周王室的幻想,西元前349年,一不做二不休的韓、趙兩國殺害了晉國末代國君靜公及其全部王室成員。至此曾經威震中原數百年的“中原第一大邦”晉國不戰而亡。在晉國舊地誕生了韓、趙、魏三個新諸侯國,其中就有本文主角趙國。

儘管成功立國,但立國初期的趙國在當時戰國七雄中疆域、人口和經濟、軍事實力都不是強大的。而且其地理位置註定了必然成為各國眼中的一塊“肥肉”。打開戰國時期地圖可以看到,在戰國七雄中趙國所處的地理位置極為不利。他的東北是燕國,東南是強大的齊國。西方是在“三家分晉”中獲利最大的魏國。當時的魏國剛剛經歷“吳起變法”。其勢力在諸侯國中名列前茅。強大的魏國鐵甲步兵軍團威震諸侯,曾經攻佔趙國都城邯鄲達3年之久。南方則是強大的“超級大國”楚國。而且還要隨時防備北方遊牧民族林胡、樓煩、東胡的入侵。可以說地處戰國時期各國要衝的趙國始終處於四面受敵隨時可能被滅亡的危險境地。但這樣危險的局面卻激勵了趙國上到國王下到平民強烈的危機感和求生欲望。迫使他們不斷改革,發展軍事、經濟實力來自衛。西元前340年,對趙國乃至整個中國歷史都產生重要影響的傑出君主趙武靈王繼位。這位繼位時年僅十五歲的君主面對國家內憂外患勵精圖治,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其中最重要也是對中國歷史產生劃時代影響的就是著名的“胡服騎射”政策。當時中原諸侯國軍隊的組織結構和作戰方式是傳統的步兵加戰車組成方陣。首先由戰車沖陣,隨後步兵在遠程弩機的掩護下排列成方陣,最前面的舉著長戈整齊的向對方發起進攻。這種以步兵為主輔以戰車的作戰方式在北方遊牧民族如林胡、樓煩、東胡強大的射控騎兵(可以在馬上用弓箭遠距離作戰的騎兵)軍團高機動性和強大的衝擊力面前不堪一擊。正是在目睹北方遊牧民族射控騎兵強大的攻擊力和自己步兵戰車部隊的慘敗後,趙武靈王決定對自己軍隊進行徹底改革。

其核心內容就是放棄原有的以步兵和戰車為住的作戰方式,特別是基本淘汰了戰車在一線的作用。士兵放棄以往那種不便於機動作戰的“寬袍大袖”式服裝。士兵改穿北方“胡人”那種便於騎馬射箭的短打扮服飾,同時也學習他們的騎馬、射箭等武藝。“胡服騎射”不是單純的兵種改革,而是一整套軍事、政治和經濟改革措施。除加強騎兵外,還包括鼓勵民眾大規模養馬的“馬政”和鼓勵農業生產的政策。趙武靈王的改革措施極大的提高了趙國的綜合國力。但觸動了趙國守舊貴族的利益,遭到以公子成為首的趙國守舊貴族的頑強阻撓。趙武靈王對阻撓勢力上進行了血腥Z壓,有力保證了改革的進行。在趙武靈王的推動下,曾經衰落的趙國軍隊從步兵加戰車為主正式過渡為以騎兵為主。在國家“馬政”政策的物資保障(主要是戰馬)和民眾的支持下,趙國迅速建立起一支強大的騎兵軍團。依靠這支強大的騎兵軍團,趙武靈王四處擴張。他首先向北方林胡、樓煩、東胡等遊牧民族大舉反攻。一直打到今內蒙古境內河套地區,建立了雲中、雁門、代郡三郡,同時滅亡了北方由白狄族建立的中山國,向西攻佔了秦國的榆中地區,向南擊敗了強大的魏國。至此趙國徹底擺脫了弱國形象,極盛時期趙國疆域包括今山西中部和北部、陝西東北部、河北西部和內蒙古河套平原,趙國也擁有了當時最強大的騎兵軍團,趙武靈王作為一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對中國古代軍事技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趙國也成為戰國前期強大的諸侯國。但是,此時趙國要面對一個更強大的敵人,這就是趙國西方那個經歷商鞅變法後已經成為當時最強大國家的——秦國。與以往和其他諸侯國那種僅僅爭奪地盤的戰爭不同,秦國的野心更大,那就是滅亡其他所有諸侯國。

