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蕭紅:半生風雨,四段情緣,只為尋一個懷抱

• 生時何必多睡, 死後自會長眠。

•晚來偏無事, 坐看天邊紅。 紅照伊人處, 我思伊人心, 有如天邊紅。 他就像一場大雨, 很快就可以淋濕你, 但是雲彩飄走了, 他淋濕的就是別人。 我就像他劃過的一根火柴, 轉眼就成為灰燼, 然後他當著我的面劃另一根火柴。

•我是個女性。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 羽翼是單薄的, 而身邊的累贅又是笨重的。

• 我不能決定怎麼生, 怎麼死。 但我可以決定怎樣愛, 怎樣活。

—— 蕭紅

蕭紅(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 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 黑龍江省呼蘭縣(現哈爾濱市呼蘭區)人, 漢族, 原名張乃瑩, “蕭紅”是她發表 《生死場》時使用的筆名, 另有筆名“悄吟”。 被譽為“30年代的文學洛神”, 與呂碧城、石評梅、張愛玲被稱為“民國四大才女”。

1911年, 出生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一個封建地主家庭, 幼年喪母。

1932年, 結識蕭軍。 1933年, 以悄吟為筆名發表第一篇小說《棄兒》。

1935年, 在魯迅的支持下,

發表成名作《生死場》。

1936年, 東渡日本, 創作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

1940年, 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 之後發表中篇小說《馬伯樂》、長篇小說《呼蘭河傳》等。

1942年1月22日, 因肺結核和惡性氣管擴張病逝於香港, 年僅31歲。

她是智商極高, 情商極低的“第一苦命女子”。 蕭紅曾說自己是紅樓夢裡的香菱, 的確, 蕭紅身世坎坷, 特別是她的情感經歷波折複雜, 她渴望愛情, 卻又一次次被拋棄。

她的一生都在疲於奔命和動盪不安中掙扎, 文學創作雖然部分成全了她, 卻沒有徹底改變她的悲慘命運。 最終含恨而死, 年僅三十歲。 成為文學界一曲悲歌。

蕭紅本姓張, 學名秀環, 1911年6月2日, 出生於今哈爾濱市呼蘭區的一戶富裕家庭, 被傳統命相認定為命賤不祥。

她從小得到祖父張維禎的寵愛, 父親張廷舉卻對她較為冷漠。 當她9歲時, 母親姜玉蘭病故, 留下蕭紅與3個弟弟。 去世當年, 張廷舉便續弦。

魯迅說, 蕭紅是一位天才的作家。 她把自身的痛苦和社會的悲哀以女性的敏感和細膩用一隻生花的筆鐫寫著, 刻下那個時代的種種愛和恨, 情和怨。

在她31年的生命歷程中, 她不斷地反抗, 不斷地依附, 又不斷地屈就, 試圖以一種圓滿的方式來詮釋自己對生活的理解, 可最終, 還是在孤獨中離去。 男人, 在她短暫的生命中, 在她的情感世界裡, 是一條又一條渡她上岸的帆船。

有人說她風流成性, 有人說她太過依賴。 今天, 我們來重新審視她的情感生活, 還是對她產生憐憫, 因為是汪恩甲, 陸振舜,

蕭軍, 端木蕻良等一次次背叛了她, 使她一次次失望, 並最終把她推向了無以復加的黑暗之中。

電影《黃金時代》中湯唯飾演的蕭紅

我仍攪著杯子, 也許漂流久了的心情, 就和離了岸的海水一般, 若非遇到大風是不會翻起的。

——蕭紅 《最末的一塊木柈》

1: 初戀情人, 表哥陸振舜

17歲的蕭紅結識了哈爾濱法政大學學生、與自己有遠親關係的表哥陸振舜。 當時陸振舜已婚, 可蕭紅就是愛他。 陸振舜為了堅定蕭紅反抗包辦婚姻的決心, 從法政大學退學, 前往北平, 就讀于中國大學。 19歲的蕭紅逃出家門與陸振舜婚外同居。

可這浪漫的愛情僅持續到第二年春節前夕, 由於他們經濟拮据, 又不會獨立生活, 再加上家庭壓力, 陸振舜放下海誓山盟, 回歸家人的懷抱。 蕭紅一腔希望愛戀落空, 當深愛的人轉身離去的那一刻, 愛情在現實面前化為煙雲, 蕭紅被愛情的傷深深的劃了一道。

