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你一定不知道泉州西街地名來歷

西街:泉州市區中山路分為中山北路, 中山中路和中山南路, 介於北路與中路交界處, 建有一座西式的鐘樓, 四面皆置標準鐘。

鐘樓東西向, 開闢東西兩街, 從鐘樓西向起, 直通至西門城腳止, 即稱為西街。 鐘樓這一地處四條街的路口, 俗稱“頂十字路口”。

西門吊橋:泉州古城開鑿一條繞城一周的護城河, 七城門頭有護城門的吊橋。 西門吊橋就是原西城門的護城門吊橋。

塔仔尾:此地原建一座小塔, 處於西門吊橋西向, 作為象徵吉祥的護城塔。 塔仔尾地處小塔地段之末, 故名。 後該小塔於清末被移建于溜石, 以鎮風水。

胡內巷:該巷原來聚居者多系胡姓, 故稱該巷為胡內巷。

胡尾巷:此乃標準名稱, 別名湖李巷。 相傳明朝天啟年間, 安溪湖頭李姓家族發生強弱爭鬥, 弱者站不住腳, 發憤遷來泉州西門城腳, 蓋起大廈居住, 大廈旁邊留一小巷, 故稱湖李巷, 以後訛音為胡尾巷,

現標準化處理從後者。

洋樓巷:此乃標準名稱, 別名八角樓巷。 有一富僑在該巷內, 營建一座仿西式的八角樓, 故曾稱此巷為八角樓巷, 賴因泉人習慣稱西式樓房為洋樓, 也曾稱洋樓巷, 現從此名。

護厝池:此乃標準名稱, 別名何厝池。 名因人呼, 原來該處有一座何姓道台的大厝, 厝前有一池塘, 故稱何厝池, 後諧音為護厝池, 現從此名。

庫房巷:該巷原有二個居官者建造的大庫房, 分類儲藏金銀, 珍寶, 古玩和書籍。 後來那官人犯事被抄家, 庫房也焚毀了, 但是固有的庫房巷地名, 卻仍然流傳下來。

西門九史巷:此乃標準名稱, 別名狗屎巷。 陳氏家族祖居於此巷, 歷代有九個人做官, 俗稱九仕巷, 後訛音為狗屎巷, 更後雅化為九史巷,

因泉城有數條九史巷, 經標準化處理為西門九史巷, 以示區別。

西門李:西門城口原有李姓家族聚居地, 據傳系明萬曆年間李廷機相國之後裔所居, 因李相國愛鄉愛民的故事, 在民間廣為流傳, 故對其後裔亦有敬慕之意, 遂以李姓命名其住地。

無尾巷:顧名思義, 乃有入無出之巷, 僅有巷內各居民戶的共同通道。 , 此類巷泉城頗多, 只是西街這條無尾巷較長, 居民戶較多, 因而出了名。 幸好地名普查後, 該巷口豎有地名牌, 不然不知多少路人要走回頭路,

奉聖巷;該巷對面有一座奉聖宮, 供祀田都元帥, 且該處為清初翰林富鴻基恃以對付仇家施琅之奉聖鋪境, 故得名。

狀元井:在妙因宮巷內有一口井, 相傳宋代曾從龍之母, 臨產浣衣該井邊, 急產之下娩出於井盤。 後來, 慶元年間, 曾從龍得中狀元, 建府第巷內, 井在巷內粉牆下, 後人為紀念曾從龍, 刻石曰“狀元井”, 豎于井旁壁上, 故名。