西元前262年,秦昭王命大將白起令兵攻打韓國,秦軍攻佔韓國交通樞紐野王城,切斷了韓國戰略要地上党郡和國都的聯繫。韓國國君決定將上党郡獻給秦國以乞和,但遭到上党郡守馮亭的地址。馮亭不願降秦,而是上書趙王,將上黨郡“獻土”于趙國。當時趙國國內決大部分大臣堅決反對接受上黨郡,因為他們很清楚這樣的舉動必定會引起秦國對趙國的不滿,一旦如此雙方必定發生大規模戰爭,這中“火中取栗”的事對趙國來說得不償失。但貪婪的趙王為眼前的利益堅決主張援助上黨郡。但就在趙國援軍到達之前,西元前260年,秦國將領王齙率軍攻克上黨。結果趙王不但沒有得到夢想的土地,還必須面對與秦國開戰的局面。西元前260年四月,秦軍與趙軍在長平遭遇。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爆發。同年六月,秦軍在長平城外的野戰中擊敗強大的趙國騎兵軍團。面對如此危險局面,趙國守將廉頗根據敵強我弱、初戰失利軍心不穩的形勢,決定採取堅守營壘,以逸待勞等待秦兵進攻的戰略。面對秦軍不斷挑戰,廉頗堅守長達3年之久。這給勞師遠征的秦軍的後勤補給造成嚴重壓力。於是秦國施反間計,派人攜千金向趙國權臣行賄,同時散佈謠言說:“秦國所畏懼的是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廉頗老了,容易對付,他不出戰是貪生怕死,他快要投降了。”結果趙王中計,用只會“紙上談兵”的飯桶趙括替換了廉頗。趙括本來就沒什麼本事而且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他從來沒上過戰場接觸過秦軍,卻“想當然”的把秦軍蔑視為“烏合之眾”。加之趙王明令趙軍出擊。結果趙括到達長平後立即帥大軍出擊,而此時秦軍主帥已經換為名將白起。面對趙軍盲目出擊,白起採取佯裝後退誘敵深入,兩翼迂回包抄分割圍殲的戰法。

西元前260年8月,趙括在完全不明敵方虛實以及趙王嚴命出擊的情況下,貿然採取進攻行動。秦軍先是佯裝敗退,將趙軍主力誘入包圍圈,隨後兩翼伏兵出擊,將趙軍截為三段。與此同時一支名為“輕兵”的特種部隊(即搭乘戰馬的輕裝步兵)迂回到趙軍後方切斷了趙軍糧道。至此40萬趙軍陷入重圍,被迫在秦軍包圍圈內築壘堅守等待救兵。秦軍在長平包圍40萬趙軍如此大的戰果的是秦昭王始料未及的,他當然知道此戰的巨大意義。面對前線秦軍兵力不足的局面,秦昭王親臨河內督戰,下詔徵發全國所有十五歲以上男丁從軍,為激發士氣下令所有立功者賞賜民爵一級。同時集中國內所有大牲畜運力向前線運送糧餉,傾全國之力與趙國作戰。在秦軍強大攻勢下,趙國數次派出的援軍都被擊潰。到西元前260年九月,包圍圈內的趙軍箭盡糧絕,40萬趙軍連續斷糧四十六天。戰區內所有能吃的包括戰馬、樹皮、飛鳥甚至老鼠都被吃光。已經出現士兵自相殺食的慘劇。面對危局走投無路的趙括被迫率全軍突圍,結果失敗,趙括本人被秦軍射殺。已經餓殍遍野的趙軍在喪失統帥後徹底崩潰,40萬趙軍全部投降。面對如此多的戰俘,秦軍主將白起在事先未爭得秦王許可的情況下下令將40萬趙軍俘虜全體坑殺(即活埋),只留下二百四十個小兵回趙國報信。目的是企圖借此造成趙國的恐慌。

