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奸臣的獨白(慶父)

幾年前, 我曾寫了一部《大奸臣》, 以第一人稱的手法, 試圖剖析歷史上那些赫赫有名的大奸臣背後的動因, 力求還原其本來面目。 今天把它重新整理出來, 獻給今日頭條的讀者朋友。 每次介紹一位元, 文字有些長。 有興趣的話就耐心讀完, 沒興趣的話就不用管它, ok?

按照時間順序, 今天第一位登場的大奸臣是慶父。 就讓我們聽聽慶父的獨白吧!

慶父

兄弟, 你也太狠心了

“慶父不死, 魯難未已。 ”這話罵了兩千多年了吧?不過說實話, 剛開始他們罵我, 我還怪不好意思的, 覺得自己就是內亂的根源, 就是該死。 但是現在我每天躺在地下, 沒事就琢磨, 越琢磨越發現不是那麼回事, 越琢磨越發現錯不在我——如果說我有錯的話, 那我也只是做了十五, 而他們做初一在先。

事情還要從我那同父異母的大兄弟姬同(也就是所謂的魯莊公)的愛情史說起。 那一年, 年少輕狂的姬同是個典型的花花公子,

沒事就去泡妞。 有一天, 他不知從哪兒聽說, 党家的女兒孟任特漂亮, 美得跟仙女似的。 於是, 他居然命人在黨家院外建了一座高臺, 有事沒事就跑到台上朝黨家觀望。

就在他望眼欲穿之時, 孟任大小姐出來了。 只見她風姿綽約, 閒靜時似姣花照水, 行動處如弱柳扶風, 果然名不虛傳啊!於是, 這個豬哥什麼禮節形象都不顧了, 下臺直奔黨家。 党大小姐哪裡見過這麼猛的求愛者, 簡直不是人, 而是一條不折不扣的瘋狗嘛!她嚇得花容失色, 趕緊把門關上。 任憑姬大帥哥在外面千呼萬喚, 她就是不出來。

姬同果然不愧是玩政治的, 他最知道女人想要的什麼。 於是, 他隔著門縫許諾, 等自己他日登上國君之位,

一定要立孟任為夫人。 孟任一聽, 嗯, 火候差不多了, 該要的都要到了, 這才羞答答地打開門, 把他迎進來。

姬同剛準備成就好事, 孟任卻堅決制止了他蠢蠢亂動的魔爪, 說:“金簪子掉在井裡頭, 有你的只是有你的, 急什麼呀!男人都是一樣, 想得到你的時候, 什麼花言巧語都說得出來, 什麼都答應, 一旦得到了, 就什麼都忘了。 口說無憑, 不行, 你還得跟我來個歃血盟誓。 ”

姬同早已精蟲上腦, 當然是你說什麼, 就是什麼。 其實他心裡在說:大小姐, 你也太天真了吧, 國與國之間的盟誓都可以輕易背叛, 何況人與人之間呢?

當然, 這話是不能說的, 他只能心裡偷著樂。

男人都是見異思遷的動物, 何況為了政治需要呢?姬同再喜歡孟任,

等他當了國君, 位置不一樣, 想法和看法就不一樣了。 姬同成了魯莊公之後, 婚姻就成了政治工具。 當時, 諸侯盟主齊桓公牽紅線, 給他介紹了一個齊國美女, 也就是我後來的情人——哀姜。

既然是盟主大人出面, 姬同哪能不給面子呀?何況他早就聽說齊國出美女。 孟任味道再鮮美, 也得換換口味吧!就這樣, 他把哀薑娶回了家。

姬同

這時, 姬同就遇到人生中第一個頭疼的大問題:到底是立孟任為夫人呢, 還是立哀姜為夫人?

對於孟任, 一則兩人一直有很深的感情;二則他曾經歃血盟誓, 答應過她;三則這幾年來, 孟任不辭勞苦地給他生了兩個兒子, 一個子般, 一個子申。 這兩個兒子他都喜歡, 還指望著子般以後繼承自己的位子。 再說, 魯國一直是周禮的忠實執行者, 而周禮規定, 在繼承權問題上, 立嫡不立庶, 立長不立賢, 所以, 只有立孟任為夫人, 以後這兩兒子才能順理成章地上位。

但是, 如果不立哀姜為夫人, 齊國會答應嗎?這個女人的娘家背景太深厚啦!在這個世界上, 誰都能得罪, 包括周天子,但就是不能得罪齊老大啊!除非你嫌自己活夠了。

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最終還是政治占了上風,哀姜成了魯國的夫人。或許是出於對孟任的愧疚吧,姬同對哀薑三天新鮮勁一過,就讓她獨守空房了,每天跟孟任和兩個兒子泡在一起,儼然一個幸福的小家庭,其樂融融啊。

看著哀姜一個大美女竟然受到如此冷落,不管是從人性的關懷出發,還是從齊魯兩國關係的大局出發,作為當大哥的,我慶父都不能不管呀!於是,我及時給哀薑送上了應有的關心和愛護。

沒想到,就是這小小的關心和愛護,居然深深感動了這個寂寞而又熱情似火的女人。後來的結果你們都知道,我和哀姜發展成為情人關係。為此,後來有人罵我是克勞迪斯,也就是那個哈姆雷特的叔叔,為了自己的政治野心,勾當上哥哥的王后,進而合夥把哥哥害死。

其實,後人的聯想太豐富啦!我當時除了以上兩點,其他什麼都沒多想,既沒想害死兄弟,也不想篡位什麼的。再說,姬同不是自己死的嗎?後來繼承權問題不也是姬同自己惹的禍嗎?我慶父是個很講周禮的人,若是你姬同當初立孟任為夫人,讓子般、子啟成為嫡子,我一定會克己復禮,至於想著爭奪國君之位嗎?