曾井巷:此乃標準名稱, 舊曾被諧音, 為深井巷。 紀念曾從龍的“狀元井”, 就在此巷內, 巷亦因人而得名,

其後因巷口東畔建起妙因宮, 亦稱妙因宮巷。

小督池:在曾並巷內。 該處小池三數口, 乃原始羅城的壕溝之殘存。 因池主屢經易人, 池亦隨而易名, 難於細考, 猜測最後曾有綽號小督之小吏擁有之。

孝感巷:明朝的時候, 此巷住一窮秀才朱鑒, 和母親、妻子過著貧困生活。 朱鑒夫婦事母至孝, 忍饑縮食, 讓母親吃飽穿暖, 事感一俠客, 夜投金錠襄助, 被失金者誣告為盜, 朱以天賜辯, 知府審慎後, 判給朱家, 俠客知情乘夜再投金錠, 知府認定朱鑒孝感天帝, 申奏朝廷, 敕立“孝感動天”的碑坊。 後朱鑒中舉成名, 宮拜禦史。 從此, 人們就為此巷起名孝感巷。

五夫人巷:此乃標準名稱, 別名虎負人巷。 古時關於虎負人的故事, 傳說紛紛。 後改稱虎夫人。 巷內曾建有一座虎夫人的宮,故名為虎夫人巷,後諧音為五夫人巷,今從此名。

文魁巷:此乃標準名稱,曾用名十八文魁。該巷乃明萬曆太僕寺少卿楊廷相、廣東提學副使擢湖廣參政陳鳴華兩家名族所居,子孫繁衍,先後十八入仕,如崇禎吏部文選郎中楊賢錫、揚州知府陳炳奎等等,敏名為十八文魁,今更名為文魁巷。

井腳巷;該巷中有一日井,雖不負名氣,但井盤鑿有四個井孔,屬公用井,水豐泉甘,附近居民愛而護之,故因井得巷名。

台魁巷:此乃標準名稱。民國時期,因巷內有賣疔膏蓉以白塔為商標,故亦名白塔巷。另名奇仕巷,東塔邊巷。明朝天啟狀元、泉州人莊際昌,為該巷奇仕宮邊一小廟題匾日: 《雁塔鐘靈》,意冀泉州出更多的宰相(台)和狀元(魁),遂稱台魁巷,實為白塔巷、奇仕巷、東塔邊巷之統稱。

阪頭頂:古時賣糕點者,常築磚面平臺,以供買者作踏阪。故城外有張阪、橫阪,皆行人買點心之處。台魁巷頂,地勢較高,亦有人築阪賣食品,故名。

裴巷:傳說裴仙公游方道人,時常在此地賣藥行醫濟民,後追斬蛇精入清源山洞,坐化於洞口鎮禳之,蛇精遂滅。後人感其恩德,奉祀之,並命名此地為裴巷。

彩華鋪:清代泉郡三十六鋪境之一,在裴巷北段,現保留舊名稱。

平水廟:在裴巷西向,有一條處在小山脊的巷,是泉州城內制高點之一。巷中原有一座規模不大的平水廟,供奉禹王神像。 “平水”取意夏朝開國皇帝禹辟山治水之典故,巷亦以廟得名,惜廟已拆毀。

爐下埕:此乃標準名稱,原名路下埕。蓋因此埕甚小,埋面又低於路面,故被呼為路下。

破鼓巷:此乃標準名稱,別名破石巷。

陳厝巷:明朝著有《四堂淺說》之理學家陳紫峰先生宅在此巷邊,故名。

土窟:該處原系子城壕,子城廢後,地仍低窪,凹形似窟。其附近聚居人家,成一居民點,故以此命名。

打鐵巷:相傳,宋代一個姓張的鐵匠,在此巷中開設過打鐵鋪,由於手巧藝高,打制的鋤頭、菜刀鑿子、斧頭都耐用好使,因而連南門廠口街造船業所需的鐵釘,船錨等鐵件,統由他一手承制。造船業主為了方便,想方設法請張鐵匠搬家到聚寶街東側一小巷內,就在那裡世代相傳下去。人雖離開此地,但固有巷名卻流傳著。

新街:本是條小巷,至光緒中葉,福建提督孫開華,常駐泉州提督分署,為了享樂,從京中購來一套駟馬高車,新辟一條馬車路,路經此地,故而擴路面,削轉角,挖坡階,鋪沙石,儼然成為一段街道,故名。

