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盤點河北那些正在消失的老手藝,你還記得多少?

小時候經常聽到

“磨剪子嘞, 戧菜刀, 修理拉鎖, 配鑰匙”

......

如今

這些老手藝的生存空間被擠壓的越來越小

老手藝漸漸隨歲月遠去

也許只有文字、圖片

和我們的記憶證明它們曾存在過

向還在從事這些活動的普通勞動者致敬

你們才是最偉大的藝術家

今天帶大家

重拾記憶裡的那些手工藝

找尋你兒時的記憶

釘秤

不得不說, 做秤是個精細活兒。 在這“斤斤計較”之間, 做秤人付出了他的青春與汗水:精工細作,

毫釐必究, 只為了手藝人的那份承諾。 年復一年, 青絲變白髮, 不變的是那份公道, 在秤桿子上, 也在人心上。

現在大部分人都開始用電子秤, 已經很少見這種桿秤了, 所以釘秤的手藝人也越來越少。

捏面人

麵粉, 刮子, 竹簍,

梳子, 剪刀是捏面人的基本行當, 靈巧的手捏出了一輛五彩瘋癲的世界, 分分鐘把你帶回到了童年, 有木有?

捏面人現在偶爾還是會看見。 看著一點點面在師傅的手裡鬼斧神工的變化成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物, 不得不驚歎師傅那雙靈巧的手。

吹糖人

融化成100°C高溫的麥芽糖, 經吹糖藝人手口並用, 五顏六色的糖就變成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小動物。

這是一個神奇的藝術, 是一個古老的藝術, 也是一個瀕臨失傳的民間工藝。 為了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 我們應該留住它, 保護它……

銅匠

從水上的銅匠船,

到走街竄巷的銅匠擔, 修銅鎖, 配銅把手, 制銅酒壺等。

錘敲、爐熔、銼平、雕刻、下鑽, 人們見到了銅香爐和銅酒壺上的龍、鳳、壽星和神仙就這樣來到你的眼前。

絞臉

舊時無論城鎮、鄉村, 婦女很少到理髮店理髮, 當時主要靠一些從事絞臉手藝的婦女為她們絞臉。

一根細線、一雙巧手,靠手、口配合,為婦女絞去臉部的汗毛等,使其臉部整潔、容光煥發!

銼刀、磨剪子

在街上,經常聽到:“磨剪子嘞,鏘,菜刀。”聽到這個聲音,家家戶戶紛紛找出鈍刀,鏽剪子,循聲而去……

現在人們用的比較多的還是不銹鋼的菜刀,根本不用再磨,只要用起來不快了就換新的;以前做衣服用的大剪刀也就不怎麼常見了,而是換成了簡易的小剪刀。時代進步了,帶走了一批老手藝人,也帶走了很多老行當。

爆米花

一個老頭挑著擔子,一頭放著一顆葫蘆狀的“炮彈”,另一頭防著火爐和風箱,走街竄巷。左搖幾下,又搖幾下,“砰”地一聲——將米變成白白的爆米花。

小時候特別喜歡看爆爆米花的,看著一茶缸的米進了爐膛,加上點糖......“砰”的一聲,一布袋爆米花就做好了。聽聲音的時候還要堵著耳朵,躲得遠遠的......這應該是很多人的童年,現在偶爾還能看到,只是爆米花已經不是孩子們最愛的零食了。

修鋼筆

那個時候,能有一支鋼筆是一種時尚和身份的象徵,更是一種知識的代表。修鋼筆者對於使用者來說就是“裝備保障”。其價值就體現在:簡單的配件,只有他才能把“整”好鋼筆能像原先一般地流流下水。

現在碳素筆幾乎替代了鋼筆,用鋼筆的人已經沒有特別多的人了,就連現在去超市找鋼筆水都不好找了,修鋼筆的就更沒有生意了。

納鞋

依著一雙巧手剪出的紙樣,蠟線在錐針的引導下,穿梭在鞋面與鞋底間,錐針以額為磨石,鞋身木托支撐定形,在千錘輕敲之後,一雙鞋便可以上腳了。

以前,家家戶戶的女人們一年都不閑著,從納鞋底到糊鞋幫都是自己完成。家裡孩子多,所以做了一雙又一雙。那樣的鞋穿著不捂腳,下地也特別舒服,關鍵是納的結結實實的底子耐穿的很。

剃頭匠

借助推子、刮刀、剪子、梳子等簡單工具,老師傅按照客人的要求,十指運動,左右配合,工具輪番上陣,上下兼顧,協作,半個小時後,由長變短,面目一新,耳鼻舒暢,精湛的手藝向人們訴說著,其實並不是萬事開“頭”難。