不久,一個更頭疼的問題就擺在姬同面前,哀薑有不孕症,這也正式宣告,你姬同是不可能有嫡子了。子般、子申不是,哀姜的陪嫁妹妹叔姜生的兒子子啟也不是。按照慣例,國君沒有嫡子,就應該把位子交給自己的嫡兄弟。可是姬同也沒有嫡兄弟,不管是我,還是叔牙、季友,都是他同父異母的庶兄弟。怎麼辦?雖然名不正言不順,但是姬同還是認准了自己的大兒子子般,決意要把位子傳給他。這不是明顯有失公平公正嗎?

更可氣的是,姬同臨死前,居然不召見我這個當哥哥的,而是召見我的另兩個庶兄弟叔牙和季友,這不是明顯把我當外人,背著我耍陰謀詭計嗎?這麼大的事情,完全應該攤開來說,徵求大夥兒的意見吧!如果大夥兒都擁護子般當國君,我也無話可說,問題是,你不能搞暗箱操作嘛!還不是知道我有能力、有威望、人緣好,公平PK子般不是我的對手?

姬同首先召見的是叔牙,試探著問:“我死以後,誰能繼任呢?”我這個弟弟是個老實人,一貫說老實話,辦老實事,沒有那麼多歪歪腸子,自己認為什麼就說什麼,而且他一向真心佩服我這個當大哥的。於是,他根本沒看姬同的眼色,就脫口而出:“這有什麼為難的嘛!弟弟繼承兄長的位子,咱們魯國又不是沒有先例,當然是傳給慶父大哥咯!”

叔牙呀叔牙,若是當時我在場,肯定要狠狠踹你一腳——你這不是找死嘛!你稍微有點頭腦,就應該清楚,姬同要把位子傳給他兒子。他問你這個問題,就是試探你,擔心你從中作梗啊!現在你這麼一說,姬同肯定會把你當成不共戴天的敵人。哀哉,叔牙!

後來我才知道,叔牙走後,姬同又召見季友,把同樣的問題拋給他。季友這個弟弟到底是個什麼人,後面我再細細道來,反而他跟我不是一條心。

季友的回答讓姬同非常滿意:“臣願以死侍奉姬般。”也就是說,我拼了老命也要把子般扶上國君的位子。你瞧這馬屁拍的!

姬同一聽,裝作漫不經心地說:“可是叔牙想立慶父……唉,怎麼辦呢?”

若說姬同是個偽君子,那麼季友就是個真小人,他馬上作出一個抹脖子的姿勢,嘴裡嘣出兩個字——“賜死!”

經過一番不可告人的密謀,由季友出面去找叔牙,向他傳達姬同的命令,讓他馬上趕到大夫鍼巫家裡,說有要事相商。

叔牙還以為是商量立我為國君的事呢,高興得屁顛屁顛地就去了。一進鍼巫家,就發現氣氛不對,季友不在,姬同也不在,而空氣中明顯帶有陰森森的殺氣。

叔牙正惶惑不安的時候,主人把一杯酒擺在他面前,陰陽怪氣地說:“喝吧!喝下去,在魯國仍然有你的子孫存在;不喝,你還是死,而且魯國再也沒有你的後代了。”

威脅,這是赤裸裸的威脅!顯然,這是一杯毒酒,也就是所謂的“鴆酒”,無色無味,卻毒性劇烈,飲者頃刻斃命,一如姬同和季友的為人。

叔牙這時終於明白過來了,都是他那句話惹的禍。但是他並不後悔,也不會改變自己的立場,這是他做人的原則。於是,他就像一個慷慨赴難的烈士,接過毒酒,一飲而盡。然後離開,坐車回家,最終死在半路上。

聽到這個消息,據說姬同是安心地閉上了眼睛,而我呢,恨不得把他碎屍萬段!就因為叔牙說了一句公道話,你就這樣輕易地把他置於死地,親情何在!良心何安!

是人都有三分血性,那一刻,我胸中的仇恨烈焰熊熊燃燒。都說父債子還,你姬同走了,但是你兒子還在,你就等著在地下哭去吧!

哀薑

誰規定那個位子是你的?

我不明白,在魯國的繼承權糾紛上,為什麼後人都說是我的錯,從來沒責怪過姬同,難道就是因為“成者為王,敗者為冠”?

想來你們也知道,在我們那個時代,有兩種繼承方式,一種是父死子繼,另一種是兄終弟及。

什麼是父死子繼呢?就是父親死後,由他的兒子繼承一切特權。不過,那時候的男人三妻四妾的,兒子太多,怎麼辦?如果只有一個嫡子,就由他繼承;若是有幾個嫡子,就由嫡長子繼承,基本上沒庶子什麼事。至於其他兒子,也不是什麼都撈不著,也有自己分封的領地,以及土地上的臣民。

什麼又是兄終弟及呢?就是哥哥死後,把王位傳給弟弟。至於繼承的順序,一般按照年齡長幼依次排列。

再具體到我們魯國,基本上是一直按照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交叉進行的。如果你姬同有個嫡子或者嫡弟的,我也無話可說,關鍵是兩個都沒有!你說我慶父不合適,難道你兒子姬般就合適?憑什麼他當國君就是對的,我當就是錯的?給我個理由,先!如果你信奉強權邏輯和強盜邏輯,我也只能用同樣的邏輯奉陪到底!

