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豆瓣日記: 關於袁紹的一點科普

本文作者“卯金刀”, 歡迎去豆瓣App關注Ta。

袁紹這麼沉靜威嚴的一個人設, 硬生生被捏成高傲漂亮的草包, 實在太虐, 每次在同人文裡看到這種設定, 都想把作者頭按到後漢書裡面去。

搬運袁紹吧吧主@倉木鈴菜的帖子, 已授權。 大家走過路過看一看, 沒准就吃下安利了呢。 在袁基系下的袁譚名字後面帶問號, 是因為歷史上記載了“袁紹將袁譚過繼給自己的哥哥”, 但並沒有說清楚是哪一個哥哥, 而袁基是與他血統最接近的嫡系兄長, 故一般默認為袁譚嗣于袁基。

袁紹作為東漢帝國最後一位大將軍, 成就最大的割據諸侯,

名著三國志中最大反(S)派(B)boss, 在後漢書裡有很長傳記的歷史人物, 不僅其生平史料多處空白缺失(在本該出現的場合各種開天窗), 而且留存史料在彼此間也各種互相矛盾, 集中表現為紹傳官渡部分與其他史料的嚴重矛盾。 至於記載他早期生平的史料, 相互間矛盾倒是不多, 只是數量少得可憐, 即便是如此, 一個最基本的重要問題——他的身世, 卻是薛定諤的。

袁紹的父親是誰?關於這個問題, 史書中可以找到三種說法:

1.袁成

《漢末英雄記》:袁紹父成,字文開,名壯健。

《後漢書袁紹傳》:父成, 五官中郎將, 壯健好交結, 大將軍梁冀以下莫不善之。

《袁成碑》:呱呱孤嗣(指嬰兒紹), 含哀長慟。

2.袁逢

袁松山《後漢書》:紹, 司空逢之孽子,

出後伯父成。

《魏書》同上

3.路人甲

《後漢書袁術傳》:與公孫瓚書, 雲紹非袁氏子。

裴、姚、汪、黃幾位巨巨吵了很久, 就袁紹的生父問題, 他們最後也沒有達成共識——即是紹爹以前是薛定諤, 現在依然是薛定諤, 以後如果沒有新史料出土還會繼續是薛定諤。 (某奧地利物理學家表示躺槍!)

1.所以請不要因為百度百科就“公認袁紹是袁逢的庶子, 後被過繼給伯父袁成”了, 根本就沒有公認這一說。 相比而言蓋章或者可驗證袁紹為袁成之子的史料還更多一些。

2.很多人認為“袁紹的生父是袁逢”與“袁紹的父親是袁成”這兩種說法並不矛盾, 所以採信袁逢生父一說, 算是最近主流的歷史觀點, 但這並非可蓋棺的定論。

只有不論他到底是誰生的,

他在法理上、族譜上以及當時所有人的眼裡都是袁成之子這一點是公認的。

不對, 不是所有人, 比如袁術爆料說“袁紹根本不是袁氏所生”, 換句話說就是“袁紹生父根本不姓袁”, 先不考慮這爆料的可信度高低, 如果他真的不是袁家孩子, 還是個賤婢生的, 袁家卻對他很好讓他成為一支旁系的繼承人, 那薛定諤生父的真實身份還真是令人exciting呢2333

為婢使的生母

關於袁紹的生母, 史書所指倒是非常的確定——

《典略》瓚表紹罪狀:春秋之義, 子以母貴。 紹母親為婢使, 紹實微賤, 不可以為人後, 以義不宜, 乃據豐隆之重任, 忝汙王爵, 損辱袁宗, 紹罪九也。

《後漢書公孫瓚傳》:春秋之義, 子以母貴。 紹母親為傅婢, 地實微賤, 據職高重, 享福豐隆。 有苟進之志,

無虛退之心, 紹罪九也。

婢使, 傅婢都是一個意思, 就是婢女, 不是側室也不是妾, 是家裡的下人, 與男主人之間沒有婚姻關係, 那麼袁紹很顯然是私生子了。 而且連【瓚以母賤】的公孫瓚都能公然嘲諷袁紹【紹母親為傅婢, 地實微賤】, 也說明了即是同樣不是嫡子, 婚生子跟私生子在當時的禮法下, 身份與輿論上的地位差異還是很大的。

不過這裡還是不得不讚美一下袁家, 在公孫瓚度過他“以母賤”而悶悶不樂的童年時, “生而父死”的袁紹卻被【二公愛之】, 這其中固然有小袁紹個人的努力(是優等生), 更重要的卻是一個富於文化的家族在禮法道德方面的開明與進步。

不過袁紹應該並沒有見過自己的生母。 史書中提到袁紹的“父”和“母”一般都指袁成夫婦。

而且據記載, 他一出生便升格為袁成的嫡子, 被過繼給袁成的正妻當兒子, 由嫡母養大。

《漢紀》:袁本初公卿子弟, 生處京師, 體長婦人。

《禮記曲禮下》:天子之妃曰後, 諸侯曰夫人, 大夫曰孺人, 士曰婦人, 庶人曰妻。

在當時, 一般的女子都沒有資格被稱作“婦人”, 更不用說婢女。 將袁紹撫養長大的女子是袁成的正妻無疑。 漢紀的記載還向我們提供了另一條資訊, 即是袁紹【生處京師】, 換言之, 他出生在洛陽——他的故鄉是洛陽, 他在這裡出生, 在這裡成長。 至於百科所說的汝南, 其實只能稱作是他的祖籍所在之地, 並非出生地。

出生在葬禮上

生離死別通常為看作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情之二, 而袁紹在他的誕生之始全遇到過。

與生母生離,與父親死別,就是他在誕生之初首先發生的兩件事。與他時代相近的王粲曾對這段歷史有所記載,他形容袁紹“生而父死”“生而孤”,即是一出生就變成了孤兒,而比袁紹年長的蔡邕則稱呼袁紹為“孤嗣”,並且在袁成的碑文上記錄了一件更詳盡的事——剛出生的袁紹在袁成的葬禮上哭泣。

《漢末英雄記》袁紹生而孤……紹生而父死,二公愛之。

《袁成碑》:呱呱孤嗣,含哀長慟。

再聯繫上文的【體長婦人】,這是鄭泰嘲諷袁紹是個在女人堆裡長大的公子哥。眼尖的同學很快就能看出來,為什麼婢女所生的袁紹能成為袁成的嫡子——因為袁成沒有機會再生孩子了——袁紹出生的同時,他的父親死去了。

