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十位帝王(從第十名–第一名)

第十名:武丁(?-前1192年), 姓子, 名昭, 是中國商朝第23位國王(夏商周斷代工程把在位時期定為前1250年—前1192年), 廟號為高宗。 武丁在位期間, 不斷向南面的虎方﹑東面的夷方﹑北面的鬼方以及羌方﹑周族等進行大規模征伐。

其中對對方作戰動員的兵力, 有時三千, 有時甚至達五千;對鬼方用兵三年才攻克。 據殷墟卜辭記載, 武丁的配偶婦好還親自率兵征伐羌方。 除了“伐羌”之外, 卜辭中還有許多“獲羌”、“用羌”的記載, 即抓獲了羌人的俘虜並用作人祭的犧牲, 且數字驚人。 武丁向四方連年用兵, 征服了周圍的許多小方國。 這些征伐戰爭, 為王朝形成“邦畿千里, 維民所止, 肇域彼四海”的廣大疆域, 奠定了基礎。 武丁在位五十九年, 死後﹐由其子祖庚繼承王位。 武丁是歷史上一名君, 武丁之道指賢明的政治。 盤庚遷殷以後, 商朝的國勢就一直處於上升階段。 到了武丁統治時期, 政治、經濟、文化都得到空前發展,
國力趨於鼎盛, 史稱“武丁中興”。

武丁是商朝的第23個國王。 據說, 武丁年少之時, 父王小乙為了其能成為一個稱職的國王, 就把他派到外地觀省民風、增長見識和鍛煉才能。 於是, 武丁來到黃河兩岸, 觀察當地人民的生活, 接觸大量的平民和奴隸。

有時, 武丁還和這些人一起參加農業勞動。 這些生活體驗, 使他瞭解到生活的艱辛和勞動的不易。 武丁是盤庚以後最好的國王, 具有雄才大略和遠大的政治理想。 內政鞏固之後, 武丁就開始了大規模的征服。 首先是迫使周邊時叛時服的小邦完全臣服, 接著攻打今山西南部、河南西部一帶的小邦甫、銜、讓等, 擴大了版圖。 這時西北的少數民族鬼方、羌方和土方日益強大起來, 成為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 也成為武丁對外用兵的重點, 其中對鬼方的戰爭就持續了三年。 經過多年的戰爭, 終於打敗了這些國家, 解除了威脅。 武丁還開拓南疆征服了荊楚地區的夷方、巴方、虎方等。 到武丁末年, 商朝已成為西起甘肅,
東到海濱, 北及大漠, 南逾江漢, 包含眾多部族的泱泱大國, 實際上奠定了秦始皇之前華夏族大體上的疆域。 他的南征北戰為華夏初步奠定了疆域, 並在此基礎上完善了分封制度。 而武丁長達59年的穩定的統治是這個繁華時代的政治基礎。 一切似乎都在表明, 武丁時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關鍵時期, 是中華文明許多特徵的源頭。 隨著考古學發現的增加, 這個時代的重要性越來越被人認識到。

第九名:漢高祖, 劉邦, 出生具體時間無真實史料可供查證, 去世於西元前195年6月1日, 西漢開國皇帝, 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皇帝。 字季, 秦朝四川郡豐縣西漢沛郡豐縣(今江蘇豐縣)人, 漢族, 出身平民階級。 起兵于豐(今江蘇豐縣), 不久東攻沛縣城, 被擁立為沛公(即沛令)。 秦亡後被封為漢王。 擊敗西楚霸王項羽後, 統一天下。 西元前202年2月28日, 劉邦于定陶氾水之陽即皇帝位, 定都長安, 史稱西漢。 登基後一面消滅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 又裂土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 另一面建章立制並採用休養生息之寬鬆政策治理天下,讓士兵復員歸家,豁免其徭役,重農抑商,恢復殘破的社會經濟,穩定封建統治秩序。不僅安撫了人民,也促成了漢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開放漢與匈奴之間的關市,以緩和雙方的關係。高祖十二年,劉邦因討伐英布叛亂,被流矢射中,其後病重不起,西元前195去世,廟號太祖,諡號高皇帝。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的皇帝。他統一中國後,通過消滅異姓王、遷徙六國強族到都城周邊加以控制,徹底結束了從商周到戰國近千年中國奴隸分封制的狀態。他制定休養生息政策,結束了自西元前771年周朝東遷以來到秦朝570多年天下紛亂和統治者橫徵暴斂的歷史。