在當時的社會環境裡, 蕭紅的離家出走, 是一種驚世駭俗之舉。 她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閒話對象。 當她無奈回到家裡, 父親又氣又恨,舉家搬到鄉下。有一次,蕭紅出於同情,替佃戶長工勸說伯父不要提高地租。伯父把她痛打一頓,鎖在一間空房子裡,催促張廷舉將蕭紅勒死埋掉,以免危害家族。小姑和小嬸趁著夜深人靜,撬開窗戶偷偷放走蕭紅。

湯唯飾演的蕭紅

他是那樣年老而昏聾,眼睛像是已腐爛過。街風是銳利的,他的手已經被吹得和一個死物樣。可是風,仍然是銳利的。我走進他,但不能聽清他祈禱的文句,只是喃喃著。

——蕭紅 《最末的一塊木柈》

2: 投奔包辦婚姻的丈夫,汪恩甲

14歲的蕭紅由父親做主,許配給省防軍第一路幫統汪廷蘭的次子汪恩甲。這個王恩甲是小學老師,卻身染一些習氣,是個沒有有理想喜歡抽鴉片的癮君子,與蕭紅理想中的愛人相去甚遠,蕭紅並不喜歡他。

20歲的蕭紅逃到哈爾濱後,無依無靠,只好找到當時在哈爾濱工業大學預科讀書的汪恩甲,兩人住進東興順旅館開始同居生活。1932年春節,汪恩甲把蕭紅一個人留在旅館回家過年。汪恩甲母親知道兒子與蕭紅在一起,就斷絕了經濟資助,汪不得已向家庭妥協。當時蕭紅已經懷孕,還是遭到了遺棄。

汪恩甲,蕭紅第一個有肌膚之親的男人,這是一門封建家庭父母之命的姻緣,當時蕭紅十四歲,正上高小一年級。父親阻止蕭紅繼續求學,而叛逆的蕭紅以出家當尼姑逼迫父親,答應讓她繼續深造。初三時,張、汪兩家積極籌備婚禮。在與盧振舜分手後,流浪的蕭紅生活無著,無奈答應回家與汪完婚。汪的哥哥迫使汪“休妻”,蕭紅狀告汪兄替弟休妻,為保全哥哥名聲,汪恩甲承認此事是自己所為,蕭紅生氣地離開汪。

此時,二十歲的蕭紅成為家人的恥辱,繼母、伯父、鄰里把她視作洪水猛獸。住在伯父家的蕭紅因為替佃農向提高地租的伯父求情,伯父鬧羞成怒,電告蕭父欲除之,蕭紅逃走。又一次走投無路的蕭紅不得不找到汪恩甲,兩人住進東興順時旅館,而汪家得知他們兩個在一起,斷絕了經濟來源。1932年春節,汪藉口回家取錢,汪恩甲把蕭紅一個人留在旅館回家過年。當時的蕭紅已經懷有身孕,還是遭到了遺棄。

這段婚姻的結束,源于父母之命,結束于汪恩甲不負責任的不辭而別。也許,這段分分合合的同居生活並不能算作婚姻,為了反抗父母包辦,蕭紅赴外地求學,在家庭逼迫下,她回家見汪,在生活無著的狀況下,她投進汪的懷抱。

無疑,他們之間並無刻骨銘心的愛戀,有的只是想要飽肚的欲望,有的只是求一方庇護的片瓦。所以,當外界條件改變時,他們的關係變宣告結束,只留下一處見證彼此的印痕。

電影《蕭紅》中宋佳飾演的蕭紅

嚴冬一封鎖了大地的時候,則大地滿地裂著口。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幾尺長的,一丈長的,還有好幾尺長的,它們毫無方向地,便隨時隨地,只要嚴冬一到,大地就裂開口了。——蕭紅 《呼蘭河傳》

3:情系才氣與暴虐兼具的蕭軍

挺著大肚子的蕭紅,交不起租費,被汪恩甲留在東興順旅館充當人質,她向哈爾濱《國際協報》的副刊編輯裴馨園求救,蕭軍、舒群等文學青年先後到旅館看望蕭紅。21歲的蕭紅打動26歲蕭軍的,是她充滿悲情與詩意的小詩:“那邊清溪唱著,這邊樹葉綠了,姑娘呵,春天來了!去年在北平,正是吃著青杏的時候,今年我的命運比青杏還酸?”