所以其實在袁紹的生命中是沒有父親的,在他所生長的環境中,只有母親(非生母)姐姐(袁成嫡女)以及她們的侍女,所以才會被嘲“體長婦人”。袁逢、袁隗二公對袁紹的“愛”,除了對兄長的情誼之外,多半是源自對這個“孤嗣”的憐惜。

PS:袁紹的姐姐,即是袁成與其妻的嫡女,蜀郡太守高躬之妻,並州刺史高幹之母。從高幹的經歷來推測,這位姐姐是比袁紹年長許多的,也就是他們能生活在一起的時間其實並不算長,可是從袁紹對其子高幹的關照、信任與重用程度來看,他與姐姐的感情可以說是非常的好,他應該是有著一個和姐姐相依為命的童年。

容貌俊雅,氣質端莊

《漢末英雄記》:袁紹生而孤,幼為郎,容貌端正,威儀進止,動見仿效。

《漢末英雄記》:袁紹有姿貌、威容,愛士養名。(三國志、後漢書採用)

《後漢書袁紹傳》:紹姿弘雅,表亦長者。

《三國志袁紹傳》:紹外寬雅,有局度,憂喜不形於色。

容貌端正、有姿貌、姿弘雅之類的都沒什麼好解釋的,就是說袁紹長得好看的意思,就這幾個形容詞也看不出什麼帥到驚天動地,但是結合他被很多人模仿又被很多路人喜歡的史料來看,說是長得很標緻還是沒問題的,跟演義裡那個“身長貌偉”的長相是不同類型的帥。

【威容】需要解釋一下,是【儀容莊重、嚴肅】的意思,不要跟著百度百科望文生義解釋成威武,好好的描寫那種神態嚴若冰霜的形容詞都被網路帶歪了2333 這正好與“威儀進止”中的【威儀】(即是【莊重的儀容、舉止】)相對應,加之【憂喜不形於色】,不難想像出他端莊持重的儀態、凜然不可侵犯的威嚴氣場,有沒有想起到寶相莊嚴或者冷若冰霜這類詞?

不過,除了端莊嚴肅之外,他還【雅】,他的“雅”在容貌、氣質、穿著都有所體現,可以說“威儀”是冷色調的,而“寬雅”是暖色調的,這使他的外表看起來不是那麼孤傲不可親近,甚至會給人一種溫柔的錯覺。

待人親善,行止有禮

《漢末英雄記》:既累世台司,賓客所歸,加以傾心折節,莫不爭赴其庭,士無貴賤,與之抗禮。

與袁術的叛逆不同,袁紹雖然在政治路線上跟袁氏家族若即若離,但他本人受袁氏家教影響極深,最為突出的表現就是在舉止方面,所謂行止有禮大概就是他這種人的完美概括。這個“禮”可以從兩個方面體現:

(一)符合禮儀

《禮記·中庸》:“禮儀三百,威儀三千。” 孔穎達 疏:“威儀三千者,即《儀禮》中行事之威儀。”

具體不解釋了,什麼風林火山之類的大家都懂的。

(二)待人禮貌

先看看袁氏家風——

《魏書》:自安以下,皆博愛容眾,無所揀擇;賓客入其門,無賢愚皆得所欲,為天下所歸。

再看看袁紹為人處世的風格——

①傾心折節 ②士無貴賤,與之抗禮 ③寬仁容眾,為天下所附 ④以寬厚得眾心 ⑤有恩德於天下,人多歸之

說不是一脈相承我都不信(揉臉)

尤其強調一下【士無貴賤,與之抗禮】

強調的原因是我已經無數次看見類似于“袁紹對劉備那麼禮貌,說明劉備的出身很好”之類的話語,還附加一句“袁紹最看重門第了”這種讓我想自戳雙眼的言論,劉備什麼身世我就不評論了,到底哪來的袁紹對一個人好等於那個人出身很好的等式?!

我需要用白話文大聲地說:即使不會像公孫瓚那樣去跟小商小販玩到一起,袁紹對人非常禮貌,不論是對高貴的還是低賤的士人,他都非常非常的禮貌,袁紹所任用的部下,也有很多出身並不顯赫的,這是記載在後漢書袁紹傳裡的基本常識。他靠世家大族起家,但同時能得到平民百姓親愛也不是沒理由的,甚至還有他對路人甲同情心氾濫的記載→_→麻煩半瓶子醋們掐身世別拿袁紹舉例了,袁紹自己身世就尷尬得要死,怎麼會是那種只看重門第的人呢?

【時間線】

自安以下,皆博愛容眾,無所揀擇;賓客入其門,無賢愚皆得所欲,為天下所歸。

袁紹生而孤,幼為郎,容貌端正,威儀進止,動見仿效。

是時,黨事起,天下多離其難,顒常私入洛陽,從紹計議。其窮困閉厄者,為求援救,以濟其患。有被掩捕者,則廣設權計,使得逃隱,全免者甚眾。

紹外寬雅有局度,喜怒不形於色。

紹有姿貌威容,愛士養名。既累世台司,賓客所歸,加傾心折節,莫不爭赴其庭,士無貴賤,與之抗禮,輜軿柴轂,填接街陌。內官皆惡之。

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篃於天下,若收豪傑以聚徒觽,英雄因之而起,則山東非公之 有也。

君自料寬仁容眾,為天下所附,孰與袁氏?

卓聞紹得關東、乃悉誅紹宗族太傅隗等。當是時,豪俠多附紹,皆思為之報,州郡蜂起,莫不假其名。

術怒曰:群豎不吾從,而從吾家奴乎!

袁紹初以豪俠得眾,遂懷雄霸之圖,天下勝兵舉旗者,莫不假以為名。及臨場決敵,則悍夫爭命;深籌高議,則智士傾心。

袁氏有恩德於天下,人多歸之,且今最強,去將何之!

