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浙江鄉民發現一具千年骸骨,號稱仙皇範增遺骨,安徽出百萬都不賣

傷心楚漢之項羽篇:奈若何(46)主筆:江湖閑樂生

1999年, 在浙江省天臺縣九遮山的一個險要的山洞中, 一群民工發現了一具年代久遠的骸骨, 經文物部門鑒定, 確認這些已風化的頭顱骨、股骨應為秦末漢初時期一古人之遺骨, 旁邊陶缸數片, 也鑒定為同時期的陶器。

由於年代久遠、線索匱乏, 考古部門無法確定該骸骨屬於何人, 但當地何村百姓得知後, 都異口同聲斷定, 這具無名骸骨必定是楚漢時期項羽手下頭號謀士范增的, 並將這些骸骨妥善收藏在了山下的亞父廟內, 用玻璃箱裝好尊奉起來, 並並號稱其為“佛骨”,

因為在他們的心中, 范增已經成佛了。

為何當地鄉民們認定這副骸骨就一定是範增的呢?而且不久後, 安徽巢湖市居巢區範增故里亞父鄉願以百萬資金迎回該遺骨, 不料何村百姓堅決不同意。

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呢?這還得從兩千年前的楚漢戰爭時說起。

漢三年(西元前204年)四月, 因為劉邦與陳平的反間計, 範增與項羽之間的關係產生了裂痕。 心高氣傲、恨鐵不成鋼的範增於是不辭而別, 憤然離開了滎陽楚軍軍營。

范增臨走之前曾給項羽留了一封信, 書言:“今天下事大定矣, 君王好自為之, 願賜骸骨, 告老還鄉!”

直到第二天, 項羽才發現這封信, 他看著亞父熟悉的筆記, 雙手顫抖, 終於, 流下兩行熱淚。

項羽本就是個愛哭鬼(韓信所言:項王見人恭敬慈愛, 人有疾病, 涕泣分食飲), 更別說他與範增本是有感情的, 而且感情很深, 比親生父子就差那麼一點點, 可惜他們政治理念不同、且又誤會叢生, 所以才造成如今這個局面。

虞姬在旁勸道:“項王心中既然不忍, 何不遣人速速追回亞父?”

項羽沒有說話, 良久, 突地轉過頭, 擦乾眼淚, 平靜的說道:“算了, 亞父之心已定, 追回又有何益……”方說到一半, 他又轉過頭去, 泣道:“況且, 亞父年歲已大, 體弱老衰, 實不宜再勞於軍旅之中, 就讓他回鄉頤養天年吧!寡人空有拔山之力, 三年除暴秦卻未能定天下,

徒令亞父年逾古稀而從軍旅, 這是我的不孝……”

這個輕信、多疑、剛愎、敏感而又深情的君王, 當晚夜不能寐。 他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讓他身邊的人一個個離他而去。 項羽擁有這世上最矛盾的性格, 就註定他擁有這世上最矛盾的心理。

一句話, 想太多。 想太多的人通常都是痛苦的, 這種心靈的煎熬, 往往比任何一種肉體的殘害還痛苦。 這樣看, 項羽可算是這世上最痛苦之人, 一切怪不得別人, 一切都是他咎由自取。

我很想勸勸項羽, 告訴他到底做錯了什麼, 但他聽不到我兩千多年後的忠告, 聽到了恐怕也聽不進去。

有很多人都是這樣子的, 只能看得見別人的錯, 卻忘了自己的。

史書記載, 範增離開項羽後, 只帶一個僕役, 準備先到彭城將自己的東西整理一番, 再返回故鄉巢湖築屋隱居。

圖:巢湖亞父范增亭

但他的人雖走了,心卻還在項羽那——小豎子現在也不知怎麼樣了,劉邦陳平如此狡猾,現在沒了我,他如何鬥得過他們!唉,我明明已經不想再管他了,為何還老是想著他擔心他呢?可惡!