同年8月,松花江決堤,蕭紅因禍得福,逃出旅館到裴馨園家避難。後送醫院待產,因無錢交住院費,蕭軍用刀子逼著醫生救人。孩子生下之後很快就被送人。

蕭軍與蕭紅

蕭紅出院後,與蕭軍開始新一輪的婚外同居。這段被蕭紅稱為“沒有青春只有貧困”的生活,是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

1934年11月初,兩個人前往上海。魯迅將蕭紅、蕭軍介紹給茅盾、聶紺弩、葉紫、胡風等左翼作家。不久,蕭紅力透紙背的的長篇小說《生死場》在上海出版, 贏得了像茅盾、鄭振鐸、巴金這樣的重量級人物的稱讚。當時在文學界引起很大的轟動。

不幸的是,隨著文學創作的初步成功和經濟生活的初步改善,蕭紅與蕭軍反而走到決裂邊緣。毫無疑問,蕭紅是最愛蕭軍的,是他給了蕭紅生存下去的勇氣,開創新生活的希望;蕭軍身體力行,冒嚴寒,忍饑餓,外出四處打工授課,養活產後在家待業的蕭紅。然而這段蜜月在兩年後不可避免地結束了。

蕭紅對蕭軍的感情很複雜,有愛,有感恩,有依戀,有痛苦,蕭紅把蕭軍當做生命中的最大依靠。可是自負傲慢的蕭軍卻感情粗疏、性格暴躁, 而且有著嚴重的大男子主義和用情不專的士大夫習氣。她的寂寞與懦弱、優柔寡斷、百依百順的心理和性格特點使得蕭紅一忍再忍,委曲求全。

蕭軍此時和一個名叫陳涓的女子明鋪暗蓋,蕭紅和蕭軍之間發生了衝突,爭吵日益激烈,性格暴躁的蕭軍經常拳腳相向。在蕭紅的身體和心靈深處遍佈著難以醫治的創傷。最終,兩人還是在1938年4月初公開分手,一場愛情悲劇就此收場。

宋佳飾演的蕭紅

假若有人問他們,人生是為了甚麼? 他們並不會茫然無所對答的, 他們會直截了當地不假思索地說了出來 [人活著是為吃飯穿衣。] 再問他,人死了呢? 他們會說:[人死了就完了。]

——蕭紅 《呼蘭河傳》 

4:溫和的東北作家端木蕻良

傷痕累累的蕭紅,在分手時又懷著蕭軍的孩子,她認識了另一位元東北作家端木蕻良。端木儒雅性格比蕭軍溫和,似乎也比較體貼,能給她踏實感,這讓疲憊的蕭紅有想塵埃落定生活的想法了。

1938年4月,主持婚禮的胡風提議新人談戀愛經過,蕭紅講了一段話:“掏肝剖肺地說,我和端木蕻良沒有什麼羅曼蒂克的戀愛史。是我在決定同三郎永遠分開的時候,我才發現了端木蕻良。我對端木蕻良沒有什麼過高的要求,我只想過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沒有爭吵、沒有打鬧、沒有不忠、沒有譏笑,有的只是互相諒解、愛護、體貼。我深深感到,像我眼前這種狀況的人,還要什麼名分。可是端木卻做了犧牲,就這一點我就感到十分滿足了。”

端木蕻良與蕭軍、蕭紅

以後的事實證明,在男女情事上一再犯錯的蕭紅,又一次做出了錯誤選擇。兩人婚後不久,日軍轟炸武漢,端木蕻良留下大腹便便的蕭紅,一人前往重慶。蕭紅歷經磨難到達重慶, 1938年年底,蕭紅在白朗家生下一子,孩子不久即夭亡。

