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他是文武雙全的宦官,秦朝的毀滅與他有直接的影響

趙高是第一流的書法家、文字學家, 也是精通法律的專才。 他體魄高大強壯, 騎術車技精湛, 武藝非同尋常, 是秦帝國宮廷中不可多得的文武雙全的人材。

趙高是沙丘之謀的主謀, 也是未來毀滅秦帝國的主要人物。 有關趙高的身世, 兩千年來瞭解甚少而曲解甚多。 東漢以後, 趙高被醜化為宦閹, 其家族也被醜化為宦閹家族, 不實的成見一直延續到今天。

我們知道, 趙高是有兒女的人。 他的女兒嫁與閻樂。 閻樂任咸陽令, 曾經參與望夷宮政變。 這是趙高不是宦閹的明確證據。 實際上, 司馬遷從來沒有說過趙高是宦閹, 不僅司馬遷沒有說過, 東漢以前的所有史籍中都沒有趙高是宦閹的記載。 說趙高是宦閹的誤解, 一是出於對“宦”字理解的錯誤, 二是基於錯誤的文字“隱宮”所作的醜化曲解。

《史記•李斯列傳》記載說趙高是“宦人”, 有“宦籍”。 這是趙高被誤解為宦閹的一條材料。

然而, 根據新出土的《張家山漢墓竹簡》, “宦”, 就是在宮中內廷任職的意思。 宦人, 就是任職于宮內之人, 相當於王或者皇帝的親近侍衛之臣。 宦籍, 就是用來登錄出入于宮門者的登記冊。 秦漢時代, 不管是“宦人”、“宦籍”, 還是“宦官”的用語, 都沒有指被去勢的男人出仕宮內官職, 也就是後代所謂的“宦官”的語義。 當時, 被去勢後的男人被稱為“奄(閹)人”, 在宮中任職的閹人被稱為“宦奄(閹)”, 定義非常清楚。 根據這個最新的材料, 趙高是任職于宮中的宦人, 也就是皇帝的親近之臣, 而不是被去勢的宦閹。

《史記•蒙恬列傳》說“趙高兄弟皆生隱宮”。 這是趙高被曲解為宦閹的另一條材料。 “隱宮”一詞, 本來語義不明。 東漢以後, 一位為《史記》作注解的劉姓人士借題發揮,

他將“隱宮”之“宮”解釋為去勢的宮刑, 進而生髮開去說, 趙高的父親受宮刑去勢, 母親與他人野合生下了趙高兄弟。 趙高兄弟冒姓趙, 也受宮刑被去勢成了宦官。 謊話越編越大, 越編越痛快, 於是以訛傳訛, 到了唐代以後, 趙高一家都是宦閹的不經流言, 就逐漸固定下來。 秦史專家馬非百先生早就根據《睡虎地雲夢秦簡》指出, “趙高兄弟皆生隱宮”的“隱宮”一詞, 是“隱官”的誤寫。 《張家山漢墓竹簡》出土以後, 隱官的意義更加清楚明白。 隱官, 既用來指稱刑滿人員工作的地方, 也用來指稱刑滿人員的身分, 與宮刑和去勢完全沒有關係。

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有一個非常有名的論斷, 叫做層累地形成的古代史。 顧先生以為, 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古代史, 經過了歷代不斷地改造重寫, 已經不是原汁原味, 而是添加了歷代所喜好的口味。 為了瞭解真實的古代史, 必須清理歷代的添加, 復原古代的真相。 東漢因為宦閹之禍亡了國, 劉氏的曲解投合了當時人痛恨宦閹的心情,

大家都願意傳佈亡國禍首都是宦閹的流言。 唐代又是宦官專權亂政, 古來宦閹亡國的陰魂未散, 在類比聲討的風氣下, 趙高是宦閹的流言蜚語, 自然光大發揚, 成了不刊定論。 明代, 宦閹之禍愈演愈烈, 到了清末, 大太監李連英還在慈禧宮中肆意擅權, 人們對宦官的痛恨無以復加。 如此代代層累之下, 曲解的歷史也就一直被作為正史流傳下來, 一直到今天。 不過, 這些都是題外話了, 我只是借此感慨人性的軟弱, 我們都願意相信我們願意相信的事情, 至於真不真, 假不假, 倒在其次了。

歷史敘事, 是基於歷史事實的敘事。 核實歷史事實的真相, 是歷史學家所從事的工作的基礎, 因為沒有真實, 爾後的一切都是流沙上的建築。 不過,真假的鑒定,史料的考證,那是需要用論文的形式表達的另一種歷史。眼下而今,我們還是回到歷史敘事上,再次切入沙丘之謀前趙高的為人行事上來。

