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龐統之死諸葛亮有很大的責任!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劉備太貪了

首先咱們看一下鳳雛龐統的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龐統小時候為人樸實, 但是表面看上去並不聰明。 時潁川司馬徽為人清雅而擅長識人,

龐統二十歲時前去拜見。 司馬徽坐於桑樹上採桑, 而龐統坐於樹下, 倆人相互交談一直從白天說到黑夜, 司馬徽對龐統大為驚異, 說是南州士子沒有人可以與龐統相比。 有了司馬徽這句話, 龐統漸漸為人所知。

時襄陽龐德公稱龐統為“鳳雛”, 諸葛亮為臥龍, 司馬德操為水鏡。

徐庶曾對劉備說, 臥龍鳳雛, 得一而可安天下!龐統曾與東吳陸績、顧劭等品評人物好壞, 自稱有輔佐帝王的才能。

龐統後來被本郡征為功曹, 喜歡評價人物, 培養別人的名聲, 所以被他評價的人, 都往往超過該人實際的才能。 人們對此感到非常奇怪, 於是去問龐統, 龐統說:“方今天下大亂, 正義之道逐漸衰退, 善人少而惡人多, 我想興起這樣的風俗以達到助長正道的目的,

所以要宣揚好的榜樣, 改善世風, 如果不這樣做, 善人會越來越少。 十個人當中如果可以改善五個人, 就可以將此事完成一半, 進而達到教育世人的目的, 使有志向的人可以自己勉勵自己, 這樣難道不行嗎?”

東吳送喪

老版《三國演義》中的龐統

建安十四年(209年), 孫劉聯盟于赤壁之戰打敗曹操南下的幾十萬大軍, 而後周瑜又擊退駐守在南郡的曹仁, 曹操為了製造孫劉聯軍之間的矛盾, 假天子之名任命周瑜為南郡太守, 次年周瑜準備進攻西川, 卻突然暴病, 死于巴丘。 龐統時為周瑜功曹, 送喪至東吳, 東吳人大多聽說過龐統的名號, 等到龐統準備回去的時候, 一起送龐統到昌門, 其中包括陸績、顧劭、全琮等人, 龐統知道他們的來意, 於是告訴他們說:“陸績可以說是一匹駑馬, 有逸足之力, 顧劭可以說是一隻駑牛能負重遠行。 ”對全琮說:“你好施慕名, 好像汝南樊子昭, 雖然智力不足, 但也是一時佳人。 ”陸績、顧劭對龐統說:“如果天下太平了, 希望和你一起品評四海之內的名士。

”於是東吳陸績、顧劭、全琮等人于龐統深交而還。

事後, 有人曾問龐統:“照您看, 陸績比顧劭好嗎?”龐統說:“駑馬雖然精良, 但乘坐的只是一人罷了。 駑牛一天走三十裡, 所負載的哪裡只是一個人的重量呢?”據說, 顧劭去見龐統, 住在龐統那裡, 兩人談論起來。 顧劭問:“您有善於知人之名, 你說說, 我和您相比, 誰好一些?”龐統說:“講到陶冶世俗, 綜合分析人物, 我比不上您, 但是, 如果論給帝王出謀劃策, 我可就比您強一點了。 ”顧劭認為龐統的話有道理, 和他親近起來。

投奔劉備

劉備佔據荊州, 領荊州牧, 龐統以從事的身份試守耒陽縣令。 在任期間不理縣務, 被免官。 東吳魯肅寫信給劉備, 告訴劉備龐統不是百里之才。

諸葛亮也對劉備說起過龐統。 於是, 劉備召見龐統, 經過一番交流過後, 劉備對龐統大為器重, 任命他為治中從事, 親密程度亞於諸葛亮, 後龐統和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