第八名:宋太祖趙匡胤(927年-976年11月14日),中國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廟號太祖,漢族,涿州(今河北)人。後周殿前檢點,在“陳橋兵變” 中被擁立為帝,宋朝的開國皇帝。在位17年,病死,後人又懷疑為其弟趙匡義所害,終年50歲,葬於永昌陵(今河南省鞏縣西南堤東保)。涿州(治今河北涿縣)人。後周時任殿前都點檢,領寧州歸德軍節度使,掌握兵權。西元960年發動陳橋兵變,即帝位,國號宋。他用各個擊破的戰略對付割據政權,先後攻滅荊南、湖南、後蜀、南漢、南唐諸國。選用將領長期駐防北方要地,加強對契丹的防禦。同時,削奪禁軍將領和藩鎮兵權;陸續派文臣帶京官銜外出,代軍人掌握地方行政;並另遣臣分掌地方財政,加強中央集權。設三司分散宰相的權力。他的政治措施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結束了混戰割據。其重文輕武、偏重防內的方針,對形成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有影響。趙匡胤在位17年,死於976年,時年50歲,廟號太祖。他的死因頗為奇巧,歷史上有“燭影斧聲”的傳說,傳說是其弟趙匡義加害,篡奪帝位。朱元璋的評價:真是天道玄遠,難以祥說。“惟宋太祖皇帝順天應人,統一海宇,祚延三百,天下文明。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元璋以菲德荷天佑人助,君臨天下,繼承中國帝王正統,伏念列聖去世已遠,神靈在天,萬古長存,崇報之禮,多未舉行,故于祭祀有闕。是用肇新廟宇于京師,列序聖像及歷代開基帝王,每歲祀以春、秋仲月,永為常典。今禮奠之初,謹奉牲醴、庶品致祭,伏惟神鑒。尚享!”

第七名: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即北魏孝文帝,後改名元宏。南北朝時期北魏第六位皇帝,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拓跋宏是北魏獻文帝拓跋弘長子,即位時僅5歲,改年號為延興。由於北魏實行子貴母死制度,拓跋宏在被立為太子時,生母即被賜死,由祖母馮太后撫養成人。拓跋宏即位時年紀太小,由祖母馮皇太后執政。太和十四年(490年)親政。親政後,進一步推行改革。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從平城遷都洛陽;後又改鮮卑姓氏為漢姓,藉以改變鮮卑風俗、語言、服飾。此外,鼓勵鮮卑和漢族通婚;評定士族門第,加強鮮卑貴族和漢人士族的聯合統治;參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儀。孝文帝的改革,對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太和二十三年(499年),拓跋宏病逝,享年33歲,諡號孝文皇帝,廟號高祖,葬于長陵。孝文帝一生勤學,喜好讀書,手不釋卷。性又聰慧,精通五經,博涉史傳。善談《莊子》、《老子》,尤其通曉佛教義理。輿車之中,戎馬之上,都不忘講經論道。博學多才,擅長文章,詩賦銘頌,任興而作;至於議定禮儀律令,潤飾辭旨,刊定輕重,也都親自下筆。其他文章,不下百餘篇。愛惜人才,親賢任能,劉芳、李彪諸人以經書見知,崔光、邢巒之徒以文史顯達;對朝廷的賢明之臣,有才能者常與其結為布衣之交。他對元勰、元澄、李沖、李彪、穆亮、王肅、高閭、宋弁等都一一予以重用,他們成為孝文帝漢化的堅定支持者,遷洛之後,孝文帝立即著手改革鮮卑舊俗,全面推行漢化。