紹見人饑寒,恤念之,形於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這波黑的,我笑了】

太祖問濟曰:昔孤與袁本初對官渡,徙燕、白馬民,民不得走。

紹為人政寬,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傷怨,市巷揮淚,如或喪親。

袁尚征袁譚於平原,使其將審配守鄴,曹公攻鄴城。尚聞鄴急,棄平原而求入城,以計事者主簿李孚請行……因開圍,馳入城下,配以縋引之。孚得入,城中鼓噪,皆呼萬歲。

紹以寬厚得眾心,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業,則天下之難未息也。

袁紹因寵慰柔,以安北邊。及紹子尚敗,奔蹋頓。時,幽、冀吏人奔烏桓者十萬餘戶。

袁紹有恩於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烏丸之資,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動,民夷俱應。

吾受袁公父子厚恩,今主敗亡,智不能救,勇不能死,於義缺矣!

性格內斂,氣度鎮定

《後漢書袁紹傳》:紹外寬雅有局度,憂喜不形於色。

《漢末英雄記》:坐上諸客有家在鄴者,皆憂怖失色,或起啼泣,紹容貌不變,自若也。

這個本來似乎可以歸結在內在特徵裡的,但因為這方面是很明顯體現出來的,所以提前在這裡說。

(一)感情不外露

袁紹一生大起大落,然而【唯一一次流淚的史料是記敘嬰兒時期的他】

【沒有笑的記載】,有極少的“喜”的記錄,然而“憂喜不形於色”,不會表現在臉上

有“哀”的記錄,然而“憂喜不形於色”,另外這個字的意思是同情╮(╯_╰)╭

所以我拒絕演義裡那個動不動就“大喜”的袁紹,哦天哪我真的拒絕。還我端莊沉靜孤傲威嚴的史實紹┭┮﹏┭┮

不過有一條史料是與這個性格記載相矛盾的:

《傅子》郭嘉曰:紹見人饑寒,【恤念之,形於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也,所謂婦人之仁耳。

鑒於十勝十敗全篇都是在無腦踩袁吹曹的廢話,所以這個“形於顏色”我是不信的,大家可以根據個人偏好自取~

(二)臨危不懼,處變不驚

再加一句,具有領導氣質。直接複製以前的話吧:

他是一個處在一百人中央被兩千敵軍包圍、箭如雨下的情況下依然鎮定如山的人(界橋之戰);他是一個外出兵本據被占後,面對滿座名士強將皆起而嚎啕大哭的場面中,唯一一個處變不驚、從容不迫的人(魏郡兵變)——總而言之,是一個自控能力極強、意志極堅定、感情不外露、行為舉止無法讓人挑出任何不嚴肅之處的“領導人”。

這是性格氣質,也是風度教養。【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袁紹既“定“又”靜”又能“慮”,不能不說他這樣沉靜的性格是袁氏嚴厲家教的產物。

但漢末的讀書人,尤其是參與政治的讀書人,並沒有多少打從內心裡做到“止於至善”的。袁家既是書香門第也是官僚家族,袁紹從出生起便是政治人物,他當然更不可能善良成一個普通人。然而他們雖然偏離了原本的方向,但目標依然堅定,因為他們有了自己的“道”:也許是某個人的,或者某個家族的,甚至是某個社會階層共同的願望。彼所行,亦近道矣。

雖為將帥,儒生衣裝

《傅子》:漢末王公,多委王服,以幅巾為雅,是以袁紹、崔鈞之徒,雖為將帥,皆著縑巾。

《後漢書袁紹傳》:紹與譚等幅巾乘馬,與八百騎度河,至黎陽北岸,入其將軍蔣義渠營。

與演義裡那個“金盔金甲”的土豪暴發戶樣的袁紹不同,歷史上的袁紹在戰場的穿著是非常風雅的。

傅子這本書很喜歡嘲袁紹,比如這裡嘲他做儒生裝扮是為了附庸風雅,也就是********lity,但如果仔細看書,其實可以發現更好玩的真相。

那就是——其實袁紹來到河北後第一次上戰場時,是穿過盔甲的。

《後漢書袁紹傳》:田豐扶紹,使卻入空垣。紹脫兜鍪抵地,曰:“大丈夫當前鬥死,而反逃垣牆間邪?”

關於袁紹的出生年份問題,史書是沒有記載的。關於因為字本初所以出生在本初元年(146年)這個說法我個人其實也是喜聞樂見的(因為不承認劉義慶掰的那個流傳甚廣的搶新娘段子)。但如果硬要從史書中摳字眼,我個人還是堅持【袁紹出生於150年之後,準確地說是152年甚至更後面】這個觀點的,具體論述過程請見以下連結:

https://tieba.baidu.com/p/4929638901 【12樓】

簡單點說,只要“袁紹為了許劭遣散賓客”這件事是真的,袁紹就肯定是50後。當然,如果遣散賓客這件事是假的我也喜聞樂見,畢竟這是證明袁紹從少年時期就是“外表清貴溫雅端方沉靜,內心腹黑時而冷漠又有少年氣”的最直接證據之一,如果這條史料被否定了,我們就可以推翻原有立場,從另一個角度審視袁紹,換句話說也就是:你紹就是真.白蓮花.洛陽士人的男神了。(請讓最近有苗頭的象牙塔白蓮花人設來的更猛烈一點,我寧願吃白蓮花也不想再吃醜男蠢女或者浮誇傲嬌了)

當然,這些都是浮雲,本層要說的是袁紹幼年時期的經歷。

《漢末英雄記》:袁紹生而孤,【幼為郎】,容貌端正,威儀進止,動見仿效。弱冠除服,長有清能名。

《漢末英雄記》:紹生而父死,二公愛之。【幼使為郎】,弱冠除濮陽長,有清名。

---------------

關於郎的問題很複雜,下一層專門講,先說說這個【幼】

《禮記 曲禮》:人生十年曰幼。(《疏》:幼者,自始生至十九時。)

《儀禮 喪服》:子幼。(鄭玄:謂年十五以下。)

---------------

正規地說,男子加冠(20歲)前皆稱“幼”,但狹義的“幼”指的是十五歲之前。

袁紹為郎的年歲是多大?我認為,是不到15歲的時候。這不僅因為鄭玄跟他是一個時代的人更能代表那個時代的視角,而且也因為袁紹本身的經歷。

袁紹20歲(虛歲)的時候母親(也)去世了,於是他辭去了濮陽縣長的職務。

好吧,剛成年的縣長,而且還是個【有清能名】,清說的是他不貪污腐敗這個扔一邊,“能”也就是說他在任期間幹出了很不錯的業績,用常識去理解,他不可能只在濮陽縣令的位置上不到一年,可以說至少應該呆了兩年了,也就是說他十七八歲(未成年狀態)就當了縣長,那麼在宮中“為郎”的年紀只能再往前面推了。