端木屬於依賴性非常強的男人,家裡大小事情都要蕭紅來扛,而蕭紅的身體本來就不好,此後更是每況愈下,這些瑣碎的事情不能不讓蕭紅覺得厭煩。

魂喪天外,多少不甘。

1940年,蕭紅隨端木蕻良離開重慶飛抵香港。香港淪陷,端木再次拋下蕭紅,獨自逃亡,一個男人在一個女人最需要她的時候都不在身旁,顯然從此以後都不需要他在身旁了。她在貧病交迫中堅持創作了中篇小說《馬伯樂》和長篇小說《呼蘭河傳》。1942年12月,病情加重的她被送進醫院,因庸醫誤診而錯動喉管手術,不能說話。據駱賓基的《蕭紅小傳》記載,蕭紅臨終前在一張紙片上寫下:“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1942冬蕭紅在醫院裡再也沒有醒來……

電影《黃金時代》的劇照

我的胸中積滿了沙石,因此我所想望著的:只是曠野,高山和飛鳥。——蕭紅

5: 到底為什麼屢遭拋棄?

蕭紅天真,莽撞,熱情,這個是她的優點,不過也造就了她的不幸。蕭紅的一生是被家庭、愛情和社會所放逐的一生, 她短暫的生命之旅, 飽嘗了太多的愛的幻滅和悲哀, 每一次的愛情都讓她傷痕累累, 不堪重負。因而在其內心深處,始終深藏著難以排解的無家和無愛的悲涼感。

蕭紅在追求愛情,追求自由,她只想做自己,卻又永遠做不好自己。在每一段感情的起初,蕭紅似乎都是以自己的身體作為資本,得以依傍一個男人。她所依賴的愛人——陸振舜、汪恩甲、蕭軍、端木蕻良,還是她所敬重的魯迅,都沒有也不可能成為她永遠的救星。

用蕭紅本人的話說:“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邊的累贅又是笨重的。”所謂的紅顏薄命、情路坎坷,原因全在於此。

悲劇的根源,也許是在那個男權社會裡,男人的大男子主義與玩弄女性的心態。而且他們是懦弱而自私的。蕭紅她要自由平等,可又把希望寄託在男人身上,最終導致了幻想的破滅。

從小叛逆,獨立特行的蕭紅失去了父親母愛,失去了手足之情,渴望被愛,所以,她就從這些她遇到的男人身上,拼命索取,與其說是愛,倒不如說想獲得一種安全感。

很難判斷,在她經歷的四個男人中,他與誰的感情最深,在讀到有關他的文字時,雖然竭力想從中找出他們彼此愛戀的憑據,可惜看到的依然是她的爬滿饑餓的生活,她的顛沛流離的生活。

蕭紅的畫像

春夏秋冬,一年四來回迴圈地走,那是自古也就這樣的了。風霜雨雪,受的住的就過去了,守不住的就追尋著自然的結果。

——蕭紅《呼蘭河傳》

【讀蕭紅 】 呼蘭河傳(節選)

我家是荒涼的。

天還未明,雞先叫了;後邊磨房裡那梆子聲還沒有停止,天就發白了。天一發白,烏鴉群就來了。

我睡在祖父旁邊,祖父一醒,我就讓祖父念詩,祖父就念: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春天睡覺不知不覺地就睡醒了,醒了一聽,處處有鳥叫著,回想昨夜的風雨,可不知道今早花落了多少。”

是每念必講的,這是我的約請。

祖父正在講著詩,我家的老廚子就起來了。

他咳嗽著,聽得出來,他擔著水桶到井邊去挑水去了。

井口離我家的住房很遠,他搖著井繩嘩拉拉地響,日裡是聽不見的,可是在清晨,就聽得分外地清明。

老廚子挑完了水,家裡還沒有人起來。

聽得見老廚子刷鍋的聲音刷拉拉地響。老廚子刷完了鍋,燒了一鍋洗臉水了,家裡還沒有人起來。

我和祖父念詩,一直念到太陽出來。祖父說:

“起來吧。”

“再念一首。”

祖父說:

“再念一首可得起來了。”

