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袁世凱擺平了孫、黃的“二次革命”,咋搞不定蔡鍔的“護國運動”

(第132集)

很長時間內搞不懂, 袁世凱在1913年輕鬆加愉快地迅速擺平了孫中山與黃興領導的“二次革命”, 為啥僅僅2年後, 卻搞不定蔡鍔在偏遠西南發起的“護國運動”?

對第一個問題, 比較傳統和常見的答案是:袁世凱的北洋軍實力太強, 南方革命軍力量不足。 對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則是:歷史的巨輪把袁世凱軋死了, 大勢難逆, 民意難違。

這類答案, 實在不能令人滿意。 難道1913年歷史的車輪還沒有發動, 大勢可以逆, 民意可以違?難道蔡鍔的軍事力量比孫中山與黃興的部隊強?顯然不是。 所以, 一定有更重要的原因。

“肥貓版”袁世凱

這個原因藏了好久, 現在被找到了, 是袁世凱的一個失誤造成的。 “二次革命”和“護國運動”之間的2年期間, 袁世凱想打一個算盤, 可惜打錯了, 直接導致後來摁不住蔡鍔。

這個算盤叫“廢省設道”。

鎮壓“二次革命”太順利了, 連袁世凱自己也感到意外。

之前鎮壓武昌起義, 袁世凱發現革命軍不堪一擊, 拿下漢陽和漢口之後沒有拿下武昌, 不是袁世凱不能, 只是不想而已。 如今與孫中山、黃興再度交手, 發現革命軍還是那個老樣子不經打, 這讓袁世凱徹底看扁, 認定孫、黃除了“搗亂”翻不起大浪。 於是, 袁世凱考慮對付“自己人”——那些驕橫的督軍, 否則出現唐代的“藩鎮割據”也未可說, 要知道袁世凱就是靠槍桿子起家的, 自然擔心被人如法炮製對付自己。

孫、黃

老袁想出的辦法是4個字——“撤省廢道”, 把一個省拆成幾個道, 省的督軍(兼軍政事務)變成道的護軍使、鎮守使、鎮撫使、道尹等。 這樣一來, 之前的督軍無論是地盤、實力、職權都大大縮小, 想“造反”缺乏必要的“硬體”。 因此, 有個“亂像”就可以理解了:袁世凱每拿下革命軍一個省, 就在這裡設置好幾個並列的“老大”, 為以後“撤省廢道”做鋪墊。 以往, 袁世凱此舉被解釋為濫發官帽子安撫人心, 那是太小瞧人家啦。

不過, 袁世凱的智囊團建議“撤省廢道”可以做些準備, 卻不可操之過急立即實施,

否則可能逼反一些人。 於是, 袁世凱這個計畫便拖延下來。 問題是,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 袁世凱的“算盤”逐漸洩露出去, 最後搞得大家心知肚明。 於是, 那些個北洋將領開始離心離德, 在北洋系這個大團體裡搞自己的小圈圈, 對袁世凱也沒以前那麼“聽話”了。

表現袁世凱的影視劇

袁世凱與部下的矛盾是潛藏著的, 在鎮壓“護國運動”時逐漸公開。 蔡鍔的軍事行動其實不是很順利, 甚至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有過“自殺”的念頭和舉動。 蔡鍔的軍事才能毋庸置疑, 但實力畢竟有限, 之所以還能打下去, 很大程度是對方無心戀戰, 不想為了袁世凱拼光自己的本錢。 所以, 鎮壓“二次革命”表面上袁世凱取得了壓倒性勝利, 達到軍事生涯的頂點, 但也是由盛轉衰的分水嶺。 這一點, 大概是袁世凱怎麼也沒想到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