有一次, 劉備與龐統閒談, 問他:“你曾經擔任周瑜的功曹。 聽說那次我到吳國, 周瑜曾上秘信給孫權, 讓孫權扣留我, 不知是否真有此事?在誰的手下, 當然就該忠於誰, 你不必隱瞞。 ”龐統回答:“確有此事。 ”劉備慨然歎息:“當時我正在危急之中, 有求于孫權, 所以不能不去見他。 去了, 竟差一點落到周瑜手中!”劉備還說:“天下智謀之士, 所見略同。 孔明那時也勸我不要去, 而且一再堅持, 想來也是怕孫權扣留我。 我當時卻認為孫權所要提防的是北面的曹操, 應該希望有我做他的援手, 所以才堅持去見他,一點也沒有疑慮。現在想來,這確實是一步險棋,並非萬全之計。”

獻計征蜀

建安十六年(211年),法正奉益州牧劉璋之命到荊州,迎接劉備入益州共拒張魯。法正私下向劉備獻秘計,請劉備借機謀取益州。劉備猶豫再三,不能決斷。龐統進言,他說:“荊州荒蕪殘敗,人物流失殆盡。而且東有孫權,北有曹操,難以有大的發展。益州戶口百萬,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如果真能奪取此地,以為根基,可成就大業。”劉備仍然擔心:“如今與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寬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詐,我便忠誠。凡事與他相反,才有今天的成就。如今為得益州,失信於天下,能行嗎?”龐統說:“如今正當亂離之際,凡事不能墨守成規,要隨機權變才好。況且吞併弱小,攻擊暗昧,逆取順守,報之以義,正是古人所重視的。只要事定之後,封還他一塊土地,還有誰能說您有負信義呢?不趁現在攻取益州,到時就會被別人占了先機。”劉備認為龐統說得有理,決定留諸葛亮、關羽等鎮守荊州,而自己則帶領龐統,率領數萬兵士進入益州。益州牧劉璋和劉備在涪城相會,龐統勸劉備於宴席中挾持劉璋,但劉備以自己初來蜀中恩信未立為由而拒絕。劉璋隆重地招待劉備及其部下,增撥給劉備不少人馬糧草和軍用物資,連戰略要隘白水關也交給他督理,命他率兵去進擊張魯。劉璋交代完畢,就回了成都,劉備則率部到了葭萌關。

落鳳坡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劉備已經在葭萌關屯駐一年,龐統就戰略問題,向劉備獻上三條密計:“挑選精兵,晝夜兼行直接偷襲成都,可以一舉而定,此為上計計也;楊懷、高沛是蜀中名將,手下有精銳部隊,而且據守關頭,我們可以裝作要回荊州,引他們輕騎來見,可就此將其擒殺,而後進兵成都,此為中計;退還白帝,連引荊州,慢慢進圖益州,此為下計。如果猶豫不前,將會有大難,不能在此地久留。”

劉備認為中計有道理,依計而行。斬楊懷高沛,揮兵直指成都,一路勢如破竹,所經過的地方都順利攻克,很快便打到了涪城。在涪城,劉備大會將士,置酒作樂,志得意滿。他乘著酒興對龐統說:“今天這場宴會應該快了吧。”龐統卻說:“把討伐別國當作快樂,不是仁者之兵。”時劉備已醉,怒道:“武王伐紂,前歌後舞,難道不是仁義之師嗎?你話說的不好,快點出去。”於是龐統起身退出。但是劉備馬上後悔,請他回來。龐統回到原來的位置上坐下,不看劉備,也不道歉,只顧自己吃喝。劉備問道:“剛才我們的討論是誰的過失?”龐統說:“你我兩人共同的過失。”劉備大笑,酒宴上又恢復了歡樂的氣氛。

戰死雒城

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帶兵攻克白帝、江州、江陽。不久,劉備包圍雒城(現今的德陽廣漢一帶)。龐統率眾攻城,被飛箭射中,死去。時年三十六歲。劉備極為痛惜,一說到龐統就流淚。為表彰他的功勳,任命他的父親為議郎,後升任諫議大夫。劉備追賜龐統為關內侯,定其諡號為靖侯。龐統死後,葬於落鳳坡,墓地只有簡單的維護,據說這是劉備為其親選的墓地,可府北看南,是一塊風水寶地,現有墓碑一塊。

下邊來說說鳳雛龐統的死因:

龐統起初是完全忠於劉備的,他先去東吳寄寓就是為了與諸葛亮、徐庶形成三方策應,決勝赤壁,曲線救劉。所以赤壁大戰一結束,龐統就直接來投劉備了。為了不讓劉備為難,他是情願從最底層做起,並不急於出示魯肅和孔明的推薦信。果然,他在耒陽以真才實學征服了劉備,孔明也不得不承認龐統高自己十倍。

諸葛亮先請龐統,後又想廢龐統

諸葛亮能幫劉備拿下荊州,面對“民強地險”的西川卻無計可施。既不知如何勸說假裝仁義的劉備篡奪劉璋,也不敢為西川再打一場赤壁大戰了。於是他就借弔孝周瑜之機去東吳請比自己高一籌的龐統。(這裡孔明還有一層用意就是在劉家宗親面前繼續恪守疏不間親,以掩飾異志,保持愚忠形象。)此後,兩人就一個守荊州,一個攻西川,同時成為了劉備的左膀右臂。

龐統的確是比孔明有才,他意識到劉備在取荊州時必須裝仁義,因為還要圖將來劉璋的好感,但到劉璋這裡就可以徹底撕破臉“逼宮”了。理論上,他只用“逆取順守”四個字就將劉備輕鬆說服。武功上,他只用黃忠、魏延兩位孔明不要的“末將”就實現了西川突圍。

然而就在西川勢在必得、大功告成的時候,事情出現了轉折,孔明向龐統發出了一封死亡恐嚇信。此舉與前面程昱騙徐庶大同小異,程昱是利用徐庶的至孝,先劫持徐母,再招降徐庶。諸葛亮則是利用龐統對劉備的至忠,劉備對龐統的至愛,先動搖劉備之心,再滅掉龐統。兩位陰謀家就像是排球運動員,將球扣到對方兩個人的中間,迫使他們在互讓時出現失誤。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有個廣漢人彭羕向劉備密告說敵方有人要決涪江之水淹魏延、黃忠的前寨。還說:“罡星在西方,太白臨於此地,當有不吉之事,切宜慎之。”這一情報不但救了劉備數萬人性命,還斬了敵方主謀泠苞,化凶為吉。

那麼是誰製造了這命懸一線的險情呢?是劉備。川將泠苞先前本已被魏延活捉,但劉備偏要將他釋放。魏延說:“此人不可放回。若脫身一去,不復來矣。”玄德說:“吾以仁義待人,人不負我。”在你死我活的前沿陣地,在優勢尚未確立的攻堅時刻,竟能這樣不結合實際情況而濫施仁義,真是可笑至極。既然仁義都可以換仁義,還用得著逆取嗎?既然仁義可以換仁義,曹操怎麼沒給過你一寸土地呢?可見劉備已經從儒仁頹墮成了愚仁了,劉家的遺傳病發作了,不再是以前對付曹操時那個明辨真仁假義的玄德了。這次若不是彭羕幫忙,龐統必會功虧一簣。

剛剛化險為夷,諸葛亮卻派馬良送信說:“亮夜算太乙數,今年歲次癸已,罡星在西方,又觀乾象,太白臨於雒城之分;主將帥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謹慎。”同一種星象,諸葛亮提出了第二種解釋。而龐統對諸葛亮的“善意”嗤之以鼻,又進一步提出第三種解釋:“統亦算太乙數,已知罡星在西,應主公合得西川,別不主凶事。統亦占天文,見太白臨於雒城,先斬將泠苞,已應凶兆矣。主公不可疑心,可急進兵。”真正是一象三說。