《後漢書明帝紀》:謂群臣曰:郎官上應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則民受其殃,是以難之。

---------------

再看看,郎官也不是大學生村官想當就當想走就走的,而是非常重要的職位,袁紹要在十七八歲當上濮陽縣長這麼大的幹部,不在郎官這個位置上有點表現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下面會講,他的身世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優秀突出,也是需要競爭的)

所以我個人推測,袁紹入內為郎官的年紀【幼為郎】指的【應是15歲之前】。

順帶一提,袁紹在他尚【幼】的年紀,就已經【威儀進止,動見仿效】了。換言之,他從小就是老師同學(同事)都喜歡的優等生,所以我之前才說,沒有父親的他在家裡被【二公愛之】,也有一部分是來自自身的努力。

其實也很清楚了,“幼使為郎”裡面這個【使】就很有可能指的是:袁逢、袁隗二公動用自己的資源讓袁紹當上了郎官,換言之,小袁紹是憑藉兩個叔叔的垂憐,獲取了這個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機會不是直接就業的機會,而僅僅是參加選調生考試的機會。

《後漢書質帝紀》:(146年)自大將軍至六百石,皆遣子受業,歲滿課試,【以高第五人補郎中,次五人太子舍人】

看到了吧,就算是大將軍家的孩子,要【想當郎官也是要考的】!而且只有前5名能被錄取為郎中(最低一級的郎官),6-10名會被錄取為太子舍人。

所以很清楚了吧?為啥袁逢的嫡子袁基、袁術,袁隗的嫡長子滿來……這些比你紹身份更高貴(父親的官位更高)的兄弟們都沒當少年郎官,而袁紹就當了,答案很簡單——他考到了前5名。

PS:袁術在20歲舉孝廉為郎,與主角【就是你們都知道的曹先生,因為是《三國志》主角,故而在本樓正文以後都稱他為“主角”,請銘記】的為官管道一致,即使高級官員子弟除了參加未成年選調生考試之外的另一條為官途徑:在成年後舉孝廉做郎官。

再看看同時代的其他未成年郎官,首先是被你紹深愛著的臧洪同學:

《後漢書臧洪傳》洪年十五,以父功拜童子郎,知名太學。(李賢注:漢法,孝廉試經者拜為郎。洪以年幼才俊,故拜童子郎也。)

臧洪是因為他父親為大漢立下汗馬功勞所以才拜了童子郎。而李賢的注解也說明,臧洪是“幼年才俊”,並非完全吃老爸資本的官二代,換言之,他通過了少男郎官的經學考試。

還有其他人

(1)以父祖為郎

《後漢書光武郭後傳》:帝善(郭)況小心謹慎,年始十六,拜黃門侍郎。

《後漢書鄧禹傳》:寢疾。帝數自臨問,以子男二人為郎。

《後漢書馬廖傳》:廖字敬平,少以父任為郎。

《後漢書竇固傳》:固字孟孫,少以尚公主為黃門侍郎。

《後漢書宋均傳》:均以父任為郎,時年十五。

(2)以才名為郎

《續漢書》:汝南謝廉、河南趙建章年始十二,各能通經,雄並奏拜童子郎。

《三國志司馬朗傳》:十二,試經為童子郎,監試者以其身體壯大,疑朗匿年,劾問。

《三輔決錄》:(射) 堅,字文固,少有美名,辟公府為黃門侍郎。

《會稽典錄》:昺字世文,( 虞) 翻第八子也。少有倜儻之志,仕吳黃門郎,以捷對見異,超拜尚書侍中。

雖然時代各異,但是在146年以後入職的未成年郎官基本都是既出身高貴、又通過考試的少年人無疑。

上面說到袁紹跟其他兄弟不同,是通過【試經】(經學考試)考上未成年郎官的,所以跟年齡相仿的兄弟比起來,出仕時間要早得多。

當然,他也許是他這一輩兄弟裡的唯一一個考上這個的,卻不是袁家的唯一一個,還有個叫袁著的:

《後漢書梁冀傳》:時,【郎中汝南袁著,年十九】,見冀凶縱,不勝其憤,乃詣闕上書曰......

這個時間點是151年之後159年之前的某年(推測在155年左右),理論上講袁著這個郎中就是在146年後考上的,不知道袁著他爹是誰,反正應該不是袁湯的兒子,因為袁湯的第二個嫡子(順便說一句,從袁成的“早逝”跟袁隗的年紀來推斷,袁湯的第二任正妻,也就是袁成袁逢袁隗的生母,大概比她丈夫要小二三十歲,好一個蘿莉控!參見隔壁島國的齋藤道三娶小見之方),袁成,也就是袁紹的父親,跟梁冀的關係是很好的:

《漢末英雄記》:袁紹父成,字文開,名壯健。【貴戚權豪自大將軍梁冀以下皆與交結恩好,言無不從】,故京師諺曰:事不諧,詣文開。

《後漢書袁紹傳》:【成字文開,與梁冀結好,言無不從】。京師諺曰:‘事不諧,問文開。

關於袁氏兄弟的那些事兒

既然袁著不是袁湯一脈的,那麼就現有史料來看,袁紹很可能是他這一輩唯一一個通過考試在十幾歲就入朝為官的,其出仕時間之早在眾位(堂)兄弟間可以算是一枝獨秀了,某種意義上來講,這也為他日後不看輕自己、自信的性格奠定了基礎。也為他面對身份比他高貴的兄弟,毫不退讓這一點奠定了基礎。換言之,為**奠定了基礎。

以至於公孫瓚都忍不住說袁紹:“你這個人身世卑微,地位**,不配做別人的後代,這就算了,你還一點自知之明都沒有,不僅安然享用榮華,面對真正的嫡系正統,居然不懂得虛心禮讓,一心只想往上爬。什麼人啊!”