然而,不管我再怎麼不服,畢竟姬同親自發話了,子般還是登上了國君之位。當然,我也不會眼睜睜看著他在上面作威作福的。既然你老爸不仁,就不要怪我這個當大伯的不義。不是有句話叫“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嗎?要怪就怪你那死鬼老爸吧!

再說了,我不為自己考慮也要為哀薑考慮,這是做男人的責任。對於哀薑來說,雖然子般做了國君,卻不是自己的兒子,始終隔了一層。再說,子般肯定也知道,當初老爸已經把“夫人”的位子許諾給自己老媽了,不料被哀薑橫刀奪愛,他心裡肯定對哀薑有所不滿——要是我老媽是夫人,我就可以名正言順地繼承國君之位,哪有這麼多麻煩!顯然,對於哀薑,子般只有表面上的尊敬,心裡卻巴不得她早死。

另外,我和哀薑之間的關係,子般也不可能不知道。當然,他是不會理解我們為什麼走到一起的。即使我對他說,是你老爸因為你老媽的關係,有意冷落她,導致她到我這裡尋求安慰;而我也是為了齊魯兩國的友好大局,而不得不犧牲自己的色相和名譽,接納了她,你能接受嗎?

我相信,哀薑也相信,子般不但不可能接受,而且對我和哀薑的恨,肯定比哈姆雷特對他叔叔和老媽的恨還要深。讓這樣一個仇恨自己的人坐在國君的位子上,我們能有安心的日子過嗎?

齊桓公

當然,我也不會自己出手的,那樣就太幼稚啦!經過一番檢索,我終於找到了一個好手。這個人不僅身手厲害,而且對子般懷有刻骨仇恨。他叫犖,是給別人養馬的。

據調查,子般前幾年很喜歡梁家的一個女孩子。那年,魯國大旱,準備舉行求雨儀式,事先在梁家排練。子般就跑去觀看——自然,更重要的是看美女。看著看著,子般突然臉色難看起來,原來有個傢伙居然隔著牆頭調戲自己的夢中情人。子般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再一打聽,這個傢伙叫犖,竟然只是個養馬的。這下子,子般更加火大了,當即命人用鞭子狠狠教訓了犖一頓。

聽說事後姬同告誡子般,說犖是個很厲害的傢伙,力大無窮,能一把舉起城門的門扇扔出去。今天你打了他一頓,只會招致他的仇恨,你應該殺了他啊!兒子,記住,對於仇人,你絕對不可姑息養奸,對仇人的姑息就是對自己的殘忍!

可惜的是,姬同的這番話,他兒子沒記住,我倒是記住了。

於是,我找到犖,發現他對子般的仇恨還是一如既往的強烈,而且這是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傢伙,很好利用,很好控制。經過我的一番激發、引導和許諾,犖當即答應,為我和他自己除掉子般這個禍害。

接下來的事情就簡單了,有一天,子般在他的姥姥家作客,他的仇人闖了進來,三下五除二,就把他解決了。當然,子般的侍衛也不是吃素的,當場把兇手繩之以法。事後,我擔心犖生前嘴巴不牢,又把他全家都給殺了。

至此,我終於出了一口惡氣。雖然這件事做得神不知鬼不覺,但是,國內沒事愛瞎琢磨的聰明人還是不少,他們分析,子般死了,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就是我,所以,我就成為這起刺殺案的最大嫌疑人。嫌疑就嫌疑吧,反正你們死無對證。這就叫“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回過頭來,我又準備收拾季友。這個陰險的主謀,季友不除,我無寧日啊!然而,這個傢伙居然不知什麼時候跑到陳國去了——不是我慶父無能,而是季友太狡猾了。

為了避嫌,我沒有像個新婚初夜的毛頭小子,匆匆忙忙地上位,而是任憑國內亂成一鍋粥,也要趕緊到齊國開始外交活動,一則洗刷自己的嫌疑,二則爭取盟主大人的理解和支持。

季友

都是季友惹的禍

見到齊桓公,我自然先提起那件震驚全國的刺殺案件。我告訴他,經過我全面、徹底的調查,兇手沒有任何政治動機,純粹是為了報私仇。

為了不過多在這件事情上糾纏,我便跟齊桓公說:“魯國現在亂成這個樣子,肯定不行。國不可一日無君,願盟主拉可憐的魯國人民一把,立子啟為君。”子啟是誰呢?前麵點到過,就是哀姜妹妹叔姜的兒子,從輩分上來說,應該是齊桓公的“外孫”。在我看來,舉薦你的“外孫”當國君,你肯定很開心,要支持了吧!

其實我有自己的私心,一則哀薑是子啟的大姨媽,子啟不應該跟大姨媽作對;二則子啟只有八歲,小屁孩一個,只知道玩,哪裡懂得什麼管理朝政呀,到那時,魯國不就是我慶父一人的天下了嗎?我不就是名副其實的“攝政王”嗎?

果然,齊桓公原本對我還有些懷疑,又擔心魯國內亂會影響他這位盟主的控制權,現在聽說我要舉薦他的“外孫”,自然是一萬個贊成。

拿著盟主的尚方寶劍,我志得意滿地回到魯國,摟著親愛的哀薑說:“大功告成,親個嘴兒。”

令我萬萬沒想到的是,子啟這孩子人小鬼大,太早熟啦!他竟然跑去向“外公”齊桓公告狀,把我怎麼專權,怎麼欺負他,怎麼和哀薑有染,一五一十地都跟齊桓公訴說了一遍。齊桓公將信將疑,就跟子啟說:“乖外孫,你先別怕,外公會派人調查清楚的。你先別哭,先說你想怎麼辦吧?”