第六名:隋文帝楊堅(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漢族,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隋朝開國皇帝,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楊堅鮮卑小字為那羅延(金剛不壞),鮮卑姓氏為普六茹,普六茹鮮卑姓氏是其父楊忠受西魏恭帝所賜的。後楊堅掌權後恢復漢姓“楊”,並讓宇文泰鮮卑化政策中改姓的漢人恢復漢姓。楊堅在位期間,軍事上攻滅陳國,成功地統一了嚴重分裂數百年的中國,擊破突厥,被尊為“聖人可汗”;內政方面,開創先進的選官制度,發展文化經濟,使得中國成為盛世之國。開皇年間,隋朝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余萬戶,是中國農耕文明的輝煌時期。北齊和北周時期上層貴族,曾經一度熱衷於鮮卑化與西胡化。雖然北周武帝親政之後,開始宣導漢化。建德六年(577年),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但是由於北周武帝英年早逝,北周的漢化進程一度擱淺。楊堅之父楊忠因輔助宇文泰有功被賜胡姓普六茹,楊堅上臺後立即恢復了自己的漢姓,立即力行漢化。楊堅對反叛舊臣、豪強大吏、上層貴族,誅夷罪退,毫不手軟。他罷黜了一些沒有才幹的大臣,將一些有真才實幹的人提拔上來,輔佐自己管理國家政務。隋文帝對平民百姓實行寬仁的政策。楊堅在政權基本穩定之後,楊堅便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了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體制、賦稅、土地制度、法律、錢幣、對外關係等方面。楊堅內修制度,外撫四夷,崇尚節儉,勤理政務。求勞日昃,經營四方”,“大崇惠政,法令清簡,躬履節儉,天下悅之”,“乘茲機運,逐遷周鼎”,“職方所載,併入疆理,禹貢所圖,鹹受正朔。

第五名: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後世稱呼為康熙帝。(1654年5月4日)玄燁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是順治帝的第三子,其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時為庶妃。順治帝生前沒有冊立太子,順治十八年(1661年)他臨終時接受湯若望的建議,因玄燁出過天花具有免疫力而選其為繼承人,以遺詔的形式冊立玄燁為皇太子。當年正月初九日(2月8日),玄燁即位於太和殿,時年僅6歲(虛歲8歲),頒詔大赦,並改明年為康熙元年。順治遺詔同時指派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鼇拜四大臣輔政。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臺灣的明鄭政權,顯示了康熙軍事指揮才能。另一方面,康熙少年時就挫敗了政治對手鼇拜,年老時利用“文字獄”打擊漢族異議人士。康熙舉行“多倫會盟”取代戰爭,懷柔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他開創康乾盛世的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偉大的政治家,部分人甚至稱之為“千古一帝”。但是也有學者研究指出,康熙所謂的“盛世聖君”形象系後人建構與美化,其實他本人及其統治時期存在許多瑕疵,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第四名:朱元璋(1328—1398)幼名重八,又名興宗。字國瑞,漢人,濠州鐘離(今安徽省鳳陽縣)人,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也是繼漢高帝劉邦以來第二位平民出身並且統一全國的君主。朱元璋出身貧寒,也沒有很高的文化,就是這樣一個人,後來竟成為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民間關於他的傳說很多,所以他也是一位傳奇皇帝。他在位期間實行了抗擊外侵、革新政治、發展生產、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於社會前進的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強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明朝政權。但是他也有許多措施功過難斷或者遭人誹議,如廷杖大臣、廢丞相、設錦衣衛、大殺功臣、擅殺文人、重開殉葬制度、八股文取士制度、實行君主集權和高壓統治等舉措,所以他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具爭議的皇帝之一。朱元璋在位期間,為了緩和尖銳、複雜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各集團之間的矛盾,實行了抗擊外侵、革新政治、發展生產、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於社會前進的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強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統治。與此相適應,在法律思想上鑒於元末法紀縱弛導致的各種弊端,認為“朕收平中國,非猛不可”。

第三名:唐太宗,李世民(西元599年---西元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漢族,隴西成紀人,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唐朝李淵之後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乃李淵次子。由“玄武門之變”成為太子。即位為帝后,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中國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此舉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630年,擊敗東突厥,被突厥各部尊為“天可汗”。641年嫁文成公主給吐蕃的松贊干布 649年,命太子李治到金液門代理國事。李世民於649年7月駕崩于長安含風殿,享年52歲,葬於今陝西禮泉東北50多裡的山峰上的昭陵。諡號為“文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為人所津律樂道,頌揚備至。學界對他的雄才偉略和他對中國歷史所作出的重大貢獻都給予積極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反隋建唐的鬥爭中起著領導作用,唐太宗玄武門之變的勝利,在客觀上對唐初社會歷史的發展起著積極作用。唐太宗不歧視少數民族,除對突厥的侵擾用兵外,主要是採用懷柔的政治手段處理民族問題,方法妥當,政策開明,有利於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一。