《後漢書·公孫瓚傳》:《春秋》之義,子以母貴。紹母親為傅婢,地實微賤,據職高重,享福豐隆。【有苟進之志,無虛退之心】,紹罪九也。

這裡的【無虛退之心】,說的就是袁紹身份低下,卻不按禮法讓著身份尊貴的兄弟。

當然袁紹在陳某的史評裡就是個【舍禮崇愛】的人,他的這種性格是怎麼養成的?這你大概要去問他媽,畢竟在他媽眼中,袁紹就是袁成的嫡子,是“曾經的嫡長子”、本應該成為袁氏之主卻不小心英年早逝的袁成的正統繼承人,地位可不比其他兄弟低,所以袁紹他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

雖然事實上,他沒有能繼承父親的爵位,袁氏之主變成了他叔叔袁逢,未來的繼承人變成了他哥哥袁基,他只有一個寡母(還不是親生的),跟一個早死遺產不多官位不大的爹……身為一個男配,在這種本應該扭曲成內心自卑的環境裡,袁紹突然破天荒得在【幼】年通過【試經】考上了【郎】,出仕時間之早甩了同齡人幾條街,還(因為臉)受到身邊許多人的追捧與模仿【動見仿效】,你說說一個十二三歲就能考到國家選調生考試前五,成為中央機關公務員,成績甩其他兄弟一臉,還長得好看又人氣爆棚的人——他自卑個啥子?難道自卑自己在女人堆裡長大?

當然了,自信說的是他的內心,袁紹在外表上還是個相當謙遜溫和的好孩子。這個待人親善,行止有禮,不以身份貴賤看人上文已經說過了。當然直接說他外表謙虛內心傲慢是過於偏激了點,其實客觀點說,他就是確實個很懂禮貌,很尊重他人,但也懂得通過努力,爭取原本得不到的東西的人——換言之,他是個非常上進的人,雖然他很禮貌,但在前進這個問題上,他不會禮讓任何人。

《漢末英雄記》:袁紹辟大將軍府,不得已起從命,舉高第,遷侍御史。【弟術為尚書詔,不欲為台下,告疾求退】。

袁基在被董卓殺害之時已經位居九卿之一的 太僕,年紀遠長於袁紹,出仕自然比對方更早。所以袁紹【無虛退之心】的最大受害者就是跟他差不多大的弟弟袁術了。其實站在袁術的角度想想真的好氣的,想必小時候也沒少被父母說“你怎麼不跟你堂哥學學呀,你看人家成績那麼好,你怎麼還不做作業”之類的,對方明明從爹到媽都不能跟自己比,而且隱居N年不工作,履歷難看得要死,還大言不慚地對何進說“你讓我官位比他(袁術)低,我不幹”。估計袁術對袁紹只有一句MMP可講了。

以上,只是想說,袁術不喜歡袁紹這件事,從兩人的性格來看,實在是順理成章的。

———————————————————

搬運結束啦,本來是想自己寫文誇一誇本初的,但是太懶了(

最後以一首吹本初的唐詩結尾:

本初屈指定中華,官渡相持勒虎牙。

若使許攸財用足,山河爭得屬曹家。

(全文完)

本文作者“卯金刀”,目前已發表了7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卯金刀”關注Ta。

與生母生離,與父親死別,就是他在誕生之初首先發生的兩件事。與他時代相近的王粲曾對這段歷史有所記載,他形容袁紹“生而父死”“生而孤”,即是一出生就變成了孤兒,而比袁紹年長的蔡邕則稱呼袁紹為“孤嗣”,並且在袁成的碑文上記錄了一件更詳盡的事——剛出生的袁紹在袁成的葬禮上哭泣。

《漢末英雄記》袁紹生而孤……紹生而父死,二公愛之。

《袁成碑》:呱呱孤嗣,含哀長慟。

再聯繫上文的【體長婦人】,這是鄭泰嘲諷袁紹是個在女人堆裡長大的公子哥。眼尖的同學很快就能看出來,為什麼婢女所生的袁紹能成為袁成的嫡子——因為袁成沒有機會再生孩子了——袁紹出生的同時,他的父親死去了。

所以其實在袁紹的生命中是沒有父親的,在他所生長的環境中,只有母親(非生母)姐姐(袁成嫡女)以及她們的侍女,所以才會被嘲“體長婦人”。袁逢、袁隗二公對袁紹的“愛”,除了對兄長的情誼之外,多半是源自對這個“孤嗣”的憐惜。

PS:袁紹的姐姐,即是袁成與其妻的嫡女,蜀郡太守高躬之妻,並州刺史高幹之母。從高幹的經歷來推測,這位姐姐是比袁紹年長許多的,也就是他們能生活在一起的時間其實並不算長,可是從袁紹對其子高幹的關照、信任與重用程度來看,他與姐姐的感情可以說是非常的好,他應該是有著一個和姐姐相依為命的童年。

容貌俊雅,氣質端莊

《漢末英雄記》:袁紹生而孤,幼為郎,容貌端正,威儀進止,動見仿效。

《漢末英雄記》:袁紹有姿貌、威容,愛士養名。(三國志、後漢書採用)

《後漢書袁紹傳》:紹姿弘雅,表亦長者。

《三國志袁紹傳》:紹外寬雅,有局度,憂喜不形於色。

容貌端正、有姿貌、姿弘雅之類的都沒什麼好解釋的,就是說袁紹長得好看的意思,就這幾個形容詞也看不出什麼帥到驚天動地,但是結合他被很多人模仿又被很多路人喜歡的史料來看,說是長得很標緻還是沒問題的,跟演義裡那個“身長貌偉”的長相是不同類型的帥。

【威容】需要解釋一下,是【儀容莊重、嚴肅】的意思,不要跟著百度百科望文生義解釋成威武,好好的描寫那種神態嚴若冰霜的形容詞都被網路帶歪了2333 這正好與“威儀進止”中的【威儀】(即是【莊重的儀容、舉止】)相對應,加之【憂喜不形於色】,不難想像出他端莊持重的儀態、凜然不可侵犯的威嚴氣場,有沒有想起到寶相莊嚴或者冷若冰霜這類詞?