公亭頂:在新街北段,原有一座公亭,供人歇玩,故以亭得名,亭雖廢,名尚存。

清軍驛:新街西向之一巷,清朝軍隊曾於此設驛站,好似現代的兵站,專供軍餉衣物,遂以驛為巷名流傳至今。

船肚:此巷兩端高,中段低凹,形似船底,泉人習稱船艙為船肚。

鞋巷:新街西向之一巷,清光緒年間,福建提督分署設於此,駐有衛士輪值守衛,十分威嚴,庶民難得進衙門,故曾名曰衛巷,後訛音為鞋巷,今從之。

甘棠巷:明朝萬曆相國李廷機,告老返梓時,蒙神宗皇帝賜他策馬“三鞭為界”建相府,即在此巷與五塔巷之間,營建一座規模不大的府第,同朝天啟大學土張瑞圖,因出於對李相國愛民的崇敬,取周朝召公奭于甘壤樹下審案的愛民典故之義,命名此巷為甘棠巷,曾諧稱甘刀巷,今乃稱甘棠巷。

西隔崎:此巷原名卜卦巷,巷內原居住一家卜卦先生(正式龜卜),祖名叫劉世先,掛著“西隔崎劉世先1、易處”的招牌,牌號“西隔崎”是出於周文王善蔔,住西歧的典故,世代專業直至民初。病家或事主無能為力者,多用四十文錢就蔔,取到卦詞,據稱依照其辦法,病或事就順利。故人們習慣稱該處為西隔崎。

五塔巷:清朝時,此巷有五個地穴,俗傳為五口井,小孩見井中物便喪命,故在井穴上各建一座八尺高的石塔,以鎮邪避禍。後人遂稱此巷為五塔巷。泉州原麻袋廠在此建廠時,拆塔後並不見井,只是地穴而已,純屬訛傳。

甲第巷:唐貞元年問國子監四門助教歐陽詹故居在此巷內,門前原有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手題對聯:“事業經邦,閩海賢才開氣運,文章華國,溫陵甲第破天荒”。對歐陽詹開福建登甲第先河,極備讚揚,後人遂取“甲第”為此巷命名。歐陽詹故居今尚存。

三朝口:從西街入甲第巷到三分之二的東畔,南宋時建有一座“三朝元老”木質牌坊,以表彰歷任孝宗,光宗、甯宗三帝丞相的泉州人留正,其居住之境被名為三朝鋪,此適當其巷口。故簡稱為三朝口,今坊廢名存。

三朝巷:從紫雲屏後斜向象峰攬勝一段路名上邦(仍書,象峰),象峰中段有巷南進梨園劇院,此段名三朝巷,亦因南宋樹“三朝元老”坊表彰留正曆官主朝而得名。今簡稱三朗巷。

塔仔頂:地處甲第巷南端東向一段,舊時甲第巷南端建有一座小石塔,因東轉後地勢較高,故名塔仔頂。今塔毀名存。

傅府山:宋朝時,乃京官泉州人傅伯成、傅伯壽兄弟之封地,並因建有府第在此,故名。今府第雖毀地名仍存。

宮後巷:此巷位於甲第巷中段西向,巷道彎曲,內有王爺宮,主要二段還在此宮之後故稱宮後巷。雅稱寫作恭厚巷,標準化處理時,認為宮後巷更妥切,故定為標準名稱。

舍人巷:此乃標準名稱,別名秦衙埕。據府志載,南宋起居舍人留正剛,乃丞相留正之孫,重視家鄉建設,曾在泉州北門外,築建一個水利工程,名曰“留公陂”,即俗傳陳三修建的“陳三壩”,但無可據。留正剛死後,人們為了紀念他,在此巷內建造舍人宮,故名舍人巷。

