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聽話的孩子有奶吃還是愛哭的孩子有奶吃

趙簡子之子, 長曰伯魯, 幼曰無恤。 將置後, 不知所立。 乃書訓戒之辭于二簡, 以授二子曰:“謹識之。 ”三年而問之, 伯魯不能舉其辭, 求其簡, 已失之矣。 問無恤, 誦其辭甚習, 求其簡, 出諸袖中而奏之。 於是簡子以無恤為賢, 立以為後。

今天接著說“賢”, 上文是第二個故事。 晉國的趙簡子, 是建立趙國的先驅, 要選繼承人。 中國一向在立長與立賢間糾結, 立長具有天然的道德優越, 孔融讓梨的故事跟司馬光砸缸一樣為大家千古傳頌, 代表了主流意見。 廢長立幼就多少有點非主流, 阻力比較大。

孔融讓梨

立賢反映了我們的政治理想, 我們希望賢人執政, 你看堯舜禹個個都是賢人乃至聖人。 所以這兩條路線之爭貫穿了王朝傳承的始終, 也有立長的, 也有立賢的。 當然, 只要不立長, 那理由就是立賢, 至於是不是真賢還真不好說。 因為長是個客觀標準, 容易操作, 而賢則標準不一,

操作空間很大。 就好比評標, 低價中標是個客觀標準, 合理低價中標就不好把握。

趙簡子陷入同樣的二選一難題, 他的對策是給長子和幼子做個測試, 編了一套訓誡之辭, 大概都是大道理吧, 刻在竹簡上, 讓兩個兒子各拿一套, 回去好好學習。 學了三年後檢查成果, 長子伯魯不僅一問三不知, 還把寫著大道理的竹簡搞丟了。 而幼子無恤把大道理背得很溜, 問他竹簡在哪裡, 他從袖中拿出來上奏。 於是趙簡子以無恤為賢, 立他繼位。

無恤就是後來的趙襄子, 政治能力不錯, 而且後來他選的繼承人是伯魯的兒子, 傳侄不傳子, 這境界, 跟孔融讓梨一樣, 不容易。 看來趙簡子的測試是有效的, 選出了賢人。 但是可惜歷史不能重演, 假如趙簡子選伯魯, 結果就一定比選無恤差嗎?這個問題無法回答, 因為不可能驗證答案。

按現在的看法, 伯魯沒聽老爹的話, 讓他學的大道理他沒學, 還把書丟了。 無恤很聽老爹的話, 把大道理背得精熟, 還時刻把書放在袖中備查。 於是趙簡子選了個聽話的繼承人,

繼續趙簡子的路線。

今天很多家長也是這個路數, 要求孩子聽話, 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 就是賢。 至於這個話對不對, 誰知道?家長或許認為他傳授給孩子的也是趙簡子一樣的大道理, 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所以孩子必須聽。 好吧,

也許他們是對的。

只是, 我還是很好奇, 假如選了伯魯, 結果會差麼?隋文帝在楊勇和楊廣之間做選擇題時, 選了聽話的楊廣,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到底是聽話的孩子有奶吃還是愛哭的孩子有奶吃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