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這對夫妻到山裡親手建婚房,不到7萬元就擁有了100㎡的居室、200㎡的院子

原文|玉子 圖|陳茹萍 本文經編輯整理

不坐班, 拉一根網線在家就能工作。 住在遠離喧囂的鄉下, 窗外就是大自然, 每天在蟲鳴鳥叫中醒來。 大把的時間可以自由安排, 做手工藝、飼花弄草、栽種蔬果、看書發呆……這樣的田園生活, 是多少現代人心中的夢, 又有多少人有勇氣去追尋呢?

陳茹萍和黑土這對夫妻, 沒有被上班、買婚房所束縛, 而是選擇了內心所嚮往的生活方式。

因為價值觀相似, 對居住環境有共同的期許, 工作都可以線上上完成, 於是, 2016年陳茹萍和黑土離開廈門, 回到黑土的老家漳州詔安, 在村子裡建了自己的家, 過起了自在的生活。

硬裝、軟裝一共花了不到7萬元, 就擁有了一處居住面積約100平方米, 院子200多平方米的鄉居小屋。

離城市遠一點

從大門進入, 正對的就是客廳。

往上走兩個臺階, 大約半米的高度, 是兩人的工作室和陳茹萍最愛的花房。 往裡往左走是“藏”在房子後面的廚房和洗手間。

工作室的右手邊,有一個小倉庫,用來堆放雜物。這裡有個小樓梯可以爬上閣樓,那是兩人的臥室。

兩人喜歡陽光,就把門窗都安上大面積的玻璃,享受充足日曬。

喜歡綠意盎然的景象,就在窗臺上、臺階上擺滿盆栽。

喜歡手工,就把普通的木工板打上整齊的洞,安裝掛鉤,掛滿各種工具,隨用隨取。

一開始,兩人也想找間老房子進行改造,在村裡尋覓一圈,發現老房子的建築結構限制了採光,而且維修、翻新的費用也特別高。“而且我們都有工作,經費也有限,不想把時間花太多在找房子、裝房子上,所以儘量就地取材。”

兩人能想到的最快落實的居住方式,就是蓋一間鐵皮房,主材就是建築工地上常見的板房材料。

從開荒開始,兩人就親力親為,並請來親戚和村民幫忙。陳茹萍的爸爸懂施工,所以陳爸爸就重點考慮主材的建築構造;黑土爸爸則幫著處理蓋房需要各種申請和手續,黑土二伯又懂泥水工、電工。夫婦兩人也沒有閑著,自學木工的基礎技能、砌磚、刷牆……

“其實,最大的問題是要怎麼讓家裡人明白,我們為什麼放著好好的城市不住,非要回鄉下。回鄉下也不去家裡住,非要辟地開荒在山裡建房子。”每每遇到這樣的問題,陳茹萍和黑土只能選擇笑而不答。

讓日子近一點

建好後的屋子,兩人在佈置上也沒有花太多功夫。陳茹萍是做植物藝術的,家裡裝飾的東西很多,直接從廈門的工作室打包就運到這邊來了。

來到這裡,兩人的生活變得非常規律。早上5點起床,吃過早餐開始工作,爭取在12點以前把當天最重要的工作完成。下午相對自由,可以隨意安排,一般要去倉庫整理庫存,給客人發貨。晚上黑土去打球,陳茹萍就沿著鄉村道路跑步。有時自己做飯,有時回黑土媽媽家吃飯。

陳茹萍熱愛植物。在她的眼裡,每片葉子、每一朵花、每一顆果實都有它們的表情和情緒。她習慣用畫筆記錄它們最初的樣子和變化的過程,因為每一枝都是獨一無二的。

經過陳茹萍細心的乾燥處理、修形整理,與相框、軟木、金屬等材料相互搭配,就成了一件件藝術作品。

陳茹萍的學習經歷很豐富,攝影師、沙畫師、心理諮詢師……都是她在中央美院讀書時的一個個嘗試。“也正是因為這些嘗試,讓我明白了喜歡和熱愛的區別。大四的時候我就明白自己不想考研、不想出國,更不想上班。各種技能我又都會一點,所以想做一間用植物作為元素的工作室。”

黑土與陳茹萍相識沒多久,就想向她求婚。作為理科男,黑土想到的求婚禮物是為陳茹萍的個人工作室品牌做一個App。“我覺得App對我的品牌來講有些大材小用,正好小程式推出了,黑土就為‘一朵’做了一個小程式,求婚也自然成功了。”陳茹萍捂著嘴笑得很甜。