雖然說現在在街上還能看到這樣的攤位,純純粹粹的剃頭匠不經不多見了,去這些攤位的,還是老年人多一些。大多數的人還是去理髮店理髮。

精修鐘錶

精修鐘錶的人心細如發,心靜如水。放大鏡、酒精燈、鑷子,還有靈巧的手是他們的兵器,他們讓凝固的時間行走,而他們卻仿佛停留在時光之外,小作坊裡凝固了他們的人生畫卷,見證了時間的遊走。

不知道何時起,手錶成了裝X神器,很多土豪們戴著價格不菲的黃金手錶招搖過市,年輕人卻很少佩戴了,大街上再也不見那些精修鐘錶的人了。

編織工藝

一把把散發著清香而又有彈性的蒲草,在匠人的手中來回穿梭……

就在這樣簡單又有節奏的動作之後,一個個小巧玲瓏,精美絕倫而又實用的蒲包、蒲草籃子等展現在面前。很多電視劇都有一個老爺搖著蒲扇坐著躺椅曬太陽的場景,那大概就是那時候最好的日子吧!

還有這種編織的籃子,媽媽他們就經常拎著他們去趕集買菜。現在都是購物袋,購物車了。

蘆葦席子,還有沒有印象?以前農村炕上經常見這個。現在用涼席的比較多。

老銀匠

火熔是製作華彩金銀工藝品的傳統工藝的一道關鍵工序。借助一個彎管,用嘴吹氣來控制火苗、溫度,“吹”向重點,充滿童趣的動作,卻是在千“吹”百練之後……

原來的人結婚都是打造一套首飾,不像現在去商場什麼花樣什麼款式都有,那會都是有老銀匠給打造,雖說工藝不如現在這麼精緻,但是確實經過人手做出來的最有溫度的紀念。

補鍋

“補鍋噢,補鍋噢……”聽到這樣的吆喝,仿佛回到了從前,誰家的鐵鍋壞了,拿出來補補,拿回家裡都是用大鍋做飯,家家都有一口大鍋。

補鍋匠支起小火爐,拉起風箱,化上鐵水,將鐵鍋的小洞清理,手上托著一塊墊布,布上放些木屑,對著鍋的小洞,從背面把溶化的鐵水倒到小洞上,布棍一頂,片刻時間補好的鍋就能燒菜了!

鐵匠

“半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千錘百煉人”是舊時鐵匠師傅的真實寫照。

一張鐵砧,幾杆鐵錘,幾把夾剪,風箱、火爐是打鐵人的基本家當,將鍛打的鐵塊,燒紅放在鐵砧上,大錘、小錘輪番對打,一件件鍁、耙、鐮、犁、鏟、刀、叉、釘等生產生活所必需的工具、用具便打造出來了!

剪花樣

紙張折疊,剪刀蛇形。時剪頭小試,時剪尾大開,一朵朵精美的花產生了,享受的是眼睛,高興的心田。與剪紙最大區別是:剪花樣一般僅限與花,是為繡花提供榜樣。

剪花樣其實與剪紙是一樣的工藝,只不過剪花樣僅僅局限於與花有關的,而剪紙的內容要豐富一樣。咱們大河北就有剪紙非常厲害的地方,邯鄲的永年剪紙全國聞名。

鋦碗

“鋦盆子,鋦碗,鋦大缸啊!”把人帶回到過去的手工藝歷史時代,把破裂的瓷器擺正,對上碎片,細繩綁定,上弓打眼,截銅造鋦,揚錘敲鋦……整個動作一氣呵成、行雲流水,一個破裂的花瓶、一隻摔爛的瓷碗、一把漏水的茶壺、一枚斷開的鐲子在鋦匠手上很快就修補完整了。

鋦碗,是把瓷器、陶器、器皿等破裂的地方鋦合在一起,這門手藝已有上千年歷史。很多年不見鋦碗的了,現在的人碗壞了扔了直接換新,我們淘汰的不僅僅是碗,而是一門工藝。

鑄勺鑄盆

以前時不時聽到鑄勺鑄盆的吆喝,通妹還真的去仔細去看過怎麼鑄。有一個土鑄的模子,然後把鐵或者鋁化成水,倒進模子裡,就會變成一個勺子或者盆或者鏟子都可以。

現在很少再見過了。

彈棉花

以前穿的棉衣、棉鞋,蓋的棉被,都是用的自家的棉花彈出來的棉絮做的,暖暖的。小時候跟著媽媽去彈棉花,隨著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最後把一堆棉花壓成一條整整齊齊的被褥。

現在很少有這種工藝了,在農村現在可能只能偶爾聽到吆喝聲。現在大家都直接買被子褥子,別說彈棉花的,就是新買棉花也不怎麼會做了。

那些熟悉的叫喊聲漸漸消弱

許多我們熟知的老手藝

正在悄悄遠去 成為絕響……

保護 記錄 發揚還是挽留?