於是再念一首,一念完了,我又賴起來不算了,說再念一首。

每天早晨都是這樣糾纏不清地鬧。等一開了門,到院子去。院子裡邊已經是萬道金光了,大大陽曬在頭上都滾熱的了。太陽兩丈高了。

祖父到雞架那裡去放雞,我也跟在那裡,祖父到鴨架那裡去放鴨,我也跟在後邊。

我跟著祖父,大黃狗在後邊跟著我。我跳著,大黃狗搖著尾巴。

大黃狗的頭像盆那麼大,又胖又圓,我總想要當一匹小馬來騎它。祖父說騎不得。

但是大黃狗是喜歡我的,我是愛大黃狗的。

雞從架裡出來了,鴨子從架裡出來了,它們抖擻著毛,一出來就連跑帶叫的,吵的聲音很大。

祖父撒著通紅的高粱粒在地上,又撒了金黃的穀粒子在地上。

於是雞啄食的聲音,咯咯地響成群了。

喂完了雞,往天空一看,太陽已經三丈高了。

我和祖父回到屋裡,擺上小桌,祖父吃一碗飯米湯,澆白糖;我則不吃,我要吃燒苞米;祖父領著我,到後園去,趟著露水去到苞米叢中為我擗一穗苞米來。

擗來了苞米,襪子、鞋,都濕了。

祖父讓老廚子把苞米給我燒上,等苞米燒好了,我已經吃了兩碗以上的飯米湯澆白糖了。苞米拿來,我吃了一兩個粒,就說不好吃,因為我已吃飽了。

於是我手裡拿燒苞米就到院子去喂大黃去了。

“大黃”就是大黃狗的名字。

街上,在牆頭外面,各種叫賣聲音都有了,賣豆腐的,賣饅頭的,賣青菜的。賣青菜的喊著,茄子、黃瓜、莢豆和小蔥子。

一挑喊著過去了,又來了一挑;這一挑不喊茄子、黃瓜,而喊著芹菜、韭菜、白菜……

街上雖然熱鬧起來了,而我家裡則仍是靜悄悄的。

滿院子蒿草,草裡面叫著蟲子。破東西,東一件西一樣的扔著。

看起來似乎是因為清早,我家才冷靜,其實不然的,是因為我家的房子多,院子大,人少的緣故。

哪怕就是到了正午,也仍是靜悄悄的。

每到秋天,在蒿草的當中,也往往開了蓼花,所以引來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涼的一片蒿草上鬧著。這樣一來,不但不覺得繁華,反而更顯得荒涼寂寞。

父親又氣又恨,舉家搬到鄉下。有一次,蕭紅出於同情,替佃戶長工勸說伯父不要提高地租。伯父把她痛打一頓,鎖在一間空房子裡,催促張廷舉將蕭紅勒死埋掉,以免危害家族。小姑和小嬸趁著夜深人靜,撬開窗戶偷偷放走蕭紅。

湯唯飾演的蕭紅

他是那樣年老而昏聾,眼睛像是已腐爛過。街風是銳利的,他的手已經被吹得和一個死物樣。可是風,仍然是銳利的。我走進他,但不能聽清他祈禱的文句,只是喃喃著。

——蕭紅 《最末的一塊木柈》

2: 投奔包辦婚姻的丈夫,汪恩甲

14歲的蕭紅由父親做主,許配給省防軍第一路幫統汪廷蘭的次子汪恩甲。這個王恩甲是小學老師,卻身染一些習氣,是個沒有有理想喜歡抽鴉片的癮君子,與蕭紅理想中的愛人相去甚遠,蕭紅並不喜歡他。

20歲的蕭紅逃到哈爾濱後,無依無靠,只好找到當時在哈爾濱工業大學預科讀書的汪恩甲,兩人住進東興順旅館開始同居生活。1932年春節,汪恩甲把蕭紅一個人留在旅館回家過年。汪恩甲母親知道兒子與蕭紅在一起,就斷絕了經濟資助,汪不得已向家庭妥協。當時蕭紅已經懷孕,還是遭到了遺棄。

汪恩甲,蕭紅第一個有肌膚之親的男人,這是一門封建家庭父母之命的姻緣,當時蕭紅十四歲,正上高小一年級。父親阻止蕭紅繼續求學,而叛逆的蕭紅以出家當尼姑逼迫父親,答應讓她繼續深造。初三時,張、汪兩家積極籌備婚禮。在與盧振舜分手後,流浪的蕭紅生活無著,無奈答應回家與汪完婚。汪的哥哥迫使汪“休妻”,蕭紅狀告汪兄替弟休妻,為保全哥哥名聲,汪恩甲承認此事是自己所為,蕭紅生氣地離開汪。