還是那句話,想太多,范增其實和項羽一個臭脾氣,都是死愛面子活受罪。本來無一物,庸人自擾之,純粹自己折騰自己。

項羽一個猛男折騰一下自己還受得了,範增快八十歲的人,他哪受得了這個,結果一下子就病倒了。據史書記載,範增還沒等到彭城,就因背部毒瘡惡化,病死在了半路上。

范增與項羽都是貴族,貴族生來就是如此:不受委屈,不許怨尤,不肯低頭,不吐心傷,絕不讓步。光榮和驕做是要付出代價的。

這樣的臭毛病其實在我們現代人身上也一點兒不見少,中國人老喜歡對陌生人太客氣而對親密人太苛刻,把這個壞習慣改過來,大家的日子會好過的多。

不過,沒有看到項羽四面楚歌自刎烏江的悲劇,範增雖死,卻也死的幸運,否則他將更加痛苦。

好死當然不如賴活著,但像項羽範增這樣受不得一點委屈與失敗的貴族臭脾氣,賴活著卻不如好死。

這是貴族英雄的悲劇,卻是草根英雄的勝利,誰笑到最後,誰笑的最美。

據《水經注》記載,範增死後,便葬在今彭城南項羽戲馬台之西南麓的土山上,兩千年來,都為大眾所深信不疑,古時還有人專門前往土山憑弔,題刻了碑石“楚亞父范增墓”。

這座傳說中的“範增墓”,在元代還引來了盜賊。據《初盜發亞父塚》所記,盜墓者賈胡在土山“築室潛謀二十年,一朝鑿井穿其壟”,深挖四十餘尺,盜走寶劍等物,後被緝拿歸案。

然而隨著土山墓的發掘,“範增墓”的說法被徹底否定。考古人員發現,土山一號墓為磚石混合機構。根據漢墓的制式,西漢為鑿山而建,東漢為磚石壘砌,由此可以推斷,土山墓為東漢墓葬,和範增生活的年代相隔了200多年。

看來,範增並沒有如《水經注》記載葬在彭城,那麼他到底死在哪兒了呢?

這就回到我們文章開頭的那個問題了。或許,浙江省天臺縣的這個流傳千年的民間傳說,能在這歷史的重重迷霧之中給我們一些啟發。

天臺民間傳說,當年范增在彭城其實是詐死的,實際上這位古稀老人已然金蟬脫殼,偷偷乘船來到了九遮山,隱姓埋名居住在山洞之中。

據說范增成佛後,該船化為“亞父石船”

據傳,範增住下來後,每日采草藥,為村民治病,藥到病除,人皆神之,稱之為“仙皇”。九遮山多澗,每逢暴雨,澗水猛漲,道路受阻,他又教人就地取石砌造了一座三孔石拱橋(後稱亞父橋)。

圖:九遮山“亞父橋”(也稱“九仙橋”,傳說范增成仙後與鐵拐李等八仙合夥了,合稱九仙)

然而令當地鄉民不解的是,這位神奇的“仙皇”老人閒時經常在嶺間凝望北方,喟然長歎,似有難言之隱。數年後,當項羽自刎烏江消息傳來,他嚎啕大哭,數日不食,常自語雲:“豎子不聽吾言,終有今日!”因此,人疑其為範增。問之,則曰:“范增早死彭城,何能來此。”不久,即人去洞空,不知所終。山民乃於洞中建廟塑像奉祀,稱之為亞父廟。

圖:亞父橋與亞父廟

范增是否真的詐死而隱居天臺九遮山,此不得而知。然而這些傳說在九遮秀穀中世代相傳,且立廟奉祀曆千載而不衰,這是一種無可否論的事實,並且《台州風物志》、《天臺縣誌》都曾記載,據說隨範增一道來天臺隱居的還有位楚國何姓將軍,也就是當地何村何氏家族的始祖,北宋年間,何氏家族又出了一位名人叫何郭,曾任宜興刺史三年,政績斐然,但秉性剛正,不阿上司;因此辭官回到九遮山,對範增隱居之事走訪傳聞,收集記載校核碑文,並在1049年建造廟堂重塑其身像,尊為仙皇佛祖,並大建“仙皇殿”,其殿左側為“清節門”,右側為“神策門”。(清節、神策意在頌揚亞父的志節),中有範增神像,旁立對聯:“進則醫國,退則醫民,到如今秀穀村中懷大德;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歎當日鴻門宴上未遂雄圖。”從此,亞父廟四時香火不斷,朝拜之人絡繹不絕,至今每年農曆二月十四日範增誕辰,附近鄉民仍會在此集資舉辦廟會,期間有“三盤銃”迎範增佛像等廟會節目,與會者多達萬餘人,現已成為當地百姓每年最盛大的節日。