不過,除了端莊嚴肅之外,他還【雅】,他的“雅”在容貌、氣質、穿著都有所體現,可以說“威儀”是冷色調的,而“寬雅”是暖色調的,這使他的外表看起來不是那麼孤傲不可親近,甚至會給人一種溫柔的錯覺。

待人親善,行止有禮

《漢末英雄記》:既累世台司,賓客所歸,加以傾心折節,莫不爭赴其庭,士無貴賤,與之抗禮。

與袁術的叛逆不同,袁紹雖然在政治路線上跟袁氏家族若即若離,但他本人受袁氏家教影響極深,最為突出的表現就是在舉止方面,所謂行止有禮大概就是他這種人的完美概括。這個“禮”可以從兩個方面體現:

(一)符合禮儀

《禮記·中庸》:“禮儀三百,威儀三千。” 孔穎達 疏:“威儀三千者,即《儀禮》中行事之威儀。”

具體不解釋了,什麼風林火山之類的大家都懂的。

(二)待人禮貌

先看看袁氏家風——

《魏書》:自安以下,皆博愛容眾,無所揀擇;賓客入其門,無賢愚皆得所欲,為天下所歸。

再看看袁紹為人處世的風格——

①傾心折節 ②士無貴賤,與之抗禮 ③寬仁容眾,為天下所附 ④以寬厚得眾心 ⑤有恩德於天下,人多歸之

說不是一脈相承我都不信(揉臉)

尤其強調一下【士無貴賤,與之抗禮】

強調的原因是我已經無數次看見類似于“袁紹對劉備那麼禮貌,說明劉備的出身很好”之類的話語,還附加一句“袁紹最看重門第了”這種讓我想自戳雙眼的言論,劉備什麼身世我就不評論了,到底哪來的袁紹對一個人好等於那個人出身很好的等式?!

我需要用白話文大聲地說:即使不會像公孫瓚那樣去跟小商小販玩到一起,袁紹對人非常禮貌,不論是對高貴的還是低賤的士人,他都非常非常的禮貌,袁紹所任用的部下,也有很多出身並不顯赫的,這是記載在後漢書袁紹傳裡的基本常識。他靠世家大族起家,但同時能得到平民百姓親愛也不是沒理由的,甚至還有他對路人甲同情心氾濫的記載→_→麻煩半瓶子醋們掐身世別拿袁紹舉例了,袁紹自己身世就尷尬得要死,怎麼會是那種只看重門第的人呢?

【時間線】

自安以下,皆博愛容眾,無所揀擇;賓客入其門,無賢愚皆得所欲,為天下所歸。

袁紹生而孤,幼為郎,容貌端正,威儀進止,動見仿效。

是時,黨事起,天下多離其難,顒常私入洛陽,從紹計議。其窮困閉厄者,為求援救,以濟其患。有被掩捕者,則廣設權計,使得逃隱,全免者甚眾。

紹外寬雅有局度,喜怒不形於色。

紹有姿貌威容,愛士養名。既累世台司,賓客所歸,加傾心折節,莫不爭赴其庭,士無貴賤,與之抗禮,輜軿柴轂,填接街陌。內官皆惡之。

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篃於天下,若收豪傑以聚徒觽,英雄因之而起,則山東非公之 有也。

君自料寬仁容眾,為天下所附,孰與袁氏?

卓聞紹得關東、乃悉誅紹宗族太傅隗等。當是時,豪俠多附紹,皆思為之報,州郡蜂起,莫不假其名。

術怒曰:群豎不吾從,而從吾家奴乎!

袁紹初以豪俠得眾,遂懷雄霸之圖,天下勝兵舉旗者,莫不假以為名。及臨場決敵,則悍夫爭命;深籌高議,則智士傾心。

袁氏有恩德於天下,人多歸之,且今最強,去將何之!

紹見人饑寒,恤念之,形於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這波黑的,我笑了】

太祖問濟曰:昔孤與袁本初對官渡,徙燕、白馬民,民不得走。

紹為人政寬,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傷怨,市巷揮淚,如或喪親。

袁尚征袁譚於平原,使其將審配守鄴,曹公攻鄴城。尚聞鄴急,棄平原而求入城,以計事者主簿李孚請行……因開圍,馳入城下,配以縋引之。孚得入,城中鼓噪,皆呼萬歲。

紹以寬厚得眾心,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業,則天下之難未息也。

袁紹因寵慰柔,以安北邊。及紹子尚敗,奔蹋頓。時,幽、冀吏人奔烏桓者十萬餘戶。

袁紹有恩於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烏丸之資,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動,民夷俱應。

吾受袁公父子厚恩,今主敗亡,智不能救,勇不能死,於義缺矣!

性格內斂,氣度鎮定

《後漢書袁紹傳》:紹外寬雅有局度,憂喜不形於色。

《漢末英雄記》:坐上諸客有家在鄴者,皆憂怖失色,或起啼泣,紹容貌不變,自若也。

這個本來似乎可以歸結在內在特徵裡的,但因為這方面是很明顯體現出來的,所以提前在這裡說。

(一)感情不外露

袁紹一生大起大落,然而【唯一一次流淚的史料是記敘嬰兒時期的他】

【沒有笑的記載】,有極少的“喜”的記錄,然而“憂喜不形於色”,不會表現在臉上

有“哀”的記錄,然而“憂喜不形於色”,另外這個字的意思是同情╮(╯_╰)╭

所以我拒絕演義裡那個動不動就“大喜”的袁紹,哦天哪我真的拒絕。還我端莊沉靜孤傲威嚴的史實紹┭┮﹏┭┮

不過有一條史料是與這個性格記載相矛盾的:

《傅子》郭嘉曰:紹見人饑寒,【恤念之,形於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也,所謂婦人之仁耳。

鑒於十勝十敗全篇都是在無腦踩袁吹曹的廢話,所以這個“形於顏色”我是不信的,大家可以根據個人偏好自取~

(二)臨危不懼,處變不驚

再加一句,具有領導氣質。直接複製以前的話吧:

他是一個處在一百人中央被兩千敵軍包圍、箭如雨下的情況下依然鎮定如山的人(界橋之戰);他是一個外出兵本據被占後,面對滿座名士強將皆起而嚎啕大哭的場面中,唯一一個處變不驚、從容不迫的人(魏郡兵變)——總而言之,是一個自控能力極強、意志極堅定、感情不外露、行為舉止無法讓人挑出任何不嚴肅之處的“領導人”。

這是性格氣質,也是風度教養。【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袁紹既“定“又”靜”又能“慮”,不能不說他這樣沉靜的性格是袁氏嚴厲家教的產物。

但漢末的讀書人,尤其是參與政治的讀書人,並沒有多少打從內心裡做到“止於至善”的。袁家既是書香門第也是官僚家族,袁紹從出生起便是政治人物,他當然更不可能善良成一個普通人。然而他們雖然偏離了原本的方向,但目標依然堅定,因為他們有了自己的“道”:也許是某個人的,或者某個家族的,甚至是某個社會階層共同的願望。彼所行,亦近道矣。