此時,二十歲的蕭紅成為家人的恥辱,繼母、伯父、鄰里把她視作洪水猛獸。住在伯父家的蕭紅因為替佃農向提高地租的伯父求情,伯父鬧羞成怒,電告蕭父欲除之,蕭紅逃走。又一次走投無路的蕭紅不得不找到汪恩甲,兩人住進東興順時旅館,而汪家得知他們兩個在一起,斷絕了經濟來源。1932年春節,汪藉口回家取錢,汪恩甲把蕭紅一個人留在旅館回家過年。當時的蕭紅已經懷有身孕,還是遭到了遺棄。

這段婚姻的結束,源于父母之命,結束于汪恩甲不負責任的不辭而別。也許,這段分分合合的同居生活並不能算作婚姻,為了反抗父母包辦,蕭紅赴外地求學,在家庭逼迫下,她回家見汪,在生活無著的狀況下,她投進汪的懷抱。

無疑,他們之間並無刻骨銘心的愛戀,有的只是想要飽肚的欲望,有的只是求一方庇護的片瓦。所以,當外界條件改變時,他們的關係變宣告結束,只留下一處見證彼此的印痕。

電影《蕭紅》中宋佳飾演的蕭紅

嚴冬一封鎖了大地的時候,則大地滿地裂著口。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幾尺長的,一丈長的,還有好幾尺長的,它們毫無方向地,便隨時隨地,只要嚴冬一到,大地就裂開口了。——蕭紅 《呼蘭河傳》

3:情系才氣與暴虐兼具的蕭軍

挺著大肚子的蕭紅,交不起租費,被汪恩甲留在東興順旅館充當人質,她向哈爾濱《國際協報》的副刊編輯裴馨園求救,蕭軍、舒群等文學青年先後到旅館看望蕭紅。21歲的蕭紅打動26歲蕭軍的,是她充滿悲情與詩意的小詩:“那邊清溪唱著,這邊樹葉綠了,姑娘呵,春天來了!去年在北平,正是吃著青杏的時候,今年我的命運比青杏還酸?”

同年8月,松花江決堤,蕭紅因禍得福,逃出旅館到裴馨園家避難。後送醫院待產,因無錢交住院費,蕭軍用刀子逼著醫生救人。孩子生下之後很快就被送人。

蕭軍與蕭紅

蕭紅出院後,與蕭軍開始新一輪的婚外同居。這段被蕭紅稱為“沒有青春只有貧困”的生活,是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

1934年11月初,兩個人前往上海。魯迅將蕭紅、蕭軍介紹給茅盾、聶紺弩、葉紫、胡風等左翼作家。不久,蕭紅力透紙背的的長篇小說《生死場》在上海出版, 贏得了像茅盾、鄭振鐸、巴金這樣的重量級人物的稱讚。當時在文學界引起很大的轟動。

不幸的是,隨著文學創作的初步成功和經濟生活的初步改善,蕭紅與蕭軍反而走到決裂邊緣。毫無疑問,蕭紅是最愛蕭軍的,是他給了蕭紅生存下去的勇氣,開創新生活的希望;蕭軍身體力行,冒嚴寒,忍饑餓,外出四處打工授課,養活產後在家待業的蕭紅。然而這段蜜月在兩年後不可避免地結束了。

蕭紅對蕭軍的感情很複雜,有愛,有感恩,有依戀,有痛苦,蕭紅把蕭軍當做生命中的最大依靠。可是自負傲慢的蕭軍卻感情粗疏、性格暴躁, 而且有著嚴重的大男子主義和用情不專的士大夫習氣。她的寂寞與懦弱、優柔寡斷、百依百順的心理和性格特點使得蕭紅一忍再忍,委曲求全。

蕭軍此時和一個名叫陳涓的女子明鋪暗蓋,蕭紅和蕭軍之間發生了衝突,爭吵日益激烈,性格暴躁的蕭軍經常拳腳相向。在蕭紅的身體和心靈深處遍佈著難以醫治的創傷。最終,兩人還是在1938年4月初公開分手,一場愛情悲劇就此收場。