仙皇範增神像

在亞父橋頭、亞父廟旁,人們還立了一石碑一石亭。石碑正面為鬥大的“範增隱居外”。背面鐫有“範增隱居遮山傳奇”,言曰:“範增疽死之說蓋難相信,蓋疽並非急症,當增別羽時並無片言已患疽,而彭城至滎陽僅數日之程耳,竟遽死乎?由是觀之增之遁隱遮山非屬無稽之談。或曰範增之歿,史已言明載奚用紛爭?嗚呼迂腐之件也。夫天下之大,奇士之謀虛實相生以假亂真者,難鬼神亦莫測其詳。史豈能明察秋毫而悉窺秘奧耶?不然孟子何言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哉?”石亭石柱上則刻著兩對聯,一曰“此處是亞父居山川猶有英雄氣,斯橋乃仙皇所建德長留天地間”;一日“七尺去留關楚, 一虛實誤良平。”

正對著亞父廟有座山,山名升仙嶺,在半山有個“望楚洞”,這是個由上中下三洞相通而成的連環洞,一個比一個高,一個比一個小。三個洞中各有一範增像,另外還有范增的同夥八仙像。再往上走些,有一座亞父亭,又有一副好聯:“楚營一別,疽死彭城,舉世誰知公尚在?項氏將亡,變生垓下,羈臣遙望淚空垂。”

從望楚洞再上去,到山頂又有個歸楚洞,據說這裡便是範增仙逝之地,也就是99年民工發現那副千年無名骸骨的地方。范增最後的時光,或許就是在這個歸楚洞裡,日日佇立著凝望故國楚地,思念故主項氏,並在去世前撐著最後一口氣封掉洞口,等待死亡降臨,這個執拗的老頭,真是讓人揪心到底的至死不渝啊!

範增的一生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他的不幸是沒有遇到知人善任的劉邦,而他的幸運也恰恰是沒有遇到那心機深沉的劉邦,而遇到了有顆赤子之心的項羽,以及九遮山谷中,這諸多素心鄉民,平生至此,應無遺憾了!

圖:巢湖亞父范增亭

但他的人雖走了,心卻還在項羽那——小豎子現在也不知怎麼樣了,劉邦陳平如此狡猾,現在沒了我,他如何鬥得過他們!唉,我明明已經不想再管他了,為何還老是想著他擔心他呢?可惡!

還是那句話,想太多,范增其實和項羽一個臭脾氣,都是死愛面子活受罪。本來無一物,庸人自擾之,純粹自己折騰自己。

項羽一個猛男折騰一下自己還受得了,範增快八十歲的人,他哪受得了這個,結果一下子就病倒了。據史書記載,範增還沒等到彭城,就因背部毒瘡惡化,病死在了半路上。

范增與項羽都是貴族,貴族生來就是如此:不受委屈,不許怨尤,不肯低頭,不吐心傷,絕不讓步。光榮和驕做是要付出代價的。

這樣的臭毛病其實在我們現代人身上也一點兒不見少,中國人老喜歡對陌生人太客氣而對親密人太苛刻,把這個壞習慣改過來,大家的日子會好過的多。

不過,沒有看到項羽四面楚歌自刎烏江的悲劇,範增雖死,卻也死的幸運,否則他將更加痛苦。

好死當然不如賴活著,但像項羽範增這樣受不得一點委屈與失敗的貴族臭脾氣,賴活著卻不如好死。

這是貴族英雄的悲劇,卻是草根英雄的勝利,誰笑到最後,誰笑的最美。

據《水經注》記載,範增死後,便葬在今彭城南項羽戲馬台之西南麓的土山上,兩千年來,都為大眾所深信不疑,古時還有人專門前往土山憑弔,題刻了碑石“楚亞父范增墓”。

這座傳說中的“範增墓”,在元代還引來了盜賊。據《初盜發亞父塚》所記,盜墓者賈胡在土山“築室潛謀二十年,一朝鑿井穿其壟”,深挖四十餘尺,盜走寶劍等物,後被緝拿歸案。

然而隨著土山墓的發掘,“範增墓”的說法被徹底否定。考古人員發現,土山一號墓為磚石混合機構。根據漢墓的制式,西漢為鑿山而建,東漢為磚石壘砌,由此可以推斷,土山墓為東漢墓葬,和範增生活的年代相隔了200多年。

看來,範增並沒有如《水經注》記載葬在彭城,那麼他到底死在哪兒了呢?