更多時候我們只能眼看一種文化

在慢慢地消逝…

但是我們記憶深處的老手藝卻

歷久彌新 越發美好

河北省旅遊

往期回顧

徵稿啟事

承德旅遊是一個開放的平臺,無論你是承德土著還是外來遊客,都可以把在承德生活、旅行的點滴記憶時刻分享給大家。可以是美景故事、遊記心得、也可以是散文隨筆,我們期待與您一起分享在承德的美好時光!

投稿一經採用,會獲贈大清獵酒兩瓶哦~!~!!

投稿郵箱: cd2051858@163.com

一根細線、一雙巧手,靠手、口配合,為婦女絞去臉部的汗毛等,使其臉部整潔、容光煥發!

銼刀、磨剪子

在街上,經常聽到:“磨剪子嘞,鏘,菜刀。”聽到這個聲音,家家戶戶紛紛找出鈍刀,鏽剪子,循聲而去……

現在人們用的比較多的還是不銹鋼的菜刀,根本不用再磨,只要用起來不快了就換新的;以前做衣服用的大剪刀也就不怎麼常見了,而是換成了簡易的小剪刀。時代進步了,帶走了一批老手藝人,也帶走了很多老行當。

爆米花

一個老頭挑著擔子,一頭放著一顆葫蘆狀的“炮彈”,另一頭防著火爐和風箱,走街竄巷。左搖幾下,又搖幾下,“砰”地一聲——將米變成白白的爆米花。

小時候特別喜歡看爆爆米花的,看著一茶缸的米進了爐膛,加上點糖......“砰”的一聲,一布袋爆米花就做好了。聽聲音的時候還要堵著耳朵,躲得遠遠的......這應該是很多人的童年,現在偶爾還能看到,只是爆米花已經不是孩子們最愛的零食了。

修鋼筆

那個時候,能有一支鋼筆是一種時尚和身份的象徵,更是一種知識的代表。修鋼筆者對於使用者來說就是“裝備保障”。其價值就體現在:簡單的配件,只有他才能把“整”好鋼筆能像原先一般地流流下水。

現在碳素筆幾乎替代了鋼筆,用鋼筆的人已經沒有特別多的人了,就連現在去超市找鋼筆水都不好找了,修鋼筆的就更沒有生意了。

納鞋

依著一雙巧手剪出的紙樣,蠟線在錐針的引導下,穿梭在鞋面與鞋底間,錐針以額為磨石,鞋身木托支撐定形,在千錘輕敲之後,一雙鞋便可以上腳了。

以前,家家戶戶的女人們一年都不閑著,從納鞋底到糊鞋幫都是自己完成。家裡孩子多,所以做了一雙又一雙。那樣的鞋穿著不捂腳,下地也特別舒服,關鍵是納的結結實實的底子耐穿的很。

剃頭匠

借助推子、刮刀、剪子、梳子等簡單工具,老師傅按照客人的要求,十指運動,左右配合,工具輪番上陣,上下兼顧,協作,半個小時後,由長變短,面目一新,耳鼻舒暢,精湛的手藝向人們訴說著,其實並不是萬事開“頭”難。

雖然說現在在街上還能看到這樣的攤位,純純粹粹的剃頭匠不經不多見了,去這些攤位的,還是老年人多一些。大多數的人還是去理髮店理髮。

精修鐘錶

精修鐘錶的人心細如發,心靜如水。放大鏡、酒精燈、鑷子,還有靈巧的手是他們的兵器,他們讓凝固的時間行走,而他們卻仿佛停留在時光之外,小作坊裡凝固了他們的人生畫卷,見證了時間的遊走。

不知道何時起,手錶成了裝X神器,很多土豪們戴著價格不菲的黃金手錶招搖過市,年輕人卻很少佩戴了,大街上再也不見那些精修鐘錶的人了。

編織工藝

一把把散發著清香而又有彈性的蒲草,在匠人的手中來回穿梭……

就在這樣簡單又有節奏的動作之後,一個個小巧玲瓏,精美絕倫而又實用的蒲包、蒲草籃子等展現在面前。很多電視劇都有一個老爺搖著蒲扇坐著躺椅曬太陽的場景,那大概就是那時候最好的日子吧!

