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談古論晉:《水經注》所記載的“中陽縣”,酈道元到底弄錯了沒有?

---史話三晉之中陽篇

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水經注》描述山西中陽縣時, 用了“中陽縣故城在東, 東翼汾水, 隔越重山”的描述。 這個位置, 指的是今天的孝義城區, 難道酈道元弄錯了?還是怎麼回事?

山西省的中陽縣, 東與孝義市交界。

現在的中陽縣城到孝義市區距離有六十多公里, 豈不知在酈道元所在的北魏年間, 中陽縣治就是在今天的孝義城區。 怎麼回事?

東漢末年,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征討四方。 降服南匈奴、烏桓及鮮卑等少數民族, 統一了黃河流域北方大片疆域。 為了進一步鞏固管理, 將山西擁有大量田產的“豪右”遷移到鄴城, 同時也補充了鄴城因戰亂喪失的人口。

可山西這邊將人口遷移走了, 就需要有人來補充。 況且這裡是抵禦北方草原遊牧民族的軍事要地, 於是將南下的南匈奴分為五部, 安置於山西中西部, 承擔起聯合防禦北方的義務。

南匈奴單于呼廚泉則被召至鄴城作為人質, 防止叛亂, 要知道當年內遷進來的約有近二十萬人之多。

東漢末年的中陽縣, 就是在這個時候騰出地方給南匈奴。 縣治遷移到今天的孝義, 而孝義(當時還沒有置縣)呢?一直都在到北魏太和年間(493年)才在今市區東六裡處置永安縣。

舊中陽縣則併入離石, 為南遷胡人所居。 舊中陽縣又在哪呢?

中陽縣早在西漢時期就已經置縣, 當時名字就叫中陽。 更早的戰國時期, 就是趙國的中陽邑。

中陽的名字, 是取地處南川河河谷平川中部, 在河水之陽, 故而得名“中陽”。

在山西歷史上出現了兩個中陽縣。 一個就是遷移至孝義境內的中陽縣, 一個就是遷移之前的中陽縣。

遷移之前的中陽縣其實就是今天縣境所在, 當時的治所在今天的縣城北的龐家會村。

龐家會, 因為戰國時期魏國大將龐涓在次駐兵而得名。

龐涓與孫繽臏同為鬼穀子門下師兄弟, 因嫉其才, 設計差點害死孫臏。 後孫臏投奔齊國, 設計將龐涓殺死。

在龐家會東有古城遺址,

傳說為龐涓駐守之城, 且留有“龐涓斬子”的傳說。 其實這座古城遺址, 正是當年的中陽邑, 也就是後來秦漢時期的中陽縣城所在。

漢代《水經》記載:“又南, 過中陽縣西。 ”其實指的是漢時期的中陽縣。 到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所注:“中陽縣城在東, 東翼汾水, 隔越重山, 不濱於河也。 ”這指的卻是東遷至今孝義的中陽縣。

唐代李賢注《後漢書》中:“中陽縣, 屬西河郡, 今汾州孝義縣也。 ”指的也是東遷之後的中陽縣。

那唐代中陽縣又去哪了?

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 因剿滅呂梁山區的“山胡”, 其中最為強大的就是佔據舊中陽縣境地的“離石胡”。 在舊境設置了平夷縣, 就是今天中陽縣的前身。 遷移至孝義的中陽縣已廢。

直到金代明昌六年(1195), 這個名字太過於露骨, 女真統治者將其改為“寧鄉縣”。

這個名字一直沿用到了民國三年, 也就是西元1914年, 因為“寧鄉”和與別的省份縣名相同, 便又改回古稱“中陽縣”, 一直沿用至今。

就是因為在歷史上出現過兩次且縣境不同的“中陽縣”, 所以很多人都混淆了。 漢代的中陽縣和北魏時期的中陽縣根本不在一個地方,包括《孝義縣誌》中對於中陽縣地名的解析,依舊是按照當年東遷孝義的中陽縣:“汾水之陽,是邑中處,故名中陽。”

其實這個名字的起源,早在春秋就有了中陽邑。這也就是此中陽非彼中陽,漢中陽非魏中陽。

漢代的中陽縣和北魏時期的中陽縣根本不在一個地方,包括《孝義縣誌》中對於中陽縣地名的解析,依舊是按照當年東遷孝義的中陽縣:“汾水之陽,是邑中處,故名中陽。”

其實這個名字的起源,早在春秋就有了中陽邑。這也就是此中陽非彼中陽,漢中陽非魏中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