這就回到我們文章開頭的那個問題了。或許,浙江省天臺縣的這個流傳千年的民間傳說,能在這歷史的重重迷霧之中給我們一些啟發。

天臺民間傳說,當年范增在彭城其實是詐死的,實際上這位古稀老人已然金蟬脫殼,偷偷乘船來到了九遮山,隱姓埋名居住在山洞之中。

據說范增成佛後,該船化為“亞父石船”

據傳,範增住下來後,每日采草藥,為村民治病,藥到病除,人皆神之,稱之為“仙皇”。九遮山多澗,每逢暴雨,澗水猛漲,道路受阻,他又教人就地取石砌造了一座三孔石拱橋(後稱亞父橋)。

圖:九遮山“亞父橋”(也稱“九仙橋”,傳說范增成仙後與鐵拐李等八仙合夥了,合稱九仙)

然而令當地鄉民不解的是,這位神奇的“仙皇”老人閒時經常在嶺間凝望北方,喟然長歎,似有難言之隱。數年後,當項羽自刎烏江消息傳來,他嚎啕大哭,數日不食,常自語雲:“豎子不聽吾言,終有今日!”因此,人疑其為範增。問之,則曰:“范增早死彭城,何能來此。”不久,即人去洞空,不知所終。山民乃於洞中建廟塑像奉祀,稱之為亞父廟。

圖:亞父橋與亞父廟

范增是否真的詐死而隱居天臺九遮山,此不得而知。然而這些傳說在九遮秀穀中世代相傳,且立廟奉祀曆千載而不衰,這是一種無可否論的事實,並且《台州風物志》、《天臺縣誌》都曾記載,據說隨範增一道來天臺隱居的還有位楚國何姓將軍,也就是當地何村何氏家族的始祖,北宋年間,何氏家族又出了一位名人叫何郭,曾任宜興刺史三年,政績斐然,但秉性剛正,不阿上司;因此辭官回到九遮山,對範增隱居之事走訪傳聞,收集記載校核碑文,並在1049年建造廟堂重塑其身像,尊為仙皇佛祖,並大建“仙皇殿”,其殿左側為“清節門”,右側為“神策門”。(清節、神策意在頌揚亞父的志節),中有範增神像,旁立對聯:“進則醫國,退則醫民,到如今秀穀村中懷大德;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歎當日鴻門宴上未遂雄圖。”從此,亞父廟四時香火不斷,朝拜之人絡繹不絕,至今每年農曆二月十四日範增誕辰,附近鄉民仍會在此集資舉辦廟會,期間有“三盤銃”迎範增佛像等廟會節目,與會者多達萬餘人,現已成為當地百姓每年最盛大的節日。

仙皇範增神像

在亞父橋頭、亞父廟旁,人們還立了一石碑一石亭。石碑正面為鬥大的“範增隱居外”。背面鐫有“範增隱居遮山傳奇”,言曰:“範增疽死之說蓋難相信,蓋疽並非急症,當增別羽時並無片言已患疽,而彭城至滎陽僅數日之程耳,竟遽死乎?由是觀之增之遁隱遮山非屬無稽之談。或曰範增之歿,史已言明載奚用紛爭?嗚呼迂腐之件也。夫天下之大,奇士之謀虛實相生以假亂真者,難鬼神亦莫測其詳。史豈能明察秋毫而悉窺秘奧耶?不然孟子何言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哉?”石亭石柱上則刻著兩對聯,一曰“此處是亞父居山川猶有英雄氣,斯橋乃仙皇所建德長留天地間”;一日“七尺去留關楚, 一虛實誤良平。”

正對著亞父廟有座山,山名升仙嶺,在半山有個“望楚洞”,這是個由上中下三洞相通而成的連環洞,一個比一個高,一個比一個小。三個洞中各有一範增像,另外還有范增的同夥八仙像。再往上走些,有一座亞父亭,又有一副好聯:“楚營一別,疽死彭城,舉世誰知公尚在?項氏將亡,變生垓下,羈臣遙望淚空垂。”

從望楚洞再上去,到山頂又有個歸楚洞,據說這裡便是範增仙逝之地,也就是99年民工發現那副千年無名骸骨的地方。范增最後的時光,或許就是在這個歸楚洞裡,日日佇立著凝望故國楚地,思念故主項氏,並在去世前撐著最後一口氣封掉洞口,等待死亡降臨,這個執拗的老頭,真是讓人揪心到底的至死不渝啊!

範增的一生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他的不幸是沒有遇到知人善任的劉邦,而他的幸運也恰恰是沒有遇到那心機深沉的劉邦,而遇到了有顆赤子之心的項羽,以及九遮山谷中,這諸多素心鄉民,平生至此,應無遺憾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