第二名:漢武帝劉徹(西元前156年7月14日---西元前87年3月29日),西漢第七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劉徹十六歲登基,為鞏固皇權,漢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設置刺史。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勢力,並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文化上採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漢武帝時期開疆拓土,擊潰匈奴、東並朝鮮、南誅百越、西愈蔥嶺,征服大宛,奠定了中華疆域版圖,首開絲綢之路、首創年號,興太學。劉徹開拓漢朝最大版圖,在各個領域均有建樹,漢武盛世是中國歷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晚年窮兵黷武,又造成了巫蠱之禍,征和四年(西元前89年),劉徹下罪己詔。後元二年(西元前87年),劉徹崩于五柞宮,享年70歲,諡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葬於茂陵。漢武帝是第一個用“罪己詔”進行自我批評的皇帝。敢於罪己,置自己過失於天下輿論中心,漢武帝無疑是第一人。至此,後代皇帝犯了大錯,也會下“罪己詔”,公開認錯,展示明君姿態。

第一名:秦始皇( 西元前259 --- 西元前210年 ),嬴姓,趙氏,名政。因生於趙都邯鄲,故又稱趙政。13歲即王位,39歲稱皇帝,在位37年。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改革家、戰略家、軍事統帥。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朝的開國皇帝,秦莊襄王之子。秦始皇是很有作為的政治家,軍事家、統帥。秦始皇在位之時,吞併六國,併發兵南征北討,史載“百越之地,盡皆俯首”,“北擴千里”,按戰國地圖看,領土幾乎比戰國七雄控制範圍擴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設置郡縣”,對征服後的土地注重統治和制度建設,不似其它同時代的征服者如馬其頓的亞力山大或羅馬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設;因此使統一的土地統治穩固,這才為中國現在的版圖奠定了基礎。後人認為,“功莫大過秦皇漢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漢武帝之前,歷史上無出其右。

另一面建章立制並採用休養生息之寬鬆政策治理天下,讓士兵復員歸家,豁免其徭役,重農抑商,恢復殘破的社會經濟,穩定封建統治秩序。不僅安撫了人民,也促成了漢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開放漢與匈奴之間的關市,以緩和雙方的關係。高祖十二年,劉邦因討伐英布叛亂,被流矢射中,其後病重不起,西元前195去世,廟號太祖,諡號高皇帝。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的皇帝。他統一中國後,通過消滅異姓王、遷徙六國強族到都城周邊加以控制,徹底結束了從商周到戰國近千年中國奴隸分封制的狀態。他制定休養生息政策,結束了自西元前771年周朝東遷以來到秦朝570多年天下紛亂和統治者橫徵暴斂的歷史。

第八名:宋太祖趙匡胤(927年-976年11月14日),中國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廟號太祖,漢族,涿州(今河北)人。後周殿前檢點,在“陳橋兵變” 中被擁立為帝,宋朝的開國皇帝。在位17年,病死,後人又懷疑為其弟趙匡義所害,終年50歲,葬於永昌陵(今河南省鞏縣西南堤東保)。涿州(治今河北涿縣)人。後周時任殿前都點檢,領寧州歸德軍節度使,掌握兵權。西元960年發動陳橋兵變,即帝位,國號宋。他用各個擊破的戰略對付割據政權,先後攻滅荊南、湖南、後蜀、南漢、南唐諸國。選用將領長期駐防北方要地,加強對契丹的防禦。同時,削奪禁軍將領和藩鎮兵權;陸續派文臣帶京官銜外出,代軍人掌握地方行政;並另遣臣分掌地方財政,加強中央集權。設三司分散宰相的權力。他的政治措施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結束了混戰割據。其重文輕武、偏重防內的方針,對形成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有影響。趙匡胤在位17年,死於976年,時年50歲,廟號太祖。他的死因頗為奇巧,歷史上有“燭影斧聲”的傳說,傳說是其弟趙匡義加害,篡奪帝位。朱元璋的評價:真是天道玄遠,難以祥說。“惟宋太祖皇帝順天應人,統一海宇,祚延三百,天下文明。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元璋以菲德荷天佑人助,君臨天下,繼承中國帝王正統,伏念列聖去世已遠,神靈在天,萬古長存,崇報之禮,多未舉行,故于祭祀有闕。是用肇新廟宇于京師,列序聖像及歷代開基帝王,每歲祀以春、秋仲月,永為常典。今禮奠之初,謹奉牲醴、庶品致祭,伏惟神鑒。尚享!”

