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組成天才的基本元素就是極度聰明和……精神病?

作者:Keith Simonton

翻譯:球球

編輯:小Alice呀

數學家、諾獎得主、精神分裂和偏執妄想症患者約翰·納什(John Forbes Nash)曾被人問道, 他怎麼會相信有外星人招募了他去拯救世界。 他的回答很簡單:“因為我對於超自然存在的想法和我的數學想法是以同樣的方式浮現於腦海的啊, 所以我就嚴肅對待了。 ”

那些瘋狂的

天才們

納什絕不是歷史上唯一所謂的“瘋狂的天才”。 那些自殺了的天才們, 比如畫家中的梵古和馬克·羅斯科, 小說家中的維吉尼亞·伍爾夫和海明威, 詩人中的安妮·塞克斯頓和西爾維婭·普拉特, 都是典型例子。 即便不算上那些沒有因極度抑鬱而自殺的偉大的創作者們, 我們還是可以輕易舉出那些有著詳實精神疾病記錄的天才們, 包括作曲家舒曼, 詩人艾米莉·狄金森, 當然還有納什。 充滿創造力的天才們受困於酗酒和其他成癮問題的也多了去了。

這些例子使得很多人假定創造力和精神疾病是密切相關的。

誠然, 關於天才或許有點脫線的想法可以追溯到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了。 不過現在的一些心理學家認為這整個兒說法純屬胡謅。 不管怎麼說, 沒有表現出任何精神疾病跡象或症狀的天才當然也到處都是。

G•F•瓦茨, 《希望》, 1886

對天才即瘋子的想法持反對意見的人還可以指出兩個不爭的事實:

首先, 人類文明歷史長河中有創造力的天才在數量上是很多的。 所以, 即使實際上這些人和一般人相比不太容易得精神疾病, 罹患精神疾病的天才在數量上依然可觀。

其次, 精神病院的永久居民也並不見產出多富有創造力的傑作。 能想得到的最接近的例外是薩德侯爵, 但是他最偉大的(或者說最有施虐傾向的)作品也是他作為一個罪犯在監獄服刑期間寫的, 而不是作為一個瘋子在精神病院中寫的。

“認知抑制解除”

所以我們該不該認為天才和瘋狂是有聯繫的?現代的實證研究告訴我們確實該這麼想, 因為研究清晰準確地找到了精神失常和創造力之間的聯繫。

天才們神來之筆背後最重要的過程是“認知抑制解除”——這讓他們傾向於去關注一般情況下因看上去不相干而被忽略或被注意力過濾掉的東西。

梵古, 《有烏鴉的麥田》, 1890

當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注意到藍色黴菌在殺死培養皿中的細菌時,

他本可以像他的其他同事那樣, 把培養皿往高壓滅菌鍋裡一扔就得了。 相反, 他發現了青黴素——一種從特異青黴素黴菌中提取的抗菌劑, 並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 許多人從森林散步回來衣服上都會粘上討厭的刺果, 但是只有喬治·德·梅斯特拉爾(George de Mestral)決定用顯微鏡進一步觀察它們, 並由此得到了尼龍搭扣的靈感。

認知抑制解除對於藝術和對於科學一樣有益。藝術天才們常會提到,他們重大創造性專案的萌芽源於聽到的一小段隨意的對話,或者在日常行走中看到的獨特而瑣碎的事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在《波音頓的珍藏品》的前言中講到他的故事源於聖誕晚宴上他身旁女子間接提及的一件事。

但是認知抑制解除也有黑暗面:它與精神機能障礙呈正相關。比如說,精神分裂症患者飽受幻覺和妄想的瘋狂轟炸,如果能過濾掉這些的話會好過許多。所以為啥天才沒有都變成瘋子呢?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謝麗·卡森(Shelly Carson)認為,天才們有著出眾的智力。這份智力帶來了必要的認知控制能力,使得他們能夠去蕪存菁,把奇幻的想法從現實的可能性中分離出來。

瘋子 ≠ 天才

高智商瘋子 = 天才

按照這個設想,高智商是天才的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是僅在高智商與認知抑制解除相結合的情況下才能得到創造性的天才。單靠超常智慧產生的點子是有用的,但算不上新穎獨創和令人驚喜。瑪麗琳·馮·薩凡特(Marilyn vos Savant)創造了吉尼斯最高智商的紀錄,但卻沒能發現治療癌症的方法,甚至連個改良版老鼠夾也沒做出來。