龐統看透劉備,決意以死讓賢

龍、鳳的意見分歧讓劉備狐疑不定,一方面他十分珍愛龐統這位能力超強的謀臣,另一方面又十分信服料事如神的諸葛亮。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劉備決定退守荊州。第二天他還以自己的夢勸龐統說:“吾夜夢一神人,手執鐵棒擊吾右臂,覺來猶自臂疼。此行莫非不佳?”向來果敢不信邪的龐統哪裡受得了這種患得患失、軟弱無能的言行,只見他回答說:“壯士臨陣,不死帶傷,理之自然也。何故以夢寐之事疑心乎?”又說:“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統獨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心疑則致夢,何凶之有?統肝腦塗地,方稱本心。主公再勿多言,來早准行。”說得多好啊,一勇二忠三唯物,四不跟貪功小人一般見識。不過就在龐統作這番慷慨陳詞之時,他的忠心急轉直下——不想再為劉備賣力。劉備現已愚仁愚義又愚信,全無可取之處了。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三國演義》中屢屢出現的占星術,在羅貫中看來都是惑人的方術或者攻心術。彭羕是先分析了涪江的地理之後,怕劉備不信,才結合星象說話的。龐統則是將星象當成了提升必勝信念的心理暗示。如果占星真能卜知未來,諸葛亮和龐統為什麼就沒能預測到涪江的險情?他倆還不及彭羕了?

一般而言,《三國演義》中的謀士是很少起誓提到“死”或相關字眼的,一旦提到就可能有赴死的動機。比如郭嘉北伐時就對曹操說:“某感丞相大恩,雖死不能報萬一。”這裡的龐統與郭嘉一樣,也是內心意欲反主而表面故作忠義。而且他們都是在個人生死和國家前途之間選擇了後者。儘管郭嘉不知道劉備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但至少可以確定他的新儒家要領先於曹操的新法家。龐統亦然,儘管他也不太清楚諸葛亮今後的具體舉措,但至少可以肯定他的“儒法混”要高於劉備的新儒家,未來發展的空間更大。

由於龐統秉承忠義之德,從未作過篡奪天下的打算,所以他想讓位于孔明。只見龐統像一個自由體操運動員一樣,在前沖慣性太大而不能急停時,臨時來了個絕妙的“回籠”。動作可分解為:一、維護自己男兒和戰士的尊嚴,寧可馬革裹屍也不當逃兵。按說此時的龐統可以選擇引退,以保全性命,但他沒有這樣做。這也是他與劉備性格的最大區別。二、為了不影響諸葛亮而將自己的死因略略推給劉備。為什麼他的馬“久乘,不曾如此”卻突然前失蹄呢?難道他也開始起疑、怕死,情緒影響到馬了?非也!他是看到劉備迷信這些,所以也玩了個自己將自己掀下來的戲法,以促使劉備為關心他而與他換馬。騎上劉備的白馬之後不但死得快,還可以將過失歸於劉備。這樣劉備也就不會遷怒孔明瞭,他夢見神人擊臂即表明潛意識有點懷疑孔明,只有孔明才是他心中的神人啊。三、他選擇死在“落鳳坡”則又是反過來安慰宿命的劉備:我是命裡該死,你也不必過分自責喲。四、龐統為什麼要反復揭露諸葛亮的來信是出自妒忌呢?為什麼在樹木叢雜的小路上行軍,卻將魏延遠遠地安排在前隊呢?自己手無縛雞之力,守在更危險的後隊有什麼作用?貼著魏延走不行嗎?原來,龐統是要用這一顯著的行陣破綻向同行諸葛亮表明:我是心甘情願讓功、讓位與你,並非屈死在你的手中,更不是不識你的險惡居心。

由此可見,孔明的確不是龐統之死的直接責任人,如果真要說其中有什麼關聯,那就是孔明先發射了一枚遠端攻心導彈,但龐統隨即作出了精准攔截。導彈真正的作用在於讓龐統發覺了劉備愚仁愚義之外的怯懦和愚信,進而堅定了他反主的決心——龐統便應著彈聲假摔了。

事實上,像龐統這種能夠指揮千軍萬馬的超級謀士如果不是想自殺,一般人是放不倒他的,哪怕比他高的謀士也難。即便不能取勝,也能自保性命,還何況是個無名川將張任。例如諸葛亮在比他高兩檔的司馬懿面前也總能逃逸。