趙是趙國王族的姓氏,趙高的父系是趙國王室的疏族。戰國時代,天下合縱連橫,各國間結盟換約,相互間以王室公子作為人質。這些作為人質的公子,多是國君眾多子女中不受寵愛的疏遠者,被打發出質後往往長期滯留異國他鄉,不少人貧窮潦倒終生,至死不得歸還。趙高祖上,大概是由趙國到秦國作質子的這一類公子,在趙國無寵,在秦國無援,不得意而滯留于秦,後來在秦國娶妻生子,子孫後代流落於咸陽市井當中,成為秦人,與普通庶民無異。

趙高有兄弟數人,都出生於隱官。在歷史上留下姓名者,只有弟弟趙成。趙成後來接替趙高,做了秦帝國的郎中令,曾經參與謀殺秦二世的望夷宮政變,也是一位人物。隱官是政府設置於不引人注目處的手工作坊,用來安置刑滿罪人工作。趙高的母親,因為有罪受過刑罰,赦免後,由於身體有受刑後的殘疾,不便見人,也不願被人瞧見,就一直在隱官勞動生活。

在秦代的等級身分規定中,在隱官勞動生活的人,其身分也叫隱官,用現在的話來說,相當於刑滿釋放人員,地位在普通庶民之下,所能佔有的土地和住宅,只有普通庶民的一半。帝國法律?重公正,隱官雖然地位低下,其婚姻卻不受限制,隱官子女的身分也同于普通庶民。趙高的父親,大概是在隱官工作的下級文法官吏,通曉法律,精于書法,在隱官任職時結識了趙高的母親,組建了家庭,生下趙高兄弟。秦是注重世業的國家,子承父業、以吏為師成了帝國的國策。趙高成年以後能夠走文法的道路入仕,成為第一流的書法家和法學家,都與父親的職業和影響密切相關。

趙高生於秦昭王末年,大概是在昭王五十一年(前256)前後生於秦國首都咸陽。當時,秦國和趙國間的長平之戰早已結束,趙國首都邯鄲被秦軍長期圍困後剛剛解圍。三年以前,秦始皇出生于邯鄲,此時正與母親一道困處城中,惶惶不可終日。想來也是有趣,秦始皇和趙高基本上是同齡人,他們在歷史上扮演了交換毀滅的角色。秦始皇的父親是秦國的王族,他由秦入質于趙,娶趙人為妻。秦始皇出生于趙都邯鄲,後來消滅了趙國。趙高的祖上是趙國的王族,由趙入質于秦,娶秦人為妻。趙高出生于秦都咸陽,後來毀滅了秦國。另一位同齡人劉邦,同年出生于楚國的沛縣,四十餘年後,他與趙高聯手消滅了秦,不久又繼承了秦始皇的遺業,以秦為根基創建了漢。至於另一位關係秦帝國興亡的重要人物李斯,此時已經成年,大概二十五歲左右,正在楚國作郡的小吏。這些將要推動歷史的人物,尚未碰撞在一起,正散處各地,默默地等待著歷史的召喚。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以耕戰立國,以法律治國。軍人,最受社會推崇;官吏,最為民人敬畏。秦國男子走上社會的途徑,不外從軍和為吏兩條正道。男子十七歲成年,傅籍開始承擔國家的徭役租稅,或者應徵參軍,殺敵立功,或者入學室學習,通過選考出任官吏。學室是專門培養文法官吏的官設學校,分別設置在首都和各郡。學生多從文法官吏的子弟當中選拔,十七歲入學,學習三年,主要學習識字、書法和法律。學滿三年以後,在所在學室參加資格考試,可以背寫五千字以上者為合格,除授為史,即可以擔當文法事務的小吏,也就是辦事員。除授為史者,進而可以參加中央政府主持的初等選拔考試。初等選拔考試在各地舉行,各郡的試卷送到首都咸陽,統一由少府屬下的大史審閱判定。判定的結果,提拔最優,處罰最劣。成績最優秀者被任命為出身縣的令史,相當於秘書一類,直接在縣令的手下工作;成績最差者,其所除授的史職將被取消。三年後,出任令史者還有一次高等選拔考試,經過嚴格的考試和審查,選拔最優秀者一人,進入宮廷擔當尚書卒史,以內廷秘書的職務,直接在秦王的左右工作。