劉府巷:此巷在甲第東向,巷內原有留正丞相之故宅,故曾用名為留府巷,諧音為劉府巷。標準化處理時, 考慮到:一泉州城內述有五代清源軍節度使留從效,乃留正之六世祖,亦有府第在花巷附近,今屬市政府範圍,曾稱為留府埋,有重名之嫌,二留正故宅已早廢,連十多年前尚存一小庵,亦已改易,仍稱留府巷似無意義,故從習稱為劉府巷。

朱心苔:相傳,清乾隆年問,朱心苔在此地當保正(地保),一夜巡更時,有意解救被清兵追捕的大盜蔡牽,蔡牽記住他姓名圖報。後來朱心苔改當某貨船雜役,一次出航被蔡牽轄下賊船擄獲,蒙蔡牽贈銀釋放,並許其今後船掛“朱心苔”旗號,可通行無阻,朱回家後在此建一座住房,人們聞其名,稱他屋前路為“朱心苔”。今其故宅雖廢,地名還沿用著。

象峰巷:此巷有一小丘陵,形似象狀,放名象峰巷,別名上邦巷,乃諧音所致。

粉牆後:位於開元寺對面“紫雲屏”照牆後面,群眾習稱為粉牆後。

四井空:在象峰巷東段,有一口井,井盤鑿有四個井孔,常年不涸,深為民愛,遂稱此地為四井空。

鐵爐廟:鐵爐廟是古廟之一,解放後被麵粉廠圍入,但廟內有一尊呂純陽,信者頗多,乃另建廟於象峰巷西段,其偶像乃從龍頭山遷移於此,因此廟名仍舊。

打石巷:據傳,此巷原有一家打石鋪,專門打制墓碑,石桌椅、石欄杆之類石器,頗有名氣,後因鋪主死後失傳,雇工散夥。店鋪雖廢,巷名仍存。曾諧音為拍石巷。此巷極短,即粉牆後一小段。

菩薩巷:本稱為土殺鑽,土殺巷,因巷下水道甚大,集西街及象峰之水流往水浴池,宛如一種善鑽的俗稱土殺的魚,故以魚名之。後來雅化為菩薩巷,實無菩薩廟。

汪衙巷:清朝時,此巷有汪翰林故居,並築有汪氏祠堂,曾稱為汪衙埋,今改為汪衙巷。

大船亭,小船亭:均在舊館驛與井亭巷之橫巷,中間為明莊應禎侍郎第,該巷東西二端原建有船亭兩座,大者呼大船亭,小者呼小船亭,沿用至今。

金釵巷:此巷頭寬尾狹,形似一支金釵,遂稱金釵巷。

井亭巷:花巷北向之一巷,巷內原有一座城心塔,一口玉泉井,故稱井亭巷。

侍郎第:系明代邢部侍郎莊應禎府第所在地,附近地段遂以此為名。地處井亭巷兩側。後朱姓購二大廈居之,遂產生“船亭朱”之地名。

古榕巷:井亭巷西向之一巷,古時此巷有一株千年古榕,旁有一座古榕宮,故名。今樹倒宮塌,地名尚存。

錦芳留:亦名世錦勞留,在古榕巷東端北向一大宅院,乃明代泉州大富翁李五(正名俊育)。於此建造,且大門楣額題曰: “世錦芳留”。意即代代富貴,世世流芳,故名。大宅周圍也常有人以“錦芳留”呼之。