白起的做法雖然部分起到了對趙國軍民的恐嚇作用,但更多的是帶來趙國上下對秦軍刻骨銘心的仇恨!!這直接導致秦軍在後期作戰中遇到趙國舉國上下頑強的抵抗。而白起事先未爭得秦王許可就下令處決40萬趙軍俘虜的行為令秦昭王對他產生強烈不滿,這也種下了日後他自己被秦王所殺禍根。

秦國取得長平之戰空前輝煌的勝利後,擺在秦昭王面前的有兩個選擇。一是接受趙國提出的割地求和的請求。二是趁趙軍主力被滅實力空虛的形勢繼續東進一鼓作氣滅亡趙國。秦昭王戰前是準備接受趙國提出的割地求和的請求,因為長平之戰秦國雖獲勝,但軍隊傷亡過半,國內糧餉物資消耗待盡。而且新近佔領的領土上民心不穩有待安撫。但是隨著長平之戰的結束,被勝利衝昏頭腦的秦昭王改變初衷,加上此時趙國也拒絕割地賠款。於是,西元前259年9月,秦昭王下詔全面攻趙。本來他依然任命白起為統帥。但作為軍事家的白起認為,趙國雖然在長平戰敗,但長平之戰中趙軍表現出頑強的戰鬥力,給秦軍造成嚴重損失。目前趙國上下同仇敵愾很難戰勝。而秦軍雖然勝於長平,但軍隊損失大半,國內財力、兵力空虛。而且秦軍跨越千山萬水長途遠征戰線過長,一旦趙與其他諸侯盟國內外夾擊,秦軍必敗。於是白起推說舊病復發拒絕出戰。秦昭王自信的相信秦軍是戰無不勝的。遂命王陵為主將于西元前259年9月率60萬大軍攻趙。由於趙軍主力喪失怠盡無力抵抗,秦軍長驅直入,於西元前258年1月進抵趙都邯鄲城下,歷史上著名的邯鄲保衛戰打響。

當時的戰局對趙國極為不利。長平之戰趙軍主力40萬全軍覆沒。當時一個諸侯國的人口多者數百萬,40萬軍隊相當於趙國1/4的軍事實力。尤其重要的是這40萬軍隊中包括了趙國最精銳的騎兵軍團。騎兵軍團的覆沒代表著從此趙國喪失了進行大規模機動野戰的能力。面對秦國大舉入侵,趙國能用來抵抗的兵力捉襟見肘。而且,在面對強秦的同時,趙國還要面對其他諸侯國趁火打劫的入侵,尤其是東北方向的燕國。燕國是戰國七雄中實力倒數的,此前一直沒有能力對趙國發起像樣的攻勢。但長平之戰後。趙國實力一落千丈。要面對強秦在西方的入侵,無力東顧。於是燕國決定趁火打劫。西元前259年初,燕國出兵40萬擊趙。趙國東方守軍採取堅守沿途城池逐步分散、消耗燕軍兵力,隨後調集有限的主力部隊以機動奔襲作戰的方式依託己方堅守的城池在特定戰區採取集中優勢兵力分殲燕軍各部。儘管這些殲滅戰每次消滅燕軍數量有限,但一來燕軍素質低下;二來趙軍作戰非常頻繁。結果各處燕軍首尾不能呼應而大敗,被俘20萬。燕國被迫求和。趙國東部危機解除。而對於西方真正的威脅秦國,趙國進行了極為周詳的準備。首先是軍事方面,趙國意識到由於長平之戰自己的精銳部隊喪失怠盡,以無力進行野戰。於是轉為防守。趙軍採取堅壁清野、放棄週邊城池,集中各地的守軍及糧食全力保衛都城邯鄲的戰略。在此戰略下,趙國軍民放棄從邊境到沿途所有不必要堅守的城鎮。撤退過程中,能帶走的都帶走,帶不走的全部燒毀並堵塞沿途所有水井。同時緊急大規模徵召平民參軍。由於長平之戰中白起坑殺40萬趙軍,造成趙國當時幾乎每家都有喪子、喪夫、喪父,這造成趙國舉國上下對秦國充滿切齒的仇恨,因此全國上下同仇敵愾,誓死保衛趙都。結果在短短數月時間內趙國就組建起一支四十萬人左右的軍隊,但軍隊中多為40歲以上的老者和18歲以下的弱童。趙王任命年過70的老將廉頗為總指揮,同時緊急加固邯鄲城防禦工事以應對秦國的攻城。在軍事備戰的同時,趙國進行了積極的外交活動,派出以平原君趙勝為首的外交使團遊說列國尋求各國對趙國的援助。趙國能做的都做了,接下來就是堅守都城了。西元前259年10月,60萬秦軍分3路開始進攻趙國。北線10萬秦軍攻佔上黨,牽制北方趙軍南下增援邯鄲;南線10萬秦軍攻佔南陽以阻擊可能的魏楚聯軍;中線主力40萬秦軍直攻趙都邯鄲。10月底,邯鄲週邊最後的屏障武安關、皮牢關被秦軍攻陷。11月初,秦三十萬大軍包圍邯鄲,邯鄲保衛戰正式打響。