宋佳飾演的蕭紅

假若有人問他們,人生是為了甚麼? 他們並不會茫然無所對答的, 他們會直截了當地不假思索地說了出來 [人活著是為吃飯穿衣。] 再問他,人死了呢? 他們會說:[人死了就完了。]

——蕭紅 《呼蘭河傳》 

4:溫和的東北作家端木蕻良

傷痕累累的蕭紅,在分手時又懷著蕭軍的孩子,她認識了另一位元東北作家端木蕻良。端木儒雅性格比蕭軍溫和,似乎也比較體貼,能給她踏實感,這讓疲憊的蕭紅有想塵埃落定生活的想法了。

1938年4月,主持婚禮的胡風提議新人談戀愛經過,蕭紅講了一段話:“掏肝剖肺地說,我和端木蕻良沒有什麼羅曼蒂克的戀愛史。是我在決定同三郎永遠分開的時候,我才發現了端木蕻良。我對端木蕻良沒有什麼過高的要求,我只想過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沒有爭吵、沒有打鬧、沒有不忠、沒有譏笑,有的只是互相諒解、愛護、體貼。我深深感到,像我眼前這種狀況的人,還要什麼名分。可是端木卻做了犧牲,就這一點我就感到十分滿足了。”

端木蕻良與蕭軍、蕭紅

以後的事實證明,在男女情事上一再犯錯的蕭紅,又一次做出了錯誤選擇。兩人婚後不久,日軍轟炸武漢,端木蕻良留下大腹便便的蕭紅,一人前往重慶。蕭紅歷經磨難到達重慶, 1938年年底,蕭紅在白朗家生下一子,孩子不久即夭亡。

端木屬於依賴性非常強的男人,家裡大小事情都要蕭紅來扛,而蕭紅的身體本來就不好,此後更是每況愈下,這些瑣碎的事情不能不讓蕭紅覺得厭煩。

魂喪天外,多少不甘。

1940年,蕭紅隨端木蕻良離開重慶飛抵香港。香港淪陷,端木再次拋下蕭紅,獨自逃亡,一個男人在一個女人最需要她的時候都不在身旁,顯然從此以後都不需要他在身旁了。她在貧病交迫中堅持創作了中篇小說《馬伯樂》和長篇小說《呼蘭河傳》。1942年12月,病情加重的她被送進醫院,因庸醫誤診而錯動喉管手術,不能說話。據駱賓基的《蕭紅小傳》記載,蕭紅臨終前在一張紙片上寫下:“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1942冬蕭紅在醫院裡再也沒有醒來……

電影《黃金時代》的劇照

我的胸中積滿了沙石,因此我所想望著的:只是曠野,高山和飛鳥。——蕭紅

5: 到底為什麼屢遭拋棄?

蕭紅天真,莽撞,熱情,這個是她的優點,不過也造就了她的不幸。蕭紅的一生是被家庭、愛情和社會所放逐的一生, 她短暫的生命之旅, 飽嘗了太多的愛的幻滅和悲哀, 每一次的愛情都讓她傷痕累累, 不堪重負。因而在其內心深處,始終深藏著難以排解的無家和無愛的悲涼感。

蕭紅在追求愛情,追求自由,她只想做自己,卻又永遠做不好自己。在每一段感情的起初,蕭紅似乎都是以自己的身體作為資本,得以依傍一個男人。她所依賴的愛人——陸振舜、汪恩甲、蕭軍、端木蕻良,還是她所敬重的魯迅,都沒有也不可能成為她永遠的救星。

用蕭紅本人的話說:“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邊的累贅又是笨重的。”所謂的紅顏薄命、情路坎坷,原因全在於此。

悲劇的根源,也許是在那個男權社會裡,男人的大男子主義與玩弄女性的心態。而且他們是懦弱而自私的。蕭紅她要自由平等,可又把希望寄託在男人身上,最終導致了幻想的破滅。

從小叛逆,獨立特行的蕭紅失去了父親母愛,失去了手足之情,渴望被愛,所以,她就從這些她遇到的男人身上,拼命索取,與其說是愛,倒不如說想獲得一種安全感。

很難判斷,在她經歷的四個男人中,他與誰的感情最深,在讀到有關他的文字時,雖然竭力想從中找出他們彼此愛戀的憑據,可惜看到的依然是她的爬滿饑餓的生活,她的顛沛流離的生活。