水陸池:在古榕巷北向處,此處原是開元寺水.陸道場之水池,建有水陸堂,故稱水陸池。後改建為民宅,地名尚存。

火燒衙:在古榕巷南向處,此處在宋代曾設一衙門,後遭火焚毀,故名。

八間巷:在井亭巷南端東向處。此巷內原有八幢小民房,跨壕溝而建,結構大致相同,頗具特色,故名。今房屋雖有改易,但地名不泯。

會通巷:老早稱為陳厝巷,後因此巷南北走向,與東西走向的通政巷會合,故名為會通巷。

仕曹:在會通巷南段,古時此地設有市曹(即郡縣之低級職工,聚居地區),且有市曹宮遺址,故簡稱為市曹,現改名為仕曹。

帽巷:清朝時,此巷內開設一問磨房,乃碾磨麵粉作坊,曾稱為磨巷,後諧稱帽巷。

西街陳厝巷,此巷乃陳姓家族聚居地,因與會通巷別稱陳厝巷重名,故稱西街陳厝巷。

許錦鵬 搜集整理

陳允敦教授 校正

巷內曾建有一座虎夫人的宮,故名為虎夫人巷,後諧音為五夫人巷,今從此名。

文魁巷:此乃標準名稱,曾用名十八文魁。該巷乃明萬曆太僕寺少卿楊廷相、廣東提學副使擢湖廣參政陳鳴華兩家名族所居,子孫繁衍,先後十八入仕,如崇禎吏部文選郎中楊賢錫、揚州知府陳炳奎等等,敏名為十八文魁,今更名為文魁巷。

井腳巷;該巷中有一日井,雖不負名氣,但井盤鑿有四個井孔,屬公用井,水豐泉甘,附近居民愛而護之,故因井得巷名。

台魁巷:此乃標準名稱。民國時期,因巷內有賣疔膏蓉以白塔為商標,故亦名白塔巷。另名奇仕巷,東塔邊巷。明朝天啟狀元、泉州人莊際昌,為該巷奇仕宮邊一小廟題匾日: 《雁塔鐘靈》,意冀泉州出更多的宰相(台)和狀元(魁),遂稱台魁巷,實為白塔巷、奇仕巷、東塔邊巷之統稱。

阪頭頂:古時賣糕點者,常築磚面平臺,以供買者作踏阪。故城外有張阪、橫阪,皆行人買點心之處。台魁巷頂,地勢較高,亦有人築阪賣食品,故名。

裴巷:傳說裴仙公游方道人,時常在此地賣藥行醫濟民,後追斬蛇精入清源山洞,坐化於洞口鎮禳之,蛇精遂滅。後人感其恩德,奉祀之,並命名此地為裴巷。

彩華鋪:清代泉郡三十六鋪境之一,在裴巷北段,現保留舊名稱。

平水廟:在裴巷西向,有一條處在小山脊的巷,是泉州城內制高點之一。巷中原有一座規模不大的平水廟,供奉禹王神像。 “平水”取意夏朝開國皇帝禹辟山治水之典故,巷亦以廟得名,惜廟已拆毀。

爐下埕:此乃標準名稱,原名路下埕。蓋因此埕甚小,埋面又低於路面,故被呼為路下。

破鼓巷:此乃標準名稱,別名破石巷。

陳厝巷:明朝著有《四堂淺說》之理學家陳紫峰先生宅在此巷邊,故名。

土窟:該處原系子城壕,子城廢後,地仍低窪,凹形似窟。其附近聚居人家,成一居民點,故以此命名。

打鐵巷:相傳,宋代一個姓張的鐵匠,在此巷中開設過打鐵鋪,由於手巧藝高,打制的鋤頭、菜刀鑿子、斧頭都耐用好使,因而連南門廠口街造船業所需的鐵釘,船錨等鐵件,統由他一手承制。造船業主為了方便,想方設法請張鐵匠搬家到聚寶街東側一小巷內,就在那裡世代相傳下去。人雖離開此地,但固有巷名卻流傳著。

新街:本是條小巷,至光緒中葉,福建提督孫開華,常駐泉州提督分署,為了享樂,從京中購來一套駟馬高車,新辟一條馬車路,路經此地,故而擴路面,削轉角,挖坡階,鋪沙石,儼然成為一段街道,故名。