誰能想到,亂箭穿胸、肝腦塗地的窩囊死相竟然是一代鳳雛精心策劃的自殺方式,世間還有比這更能彰顯大智若愚、捨生取義的行為語言嗎?毫無疑問,龐統是當時唯一有才華打通蜀道的人,但他卻在黎明到來之前毅然將接力棒傳給了才識低一等,志向高一籌的孔明。

所以才堅持去見他,一點也沒有疑慮。現在想來,這確實是一步險棋,並非萬全之計。”

獻計征蜀

建安十六年(211年),法正奉益州牧劉璋之命到荊州,迎接劉備入益州共拒張魯。法正私下向劉備獻秘計,請劉備借機謀取益州。劉備猶豫再三,不能決斷。龐統進言,他說:“荊州荒蕪殘敗,人物流失殆盡。而且東有孫權,北有曹操,難以有大的發展。益州戶口百萬,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如果真能奪取此地,以為根基,可成就大業。”劉備仍然擔心:“如今與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寬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詐,我便忠誠。凡事與他相反,才有今天的成就。如今為得益州,失信於天下,能行嗎?”龐統說:“如今正當亂離之際,凡事不能墨守成規,要隨機權變才好。況且吞併弱小,攻擊暗昧,逆取順守,報之以義,正是古人所重視的。只要事定之後,封還他一塊土地,還有誰能說您有負信義呢?不趁現在攻取益州,到時就會被別人占了先機。”劉備認為龐統說得有理,決定留諸葛亮、關羽等鎮守荊州,而自己則帶領龐統,率領數萬兵士進入益州。益州牧劉璋和劉備在涪城相會,龐統勸劉備於宴席中挾持劉璋,但劉備以自己初來蜀中恩信未立為由而拒絕。劉璋隆重地招待劉備及其部下,增撥給劉備不少人馬糧草和軍用物資,連戰略要隘白水關也交給他督理,命他率兵去進擊張魯。劉璋交代完畢,就回了成都,劉備則率部到了葭萌關。

落鳳坡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劉備已經在葭萌關屯駐一年,龐統就戰略問題,向劉備獻上三條密計:“挑選精兵,晝夜兼行直接偷襲成都,可以一舉而定,此為上計計也;楊懷、高沛是蜀中名將,手下有精銳部隊,而且據守關頭,我們可以裝作要回荊州,引他們輕騎來見,可就此將其擒殺,而後進兵成都,此為中計;退還白帝,連引荊州,慢慢進圖益州,此為下計。如果猶豫不前,將會有大難,不能在此地久留。”

劉備認為中計有道理,依計而行。斬楊懷高沛,揮兵直指成都,一路勢如破竹,所經過的地方都順利攻克,很快便打到了涪城。在涪城,劉備大會將士,置酒作樂,志得意滿。他乘著酒興對龐統說:“今天這場宴會應該快了吧。”龐統卻說:“把討伐別國當作快樂,不是仁者之兵。”時劉備已醉,怒道:“武王伐紂,前歌後舞,難道不是仁義之師嗎?你話說的不好,快點出去。”於是龐統起身退出。但是劉備馬上後悔,請他回來。龐統回到原來的位置上坐下,不看劉備,也不道歉,只顧自己吃喝。劉備問道:“剛才我們的討論是誰的過失?”龐統說:“你我兩人共同的過失。”劉備大笑,酒宴上又恢復了歡樂的氣氛。

戰死雒城

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帶兵攻克白帝、江州、江陽。不久,劉備包圍雒城(現今的德陽廣漢一帶)。龐統率眾攻城,被飛箭射中,死去。時年三十六歲。劉備極為痛惜,一說到龐統就流淚。為表彰他的功勳,任命他的父親為議郎,後升任諫議大夫。劉備追賜龐統為關內侯,定其諡號為靖侯。龐統死後,葬於落鳳坡,墓地只有簡單的維護,據說這是劉備為其親選的墓地,可府北看南,是一塊風水寶地,現有墓碑一塊。

下邊來說說鳳雛龐統的死因:

龐統起初是完全忠於劉備的,他先去東吳寄寓就是為了與諸葛亮、徐庶形成三方策應,決勝赤壁,曲線救劉。所以赤壁大戰一結束,龐統就直接來投劉備了。為了不讓劉備為難,他是情願從最底層做起,並不急於出示魯肅和孔明的推薦信。果然,他在耒陽以真才實學征服了劉備,孔明也不得不承認龐統高自己十倍。

諸葛亮先請龐統,後又想廢龐統

諸葛亮能幫劉備拿下荊州,面對“民強地險”的西川卻無計可施。既不知如何勸說假裝仁義的劉備篡奪劉璋,也不敢為西川再打一場赤壁大戰了。於是他就借弔孝周瑜之機去東吳請比自己高一籌的龐統。(這裡孔明還有一層用意就是在劉家宗親面前繼續恪守疏不間親,以掩飾異志,保持愚忠形象。)此後,兩人就一個守荊州,一個攻西川,同時成為了劉備的左膀右臂。

龐統的確是比孔明有才,他意識到劉備在取荊州時必須裝仁義,因為還要圖將來劉璋的好感,但到劉璋這裡就可以徹底撕破臉“逼宮”了。理論上,他只用“逆取順守”四個字就將劉備輕鬆說服。武功上,他只用黃忠、魏延兩位孔明不要的“末將”就實現了西川突圍。

然而就在西川勢在必得、大功告成的時候,事情出現了轉折,孔明向龐統發出了一封死亡恐嚇信。此舉與前面程昱騙徐庶大同小異,程昱是利用徐庶的至孝,先劫持徐母,再招降徐庶。諸葛亮則是利用龐統對劉備的至忠,劉備對龐統的至愛,先動搖劉備之心,再滅掉龐統。兩位陰謀家就像是排球運動員,將球扣到對方兩個人的中間,迫使他們在互讓時出現失誤。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有個廣漢人彭羕向劉備密告說敵方有人要決涪江之水淹魏延、黃忠的前寨。還說:“罡星在西方,太白臨於此地,當有不吉之事,切宜慎之。”這一情報不但救了劉備數萬人性命,還斬了敵方主謀泠苞,化凶為吉。

那麼是誰製造了這命懸一線的險情呢?是劉備。川將泠苞先前本已被魏延活捉,但劉備偏要將他釋放。魏延說:“此人不可放回。若脫身一去,不復來矣。”玄德說:“吾以仁義待人,人不負我。”在你死我活的前沿陣地,在優勢尚未確立的攻堅時刻,竟能這樣不結合實際情況而濫施仁義,真是可笑至極。既然仁義都可以換仁義,還用得著逆取嗎?既然仁義可以換仁義,曹操怎麼沒給過你一寸土地呢?可見劉備已經從儒仁頹墮成了愚仁了,劉家的遺傳病發作了,不再是以前對付曹操時那個明辨真仁假義的玄德了。這次若不是彭羕幫忙,龐統必會功虧一簣。

剛剛化險為夷,諸葛亮卻派馬良送信說:“亮夜算太乙數,今年歲次癸已,罡星在西方,又觀乾象,太白臨於雒城之分;主將帥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謹慎。”同一種星象,諸葛亮提出了第二種解釋。而龐統對諸葛亮的“善意”嗤之以鼻,又進一步提出第三種解釋:“統亦算太乙數,已知罡星在西,應主公合得西川,別不主凶事。統亦占天文,見太白臨於雒城,先斬將泠苞,已應凶兆矣。主公不可疑心,可急進兵。”真正是一象三說。