秦軍以武安關為基地,動用30萬大軍圍攻邯鄲,戰況異常激烈。秦軍首先動用了雲梯,在後方弩兵密集火力的掩護下發起衝鋒。秦軍弓弩手在不到4小時的時間就向邯鄲發射了數十萬支箭,隨後步兵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架設雲梯強登邯鄲城牆,另一部分架沖車直攻城門。城頭趙軍冒著密集的箭雨進行頑強抵抗,首先是用弓箭還擊,同時用長竹竿推倒秦軍的雲梯,在城頭用滾木雷石打擊登城秦軍,同時用大鍋將水燒開後潑向敵軍。雙方相持了一個多月,秦軍戰死兩萬人。被迫轉入休整,同時派小股部隊騷擾趙軍。趙軍並沒有呆板防守,而是不斷排除精銳騎兵部隊趁夜出城偷襲秦軍。這給秦軍造成極大恐慌,嚴重影響了秦軍士氣。西元前259年12月,在秦昭王嚴令下,秦軍冒著北方凜冽的寒風再次大規模攻城,在趙軍頑強抵抗下再次失利。趙軍趁機出城主動出繼秦軍,秦軍大敗,撤退50裡,傷亡超過1萬人。悲觀情緒蔓延在秦軍中,秦軍主帥王陵上書秦昭王,要麼撤退,要麼增援。秦昭王再次要求白起領兵出戰但又遭到拒絕。聯繫到以往白起的所作所為,西元前258年,秦昭王在杜郵殺害了一帶名將白起。同時任命王齕接替王陵為主將,繼續圍攻邯鄲。

西元前258年正月,王齕率十萬援軍及大量的兵備糧草到達邯鄲。得到增援後的秦軍對邯鄲發起了第3輪也是最猛的一輪進攻。秦軍動用超過3萬弓箭手進行掩護射擊。同時出動新型攻城塔配合攻城。攻城塔下面是一個巨大的4輪底座,用人力推動前進。上部是一坐高大的塔樓,塔樓裡面是多層盤旋而上的雲梯,外面由厚木板掩護,頂端前部是一個可以開合的吊橋門。士兵在裡面可以得到良好的保護,當接近城牆後放下吊橋門,士兵可以直接從塔內沖出蹬城作戰。避免了以往雲梯傷亡大的缺點。秦軍攻勢極為猛烈。在危機時刻,70多歲的趙國老將廉頗身披鎧甲手持寶劍親自上城指揮作戰,趙軍士氣大振。高呼口號拼死抗擊秦軍。他們用繩索拴上巨石去撞毀秦軍的攻城塔,同時發射密集的火箭焚毀秦軍攻城塔。危機時刻,邯鄲城內包括婦女兒童在內的平民全部登上城頭參戰。趙王自己也率宮衛步兵參戰。在趙軍頑強的抵抗下,秦軍攻城再次失利,傷亡慘重士氣低彌。秦昭王命王齕接替王陵指揮繼續攻城。王齕指揮秦軍連續攻打邯鄲近五個月,依然沒有攻下。同年10月,秦昭王命鄭安平率軍五萬攜帶大量糧草支援王齕。此時的邯鄲城外是超過30萬秦軍,城內守軍死者傷患遍地皆是。糧食已經耗盡,城內軍民已經到了吃死人肉的地步,邯鄲城已經到了最危急的時刻。