公亭頂:在新街北段,原有一座公亭,供人歇玩,故以亭得名,亭雖廢,名尚存。

清軍驛:新街西向之一巷,清朝軍隊曾於此設驛站,好似現代的兵站,專供軍餉衣物,遂以驛為巷名流傳至今。

船肚:此巷兩端高,中段低凹,形似船底,泉人習稱船艙為船肚。

鞋巷:新街西向之一巷,清光緒年間,福建提督分署設於此,駐有衛士輪值守衛,十分威嚴,庶民難得進衙門,故曾名曰衛巷,後訛音為鞋巷,今從之。

甘棠巷:明朝萬曆相國李廷機,告老返梓時,蒙神宗皇帝賜他策馬“三鞭為界”建相府,即在此巷與五塔巷之間,營建一座規模不大的府第,同朝天啟大學土張瑞圖,因出於對李相國愛民的崇敬,取周朝召公奭于甘壤樹下審案的愛民典故之義,命名此巷為甘棠巷,曾諧稱甘刀巷,今乃稱甘棠巷。

西隔崎:此巷原名卜卦巷,巷內原居住一家卜卦先生(正式龜卜),祖名叫劉世先,掛著“西隔崎劉世先1、易處”的招牌,牌號“西隔崎”是出於周文王善蔔,住西歧的典故,世代專業直至民初。病家或事主無能為力者,多用四十文錢就蔔,取到卦詞,據稱依照其辦法,病或事就順利。故人們習慣稱該處為西隔崎。

五塔巷:清朝時,此巷有五個地穴,俗傳為五口井,小孩見井中物便喪命,故在井穴上各建一座八尺高的石塔,以鎮邪避禍。後人遂稱此巷為五塔巷。泉州原麻袋廠在此建廠時,拆塔後並不見井,只是地穴而已,純屬訛傳。

甲第巷:唐貞元年問國子監四門助教歐陽詹故居在此巷內,門前原有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手題對聯:“事業經邦,閩海賢才開氣運,文章華國,溫陵甲第破天荒”。對歐陽詹開福建登甲第先河,極備讚揚,後人遂取“甲第”為此巷命名。歐陽詹故居今尚存。

三朝口:從西街入甲第巷到三分之二的東畔,南宋時建有一座“三朝元老”木質牌坊,以表彰歷任孝宗,光宗、甯宗三帝丞相的泉州人留正,其居住之境被名為三朝鋪,此適當其巷口。故簡稱為三朝口,今坊廢名存。

三朝巷:從紫雲屏後斜向象峰攬勝一段路名上邦(仍書,象峰),象峰中段有巷南進梨園劇院,此段名三朝巷,亦因南宋樹“三朝元老”坊表彰留正曆官主朝而得名。今簡稱三朗巷。

塔仔頂:地處甲第巷南端東向一段,舊時甲第巷南端建有一座小石塔,因東轉後地勢較高,故名塔仔頂。今塔毀名存。

傅府山:宋朝時,乃京官泉州人傅伯成、傅伯壽兄弟之封地,並因建有府第在此,故名。今府第雖毀地名仍存。

宮後巷:此巷位於甲第巷中段西向,巷道彎曲,內有王爺宮,主要二段還在此宮之後故稱宮後巷。雅稱寫作恭厚巷,標準化處理時,認為宮後巷更妥切,故定為標準名稱。

舍人巷:此乃標準名稱,別名秦衙埕。據府志載,南宋起居舍人留正剛,乃丞相留正之孫,重視家鄉建設,曾在泉州北門外,築建一個水利工程,名曰“留公陂”,即俗傳陳三修建的“陳三壩”,但無可據。留正剛死後,人們為了紀念他,在此巷內建造舍人宮,故名舍人巷。

劉府巷:此巷在甲第東向,巷內原有留正丞相之故宅,故曾用名為留府巷,諧音為劉府巷。標準化處理時, 考慮到:一泉州城內述有五代清源軍節度使留從效,乃留正之六世祖,亦有府第在花巷附近,今屬市政府範圍,曾稱為留府埋,有重名之嫌,二留正故宅已早廢,連十多年前尚存一小庵,亦已改易,仍稱留府巷似無意義,故從習稱為劉府巷。