更令我沒想到的是,子啟居然說:“季友最有才幹,麻煩外公把他叫回來,由他主持朝政最好!”齊桓公也沒多想,就滿口答應了。

這裡,我不能不細細說說我這個“好弟弟”,也是我一生最大的苦主和對手——季友。

季友一出生就是個傳奇小孩。在他出生之前,我老爸叫人為他占卜了一下,得出的結論是,是個男孩,名叫友,在國君右邊為國君辦事,在周社、亳社之間執政於朝廷,輔助魯國國君。他的尊貴如他父親,被人尊敬如國君。他死了,那麼魯國就不昌盛了。等他出生的時候,果然在他手心裡有個“友”字。

就因為他從一出生就很神奇,所以一直受到老爸和姬同的重視,把他視為替朝廷“斬妖除魔”的一把利劍。他說什麼,他們就信什麼。他說叔牙該殺,姬同就把叔牙殺了;他說我一心篡黨奪權,大家就相信我在磨刀霍霍。這個人的存在,對我顯然是個巨大的威脅。

然而,這個人又實在太狡猾了,前面我剛唆使他人殺了子般,他就腳底抹油,跑到陳國去了。

一想起這件事,我就很生氣。叔牙僅僅因為欣賞我、推崇我,你就說他被我收買了,是我的死黨;那麼你對姬同死心塌地的,姬同又用什麼收買你了?

再說了,我慶父當年要能力有能力,要人心有人心,完全有能力、有資格把魯國治理好。若是當年你站在我這一邊,打破姬同的幻想,何至於有後來那麼多的混亂?難道你不認為我當國君起碼比子般強得多?

更可氣的是,正是你那兩句話:“臣願以死侍奉姬般。”“賜死!”給魯國帶來多大的災難!你做初一,我做十五,為什麼後世的評價卻截然相反?你成為赫赫有名的大功臣,連瞎子左丘明都誇你:“‘季子來歸’,嘉之也!”而我呢?則成為臭名昭著的大奸臣,成為內亂的首惡分子,連三歲小孩都會說:“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公平嗎?

我說歸說,罵歸罵,齊桓公還是派人去陳國把季友找來了,讓他陪子啟一道回國。

在季友和子啟回國之前,齊桓公又對子啟說了一句讓我心驚肉跳的話:“你先回去,這個事情寡人會派人調查清楚的。”

三桓分魯

制度不改,魯難未已

不久,齊盟主派來的調查員到了,他就是大夫仲孫湫。當然,仲孫湫不是像欽差大臣一樣,直接拿著聖旨過來調查的,而是說到魯國進行友好訪問,隨便走走看看。對於這種哄小孩子的把戲,我豈能看不出來?

讓我鬱悶的是,仲孫湫這個傢伙精明得好,很不好忽悠,也不好賄賂,我送他的禮物,他一概不接受。

更鬱悶的是,我安排的參觀路線他不走,安排的調查對象他不去,而是自己到處跑、到處逛,還不讓人跟著。我說是為了保護他的安全,他回我一句:“魯國是實行周禮的樣板國度,怎麼會不安全呢?”我無語。

一圈所謂的民意聽下來,仲孫湫回國了。他送給齊桓公的調查報告居然只有八個字:“不去慶父,魯難未已!”暈,我怎麼了我?

其實仲孫湫一走,我就知道情況大不妙。於是,我便把氣撒在子啟身上。都是你這個小屁孩子,老子好心好意地舉薦你當國君,你整天吃了睡睡了吃,老子還要辛辛苦苦地替你處理朝政,你不但沒一點感恩心,反而跑到盟主那裡參我一本。今天既然你讓我難受,我也不會讓你好過,我就是死了,也要先拉你墊背。

但是,又考慮到子啟是哀姜妹妹的兒子,我幹掉子啟,她會不會生氣呢?於是,我就想先探探她的口風。

果然是心有靈犀,那天,我還沒開口,哀薑就隨口說了一句:“要是你當國君那該多好啊!我們就再也不用偷偷摸摸的了。”

拿到哀薑的“批准函”,我開始琢磨怎麼除掉子啟。要說對於殺人,我真是比較弱智,想來想去,我竟然選擇了故技重施,還是前面那招“借刀殺人”。借誰呢?我找到了大夫卜齮。就在前不久,子啟縱容他人搶奪了蔔齮的田地,這讓他窩了一肚子火。我輕輕一慫恿,他就在宮門口把子啟給殺了。

殺子啟,這是我這輩子幹過的最大的蠢事。這時,大街小巷都在紛紛傳播,說是我和哀薑這對姦夫淫婦密謀殺害了子啟,還有前面的子般,目的是要自己做國君。

這麼好的機會,季友怎會錯過?在他的宣傳鼓動下,我成了千夫所指的獨夫民賊,那些老百姓紛紛拿著扁擔、菜刀、斧頭來給我“送禮”。我見大勢已去,只好像當年季友那樣,三十六計,走為上,到莒國尋求政治避難。

在齊桓公的撐腰下,季友立姬同的另一個兒子子申為國君。新政權一成立,馬上開始秋後算帳,當然第一個要算的就是我。為此,季友花重金買通了莒國,莒國那些不講信用的傢伙就把我遣送回去。

走到密這個地方,我遇到了公子魚。我把自己的思想和靈魂都跟公子魚剖白了,並請求他回去幫我向季友和子申求情。公子魚聽了我的剖白,深表理解和同情,就答應了。

我忐忑不安地等啊等啊,心裡明白這是一次幾乎毫無希望的求情。遠遠地,我聽到哭聲——是公子魚的。那一刻,我知道最後一絲希望也破滅了。所以,還沒等公子魚走到,我就自盡了。

我知道,後世都說我是個十惡不赦的人。其實,我一生只殺了兩個人,而且都不是親手殺死的。後世的李世民親手殺了他的哥哥和弟弟,怎麼沒有人罵他十惡不赦,反而稱他為一代明君?我若真是十惡不赦,非親非故的公子魚會為我求情嗎?還會在求情不成的情況下為我哭泣嗎?

