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選擇人才是寧可用愚人,也不能用小人?還是應該唯才是舉呢?

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 才德兼亡謂之愚人, 德勝才謂之君子, 才勝德謂之小人。 凡取人之術, 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 與其得小人, 不若得愚人。

智伯被團滅後, 司馬光發了一通關於才與德的評論, 用才與德來評價一個人, 基本觀點如上。 這種看法基本上也是主流意見, 強調德行的重要性。 一個人首先要有德, 就算才能差一點, 至少人畜無害。 而才能是把雙刃劍, 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 智伯就是把才能用來為惡了, 結果身死國滅, 為天下笑。

司馬光是個正人君子, 也確實屬於他所歸納的“德勝才”的類型。 他當過宰相, 民望也很高, 出殯時送葬的隊伍也很長, 但他的政績並不怎麼突出, 算不上傑出的政治家。

他的政敵王安石, 按司馬光的分類術, 屬於“才勝德”的小人無疑。 王安石當然是個爭議很大的人物, 有人評價他是偉大的改革家, 也有人說他斷送了北宋王朝。

但無論如何, 他不是一個小人。

司馬光想必也很糾結, 因為他跟王安石是好朋友。 《宋史》裡說“安石與光素厚, 光援朋友責善之義, 三詒書反覆勸之, 安石不樂”。 司馬光認為他的好朋友王安石用他的才能為惡, 所以反復三次勸善。

按司馬光的意見,

寧可用愚人, 也不能用小人。 曹操肯定不能同意, 曹操的用人觀是“唯才是舉”, 至於品德如何他並不怎麼在意。 他本人的品德就不怎麼樣, 他小的時候就裝中風騙他叔父。

也許因為他的道德值低, 他也就不要求手下的人道德值高了。 比如曹操推薦魏種當孝廉, 兗州發生叛亂, 曹操自信滿滿, 說魏種不會拋棄我的。 結果魏種跑了, 曹操很怒, 說除非你魏種跑到南邊的越國, 北邊的匈奴, 我才放過你。 後來生擒了魏種, 說“唯其才也”, 繼續給他官做。

什麼樣的人才可用

而司馬光, 因為自身道德值高, 於是容不得手下的人道德值低, 但這就帶來一個問題, 大多數人都到不了他那個高度, 所以他能用的人就很有限。 正人君子往往有這個毛病, 道德潔癖, 所以不能團結大多數人, 統一戰線做不好, 做不成大事。

司馬光的分類術的問題在於把人的分類簡單化了, 所謂“人上一百, 種種色色”, 不可能只用才與德兩個指標進行組合, 分成四類就搞定。 聖人和愚人都是極品稀有, 大多數人都是處在君子和小人之間。

司馬光或者說儒家的一個缺點在於過分強調道德, 而廣大的人民群眾卻往往喜歡低級趣味的, 所以儒家的“道德理想國”只存在於四書五經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