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寶寶吃手需要干預嗎?看看喬治小王子就知道了

毫不誇張地說, 幾乎每個寶寶都有一段吃手的經歷。 從一兩個月, 到四五歲, 吃手的寶寶都不少見。 有的寶寶熱衷於啃一兩個指頭, 小月齡的寶寶甚至會把整個拳頭塞進嘴裡, 吃到幹嘔……

媽媽們看到這種情況, 總覺得多髒啊, 第一反應是立馬制止。 可是越制止, 寶寶似乎和你對著幹, 吃的更香了。 怎麼辦呢?

在弄清楚這個問題之前, 先由喬治小王子和她的妹妹為大家表演一個節目:花式吃手!

▲有沒有被萌到?

寶寶為什麼愛吃手?

1、生理需求

本能:美國兒科學會指出, 小孩吮吸自己的手指, 這很大程度上是嬰兒在出生時正常的覓食反射和吮吸反射的表現。

出於這樣的吮吸本能, 有的寶寶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開始吃手了, 父母通過B超就可以看到吃手的畫面。 這個小動作是寶寶安慰自己的一種方式, 而且還可以説明他在出生後能順利吸到母乳。

口欲期:3個月左右, 寶寶會迎來他的口欲期。 他喜歡用嘴巴去探索周圍的世界, 看見什麼吃什麼。 手是離他最近的“東西”, 當然吃得最頻繁。 當他有一定抓握能力時, 腳丫、玩具、被子角、爸爸媽媽的手都是他啃咬的對象。

通過吃手, 寶寶的口腔得到充分的刺激,

借此來認識和感知周圍的一切。 這是寶寶智力上的一個大發展。 大人盡可能不要過多干預。

2、心理需求

滿足感:嬰兒不能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 吃手是他們緩解焦慮, 進行自我安慰的一種方式。 當寶寶肚子餓了, 感到疲憊、生氣的時候, 吸吮自己的手指就會安定下來。 這就是為什麼, 寶寶在吃手時, 多半都很愉悅、平靜。 他們並不知道這是自己的手, 更多的把手當做自己的“玩具”。

撫慰情緒:有的寶寶因為很少得到父母的關愛, 缺乏安全感, 在他們害怕、緊張的時候, 就會下意識地吃手、咬手指。 這類寶寶一般比較害羞、膽小。

有的寶寶因為生活環境的變化, 引發心理焦慮, 也會吃手。 比如分離焦慮、換了新的幼稚園、換了新的阿姨、大人的訓斥等,

孩子感受到孤獨、失望、傷心等情緒, 就會通過吃手來慰藉自己。

這種情況的“吃手”一般常發生在2歲以後的小朋友身上, 而且相對不容易戒除。 所以, 父母多多陪陪孩子, 給孩子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成長環境很重要。

孩子吃手, 父母需要干預嗎?

1、2歲以前, 儘量不要干預

“吃手”是寶寶成長過程中的一門必修課, 度過就自然會“畢業”。 一般到2歲之後, 寶寶就不太會“吃手”了, 有的寶寶一歲以後就不大吃了。

很多爸爸媽媽會採用暴力、強硬的方式阻止寶寶吃手, 塗抹辣椒油、挨板子, 網上甚至有專門對付寶寶吃手的“小苦藥”。

先不說這種方式給孩子留下的心理創傷, 收效也甚微。 這種干預, 會讓孩子無意識地吃手, 慢慢變成有意識地, 吃得更加頻繁, 也更難戒除。

即便這種粗暴的方式成功阻止了孩子吃手, 但是孩子的吃手需求在這一階段沒有得到滿足, 口欲期的成長任務沒有完成, 日後便會發展成“過度補償”, 特別執著嘴巴上的小動作, 比如愛吃零食、吐口水、說髒話、咬指甲、咬筆頭, 甚至用嘴巴去攻擊別人等。

爸爸媽媽如果擔心衛生問題,儘量給寶寶勤洗小手,或者嘗試其他安撫工具,比如安撫奶嘴、牙膠等。

2、2 歲-4 歲,溫和引導

有的孩子在2歲以後,會學到其他自我安慰手段,比如抱著毛絨玩具說話,玩玩具等,慢慢不就再吃手了。而且這個階段,他們已經學會說一些簡短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