稍微客觀一點的人都會發現,魯國的混亂不是我慶父一個人的問題,而是制度的問題。在我之前,魯幽公被弟弟魯魏公所殺,是為了什麼?魯武公把位子傳給小兒子魯懿公,結果魯懿公被他大哥的兒子伯禦所殺,又是為了什麼?不都是因為權力以及不合理的繼承制度嗎?什麼叫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賢?狗屁!一則國君之位,關係一國的命運,自然應該賢能者居之;二則這樣的規定太過死板,若是情況發生異變,就像姬同死後面臨的那種局面,又該怎麼辦?

呵呵,你們不是說“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嗎?那我慶父死了之後,魯國是不是就從此太平了?不是!

從魯文公開始,魯國公室就逐步走向衰退,以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他們分別是季友、我以及叔牙的子孫)為首的三桓開始淩駕於公室之上,三家相互爭權奪利,又相互制約。

魯文公時期,朝政大權一直掌握在姬同的另一個兒子東門襄仲手裡。文公的寵姬敬嬴跟他關係密切,便請求他立自己的兒子公子餒為儲君。文公死後,東門襄仲不顧其他大臣的反對,以齊國為後盾,殺了文公的嫡子公子惡、公子視,強行扶立公子餒為國君,也就是魯宣公。這是魯國歷史上第一次廢嫡立庶。

你們可能覺得東門襄仲很強權、很霸道,我卻認為,這件事具有重大的歷史進步意義,它打破了根深蒂固的門閥觀念,無疑是繼承權制度改革的先聲。 因此,我要向東門襄仲致敬!好小子,還是你有種啊!

包括周天子,但就是不能得罪齊老大啊!除非你嫌自己活夠了。

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最終還是政治占了上風,哀姜成了魯國的夫人。或許是出於對孟任的愧疚吧,姬同對哀薑三天新鮮勁一過,就讓她獨守空房了,每天跟孟任和兩個兒子泡在一起,儼然一個幸福的小家庭,其樂融融啊。

看著哀姜一個大美女竟然受到如此冷落,不管是從人性的關懷出發,還是從齊魯兩國關係的大局出發,作為當大哥的,我慶父都不能不管呀!於是,我及時給哀薑送上了應有的關心和愛護。

沒想到,就是這小小的關心和愛護,居然深深感動了這個寂寞而又熱情似火的女人。後來的結果你們都知道,我和哀姜發展成為情人關係。為此,後來有人罵我是克勞迪斯,也就是那個哈姆雷特的叔叔,為了自己的政治野心,勾當上哥哥的王后,進而合夥把哥哥害死。

其實,後人的聯想太豐富啦!我當時除了以上兩點,其他什麼都沒多想,既沒想害死兄弟,也不想篡位什麼的。再說,姬同不是自己死的嗎?後來繼承權問題不也是姬同自己惹的禍嗎?我慶父是個很講周禮的人,若是你姬同當初立孟任為夫人,讓子般、子啟成為嫡子,我一定會克己復禮,至於想著爭奪國君之位嗎?

不久,一個更頭疼的問題就擺在姬同面前,哀薑有不孕症,這也正式宣告,你姬同是不可能有嫡子了。子般、子申不是,哀姜的陪嫁妹妹叔姜生的兒子子啟也不是。按照慣例,國君沒有嫡子,就應該把位子交給自己的嫡兄弟。可是姬同也沒有嫡兄弟,不管是我,還是叔牙、季友,都是他同父異母的庶兄弟。怎麼辦?雖然名不正言不順,但是姬同還是認准了自己的大兒子子般,決意要把位子傳給他。這不是明顯有失公平公正嗎?

更可氣的是,姬同臨死前,居然不召見我這個當哥哥的,而是召見我的另兩個庶兄弟叔牙和季友,這不是明顯把我當外人,背著我耍陰謀詭計嗎?這麼大的事情,完全應該攤開來說,徵求大夥兒的意見吧!如果大夥兒都擁護子般當國君,我也無話可說,問題是,你不能搞暗箱操作嘛!還不是知道我有能力、有威望、人緣好,公平PK子般不是我的對手?

姬同首先召見的是叔牙,試探著問:“我死以後,誰能繼任呢?”我這個弟弟是個老實人,一貫說老實話,辦老實事,沒有那麼多歪歪腸子,自己認為什麼就說什麼,而且他一向真心佩服我這個當大哥的。於是,他根本沒看姬同的眼色,就脫口而出:“這有什麼為難的嘛!弟弟繼承兄長的位子,咱們魯國又不是沒有先例,當然是傳給慶父大哥咯!”

叔牙呀叔牙,若是當時我在場,肯定要狠狠踹你一腳——你這不是找死嘛!你稍微有點頭腦,就應該清楚,姬同要把位子傳給他兒子。他問你這個問題,就是試探你,擔心你從中作梗啊!現在你這麼一說,姬同肯定會把你當成不共戴天的敵人。哀哉,叔牙!