朱心苔:相傳,清乾隆年問,朱心苔在此地當保正(地保),一夜巡更時,有意解救被清兵追捕的大盜蔡牽,蔡牽記住他姓名圖報。後來朱心苔改當某貨船雜役,一次出航被蔡牽轄下賊船擄獲,蒙蔡牽贈銀釋放,並許其今後船掛“朱心苔”旗號,可通行無阻,朱回家後在此建一座住房,人們聞其名,稱他屋前路為“朱心苔”。今其故宅雖廢,地名還沿用著。

象峰巷:此巷有一小丘陵,形似象狀,放名象峰巷,別名上邦巷,乃諧音所致。

粉牆後:位於開元寺對面“紫雲屏”照牆後面,群眾習稱為粉牆後。

四井空:在象峰巷東段,有一口井,井盤鑿有四個井孔,常年不涸,深為民愛,遂稱此地為四井空。

鐵爐廟:鐵爐廟是古廟之一,解放後被麵粉廠圍入,但廟內有一尊呂純陽,信者頗多,乃另建廟於象峰巷西段,其偶像乃從龍頭山遷移於此,因此廟名仍舊。

打石巷:據傳,此巷原有一家打石鋪,專門打制墓碑,石桌椅、石欄杆之類石器,頗有名氣,後因鋪主死後失傳,雇工散夥。店鋪雖廢,巷名仍存。曾諧音為拍石巷。此巷極短,即粉牆後一小段。

菩薩巷:本稱為土殺鑽,土殺巷,因巷下水道甚大,集西街及象峰之水流往水浴池,宛如一種善鑽的俗稱土殺的魚,故以魚名之。後來雅化為菩薩巷,實無菩薩廟。

汪衙巷:清朝時,此巷有汪翰林故居,並築有汪氏祠堂,曾稱為汪衙埋,今改為汪衙巷。

大船亭,小船亭:均在舊館驛與井亭巷之橫巷,中間為明莊應禎侍郎第,該巷東西二端原建有船亭兩座,大者呼大船亭,小者呼小船亭,沿用至今。

金釵巷:此巷頭寬尾狹,形似一支金釵,遂稱金釵巷。

井亭巷:花巷北向之一巷,巷內原有一座城心塔,一口玉泉井,故稱井亭巷。

侍郎第:系明代邢部侍郎莊應禎府第所在地,附近地段遂以此為名。地處井亭巷兩側。後朱姓購二大廈居之,遂產生“船亭朱”之地名。

古榕巷:井亭巷西向之一巷,古時此巷有一株千年古榕,旁有一座古榕宮,故名。今樹倒宮塌,地名尚存。

錦芳留:亦名世錦勞留,在古榕巷東端北向一大宅院,乃明代泉州大富翁李五(正名俊育)。於此建造,且大門楣額題曰: “世錦芳留”。意即代代富貴,世世流芳,故名。大宅周圍也常有人以“錦芳留”呼之。

水陸池:在古榕巷北向處,此處原是開元寺水.陸道場之水池,建有水陸堂,故稱水陸池。後改建為民宅,地名尚存。

火燒衙:在古榕巷南向處,此處在宋代曾設一衙門,後遭火焚毀,故名。

八間巷:在井亭巷南端東向處。此巷內原有八幢小民房,跨壕溝而建,結構大致相同,頗具特色,故名。今房屋雖有改易,但地名不泯。

會通巷:老早稱為陳厝巷,後因此巷南北走向,與東西走向的通政巷會合,故名為會通巷。

仕曹:在會通巷南段,古時此地設有市曹(即郡縣之低級職工,聚居地區),且有市曹宮遺址,故簡稱為市曹,現改名為仕曹。

帽巷:清朝時,此巷內開設一問磨房,乃碾磨麵粉作坊,曾稱為磨巷,後諧稱帽巷。

西街陳厝巷,此巷乃陳姓家族聚居地,因與會通巷別稱陳厝巷重名,故稱西街陳厝巷。

許錦鵬 搜集整理

陳允敦教授 校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