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包拯死後,21口棺材從7個城門出殯,從此盜墓界有一不成文規定

作為北宋名臣, 包拯可謂是家喻戶曉, 他不畏強權, 為百姓辦實事、鳴不平的品性至今為人所稱頌, 因此他也被百姓尊稱為“包青天”, 這是百姓之福。 然而, 在中國封建社會, 等級劃分嚴重的政治環境下, 普通百姓與統治階級的關係一直都是不太融洽的。 因此, 包拯為百姓爭取平等利益的同時, 自然也是得罪了不少權貴的。 這也就導致了在包拯死後, 做了這一樣一件事。

劇照

自古至今, 做一個公正廉潔的好官真的不容易。 包拯在世時, 因為官威享譽全國, 深得民心, 所以也沒人敢太過分, 但是他死後就不同了。

雖說人生不帶來, 死不帶走什麼的, 但是中國人自古就崇尚秋後算帳這一原則, 什麼挫骨揚灰、鞭屍這樣的事在歷史中也是時有發生的。 咱們的青天大老爺可是包拯深知這一點, 所以在去世前他就秘密立好了相關的遺囑。

劇照

包拯早在去世前就為自己備好了21口棺材, 出殯之日, 21口棺材同時從7個城門抬出, 為的就是防止仇家找上自己的屍身。 顯然這一招是效仿了曹操, 但曹操是因為生性太多疑, 而包拯卻是不得已才出此下策的, 也是難為他了。

劇照

不過值得一說的是, 包拯一生為百姓謀福的行為也感動了盜墓賊。 包拯下葬後, 當時的盜墓賊就立下一條不成文的規定, 那就是絕對不盜包拯墓, 足見包拯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 所謂行有行規, 很多年以來, 眾多盜墓賊都自覺遵守著這一規定。 另外, 因為封建社會大多數人還是很迷信的,

民間相傳包拯死後化身為陰間的閻王, 所以這下更加沒誰敢盜這位“包青天”的墓了。

可是, 隨著朝代的更迭, 大家對這些的忌諱就沒那麼強烈了。 在南宋時期, 大批官員的墓葬遭到金軍的破壞, 其中也包括了包拯墓。

劇照

後來等到大家決定對包拯墓進行修復時,

就比較尷尬了。 由於不清楚哪一個才是真正的包拯墓, 所以當政者乾脆就對所有的疑塚進行了修復。

劇照

到了現代社會, 在旅遊業發展繁榮的契機之下, 人們又開始為“包公墓”這個宣傳賣點這件事犯愁了, 到底哪個才是包公墓?“包公之爭”在河南與安徽兩省間“打響”。 好在考古人員經過考證發現了包拯的原葬墓和遷葬墓,並在他的墓誌銘上詳細記述了他的一生,以及其去世後由河南運回安徽安葬的經過,結束了歷史上的“包公之爭”。

好在考古人員經過考證發現了包拯的原葬墓和遷葬墓,並在他的墓誌銘上詳細記述了他的一生,以及其去世後由河南運回安徽安葬的經過,結束了歷史上的“包公之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