瑪麗琳·馮·薩凡特,吉尼斯紀錄記載的智商最高的人類。

某些創造性領域更注重實用性,而非獨創性和奇思妙想。在這種情況下,天才和瘋狂所共有的弱點就變得沒那麼至關重要了。舉個例子,在硬科學領域,精神機能障礙與天才之間的關聯可能是負向相關的。有趣的例外是那些反主流理論框架的科學革命家。在他們身上,這種關聯與在藝術家和小說家身上發現的正向相關性幾乎是一致的。

在兒童時期、青春期和成年初期,某些事件和環境也可能提高一個人的創造潛能,而無須依賴與精神疾病相關的症狀。這些“多元化體驗”包括多種文化的洗禮、雙語使用和各種形式的發展逆境,如失去雙親、經濟困難和社會少數群體身份。在這些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天才們,實際上更少展現出精神機能障礙的特質或症狀。

但是許多天才確實游走于正常和反常之間。對他們來說,所感知到的連珠炮般的衝動和點子就是創造力的源泉。正如納什在一段長期的妄想之後說道,回歸到較為理智的階段並“不全是個高興的事兒”。究其原因,他給的答案也很簡單:“思維的理性限制了一個人對他與宇宙之間聯繫的理解。”

本文由 Nautilus 授權轉載

排版:曉嵐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本文來自果殼網

轉載請聯繫授權: sns@guokr.com

投稿請聯繫scientificguokr@163.com

認知抑制解除對於藝術和對於科學一樣有益。藝術天才們常會提到,他們重大創造性專案的萌芽源於聽到的一小段隨意的對話,或者在日常行走中看到的獨特而瑣碎的事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在《波音頓的珍藏品》的前言中講到他的故事源於聖誕晚宴上他身旁女子間接提及的一件事。

但是認知抑制解除也有黑暗面:它與精神機能障礙呈正相關。比如說,精神分裂症患者飽受幻覺和妄想的瘋狂轟炸,如果能過濾掉這些的話會好過許多。所以為啥天才沒有都變成瘋子呢?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謝麗·卡森(Shelly Carson)認為,天才們有著出眾的智力。這份智力帶來了必要的認知控制能力,使得他們能夠去蕪存菁,把奇幻的想法從現實的可能性中分離出來。

瘋子 ≠ 天才

高智商瘋子 = 天才

按照這個設想,高智商是天才的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是僅在高智商與認知抑制解除相結合的情況下才能得到創造性的天才。單靠超常智慧產生的點子是有用的,但算不上新穎獨創和令人驚喜。瑪麗琳·馮·薩凡特(Marilyn vos Savant)創造了吉尼斯最高智商的紀錄,但卻沒能發現治療癌症的方法,甚至連個改良版老鼠夾也沒做出來。

瑪麗琳·馮·薩凡特,吉尼斯紀錄記載的智商最高的人類。

某些創造性領域更注重實用性,而非獨創性和奇思妙想。在這種情況下,天才和瘋狂所共有的弱點就變得沒那麼至關重要了。舉個例子,在硬科學領域,精神機能障礙與天才之間的關聯可能是負向相關的。有趣的例外是那些反主流理論框架的科學革命家。在他們身上,這種關聯與在藝術家和小說家身上發現的正向相關性幾乎是一致的。

在兒童時期、青春期和成年初期,某些事件和環境也可能提高一個人的創造潛能,而無須依賴與精神疾病相關的症狀。這些“多元化體驗”包括多種文化的洗禮、雙語使用和各種形式的發展逆境,如失去雙親、經濟困難和社會少數群體身份。在這些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天才們,實際上更少展現出精神機能障礙的特質或症狀。

但是許多天才確實游走于正常和反常之間。對他們來說,所感知到的連珠炮般的衝動和點子就是創造力的源泉。正如納什在一段長期的妄想之後說道,回歸到較為理智的階段並“不全是個高興的事兒”。究其原因,他給的答案也很簡單:“思維的理性限制了一個人對他與宇宙之間聯繫的理解。”

本文由 Nautilus 授權轉載

排版:曉嵐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本文來自果殼網

轉載請聯繫授權: sns@guokr.com

投稿請聯繫scientificguokr@163.com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