還有這種編織的籃子,媽媽他們就經常拎著他們去趕集買菜。現在都是購物袋,購物車了。

蘆葦席子,還有沒有印象?以前農村炕上經常見這個。現在用涼席的比較多。

老銀匠

火熔是製作華彩金銀工藝品的傳統工藝的一道關鍵工序。借助一個彎管,用嘴吹氣來控制火苗、溫度,“吹”向重點,充滿童趣的動作,卻是在千“吹”百練之後……

原來的人結婚都是打造一套首飾,不像現在去商場什麼花樣什麼款式都有,那會都是有老銀匠給打造,雖說工藝不如現在這麼精緻,但是確實經過人手做出來的最有溫度的紀念。

補鍋

“補鍋噢,補鍋噢……”聽到這樣的吆喝,仿佛回到了從前,誰家的鐵鍋壞了,拿出來補補,拿回家裡都是用大鍋做飯,家家都有一口大鍋。

補鍋匠支起小火爐,拉起風箱,化上鐵水,將鐵鍋的小洞清理,手上托著一塊墊布,布上放些木屑,對著鍋的小洞,從背面把溶化的鐵水倒到小洞上,布棍一頂,片刻時間補好的鍋就能燒菜了!

鐵匠

“半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千錘百煉人”是舊時鐵匠師傅的真實寫照。

一張鐵砧,幾杆鐵錘,幾把夾剪,風箱、火爐是打鐵人的基本家當,將鍛打的鐵塊,燒紅放在鐵砧上,大錘、小錘輪番對打,一件件鍁、耙、鐮、犁、鏟、刀、叉、釘等生產生活所必需的工具、用具便打造出來了!

剪花樣

紙張折疊,剪刀蛇形。時剪頭小試,時剪尾大開,一朵朵精美的花產生了,享受的是眼睛,高興的心田。與剪紙最大區別是:剪花樣一般僅限與花,是為繡花提供榜樣。

剪花樣其實與剪紙是一樣的工藝,只不過剪花樣僅僅局限於與花有關的,而剪紙的內容要豐富一樣。咱們大河北就有剪紙非常厲害的地方,邯鄲的永年剪紙全國聞名。

鋦碗

“鋦盆子,鋦碗,鋦大缸啊!”把人帶回到過去的手工藝歷史時代,把破裂的瓷器擺正,對上碎片,細繩綁定,上弓打眼,截銅造鋦,揚錘敲鋦……整個動作一氣呵成、行雲流水,一個破裂的花瓶、一隻摔爛的瓷碗、一把漏水的茶壺、一枚斷開的鐲子在鋦匠手上很快就修補完整了。

鋦碗,是把瓷器、陶器、器皿等破裂的地方鋦合在一起,這門手藝已有上千年歷史。很多年不見鋦碗的了,現在的人碗壞了扔了直接換新,我們淘汰的不僅僅是碗,而是一門工藝。

鑄勺鑄盆

以前時不時聽到鑄勺鑄盆的吆喝,通妹還真的去仔細去看過怎麼鑄。有一個土鑄的模子,然後把鐵或者鋁化成水,倒進模子裡,就會變成一個勺子或者盆或者鏟子都可以。

現在很少再見過了。

彈棉花

以前穿的棉衣、棉鞋,蓋的棉被,都是用的自家的棉花彈出來的棉絮做的,暖暖的。小時候跟著媽媽去彈棉花,隨著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最後把一堆棉花壓成一條整整齊齊的被褥。

現在很少有這種工藝了,在農村現在可能只能偶爾聽到吆喝聲。現在大家都直接買被子褥子,別說彈棉花的,就是新買棉花也不怎麼會做了。

那些熟悉的叫喊聲漸漸消弱

許多我們熟知的老手藝

正在悄悄遠去 成為絕響……

保護 記錄 發揚還是挽留?

更多時候我們只能眼看一種文化

在慢慢地消逝…

但是我們記憶深處的老手藝卻

歷久彌新 越發美好

河北省旅遊

往期回顧

徵稿啟事

承德旅遊是一個開放的平臺,無論你是承德土著還是外來遊客,都可以把在承德生活、旅行的點滴記憶時刻分享給大家。可以是美景故事、遊記心得、也可以是散文隨筆,我們期待與您一起分享在承德的美好時光!

投稿一經採用,會獲贈大清獵酒兩瓶哦~!~!!

投稿郵箱: cd2051858@163.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