雖為將帥,儒生衣裝

《傅子》:漢末王公,多委王服,以幅巾為雅,是以袁紹、崔鈞之徒,雖為將帥,皆著縑巾。

《後漢書袁紹傳》:紹與譚等幅巾乘馬,與八百騎度河,至黎陽北岸,入其將軍蔣義渠營。

與演義裡那個“金盔金甲”的土豪暴發戶樣的袁紹不同,歷史上的袁紹在戰場的穿著是非常風雅的。

傅子這本書很喜歡嘲袁紹,比如這裡嘲他做儒生裝扮是為了附庸風雅,也就是********lity,但如果仔細看書,其實可以發現更好玩的真相。

那就是——其實袁紹來到河北後第一次上戰場時,是穿過盔甲的。

《後漢書袁紹傳》:田豐扶紹,使卻入空垣。紹脫兜鍪抵地,曰:“大丈夫當前鬥死,而反逃垣牆間邪?”

關於袁紹的出生年份問題,史書是沒有記載的。關於因為字本初所以出生在本初元年(146年)這個說法我個人其實也是喜聞樂見的(因為不承認劉義慶掰的那個流傳甚廣的搶新娘段子)。但如果硬要從史書中摳字眼,我個人還是堅持【袁紹出生於150年之後,準確地說是152年甚至更後面】這個觀點的,具體論述過程請見以下連結:

https://tieba.baidu.com/p/4929638901 【12樓】

簡單點說,只要“袁紹為了許劭遣散賓客”這件事是真的,袁紹就肯定是50後。當然,如果遣散賓客這件事是假的我也喜聞樂見,畢竟這是證明袁紹從少年時期就是“外表清貴溫雅端方沉靜,內心腹黑時而冷漠又有少年氣”的最直接證據之一,如果這條史料被否定了,我們就可以推翻原有立場,從另一個角度審視袁紹,換句話說也就是:你紹就是真.白蓮花.洛陽士人的男神了。(請讓最近有苗頭的象牙塔白蓮花人設來的更猛烈一點,我寧願吃白蓮花也不想再吃醜男蠢女或者浮誇傲嬌了)

當然,這些都是浮雲,本層要說的是袁紹幼年時期的經歷。

《漢末英雄記》:袁紹生而孤,【幼為郎】,容貌端正,威儀進止,動見仿效。弱冠除服,長有清能名。

《漢末英雄記》:紹生而父死,二公愛之。【幼使為郎】,弱冠除濮陽長,有清名。

---------------

關於郎的問題很複雜,下一層專門講,先說說這個【幼】

《禮記 曲禮》:人生十年曰幼。(《疏》:幼者,自始生至十九時。)

《儀禮 喪服》:子幼。(鄭玄:謂年十五以下。)

---------------

正規地說,男子加冠(20歲)前皆稱“幼”,但狹義的“幼”指的是十五歲之前。

袁紹為郎的年歲是多大?我認為,是不到15歲的時候。這不僅因為鄭玄跟他是一個時代的人更能代表那個時代的視角,而且也因為袁紹本身的經歷。

袁紹20歲(虛歲)的時候母親(也)去世了,於是他辭去了濮陽縣長的職務。

好吧,剛成年的縣長,而且還是個【有清能名】,清說的是他不貪污腐敗這個扔一邊,“能”也就是說他在任期間幹出了很不錯的業績,用常識去理解,他不可能只在濮陽縣令的位置上不到一年,可以說至少應該呆了兩年了,也就是說他十七八歲(未成年狀態)就當了縣長,那麼在宮中“為郎”的年紀只能再往前面推了。

《後漢書明帝紀》:謂群臣曰:郎官上應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則民受其殃,是以難之。

---------------

再看看,郎官也不是大學生村官想當就當想走就走的,而是非常重要的職位,袁紹要在十七八歲當上濮陽縣長這麼大的幹部,不在郎官這個位置上有點表現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下面會講,他的身世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優秀突出,也是需要競爭的)

所以我個人推測,袁紹入內為郎官的年紀【幼為郎】指的【應是15歲之前】。

順帶一提,袁紹在他尚【幼】的年紀,就已經【威儀進止,動見仿效】了。換言之,他從小就是老師同學(同事)都喜歡的優等生,所以我之前才說,沒有父親的他在家裡被【二公愛之】,也有一部分是來自自身的努力。

其實也很清楚了,“幼使為郎”裡面這個【使】就很有可能指的是:袁逢、袁隗二公動用自己的資源讓袁紹當上了郎官,換言之,小袁紹是憑藉兩個叔叔的垂憐,獲取了這個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機會不是直接就業的機會,而僅僅是參加選調生考試的機會。

《後漢書質帝紀》:(146年)自大將軍至六百石,皆遣子受業,歲滿課試,【以高第五人補郎中,次五人太子舍人】

看到了吧,就算是大將軍家的孩子,要【想當郎官也是要考的】!而且只有前5名能被錄取為郎中(最低一級的郎官),6-10名會被錄取為太子舍人。

所以很清楚了吧?為啥袁逢的嫡子袁基、袁術,袁隗的嫡長子滿來……這些比你紹身份更高貴(父親的官位更高)的兄弟們都沒當少年郎官,而袁紹就當了,答案很簡單——他考到了前5名。

PS:袁術在20歲舉孝廉為郎,與主角【就是你們都知道的曹先生,因為是《三國志》主角,故而在本樓正文以後都稱他為“主角”,請銘記】的為官管道一致,即使高級官員子弟除了參加未成年選調生考試之外的另一條為官途徑:在成年後舉孝廉做郎官。

再看看同時代的其他未成年郎官,首先是被你紹深愛著的臧洪同學:

《後漢書臧洪傳》洪年十五,以父功拜童子郎,知名太學。(李賢注:漢法,孝廉試經者拜為郎。洪以年幼才俊,故拜童子郎也。)