如果孩子吃手依舊很頻繁,爸爸媽媽可以採取比較溫和的方式進行引導。比如給孩子讀一些關於“習慣養成”方面的繪本、故事等,慢慢影響孩子的行為,讓孩子主動放棄“吃手”。

給孩子選擇他喜歡的玩具,陪孩子做有趣的小遊戲,多帶孩子參加戶外會動等也是不錯的選擇。這樣的活動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的小手忙碌起來,自然會慢慢忘記“吃手”這件事。

3、4 歲以後,適當借助“工具”

長期頻繁地吃手會影響孩子口腔和牙齒的發育,造成門牙外凸,牙齒排列變形,牙齒不能正常咬合,比如像下圖這樣。

如果孩子“吃手”一直持續到這個年齡,爸爸媽媽肯定比較著急了,但是依舊不能暴力干預。

四五歲的孩子已經懂事了,所以大人最好找個恰當的時機,和孩子談談心,瞭解孩子吃手的原因。然後,一起尋找解決的辦法。除了上面提到的方法以外,可以使用指套之類的輔助工具。

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有好壞、美醜的概念,所以父母平日裡,不要對孩子吃手過度批評,更不能嘲笑、挖苦,以免使孩子的自尊心受挫,變得自卑、孤僻。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習慣,大人在緊張、焦慮、不滿的時候,也會有一些下意識的動作,比如捋頭髮、來回踱步、咬嘴唇、搓手等。我們會通過跑步、唱K、找朋友聊天等方式來排解自己的壓力。

而孩子的表達能力和行動能力有限,吃手是他們疏泄情緒的一種方式。所以,大人在這件事情上,不必大驚小怪,給孩子多一點包容和陪伴,多多關注孩子吃手背後的原因,會幫助孩子更自覺地放棄吃手。

至於擔心吃手會影響牙齒和臉型,那完全想多了。4歲以前不會有什麼影響,況且大部分孩子不可能吃到這個年齡。不信,來看看已經上小學的喬治小王子,牙齒不是好好的嗎?至於顏值嘛,有目共睹,照樣還是萌萌噠!

甚至用嘴巴去攻擊別人等。

爸爸媽媽如果擔心衛生問題,儘量給寶寶勤洗小手,或者嘗試其他安撫工具,比如安撫奶嘴、牙膠等。

2、2 歲-4 歲,溫和引導

有的孩子在2歲以後,會學到其他自我安慰手段,比如抱著毛絨玩具說話,玩玩具等,慢慢不就再吃手了。而且這個階段,他們已經學會說一些簡短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

如果孩子吃手依舊很頻繁,爸爸媽媽可以採取比較溫和的方式進行引導。比如給孩子讀一些關於“習慣養成”方面的繪本、故事等,慢慢影響孩子的行為,讓孩子主動放棄“吃手”。

給孩子選擇他喜歡的玩具,陪孩子做有趣的小遊戲,多帶孩子參加戶外會動等也是不錯的選擇。這樣的活動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的小手忙碌起來,自然會慢慢忘記“吃手”這件事。

3、4 歲以後,適當借助“工具”

長期頻繁地吃手會影響孩子口腔和牙齒的發育,造成門牙外凸,牙齒排列變形,牙齒不能正常咬合,比如像下圖這樣。

如果孩子“吃手”一直持續到這個年齡,爸爸媽媽肯定比較著急了,但是依舊不能暴力干預。

四五歲的孩子已經懂事了,所以大人最好找個恰當的時機,和孩子談談心,瞭解孩子吃手的原因。然後,一起尋找解決的辦法。除了上面提到的方法以外,可以使用指套之類的輔助工具。

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有好壞、美醜的概念,所以父母平日裡,不要對孩子吃手過度批評,更不能嘲笑、挖苦,以免使孩子的自尊心受挫,變得自卑、孤僻。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習慣,大人在緊張、焦慮、不滿的時候,也會有一些下意識的動作,比如捋頭髮、來回踱步、咬嘴唇、搓手等。我們會通過跑步、唱K、找朋友聊天等方式來排解自己的壓力。

而孩子的表達能力和行動能力有限,吃手是他們疏泄情緒的一種方式。所以,大人在這件事情上,不必大驚小怪,給孩子多一點包容和陪伴,多多關注孩子吃手背後的原因,會幫助孩子更自覺地放棄吃手。

至於擔心吃手會影響牙齒和臉型,那完全想多了。4歲以前不會有什麼影響,況且大部分孩子不可能吃到這個年齡。不信,來看看已經上小學的喬治小王子,牙齒不是好好的嗎?至於顏值嘛,有目共睹,照樣還是萌萌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