第七名: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即北魏孝文帝,後改名元宏。南北朝時期北魏第六位皇帝,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拓跋宏是北魏獻文帝拓跋弘長子,即位時僅5歲,改年號為延興。由於北魏實行子貴母死制度,拓跋宏在被立為太子時,生母即被賜死,由祖母馮太后撫養成人。拓跋宏即位時年紀太小,由祖母馮皇太后執政。太和十四年(490年)親政。親政後,進一步推行改革。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從平城遷都洛陽;後又改鮮卑姓氏為漢姓,藉以改變鮮卑風俗、語言、服飾。此外,鼓勵鮮卑和漢族通婚;評定士族門第,加強鮮卑貴族和漢人士族的聯合統治;參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儀。孝文帝的改革,對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太和二十三年(499年),拓跋宏病逝,享年33歲,諡號孝文皇帝,廟號高祖,葬于長陵。孝文帝一生勤學,喜好讀書,手不釋卷。性又聰慧,精通五經,博涉史傳。善談《莊子》、《老子》,尤其通曉佛教義理。輿車之中,戎馬之上,都不忘講經論道。博學多才,擅長文章,詩賦銘頌,任興而作;至於議定禮儀律令,潤飾辭旨,刊定輕重,也都親自下筆。其他文章,不下百餘篇。愛惜人才,親賢任能,劉芳、李彪諸人以經書見知,崔光、邢巒之徒以文史顯達;對朝廷的賢明之臣,有才能者常與其結為布衣之交。他對元勰、元澄、李沖、李彪、穆亮、王肅、高閭、宋弁等都一一予以重用,他們成為孝文帝漢化的堅定支持者,遷洛之後,孝文帝立即著手改革鮮卑舊俗,全面推行漢化。

第六名:隋文帝楊堅(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漢族,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隋朝開國皇帝,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楊堅鮮卑小字為那羅延(金剛不壞),鮮卑姓氏為普六茹,普六茹鮮卑姓氏是其父楊忠受西魏恭帝所賜的。後楊堅掌權後恢復漢姓“楊”,並讓宇文泰鮮卑化政策中改姓的漢人恢復漢姓。楊堅在位期間,軍事上攻滅陳國,成功地統一了嚴重分裂數百年的中國,擊破突厥,被尊為“聖人可汗”;內政方面,開創先進的選官制度,發展文化經濟,使得中國成為盛世之國。開皇年間,隋朝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余萬戶,是中國農耕文明的輝煌時期。北齊和北周時期上層貴族,曾經一度熱衷於鮮卑化與西胡化。雖然北周武帝親政之後,開始宣導漢化。建德六年(577年),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但是由於北周武帝英年早逝,北周的漢化進程一度擱淺。楊堅之父楊忠因輔助宇文泰有功被賜胡姓普六茹,楊堅上臺後立即恢復了自己的漢姓,立即力行漢化。楊堅對反叛舊臣、豪強大吏、上層貴族,誅夷罪退,毫不手軟。他罷黜了一些沒有才幹的大臣,將一些有真才實幹的人提拔上來,輔佐自己管理國家政務。隋文帝對平民百姓實行寬仁的政策。楊堅在政權基本穩定之後,楊堅便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了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體制、賦稅、土地制度、法律、錢幣、對外關係等方面。楊堅內修制度,外撫四夷,崇尚節儉,勤理政務。求勞日昃,經營四方”,“大崇惠政,法令清簡,躬履節儉,天下悅之”,“乘茲機運,逐遷周鼎”,“職方所載,併入疆理,禹貢所圖,鹹受正朔。