關鍵時刻,趙國平原君趙勝的外交戰開始起作用。在趙勝及其部下的努力遊說下,楚國和魏國出兵援救趙國。同時齊國開始陳兵燕國邊境以威懾燕國可能對趙國東部的入侵。西元前258年12月初,楚國援軍十萬、魏國援軍8萬突破南線秦軍防線抵達邯鄲週邊。12月底,魏楚聯軍對秦軍發起強大攻勢,同時邯鄲城內守軍出擊配合,三國聯軍在魏國信陵君的指揮下3面夾擊城外秦軍。已經在邯鄲成下鏖戰兩年之久的秦軍疲憊不堪,三面受敵,無力抗擊三國聯軍的打擊全線崩潰。秦軍主力向西急退數百里後殘部逃回汾城。而剛剛到達邯鄲前線的秦將鄭安平所部2萬余人被聯軍團團包圍在邯鄲城南,在糧草斷絕,突圍無望的情況下只得全軍降趙,邯鄲之圍遂解。三國聯軍乘勝西進進攻汾城。立足未穩的秦軍主力全線崩潰,殘部逃回河西地區。秦昭王被迫與三國議和。將以前佔領的河東郡歸還魏國;太原郡(即今山西太原)歸還趙國;上党郡歸還韓國。最終,歷時3年之久的邯鄲保衛戰以趙國勝利告終。

趙國邯鄲保衛戰在歷史上有重要意義。首先,邯鄲保衛戰沉重打擊了秦國的囂張氣焰,造成秦國近30萬軍人的傷亡,嚴重消耗了秦國實力。直接造成秦國統一中國進程的推延。同時,邯鄲保衛戰是戰國時期東方諸侯國合縱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勝。這直接導致秦國以往執行的全面打擊政策的破產。在此情況下秦國被迫改變以往策略,採取遠交近攻、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外交方針來分化離間東方各國之間的關係,這在秦國後來的統一戰爭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而從軍事角度看,秦國在邯鄲保衛戰打響前就已經犯下一系列錯誤。首先是白起坑殺40萬趙軍。這直接造成趙國上下對秦軍充滿刻骨的仇恨。最終在”報仇雪恨“的口號下趙國內部團結一致同仇敵愾,爆發出罕見的戰鬥力,這是秦國始料未及的。秦昭王僅僅從單純的兵力對比出發,武斷認為秦強趙弱,不顧大臣反對堅持攻趙,這已經是戰略性失誤。而在初戰失利、屯兵堅城之下時,仍一意孤行不斷增兵邯鄲而不顧南線強大的魏、楚援軍更是重大失誤。這些都直接導致秦軍的失敗。趙國軍民始終高昂的士氣則是其制勝的關鍵。由於始終處於四面受敵的危險境地,因此趙國地區的人民普遍有強烈的尚武情節。自古以來世人皆知趙地民風強悍,從漢朝起就有“天下精兵盡出趙地”的說法。正是國M的尚武精神保證了趙國在主力軍隊在長平之戰全軍覆沒的情況下依然可以組織起相當強大的戰鬥力。同時趙國優秀的軍事指揮人才如廉頗等卓越的指揮部署也對戰爭勝利起到重要作用。在秦國滅亡六國的戰爭進程中,趙國的抵抗是最激烈的,秦國在滅亡趙國過程中付出的代價也是最慘重的。而邯鄲保衛戰則與後來的昆陽之戰(東漢。將領劉秀)、隨州之戰(北宋。將領楊延昭)和釣魚山之戰(南宋。將領王堅)等一起成為中國歷史上城市攻防戰的經典戰例,這些經典戰例將永遠值得後人不斷的去探索、去研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