臧洪是因為他父親為大漢立下汗馬功勞所以才拜了童子郎。而李賢的注解也說明,臧洪是“幼年才俊”,並非完全吃老爸資本的官二代,換言之,他通過了少男郎官的經學考試。

還有其他人

(1)以父祖為郎

《後漢書光武郭後傳》:帝善(郭)況小心謹慎,年始十六,拜黃門侍郎。

《後漢書鄧禹傳》:寢疾。帝數自臨問,以子男二人為郎。

《後漢書馬廖傳》:廖字敬平,少以父任為郎。

《後漢書竇固傳》:固字孟孫,少以尚公主為黃門侍郎。

《後漢書宋均傳》:均以父任為郎,時年十五。

(2)以才名為郎

《續漢書》:汝南謝廉、河南趙建章年始十二,各能通經,雄並奏拜童子郎。

《三國志司馬朗傳》:十二,試經為童子郎,監試者以其身體壯大,疑朗匿年,劾問。

《三輔決錄》:(射) 堅,字文固,少有美名,辟公府為黃門侍郎。

《會稽典錄》:昺字世文,( 虞) 翻第八子也。少有倜儻之志,仕吳黃門郎,以捷對見異,超拜尚書侍中。

雖然時代各異,但是在146年以後入職的未成年郎官基本都是既出身高貴、又通過考試的少年人無疑。

上面說到袁紹跟其他兄弟不同,是通過【試經】(經學考試)考上未成年郎官的,所以跟年齡相仿的兄弟比起來,出仕時間要早得多。

當然,他也許是他這一輩兄弟裡的唯一一個考上這個的,卻不是袁家的唯一一個,還有個叫袁著的:

《後漢書梁冀傳》:時,【郎中汝南袁著,年十九】,見冀凶縱,不勝其憤,乃詣闕上書曰......

這個時間點是151年之後159年之前的某年(推測在155年左右),理論上講袁著這個郎中就是在146年後考上的,不知道袁著他爹是誰,反正應該不是袁湯的兒子,因為袁湯的第二個嫡子(順便說一句,從袁成的“早逝”跟袁隗的年紀來推斷,袁湯的第二任正妻,也就是袁成袁逢袁隗的生母,大概比她丈夫要小二三十歲,好一個蘿莉控!參見隔壁島國的齋藤道三娶小見之方),袁成,也就是袁紹的父親,跟梁冀的關係是很好的:

《漢末英雄記》:袁紹父成,字文開,名壯健。【貴戚權豪自大將軍梁冀以下皆與交結恩好,言無不從】,故京師諺曰:事不諧,詣文開。

《後漢書袁紹傳》:【成字文開,與梁冀結好,言無不從】。京師諺曰:‘事不諧,問文開。

關於袁氏兄弟的那些事兒

既然袁著不是袁湯一脈的,那麼就現有史料來看,袁紹很可能是他這一輩唯一一個通過考試在十幾歲就入朝為官的,其出仕時間之早在眾位(堂)兄弟間可以算是一枝獨秀了,某種意義上來講,這也為他日後不看輕自己、自信的性格奠定了基礎。也為他面對身份比他高貴的兄弟,毫不退讓這一點奠定了基礎。換言之,為**奠定了基礎。

以至於公孫瓚都忍不住說袁紹:“你這個人身世卑微,地位**,不配做別人的後代,這就算了,你還一點自知之明都沒有,不僅安然享用榮華,面對真正的嫡系正統,居然不懂得虛心禮讓,一心只想往上爬。什麼人啊!”

《後漢書·公孫瓚傳》:《春秋》之義,子以母貴。紹母親為傅婢,地實微賤,據職高重,享福豐隆。【有苟進之志,無虛退之心】,紹罪九也。

這裡的【無虛退之心】,說的就是袁紹身份低下,卻不按禮法讓著身份尊貴的兄弟。

當然袁紹在陳某的史評裡就是個【舍禮崇愛】的人,他的這種性格是怎麼養成的?這你大概要去問他媽,畢竟在他媽眼中,袁紹就是袁成的嫡子,是“曾經的嫡長子”、本應該成為袁氏之主卻不小心英年早逝的袁成的正統繼承人,地位可不比其他兄弟低,所以袁紹他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

雖然事實上,他沒有能繼承父親的爵位,袁氏之主變成了他叔叔袁逢,未來的繼承人變成了他哥哥袁基,他只有一個寡母(還不是親生的),跟一個早死遺產不多官位不大的爹……身為一個男配,在這種本應該扭曲成內心自卑的環境裡,袁紹突然破天荒得在【幼】年通過【試經】考上了【郎】,出仕時間之早甩了同齡人幾條街,還(因為臉)受到身邊許多人的追捧與模仿【動見仿效】,你說說一個十二三歲就能考到國家選調生考試前五,成為中央機關公務員,成績甩其他兄弟一臉,還長得好看又人氣爆棚的人——他自卑個啥子?難道自卑自己在女人堆裡長大?

當然了,自信說的是他的內心,袁紹在外表上還是個相當謙遜溫和的好孩子。這個待人親善,行止有禮,不以身份貴賤看人上文已經說過了。當然直接說他外表謙虛內心傲慢是過於偏激了點,其實客觀點說,他就是確實個很懂禮貌,很尊重他人,但也懂得通過努力,爭取原本得不到的東西的人——換言之,他是個非常上進的人,雖然他很禮貌,但在前進這個問題上,他不會禮讓任何人。

《漢末英雄記》:袁紹辟大將軍府,不得已起從命,舉高第,遷侍御史。【弟術為尚書詔,不欲為台下,告疾求退】。

袁基在被董卓殺害之時已經位居九卿之一的 太僕,年紀遠長於袁紹,出仕自然比對方更早。所以袁紹【無虛退之心】的最大受害者就是跟他差不多大的弟弟袁術了。其實站在袁術的角度想想真的好氣的,想必小時候也沒少被父母說“你怎麼不跟你堂哥學學呀,你看人家成績那麼好,你怎麼還不做作業”之類的,對方明明從爹到媽都不能跟自己比,而且隱居N年不工作,履歷難看得要死,還大言不慚地對何進說“你讓我官位比他(袁術)低,我不幹”。估計袁術對袁紹只有一句MMP可講了。

以上,只是想說,袁術不喜歡袁紹這件事,從兩人的性格來看,實在是順理成章的。

———————————————————

搬運結束啦,本來是想自己寫文誇一誇本初的,但是太懶了(

最後以一首吹本初的唐詩結尾:

本初屈指定中華,官渡相持勒虎牙。

若使許攸財用足,山河爭得屬曹家。

(全文完)

本文作者“卯金刀”,目前已發表了7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卯金刀”關注Ta。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