後來我才知道,叔牙走後,姬同又召見季友,把同樣的問題拋給他。季友這個弟弟到底是個什麼人,後面我再細細道來,反而他跟我不是一條心。

季友的回答讓姬同非常滿意:“臣願以死侍奉姬般。”也就是說,我拼了老命也要把子般扶上國君的位子。你瞧這馬屁拍的!

姬同一聽,裝作漫不經心地說:“可是叔牙想立慶父……唉,怎麼辦呢?”

若說姬同是個偽君子,那麼季友就是個真小人,他馬上作出一個抹脖子的姿勢,嘴裡嘣出兩個字——“賜死!”

經過一番不可告人的密謀,由季友出面去找叔牙,向他傳達姬同的命令,讓他馬上趕到大夫鍼巫家裡,說有要事相商。

叔牙還以為是商量立我為國君的事呢,高興得屁顛屁顛地就去了。一進鍼巫家,就發現氣氛不對,季友不在,姬同也不在,而空氣中明顯帶有陰森森的殺氣。

叔牙正惶惑不安的時候,主人把一杯酒擺在他面前,陰陽怪氣地說:“喝吧!喝下去,在魯國仍然有你的子孫存在;不喝,你還是死,而且魯國再也沒有你的後代了。”

威脅,這是赤裸裸的威脅!顯然,這是一杯毒酒,也就是所謂的“鴆酒”,無色無味,卻毒性劇烈,飲者頃刻斃命,一如姬同和季友的為人。

叔牙這時終於明白過來了,都是他那句話惹的禍。但是他並不後悔,也不會改變自己的立場,這是他做人的原則。於是,他就像一個慷慨赴難的烈士,接過毒酒,一飲而盡。然後離開,坐車回家,最終死在半路上。

聽到這個消息,據說姬同是安心地閉上了眼睛,而我呢,恨不得把他碎屍萬段!就因為叔牙說了一句公道話,你就這樣輕易地把他置於死地,親情何在!良心何安!

是人都有三分血性,那一刻,我胸中的仇恨烈焰熊熊燃燒。都說父債子還,你姬同走了,但是你兒子還在,你就等著在地下哭去吧!

哀薑

誰規定那個位子是你的?

我不明白,在魯國的繼承權糾紛上,為什麼後人都說是我的錯,從來沒責怪過姬同,難道就是因為“成者為王,敗者為冠”?

想來你們也知道,在我們那個時代,有兩種繼承方式,一種是父死子繼,另一種是兄終弟及。

什麼是父死子繼呢?就是父親死後,由他的兒子繼承一切特權。不過,那時候的男人三妻四妾的,兒子太多,怎麼辦?如果只有一個嫡子,就由他繼承;若是有幾個嫡子,就由嫡長子繼承,基本上沒庶子什麼事。至於其他兒子,也不是什麼都撈不著,也有自己分封的領地,以及土地上的臣民。

什麼又是兄終弟及呢?就是哥哥死後,把王位傳給弟弟。至於繼承的順序,一般按照年齡長幼依次排列。

再具體到我們魯國,基本上是一直按照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交叉進行的。如果你姬同有個嫡子或者嫡弟的,我也無話可說,關鍵是兩個都沒有!你說我慶父不合適,難道你兒子姬般就合適?憑什麼他當國君就是對的,我當就是錯的?給我個理由,先!如果你信奉強權邏輯和強盜邏輯,我也只能用同樣的邏輯奉陪到底!

然而,不管我再怎麼不服,畢竟姬同親自發話了,子般還是登上了國君之位。當然,我也不會眼睜睜看著他在上面作威作福的。既然你老爸不仁,就不要怪我這個當大伯的不義。不是有句話叫“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嗎?要怪就怪你那死鬼老爸吧!

再說了,我不為自己考慮也要為哀薑考慮,這是做男人的責任。對於哀薑來說,雖然子般做了國君,卻不是自己的兒子,始終隔了一層。再說,子般肯定也知道,當初老爸已經把“夫人”的位子許諾給自己老媽了,不料被哀薑橫刀奪愛,他心裡肯定對哀薑有所不滿——要是我老媽是夫人,我就可以名正言順地繼承國君之位,哪有這麼多麻煩!顯然,對於哀薑,子般只有表面上的尊敬,心裡卻巴不得她早死。

另外,我和哀薑之間的關係,子般也不可能不知道。當然,他是不會理解我們為什麼走到一起的。即使我對他說,是你老爸因為你老媽的關係,有意冷落她,導致她到我這裡尋求安慰;而我也是為了齊魯兩國的友好大局,而不得不犧牲自己的色相和名譽,接納了她,你能接受嗎?

我相信,哀薑也相信,子般不但不可能接受,而且對我和哀薑的恨,肯定比哈姆雷特對他叔叔和老媽的恨還要深。讓這樣一個仇恨自己的人坐在國君的位子上,我們能有安心的日子過嗎?

齊桓公

當然,我也不會自己出手的,那樣就太幼稚啦!經過一番檢索,我終於找到了一個好手。這個人不僅身手厲害,而且對子般懷有刻骨仇恨。他叫犖,是給別人養馬的。

據調查,子般前幾年很喜歡梁家的一個女孩子。那年,魯國大旱,準備舉行求雨儀式,事先在梁家排練。子般就跑去觀看——自然,更重要的是看美女。看著看著,子般突然臉色難看起來,原來有個傢伙居然隔著牆頭調戲自己的夢中情人。子般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再一打聽,這個傢伙叫犖,竟然只是個養馬的。這下子,子般更加火大了,當即命人用鞭子狠狠教訓了犖一頓。

聽說事後姬同告誡子般,說犖是個很厲害的傢伙,力大無窮,能一把舉起城門的門扇扔出去。今天你打了他一頓,只會招致他的仇恨,你應該殺了他啊!兒子,記住,對於仇人,你絕對不可姑息養奸,對仇人的姑息就是對自己的殘忍!