由於父親是文法官吏,也是嚴格要求子女的人,趙高兄弟大概從小就在父親的督促下學習讀寫和法律,打下了相當扎實的文法基礎。趙高從小精明強幹,敏捷好學,有恒心,有韌性。他在文法入仕的仕途上,大概是一帆風順。十七歲以文法官吏子弟進入學室,成績優秀,三年後資格考試合格,被除授為史,繼而初等選拔考試合格,以最優秀者出任為令史類的文法官吏。三年後,他參加高等選拔考試,再次以第一名的成績中選,進入秦王宮廷擔當了尚書卒史,直接在秦王身邊從事文秘工作。在秦國萬千的文法官吏中,趙高可以說是出類拔萃的佼佼者。趙高進入宮廷以後,他的能力舉動,開始直接進入秦王嬴政、也就是未來的秦始皇的視野裡。

趙高進入宮廷時,大概在二十三歲左右,時間大概是在秦王政十三年(前234)。這一年,秦王嬴政二十六歲,親政後第五年,開始在政治上施展鴻圖。秦國的官僚制度嚴密完整,文法官吏的升遷多由例行考核,積年累進。趙高算是有幸,他在秦宮的宦任中得到秦王嬴政的直接賞識,從少府屬下的諸多尚書卒史中脫穎而出,被任命為中車府令。

中車府令是太僕的屬下。太僕是帝國主要部省的九卿之一,負責掌管帝國的車馬交通事宜,相當於交通部長,下屬有各類車府官署,苑馬監令。中車府令,同各類車府令一樣,官秩六百石,有副官中車府丞一人,官秩三百石,所屬吏員約有數十人之多。以級別而論,中車府令只算是中級官吏;不過,由於中車府令是宮中禁內的車府令,職務相當於皇帝的侍從車馬班長,負責皇帝的車馬管理和出行隨駕,甚至親自為皇帝駕禦,職位至關緊要,非皇帝絕對信任的心腹親近不能擔當。

趙高出任中車府令,是秦王嬴政親自做出的選拔任命。趙高得到秦王嬴政的賞識,除了其考選成績特出而外,他進入秦宮後所展現的個人能力和才智,是主要的因素。趙高的書法,堪稱第一流,爾後龐大的秦帝國中,除了丞相李斯而外,大概無人能出其右了。趙高在文字小學方面的造詣,也極為高深。秦帝國後來的文字改革,他有相當的貢獻。他著有《爰曆篇》六章,是秦帝國官定識字課本的一部分,也是有名的文字學著作。秦帝國是實用主義的法治國家,書法識字,是用來修習行政文書和刑律獄法的工具。趙高文字書法的精美,不過是他修習刑律獄法的準備和結果。在複雜而嚴格的秦帝國法制體系中,趙高堪稱精通法律的專才,有家學淵源的法學名家。晚年的秦始皇將少子胡亥的教育委託於他,正是看中他在文字、書法和法學上造詣的精湛。

史書上說趙高工作勤奮,行事堅韌不拔,果斷敢行,是對他出眾的行政能力的概述,當然也是他受秦始皇賞識的要素之一。不過,趙高之所以能夠被秦王嬴政提拔為中車府令,還有趙高適合於擔當該職的實在的理由。

中車府令是皇帝的侍從車馬班長,對於車馬的駕馭管理、保衛皇帝安全的能力有極為嚴格的要求。根據秦代的法律規定,一般的車馬駕禦,車士至少要經過四年的訓練,四年後不能良好地駕馭車馬,教官要受懲處罰款,本人要服四年勞役。合格的車士,要求年齡在四十歲以下,身高在七尺五寸以上;步履矯健,能夠追逐奔馬;身手靈活,能夠上下馳車;車技熟練,能夠駕車前後左右周旋;強壯有力,能夠在車上掌控旌旗;武藝高強,能夠引八石強弩,在馳騁中前後左右開弓。中車府,聚集的是秦帝國車禦的精華,對於他們的要求,遠在一般的車禦車士之上,用現代的話來說,人人是車馬高手,個個是大內武士。始皇帝陵出土的銅車馬,以二分之一的比例,完全按照始皇帝生前的車駕寫實鑄造,其車禦佩劍置弩,束帶著冠,髭須飄逸,威武沉穩,正是中車府官屬的形象。中車府令,是中車府官屬的統領,帝國車禦精華的頂尖高手。完全可以想像得到,身為中車府令的趙高體魄高大強壯,騎術車技精湛,嫺熟於弓劍兵器,武藝非同尋常,是秦帝國宮廷中不可多得的文武雙全的人材。升任中車府令,對於趙高的一生來說,意義重大。其意義不僅在於職務地位的升遷,更主要在於由此涉足秦國政治權力的核心和中樞,觸摸到舉足輕重之機要,如果機會適宜,可以直接影響天下政局。趙高出任中車府令時,大概在四十歲前後,正當壯年,前程錦繡燦爛。

