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天安門”原名叫什麼,設計者又是誰?

"天安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 坐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宮的南端, 與天安門廣場隔長安街相望。

天安門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

城台下有券門五闕, 中間的券門最大, 位於北京皇城中軸線上, 過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 正中門洞上方懸掛著巨大的毛澤東主席畫像, 兩邊分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和“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的大幅標語。

(圖)清末天安門舊照

那麼有人就疑惑了, 天安門這個名稱是不是由最初一直沿用到至今的呢?面對這麼宏偉的建築天安門的最初設計者又是誰呢?

北京天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 原名“承天門”, 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 當時天安門是一座黃瓦飛簷、三層樓的五洞牌坊, 朱漆金釘, 光彩奪目。 一條筆直的中心禦道, 穿過端門, 直通皇宮正門的午門。

據考證,天安門城樓的設計者是江蘇吳縣人蒯祥, 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 明成祖從金陵北遷時, 徵召全國各地工匠, 前往北京繼續大興土木。 蒯祥作為明成祖的隨從人員, 先期北上, 參加皇宮建築設計。 由於蒯祥的設計水準高人一等, 被任命為皇宮重大工程的設計師。 他的第一項任務就是負責設計和組織施工作為宮廷正門的承天門(即今之天安門)。

這項工程在蒯祥運籌下於永樂十九年(1421年)竣工, 其城樓形狀與今日大致相仿, 但規模較小, 這就是最早的天安門;建成之後, 受到文武百官稱讚, 永樂皇帝龍顏大悅, 稱他為“蒯魯班”。

(圖)工筆劃天安門

那為何"承天門"又會改名叫天安門的呢?

明天順元年, 承天門遭雷擊起火被焚毀;時隔8年, 即成化元年(西元1465年), 才由工部尚書白圭主持重建為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的門樓, 也奠定了今日天安門的形制;

崇禎十七年(西元1644年), 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佔京城, 承天門再次被毀;清順治八年(西元1651年), 清世祖福臨下令在原址廢墟上大規模改建, 重修為一座城樓, 並更名為“天安門”, 取“受命于天, 安邦治國”之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