可惜的是,姬同的這番話,他兒子沒記住,我倒是記住了。

於是,我找到犖,發現他對子般的仇恨還是一如既往的強烈,而且這是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傢伙,很好利用,很好控制。經過我的一番激發、引導和許諾,犖當即答應,為我和他自己除掉子般這個禍害。

接下來的事情就簡單了,有一天,子般在他的姥姥家作客,他的仇人闖了進來,三下五除二,就把他解決了。當然,子般的侍衛也不是吃素的,當場把兇手繩之以法。事後,我擔心犖生前嘴巴不牢,又把他全家都給殺了。

至此,我終於出了一口惡氣。雖然這件事做得神不知鬼不覺,但是,國內沒事愛瞎琢磨的聰明人還是不少,他們分析,子般死了,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就是我,所以,我就成為這起刺殺案的最大嫌疑人。嫌疑就嫌疑吧,反正你們死無對證。這就叫“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回過頭來,我又準備收拾季友。這個陰險的主謀,季友不除,我無寧日啊!然而,這個傢伙居然不知什麼時候跑到陳國去了——不是我慶父無能,而是季友太狡猾了。

為了避嫌,我沒有像個新婚初夜的毛頭小子,匆匆忙忙地上位,而是任憑國內亂成一鍋粥,也要趕緊到齊國開始外交活動,一則洗刷自己的嫌疑,二則爭取盟主大人的理解和支持。

季友

都是季友惹的禍

見到齊桓公,我自然先提起那件震驚全國的刺殺案件。我告訴他,經過我全面、徹底的調查,兇手沒有任何政治動機,純粹是為了報私仇。

為了不過多在這件事情上糾纏,我便跟齊桓公說:“魯國現在亂成這個樣子,肯定不行。國不可一日無君,願盟主拉可憐的魯國人民一把,立子啟為君。”子啟是誰呢?前麵點到過,就是哀姜妹妹叔姜的兒子,從輩分上來說,應該是齊桓公的“外孫”。在我看來,舉薦你的“外孫”當國君,你肯定很開心,要支持了吧!

其實我有自己的私心,一則哀薑是子啟的大姨媽,子啟不應該跟大姨媽作對;二則子啟只有八歲,小屁孩一個,只知道玩,哪裡懂得什麼管理朝政呀,到那時,魯國不就是我慶父一人的天下了嗎?我不就是名副其實的“攝政王”嗎?

果然,齊桓公原本對我還有些懷疑,又擔心魯國內亂會影響他這位盟主的控制權,現在聽說我要舉薦他的“外孫”,自然是一萬個贊成。

拿著盟主的尚方寶劍,我志得意滿地回到魯國,摟著親愛的哀薑說:“大功告成,親個嘴兒。”

令我萬萬沒想到的是,子啟這孩子人小鬼大,太早熟啦!他竟然跑去向“外公”齊桓公告狀,把我怎麼專權,怎麼欺負他,怎麼和哀薑有染,一五一十地都跟齊桓公訴說了一遍。齊桓公將信將疑,就跟子啟說:“乖外孫,你先別怕,外公會派人調查清楚的。你先別哭,先說你想怎麼辦吧?”

更令我沒想到的是,子啟居然說:“季友最有才幹,麻煩外公把他叫回來,由他主持朝政最好!”齊桓公也沒多想,就滿口答應了。

這裡,我不能不細細說說我這個“好弟弟”,也是我一生最大的苦主和對手——季友。

季友一出生就是個傳奇小孩。在他出生之前,我老爸叫人為他占卜了一下,得出的結論是,是個男孩,名叫友,在國君右邊為國君辦事,在周社、亳社之間執政於朝廷,輔助魯國國君。他的尊貴如他父親,被人尊敬如國君。他死了,那麼魯國就不昌盛了。等他出生的時候,果然在他手心裡有個“友”字。

就因為他從一出生就很神奇,所以一直受到老爸和姬同的重視,把他視為替朝廷“斬妖除魔”的一把利劍。他說什麼,他們就信什麼。他說叔牙該殺,姬同就把叔牙殺了;他說我一心篡黨奪權,大家就相信我在磨刀霍霍。這個人的存在,對我顯然是個巨大的威脅。

然而,這個人又實在太狡猾了,前面我剛唆使他人殺了子般,他就腳底抹油,跑到陳國去了。

一想起這件事,我就很生氣。叔牙僅僅因為欣賞我、推崇我,你就說他被我收買了,是我的死黨;那麼你對姬同死心塌地的,姬同又用什麼收買你了?

再說了,我慶父當年要能力有能力,要人心有人心,完全有能力、有資格把魯國治理好。若是當年你站在我這一邊,打破姬同的幻想,何至於有後來那麼多的混亂?難道你不認為我當國君起碼比子般強得多?

更可氣的是,正是你那兩句話:“臣願以死侍奉姬般。”“賜死!”給魯國帶來多大的災難!你做初一,我做十五,為什麼後世的評價卻截然相反?你成為赫赫有名的大功臣,連瞎子左丘明都誇你:“‘季子來歸’,嘉之也!”而我呢?則成為臭名昭著的大奸臣,成為內亂的首惡分子,連三歲小孩都會說:“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公平嗎?

