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一天累死35人:戰鬥種族二戰時發動9萬囚犯後方建發動機廠

“禮炮”公司生產的發動機

1941年6月22日, 是蘇聯歷史上最重要的日子——偉大的衛國戰爭在這一天打響了。 戰爭開始後的前幾個星期,

蘇聯國內就遭受了慘重的損失, 領土淪陷, 致使烏克蘭、白俄羅斯和俄羅斯西部地區的工廠停產, 為了防止被佔領, 現有工廠要往遠東地區進行緊急疏散。 而今天俄羅斯著名的發動機生產商“禮炮”公司的前身——莫斯科伏龍芝24號發動機工廠, 也在搬遷之列。

24號工廠生產活塞發動機

到了7月底, 莫斯科成為德軍飛機襲擊的目標, 著名的第24號工廠更是成為重點轟炸目標。 轟炸導致每天停產6-8小時, 全廠上下非常著急, 這完全打亂了生產節奏。 儘管如此, 工廠還是在莫斯科廠區堅持生產, 直到10月中旬之後, 才決定撤離。

古比雪夫市興建的新廠房

24號工廠被撤往伏爾加河古比雪夫市的337號工廠。 其實這個337號工廠早在蘇聯的計畫之中。 在1937年, 蘇聯人民委員會就在古比雪夫給給飛機製造廠家預留了場地, 當時古比雪夫市還開始修建一座別濟緬斯基水力發電站來保證給新廠子供電。 在1940年, 蘇聯人民委員會政府國防部正式下令決定在古比雪夫市建立兩個飛機製造廠和一個發動機製造廠。 命令中特別強調新建的337號發動機製造廠應在一年內能生產12000台航空活塞發動機。 新廠位置選在距離古比雪夫市中心29千米處, 占地面積85公頃, 交付時間定在1942年5月11日, 而建廠任務則是蘇聯內務人民委員會安排集中營囚犯來建設。

蘇聯集中營的囚犯

然而德國的入侵卻打亂了整個計畫。 面對德國的兇猛進攻, 蘇聯認識到必須在後方迅速建立國防工業以實施有力抵抗。 戰鬥民族的鐵血性格再次顯露出來。 在戰爭爆發不久的1941年7月, 蘇聯就開始增調大批集中營囚犯到古比雪夫市突擊興建廠房及相關設施。

有超過9萬名囚犯同時在惡劣的工作條件下勞動, 最多一天累死35人。

同時到了10月份, 國防工業人民委員會, 又給24號工廠的搬遷下了死命令:第一批疏散15天內必須完成。 當時的疏散命令十分詳細:立即開始第一批疏散, 並在15日內完成, 同時保證10月15日前每天可生產40台發動機, 從1941年10月15日至12月1日, 在莫斯科每天能生產20台發動機, 從12月至1942年1月1日, 在古比雪夫每天應生產20-30台發動機。 也就是說, 沒有一天耽誤, 整個工廠必須是一邊搬遷、一邊生產, 每天都有任務。

火車運輸廠房設備

當然,24號工廠也早在7月份就做好了撤離疏散的準備:沿工廠所有廠房鋪設了鐵路,搭建了棧橋並安裝了兩個橋式起重機。在車間牆壁上開鑿了牆洞。備料車間準備了釺子、杠杆、輥軸、鐵板等工具,準備搬遷機床。為了清點運送的設備,還編制了詳細的記錄,用紅字在機床上標上車間編號。每台機床都確定了自己的“行駛路線”。

疏散命令一下,24號工廠工人馬上用釺子撬出機床,然後花4-5小時的時間將其移到月臺。幾十年建成的一家工廠,僅3天時間就搬遷完畢。原來工廠到處放置著龐大的機器,而一眨眼功夫就全不見了。然而這樣一個大工廠,戰時進行大搬遷,不發生混亂是不可能的。因為交通線遭到轟炸,火車編組混亂不堪,設備根本安裝不到位。那原定的生產計畫,就很難完成。

