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蘇德戰爭之第一次哈爾科夫戰役

第一次哈爾科夫戰役是蘇德戰爭中, 蘇聯紅軍為粉碎德軍哈爾科夫集團於1942年5月12~29日實施的戰役。

蘇軍參加此次戰役的有西南方面軍(司令由西南方向總司令SK.鐵木辛哥兼任)和南方面軍,

計畫規定:西南方面軍分南北兩路對哈爾科夫實施向心突擊, 粉碎德軍哈爾科夫集團, 解放哈爾科夫, 南方面軍堅守巴爾文科沃突出部南正面, 以保障西南方面軍主要突擊集團的側翼。

德軍哈爾科夫集團是南方集團軍群第6集團軍, 當時該集團軍與克萊斯特集群正在準備代號為“腓特烈一世”的進攻戰役, 雙方兵力大致相當。

5月12日蘇軍西南方面軍首先發起進攻, 各突擊集團三日內突破德軍防禦, 為快速兵團投入戰鬥創造了有利條件。

但鐵木辛哥被所謂茲米約夫地域有德軍裝甲重兵集團的情報所迷惑, 直至5月17日才命令第21坦克軍進入戰鬥, 但已錯失良機, 其他地段也進展遲緩, 導致德軍將其預備隊從其他方向調到突破地點。

至5月17日前德軍統帥部已在巴爾文科沃突出部根部南方面軍第9集團軍當面建立了強大突擊集團, 為解除德軍第6集團軍的壓力, 克萊斯特集群於5月17日出動14個師進攻南方面軍。

在空軍的支援下, 德軍第1裝甲集團軍向實力薄弱的蘇軍第9和第57集團軍發起進攻, 至第一天結束時, 德軍推進到蘇軍突擊部隊後方40公里。

此時,蘇軍通信與物資供應面臨明顯的威脅,蘇軍部隊自身也面臨著被包圍的危險。同時,德軍從南北兩面對蘇軍第28集團軍兩翼實施反突擊。

5月19日,鐵木辛哥命令部隊在巴爾文科沃突出部轉入防禦,但這一決心已為時過晚。哈裡托諾夫指揮的蘇軍第9集團軍已經全線崩潰,蘇軍左翼被德軍突入80公里。

20日,雙方都在對巴爾文科沃突出部和突出部周圍的部隊都進行了調整。蘇聯軍隊的行動因為德國空軍的騷擾和糟糕的通訊條件而一再受到影響。

22日,德國軍隊試圖完全卡死這個包圍圈,鐵木辛哥的反應是命令第38集團軍的主力部隊去向西突破德軍的方線並恢復與德軍包圍圈內部隊的接觸,但未成功。

23日,克萊斯特集群與德軍第6集團軍在巴拉克列亞以南會合,切斷了蘇軍由巴爾文科沃突出部向北頓涅茨河對岸退卻的道路,將蘇軍第6與第57集團軍的全部以及第9與第38集團軍的部分部隊包圍。

5月25日包圍圈內的蘇軍向東發起了攻擊,實施突圍。他們發起攻擊試圖和第114坦克旅建立聯繫,在遭受了很大損失後,突圍部隊衝破了德第60摩托化步兵師和第389步兵師的防線。

在這時,德軍接到命令向北堵住蘇聯突圍部隊的道路。包圍圈內的剩下的部隊現在縮小到10英里長2英里寬的範圍。29日,蘇軍第6、第9和第57集團軍主力大部被圍殲。只有約2.2萬人的蘇聯突圍部隊衝破了德第384步兵師的後方並和蘇第38集團軍恢復了聯繫。

此役,蘇軍有24萬人被俘,2026門火炮和1249輛坦克被擊毀或繳獲。

哈爾科夫戰役使蘇軍西南方面軍和南方面軍的有生力量和技術兵器遭到很大損失,喪失了北頓涅茨河的重要戰役登陸場,因而不能進行原定於夏季進行的進攻戰役,使西南方向的形勢進一步複雜化。

此時,蘇軍通信與物資供應面臨明顯的威脅,蘇軍部隊自身也面臨著被包圍的危險。同時,德軍從南北兩面對蘇軍第28集團軍兩翼實施反突擊。

5月19日,鐵木辛哥命令部隊在巴爾文科沃突出部轉入防禦,但這一決心已為時過晚。哈裡托諾夫指揮的蘇軍第9集團軍已經全線崩潰,蘇軍左翼被德軍突入80公里。

20日,雙方都在對巴爾文科沃突出部和突出部周圍的部隊都進行了調整。蘇聯軍隊的行動因為德國空軍的騷擾和糟糕的通訊條件而一再受到影響。

22日,德國軍隊試圖完全卡死這個包圍圈,鐵木辛哥的反應是命令第38集團軍的主力部隊去向西突破德軍的方線並恢復與德軍包圍圈內部隊的接觸,但未成功。

23日,克萊斯特集群與德軍第6集團軍在巴拉克列亞以南會合,切斷了蘇軍由巴爾文科沃突出部向北頓涅茨河對岸退卻的道路,將蘇軍第6與第57集團軍的全部以及第9與第38集團軍的部分部隊包圍。

5月25日包圍圈內的蘇軍向東發起了攻擊,實施突圍。他們發起攻擊試圖和第114坦克旅建立聯繫,在遭受了很大損失後,突圍部隊衝破了德第60摩托化步兵師和第389步兵師的防線。

在這時,德軍接到命令向北堵住蘇聯突圍部隊的道路。包圍圈內的剩下的部隊現在縮小到10英里長2英里寬的範圍。29日,蘇軍第6、第9和第57集團軍主力大部被圍殲。只有約2.2萬人的蘇聯突圍部隊衝破了德第384步兵師的後方並和蘇第38集團軍恢復了聯繫。

此役,蘇軍有24萬人被俘,2026門火炮和1249輛坦克被擊毀或繳獲。

哈爾科夫戰役使蘇軍西南方面軍和南方面軍的有生力量和技術兵器遭到很大損失,喪失了北頓涅茨河的重要戰役登陸場,因而不能進行原定於夏季進行的進攻戰役,使西南方向的形勢進一步複雜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