蕭紅的畫像

春夏秋冬,一年四來回迴圈地走,那是自古也就這樣的了。風霜雨雪,受的住的就過去了,守不住的就追尋著自然的結果。

——蕭紅《呼蘭河傳》

【讀蕭紅 】 呼蘭河傳(節選)

我家是荒涼的。

天還未明,雞先叫了;後邊磨房裡那梆子聲還沒有停止,天就發白了。天一發白,烏鴉群就來了。

我睡在祖父旁邊,祖父一醒,我就讓祖父念詩,祖父就念: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春天睡覺不知不覺地就睡醒了,醒了一聽,處處有鳥叫著,回想昨夜的風雨,可不知道今早花落了多少。”

是每念必講的,這是我的約請。

祖父正在講著詩,我家的老廚子就起來了。

他咳嗽著,聽得出來,他擔著水桶到井邊去挑水去了。

井口離我家的住房很遠,他搖著井繩嘩拉拉地響,日裡是聽不見的,可是在清晨,就聽得分外地清明。

老廚子挑完了水,家裡還沒有人起來。

聽得見老廚子刷鍋的聲音刷拉拉地響。老廚子刷完了鍋,燒了一鍋洗臉水了,家裡還沒有人起來。

我和祖父念詩,一直念到太陽出來。祖父說:

“起來吧。”

“再念一首。”

祖父說:

“再念一首可得起來了。”

於是再念一首,一念完了,我又賴起來不算了,說再念一首。

每天早晨都是這樣糾纏不清地鬧。等一開了門,到院子去。院子裡邊已經是萬道金光了,大大陽曬在頭上都滾熱的了。太陽兩丈高了。

祖父到雞架那裡去放雞,我也跟在那裡,祖父到鴨架那裡去放鴨,我也跟在後邊。

我跟著祖父,大黃狗在後邊跟著我。我跳著,大黃狗搖著尾巴。

大黃狗的頭像盆那麼大,又胖又圓,我總想要當一匹小馬來騎它。祖父說騎不得。

但是大黃狗是喜歡我的,我是愛大黃狗的。

雞從架裡出來了,鴨子從架裡出來了,它們抖擻著毛,一出來就連跑帶叫的,吵的聲音很大。

祖父撒著通紅的高粱粒在地上,又撒了金黃的穀粒子在地上。

於是雞啄食的聲音,咯咯地響成群了。

喂完了雞,往天空一看,太陽已經三丈高了。

我和祖父回到屋裡,擺上小桌,祖父吃一碗飯米湯,澆白糖;我則不吃,我要吃燒苞米;祖父領著我,到後園去,趟著露水去到苞米叢中為我擗一穗苞米來。

擗來了苞米,襪子、鞋,都濕了。

祖父讓老廚子把苞米給我燒上,等苞米燒好了,我已經吃了兩碗以上的飯米湯澆白糖了。苞米拿來,我吃了一兩個粒,就說不好吃,因為我已吃飽了。

於是我手裡拿燒苞米就到院子去喂大黃去了。

“大黃”就是大黃狗的名字。

街上,在牆頭外面,各種叫賣聲音都有了,賣豆腐的,賣饅頭的,賣青菜的。賣青菜的喊著,茄子、黃瓜、莢豆和小蔥子。

一挑喊著過去了,又來了一挑;這一挑不喊茄子、黃瓜,而喊著芹菜、韭菜、白菜……

街上雖然熱鬧起來了,而我家裡則仍是靜悄悄的。

滿院子蒿草,草裡面叫著蟲子。破東西,東一件西一樣的扔著。

看起來似乎是因為清早,我家才冷靜,其實不然的,是因為我家的房子多,院子大,人少的緣故。

哪怕就是到了正午,也仍是靜悄悄的。

每到秋天,在蒿草的當中,也往往開了蓼花,所以引來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涼的一片蒿草上鬧著。這樣一來,不但不覺得繁華,反而更顯得荒涼寂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