如今,兩人在房子裡生活了快一年了。陳茹萍喜歡坐在灑滿陽光的房子裡做熱愛的事,她的身份也從妻子升級成了待產的准媽媽。

“現在,我最想做的事是重新弄一下這套房子。有了寶寶,我心疼寶寶要在鐵皮房子裡住,畢竟舒適度是要打折的。目前也是在計畫階段,更近的事情是想辦展覽,讓植物與空間合作,與大眾互動,一起探索植物與人之間的友好關係。”

本文編輯整理自《中華手工》10月刊

↙ 點擊“閱讀原文” 訂閱《中華手工》

工作室的右手邊,有一個小倉庫,用來堆放雜物。這裡有個小樓梯可以爬上閣樓,那是兩人的臥室。

兩人喜歡陽光,就把門窗都安上大面積的玻璃,享受充足日曬。

喜歡綠意盎然的景象,就在窗臺上、臺階上擺滿盆栽。

喜歡手工,就把普通的木工板打上整齊的洞,安裝掛鉤,掛滿各種工具,隨用隨取。

一開始,兩人也想找間老房子進行改造,在村裡尋覓一圈,發現老房子的建築結構限制了採光,而且維修、翻新的費用也特別高。“而且我們都有工作,經費也有限,不想把時間花太多在找房子、裝房子上,所以儘量就地取材。”

兩人能想到的最快落實的居住方式,就是蓋一間鐵皮房,主材就是建築工地上常見的板房材料。

從開荒開始,兩人就親力親為,並請來親戚和村民幫忙。陳茹萍的爸爸懂施工,所以陳爸爸就重點考慮主材的建築構造;黑土爸爸則幫著處理蓋房需要各種申請和手續,黑土二伯又懂泥水工、電工。夫婦兩人也沒有閑著,自學木工的基礎技能、砌磚、刷牆……

“其實,最大的問題是要怎麼讓家裡人明白,我們為什麼放著好好的城市不住,非要回鄉下。回鄉下也不去家裡住,非要辟地開荒在山裡建房子。”每每遇到這樣的問題,陳茹萍和黑土只能選擇笑而不答。

讓日子近一點

建好後的屋子,兩人在佈置上也沒有花太多功夫。陳茹萍是做植物藝術的,家裡裝飾的東西很多,直接從廈門的工作室打包就運到這邊來了。

來到這裡,兩人的生活變得非常規律。早上5點起床,吃過早餐開始工作,爭取在12點以前把當天最重要的工作完成。下午相對自由,可以隨意安排,一般要去倉庫整理庫存,給客人發貨。晚上黑土去打球,陳茹萍就沿著鄉村道路跑步。有時自己做飯,有時回黑土媽媽家吃飯。

陳茹萍熱愛植物。在她的眼裡,每片葉子、每一朵花、每一顆果實都有它們的表情和情緒。她習慣用畫筆記錄它們最初的樣子和變化的過程,因為每一枝都是獨一無二的。

經過陳茹萍細心的乾燥處理、修形整理,與相框、軟木、金屬等材料相互搭配,就成了一件件藝術作品。

陳茹萍的學習經歷很豐富,攝影師、沙畫師、心理諮詢師……都是她在中央美院讀書時的一個個嘗試。“也正是因為這些嘗試,讓我明白了喜歡和熱愛的區別。大四的時候我就明白自己不想考研、不想出國,更不想上班。各種技能我又都會一點,所以想做一間用植物作為元素的工作室。”

黑土與陳茹萍相識沒多久,就想向她求婚。作為理科男,黑土想到的求婚禮物是為陳茹萍的個人工作室品牌做一個App。“我覺得App對我的品牌來講有些大材小用,正好小程式推出了,黑土就為‘一朵’做了一個小程式,求婚也自然成功了。”陳茹萍捂著嘴笑得很甜。

如今,兩人在房子裡生活了快一年了。陳茹萍喜歡坐在灑滿陽光的房子裡做熱愛的事,她的身份也從妻子升級成了待產的准媽媽。

“現在,我最想做的事是重新弄一下這套房子。有了寶寶,我心疼寶寶要在鐵皮房子裡住,畢竟舒適度是要打折的。目前也是在計畫階段,更近的事情是想辦展覽,讓植物與空間合作,與大眾互動,一起探索植物與人之間的友好關係。”

本文編輯整理自《中華手工》10月刊

↙ 點擊“閱讀原文” 訂閱《中華手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