古比雪夫的新建廠房

例如工廠應在12月開始生產產品,可是直到1942年1月還沒有恢復生產,計畫於12月完成400台AM-38型發動機,實際只完成了22台,計畫生產48台AM-35A型發動機,實際只生產了15台。儘管工廠克服了巨大的困難,但戰爭需要更多發動機。當時焦急的史達林,甚至給古比雪夫市另外一家飛機廠專門發電報稱:你們讓我們的國家失望,讓我們的紅軍失望,請你們不要考驗政府的忍耐性。要求你們生產出更多的飛機。這是最後一次警告。

戰爭初期蘇聯軍工廠的工作環境極為惡劣

此外,缺少工人也是產量不達標的原因,因為原有的熟練工人損失很大。為了勞動力的需求,24號工廠不但盡可能尋找老工人,而且從周邊農村的農民找雇工,甚至從勞改隊要了2500名囚犯,這才湊夠了3萬人的生產隊伍。當時24號工廠的新工人,其實和犯人也差不多,雖然有合同,但生產艱苦,而且是強制性,工廠內務人民委員會甚至用“鞭子+糖果”的辦法來強制管理新工人。按照當時的戰時“嚴刑峻法”,曠工和開小差都是犯罪,但在1942年仍然有高達9500多人曠工,6600多人開小差,最後數字實在太大,只能不了了之。

這是因為廠區環境太艱苦,生產強度太大,吃的很差,就是各種各樣的稀菜湯和魚湯,到了冬天宿舍都沒有取暖設備,工人都不回去而是在有熱管道的廠房睡覺。甚至逼得很多工人自殘被送往前線和德國人玩命,都不願意在工廠待著。這種被動的局面,直到1942年底才緩解,工人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

火車運輸廠房設備

當然,24號工廠也早在7月份就做好了撤離疏散的準備:沿工廠所有廠房鋪設了鐵路,搭建了棧橋並安裝了兩個橋式起重機。在車間牆壁上開鑿了牆洞。備料車間準備了釺子、杠杆、輥軸、鐵板等工具,準備搬遷機床。為了清點運送的設備,還編制了詳細的記錄,用紅字在機床上標上車間編號。每台機床都確定了自己的“行駛路線”。

疏散命令一下,24號工廠工人馬上用釺子撬出機床,然後花4-5小時的時間將其移到月臺。幾十年建成的一家工廠,僅3天時間就搬遷完畢。原來工廠到處放置著龐大的機器,而一眨眼功夫就全不見了。然而這樣一個大工廠,戰時進行大搬遷,不發生混亂是不可能的。因為交通線遭到轟炸,火車編組混亂不堪,設備根本安裝不到位。那原定的生產計畫,就很難完成。

古比雪夫的新建廠房

例如工廠應在12月開始生產產品,可是直到1942年1月還沒有恢復生產,計畫於12月完成400台AM-38型發動機,實際只完成了22台,計畫生產48台AM-35A型發動機,實際只生產了15台。儘管工廠克服了巨大的困難,但戰爭需要更多發動機。當時焦急的史達林,甚至給古比雪夫市另外一家飛機廠專門發電報稱:你們讓我們的國家失望,讓我們的紅軍失望,請你們不要考驗政府的忍耐性。要求你們生產出更多的飛機。這是最後一次警告。

戰爭初期蘇聯軍工廠的工作環境極為惡劣

此外,缺少工人也是產量不達標的原因,因為原有的熟練工人損失很大。為了勞動力的需求,24號工廠不但盡可能尋找老工人,而且從周邊農村的農民找雇工,甚至從勞改隊要了2500名囚犯,這才湊夠了3萬人的生產隊伍。當時24號工廠的新工人,其實和犯人也差不多,雖然有合同,但生產艱苦,而且是強制性,工廠內務人民委員會甚至用“鞭子+糖果”的辦法來強制管理新工人。按照當時的戰時“嚴刑峻法”,曠工和開小差都是犯罪,但在1942年仍然有高達9500多人曠工,6600多人開小差,最後數字實在太大,只能不了了之。

這是因為廠區環境太艱苦,生產強度太大,吃的很差,就是各種各樣的稀菜湯和魚湯,到了冬天宿舍都沒有取暖設備,工人都不回去而是在有熱管道的廠房睡覺。甚至逼得很多工人自殘被送往前線和德國人玩命,都不願意在工廠待著。這種被動的局面,直到1942年底才緩解,工人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