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南宋官員為何動不動就撂挑子辭官?不怕丟飯碗?原來和一制度有關

現如今, 工作就是飯碗, 不管你是給政府工作也好, 還是給私人老闆打工也罷, 受丁點兒委屈或是不順就辭職不幹的現象怕是不多見。 然而在南宋時期, 這種現象卻十分普遍。

這就好奇了, 古時的讀書人一個個十年寒窗苦讀, 好不容易才及第熬出頭, 為何動不動就撂挑子辭官?莫不是腦子都有病?

我們先來看南宋都有哪些人鬧過辭官, 看他們到底是不是真的智商較低。 有誰呢?朱熹、葉適、真德秀、魏了翁、陸游、楊萬里、辛棄疾、劉克莊等等, 這前四位是著名的理學家, 後四位是著名的文學家, 他們腦子有病?不存在的!可他們都有過撂挑子辭官不幹的經歷, 而且有的人還不止一次。

比如我們的大儒朱熹, 他就曾鬧過四次辭官。

第一次是在泉州同安縣主薄這個小官任期滿了以後, 便不幹了。 第二次是皇帝宋孝宗接見他, 礙於情面出山任開學博士侍次一職,

相當於副教授吧, 朱熹覺得不順心, 後又撂挑子回家了。 第三次是在福建漳州任職期間, 因提出“經界”(即核實田畝, 隨地納稅)的建議未被採納, 為表抗議再次辭官。 第四次是宰相趙汝愚推薦他去給宋甯宗當老師, 因為甯宗不喜歡理學, 朱熹再次辭官不幹了。

和朱熹一樣, 當時南宋的中高層官員, 不管是被彈劾也好, 還是自己不想幹也罷, 反正到頭來都會向皇帝提出辭官不幹。 為何呢?他們就不怕丟了飯碗沒法過活嗎?其實這跟當時的一項制度有關, 叫“祠祿”。

這項制度說白了, 就是官員回家了, 照樣可以拿到國家給發的工資。 這制度最初是形成于宋真宗時期, 只有那些身居高位的大官才能享受, 《宋祠祿之制》是這樣介紹的:“自真宗置玉清昭應宮使, 以王旦為之, 後旦以病致仕, 乃命以太尉領玉清昭應宮使, 給宰相半俸, 祠祿自此始也。 ”

王安石變法後, 這項制度開始了對中層官員開放, 之前的寥寥數人瞬間變成了近百人。 到了南宋初年, 據今日可考的人數就已達到了近一千五百餘名,

要知道南宋在當時只是個小朝廷, 這個數字還是很恐怖的。

當時官員辭官不幹, 無非三種情況。

一就是遭到對手的彈劾, 為了躲避朝廷的懲罰, 自己主動提出不幹, 比如南宋後期的權臣丁大全、賈似道等, 他們都玩過這種把戲。 二就是幹的不順心,

比如朱熹那樣的, 反正朝廷又不會少我薪水。 三就是年齡比較大了, 到了退休的年齡又不能退休者, 自然要跟皇帝鬧上一鬧。

當然了, 這其中又屬第二種情況最多, 像陸游、楊萬里、辛棄疾這些人物, 都是因為壯志難酬而憤然撂挑子的。

這種現象雖說加重了朝廷的財政負擔, 對吏治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但由於官員們辭職後不用擔心生存問題,這就為培養大思想家、大文學家做了大貢獻。

所以說在這件事情上我們也要一分為二來看,應給予正面的肯定,您覺得呢?

對吏治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但由於官員們辭職後不用擔心生存問題,這就為培養大思想家、大文學家做了大貢獻。

所以說在這件事情上我們也要一分為二來看,應給予正面的肯定,您覺得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