龐統看透劉備,決意以死讓賢

龍、鳳的意見分歧讓劉備狐疑不定,一方面他十分珍愛龐統這位能力超強的謀臣,另一方面又十分信服料事如神的諸葛亮。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劉備決定退守荊州。第二天他還以自己的夢勸龐統說:“吾夜夢一神人,手執鐵棒擊吾右臂,覺來猶自臂疼。此行莫非不佳?”向來果敢不信邪的龐統哪裡受得了這種患得患失、軟弱無能的言行,只見他回答說:“壯士臨陣,不死帶傷,理之自然也。何故以夢寐之事疑心乎?”又說:“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統獨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心疑則致夢,何凶之有?統肝腦塗地,方稱本心。主公再勿多言,來早准行。”說得多好啊,一勇二忠三唯物,四不跟貪功小人一般見識。不過就在龐統作這番慷慨陳詞之時,他的忠心急轉直下——不想再為劉備賣力。劉備現已愚仁愚義又愚信,全無可取之處了。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三國演義》中屢屢出現的占星術,在羅貫中看來都是惑人的方術或者攻心術。彭羕是先分析了涪江的地理之後,怕劉備不信,才結合星象說話的。龐統則是將星象當成了提升必勝信念的心理暗示。如果占星真能卜知未來,諸葛亮和龐統為什麼就沒能預測到涪江的險情?他倆還不及彭羕了?

一般而言,《三國演義》中的謀士是很少起誓提到“死”或相關字眼的,一旦提到就可能有赴死的動機。比如郭嘉北伐時就對曹操說:“某感丞相大恩,雖死不能報萬一。”這裡的龐統與郭嘉一樣,也是內心意欲反主而表面故作忠義。而且他們都是在個人生死和國家前途之間選擇了後者。儘管郭嘉不知道劉備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但至少可以確定他的新儒家要領先於曹操的新法家。龐統亦然,儘管他也不太清楚諸葛亮今後的具體舉措,但至少可以肯定他的“儒法混”要高於劉備的新儒家,未來發展的空間更大。

由於龐統秉承忠義之德,從未作過篡奪天下的打算,所以他想讓位于孔明。只見龐統像一個自由體操運動員一樣,在前沖慣性太大而不能急停時,臨時來了個絕妙的“回籠”。動作可分解為:一、維護自己男兒和戰士的尊嚴,寧可馬革裹屍也不當逃兵。按說此時的龐統可以選擇引退,以保全性命,但他沒有這樣做。這也是他與劉備性格的最大區別。二、為了不影響諸葛亮而將自己的死因略略推給劉備。為什麼他的馬“久乘,不曾如此”卻突然前失蹄呢?難道他也開始起疑、怕死,情緒影響到馬了?非也!他是看到劉備迷信這些,所以也玩了個自己將自己掀下來的戲法,以促使劉備為關心他而與他換馬。騎上劉備的白馬之後不但死得快,還可以將過失歸於劉備。這樣劉備也就不會遷怒孔明瞭,他夢見神人擊臂即表明潛意識有點懷疑孔明,只有孔明才是他心中的神人啊。三、他選擇死在“落鳳坡”則又是反過來安慰宿命的劉備:我是命裡該死,你也不必過分自責喲。四、龐統為什麼要反復揭露諸葛亮的來信是出自妒忌呢?為什麼在樹木叢雜的小路上行軍,卻將魏延遠遠地安排在前隊呢?自己手無縛雞之力,守在更危險的後隊有什麼作用?貼著魏延走不行嗎?原來,龐統是要用這一顯著的行陣破綻向同行諸葛亮表明:我是心甘情願讓功、讓位與你,並非屈死在你的手中,更不是不識你的險惡居心。

由此可見,孔明的確不是龐統之死的直接責任人,如果真要說其中有什麼關聯,那就是孔明先發射了一枚遠端攻心導彈,但龐統隨即作出了精准攔截。導彈真正的作用在於讓龐統發覺了劉備愚仁愚義之外的怯懦和愚信,進而堅定了他反主的決心——龐統便應著彈聲假摔了。

事實上,像龐統這種能夠指揮千軍萬馬的超級謀士如果不是想自殺,一般人是放不倒他的,哪怕比他高的謀士也難。即便不能取勝,也能自保性命,還何況是個無名川將張任。例如諸葛亮在比他高兩檔的司馬懿面前也總能逃逸。

誰能想到,亂箭穿胸、肝腦塗地的窩囊死相竟然是一代鳳雛精心策劃的自殺方式,世間還有比這更能彰顯大智若愚、捨生取義的行為語言嗎?毫無疑問,龐統是當時唯一有才華打通蜀道的人,但他卻在黎明到來之前毅然將接力棒傳給了才識低一等,志向高一籌的孔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