我說歸說,罵歸罵,齊桓公還是派人去陳國把季友找來了,讓他陪子啟一道回國。

在季友和子啟回國之前,齊桓公又對子啟說了一句讓我心驚肉跳的話:“你先回去,這個事情寡人會派人調查清楚的。”

三桓分魯

制度不改,魯難未已

不久,齊盟主派來的調查員到了,他就是大夫仲孫湫。當然,仲孫湫不是像欽差大臣一樣,直接拿著聖旨過來調查的,而是說到魯國進行友好訪問,隨便走走看看。對於這種哄小孩子的把戲,我豈能看不出來?

讓我鬱悶的是,仲孫湫這個傢伙精明得好,很不好忽悠,也不好賄賂,我送他的禮物,他一概不接受。

更鬱悶的是,我安排的參觀路線他不走,安排的調查對象他不去,而是自己到處跑、到處逛,還不讓人跟著。我說是為了保護他的安全,他回我一句:“魯國是實行周禮的樣板國度,怎麼會不安全呢?”我無語。

一圈所謂的民意聽下來,仲孫湫回國了。他送給齊桓公的調查報告居然只有八個字:“不去慶父,魯難未已!”暈,我怎麼了我?

其實仲孫湫一走,我就知道情況大不妙。於是,我便把氣撒在子啟身上。都是你這個小屁孩子,老子好心好意地舉薦你當國君,你整天吃了睡睡了吃,老子還要辛辛苦苦地替你處理朝政,你不但沒一點感恩心,反而跑到盟主那裡參我一本。今天既然你讓我難受,我也不會讓你好過,我就是死了,也要先拉你墊背。

但是,又考慮到子啟是哀姜妹妹的兒子,我幹掉子啟,她會不會生氣呢?於是,我就想先探探她的口風。

果然是心有靈犀,那天,我還沒開口,哀薑就隨口說了一句:“要是你當國君那該多好啊!我們就再也不用偷偷摸摸的了。”

拿到哀薑的“批准函”,我開始琢磨怎麼除掉子啟。要說對於殺人,我真是比較弱智,想來想去,我竟然選擇了故技重施,還是前面那招“借刀殺人”。借誰呢?我找到了大夫卜齮。就在前不久,子啟縱容他人搶奪了蔔齮的田地,這讓他窩了一肚子火。我輕輕一慫恿,他就在宮門口把子啟給殺了。

殺子啟,這是我這輩子幹過的最大的蠢事。這時,大街小巷都在紛紛傳播,說是我和哀薑這對姦夫淫婦密謀殺害了子啟,還有前面的子般,目的是要自己做國君。

這麼好的機會,季友怎會錯過?在他的宣傳鼓動下,我成了千夫所指的獨夫民賊,那些老百姓紛紛拿著扁擔、菜刀、斧頭來給我“送禮”。我見大勢已去,只好像當年季友那樣,三十六計,走為上,到莒國尋求政治避難。

在齊桓公的撐腰下,季友立姬同的另一個兒子子申為國君。新政權一成立,馬上開始秋後算帳,當然第一個要算的就是我。為此,季友花重金買通了莒國,莒國那些不講信用的傢伙就把我遣送回去。

走到密這個地方,我遇到了公子魚。我把自己的思想和靈魂都跟公子魚剖白了,並請求他回去幫我向季友和子申求情。公子魚聽了我的剖白,深表理解和同情,就答應了。

我忐忑不安地等啊等啊,心裡明白這是一次幾乎毫無希望的求情。遠遠地,我聽到哭聲——是公子魚的。那一刻,我知道最後一絲希望也破滅了。所以,還沒等公子魚走到,我就自盡了。

我知道,後世都說我是個十惡不赦的人。其實,我一生只殺了兩個人,而且都不是親手殺死的。後世的李世民親手殺了他的哥哥和弟弟,怎麼沒有人罵他十惡不赦,反而稱他為一代明君?我若真是十惡不赦,非親非故的公子魚會為我求情嗎?還會在求情不成的情況下為我哭泣嗎?

稍微客觀一點的人都會發現,魯國的混亂不是我慶父一個人的問題,而是制度的問題。在我之前,魯幽公被弟弟魯魏公所殺,是為了什麼?魯武公把位子傳給小兒子魯懿公,結果魯懿公被他大哥的兒子伯禦所殺,又是為了什麼?不都是因為權力以及不合理的繼承制度嗎?什麼叫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賢?狗屁!一則國君之位,關係一國的命運,自然應該賢能者居之;二則這樣的規定太過死板,若是情況發生異變,就像姬同死後面臨的那種局面,又該怎麼辦?

呵呵,你們不是說“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嗎?那我慶父死了之後,魯國是不是就從此太平了?不是!

從魯文公開始,魯國公室就逐步走向衰退,以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他們分別是季友、我以及叔牙的子孫)為首的三桓開始淩駕於公室之上,三家相互爭權奪利,又相互制約。

魯文公時期,朝政大權一直掌握在姬同的另一個兒子東門襄仲手裡。文公的寵姬敬嬴跟他關係密切,便請求他立自己的兒子公子餒為儲君。文公死後,東門襄仲不顧其他大臣的反對,以齊國為後盾,殺了文公的嫡子公子惡、公子視,強行扶立公子餒為國君,也就是魯宣公。這是魯國歷史上第一次廢嫡立庶。

你們可能覺得東門襄仲很強權、很霸道,我卻認為,這件事具有重大的歷史進步意義,它打破了根深蒂固的門閥觀念,無疑是繼承權制度改革的先聲。 因此,我要向東門襄仲致敬!好小子,還是你有種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