第五名: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後世稱呼為康熙帝。(1654年5月4日)玄燁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是順治帝的第三子,其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時為庶妃。順治帝生前沒有冊立太子,順治十八年(1661年)他臨終時接受湯若望的建議,因玄燁出過天花具有免疫力而選其為繼承人,以遺詔的形式冊立玄燁為皇太子。當年正月初九日(2月8日),玄燁即位於太和殿,時年僅6歲(虛歲8歲),頒詔大赦,並改明年為康熙元年。順治遺詔同時指派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鼇拜四大臣輔政。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臺灣的明鄭政權,顯示了康熙軍事指揮才能。另一方面,康熙少年時就挫敗了政治對手鼇拜,年老時利用“文字獄”打擊漢族異議人士。康熙舉行“多倫會盟”取代戰爭,懷柔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他開創康乾盛世的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偉大的政治家,部分人甚至稱之為“千古一帝”。但是也有學者研究指出,康熙所謂的“盛世聖君”形象系後人建構與美化,其實他本人及其統治時期存在許多瑕疵,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第四名:朱元璋(1328—1398)幼名重八,又名興宗。字國瑞,漢人,濠州鐘離(今安徽省鳳陽縣)人,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也是繼漢高帝劉邦以來第二位平民出身並且統一全國的君主。朱元璋出身貧寒,也沒有很高的文化,就是這樣一個人,後來竟成為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民間關於他的傳說很多,所以他也是一位傳奇皇帝。他在位期間實行了抗擊外侵、革新政治、發展生產、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於社會前進的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強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明朝政權。但是他也有許多措施功過難斷或者遭人誹議,如廷杖大臣、廢丞相、設錦衣衛、大殺功臣、擅殺文人、重開殉葬制度、八股文取士制度、實行君主集權和高壓統治等舉措,所以他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具爭議的皇帝之一。朱元璋在位期間,為了緩和尖銳、複雜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各集團之間的矛盾,實行了抗擊外侵、革新政治、發展生產、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於社會前進的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強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統治。與此相適應,在法律思想上鑒於元末法紀縱弛導致的各種弊端,認為“朕收平中國,非猛不可”。

第三名:唐太宗,李世民(西元599年---西元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漢族,隴西成紀人,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唐朝李淵之後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乃李淵次子。由“玄武門之變”成為太子。即位為帝后,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中國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此舉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630年,擊敗東突厥,被突厥各部尊為“天可汗”。641年嫁文成公主給吐蕃的松贊干布 649年,命太子李治到金液門代理國事。李世民於649年7月駕崩于長安含風殿,享年52歲,葬於今陝西禮泉東北50多裡的山峰上的昭陵。諡號為“文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為人所津律樂道,頌揚備至。學界對他的雄才偉略和他對中國歷史所作出的重大貢獻都給予積極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反隋建唐的鬥爭中起著領導作用,唐太宗玄武門之變的勝利,在客觀上對唐初社會歷史的發展起著積極作用。唐太宗不歧視少數民族,除對突厥的侵擾用兵外,主要是採用懷柔的政治手段處理民族問題,方法妥當,政策開明,有利於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一。

第二名:漢武帝劉徹(西元前156年7月14日---西元前87年3月29日),西漢第七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劉徹十六歲登基,為鞏固皇權,漢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設置刺史。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勢力,並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文化上採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漢武帝時期開疆拓土,擊潰匈奴、東並朝鮮、南誅百越、西愈蔥嶺,征服大宛,奠定了中華疆域版圖,首開絲綢之路、首創年號,興太學。劉徹開拓漢朝最大版圖,在各個領域均有建樹,漢武盛世是中國歷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晚年窮兵黷武,又造成了巫蠱之禍,征和四年(西元前89年),劉徹下罪己詔。後元二年(西元前87年),劉徹崩于五柞宮,享年70歲,諡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葬於茂陵。漢武帝是第一個用“罪己詔”進行自我批評的皇帝。敢於罪己,置自己過失於天下輿論中心,漢武帝無疑是第一人。至此,後代皇帝犯了大錯,也會下“罪己詔”,公開認錯,展示明君姿態。

第一名:秦始皇( 西元前259 --- 西元前210年 ),嬴姓,趙氏,名政。因生於趙都邯鄲,故又稱趙政。13歲即王位,39歲稱皇帝,在位37年。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改革家、戰略家、軍事統帥。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朝的開國皇帝,秦莊襄王之子。秦始皇是很有作為的政治家,軍事家、統帥。秦始皇在位之時,吞併六國,併發兵南征北討,史載“百越之地,盡皆俯首”,“北擴千里”,按戰國地圖看,領土幾乎比戰國七雄控制範圍擴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設置郡縣”,對征服後的土地注重統治和制度建設,不似其它同時代的征服者如馬其頓的亞力山大或羅馬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設;因此使統一的土地統治穩固,這才為中國現在的版圖奠定了基礎。後人認為,“功莫大過秦皇漢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漢武帝之前,歷史上無出其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