不過,專制體制下的仕途,等級制度中的官場,君主之下,人人都是身不由己的棋子,更何況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正當前程看好時,趙高觸犯法律,犯大罪入獄,始皇帝命令大臣蒙毅審理。審理的結果,趙高被定為死罪,解除官職,剝奪出入宮中禁內的宦籍,聽候行刑。由於涉及皇帝側近,事關重大,蒙毅不敢有所掩飾,將案情及其審理結果直接呈請始皇帝定奪。始皇帝惜才不忍,念及趙高在身邊多年,行事敏捷勤奮,才能特出難得,下令赦免趙高,恢復其中車府令的官職。這件事的詳細情況,來龍去脈,史書沒有記載。然而,由以後的歷史看來,這件事對於趙高的一生,對於沙丘之謀,對於蒙氏家族的命運,甚至對於秦帝國的毀滅,都有不可忽視的影響。關於這一點,我們將來再談。

文/李開元(摘自《復活的歷史》)

不過,真假的鑒定,史料的考證,那是需要用論文的形式表達的另一種歷史。眼下而今,我們還是回到歷史敘事上,再次切入沙丘之謀前趙高的為人行事上來。

趙是趙國王族的姓氏,趙高的父系是趙國王室的疏族。戰國時代,天下合縱連橫,各國間結盟換約,相互間以王室公子作為人質。這些作為人質的公子,多是國君眾多子女中不受寵愛的疏遠者,被打發出質後往往長期滯留異國他鄉,不少人貧窮潦倒終生,至死不得歸還。趙高祖上,大概是由趙國到秦國作質子的這一類公子,在趙國無寵,在秦國無援,不得意而滯留于秦,後來在秦國娶妻生子,子孫後代流落於咸陽市井當中,成為秦人,與普通庶民無異。

趙高有兄弟數人,都出生於隱官。在歷史上留下姓名者,只有弟弟趙成。趙成後來接替趙高,做了秦帝國的郎中令,曾經參與謀殺秦二世的望夷宮政變,也是一位人物。隱官是政府設置於不引人注目處的手工作坊,用來安置刑滿罪人工作。趙高的母親,因為有罪受過刑罰,赦免後,由於身體有受刑後的殘疾,不便見人,也不願被人瞧見,就一直在隱官勞動生活。

在秦代的等級身分規定中,在隱官勞動生活的人,其身分也叫隱官,用現在的話來說,相當於刑滿釋放人員,地位在普通庶民之下,所能佔有的土地和住宅,只有普通庶民的一半。帝國法律?重公正,隱官雖然地位低下,其婚姻卻不受限制,隱官子女的身分也同于普通庶民。趙高的父親,大概是在隱官工作的下級文法官吏,通曉法律,精于書法,在隱官任職時結識了趙高的母親,組建了家庭,生下趙高兄弟。秦是注重世業的國家,子承父業、以吏為師成了帝國的國策。趙高成年以後能夠走文法的道路入仕,成為第一流的書法家和法學家,都與父親的職業和影響密切相關。

趙高生於秦昭王末年,大概是在昭王五十一年(前256)前後生於秦國首都咸陽。當時,秦國和趙國間的長平之戰早已結束,趙國首都邯鄲被秦軍長期圍困後剛剛解圍。三年以前,秦始皇出生于邯鄲,此時正與母親一道困處城中,惶惶不可終日。想來也是有趣,秦始皇和趙高基本上是同齡人,他們在歷史上扮演了交換毀滅的角色。秦始皇的父親是秦國的王族,他由秦入質于趙,娶趙人為妻。秦始皇出生于趙都邯鄲,後來消滅了趙國。趙高的祖上是趙國的王族,由趙入質于秦,娶秦人為妻。趙高出生于秦都咸陽,後來毀滅了秦國。另一位同齡人劉邦,同年出生于楚國的沛縣,四十餘年後,他與趙高聯手消滅了秦,不久又繼承了秦始皇的遺業,以秦為根基創建了漢。至於另一位關係秦帝國興亡的重要人物李斯,此時已經成年,大概二十五歲左右,正在楚國作郡的小吏。這些將要推動歷史的人物,尚未碰撞在一起,正散處各地,默默地等待著歷史的召喚。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以耕戰立國,以法律治國。軍人,最受社會推崇;官吏,最為民人敬畏。秦國男子走上社會的途徑,不外從軍和為吏兩條正道。男子十七歲成年,傅籍開始承擔國家的徭役租稅,或者應徵參軍,殺敵立功,或者入學室學習,通過選考出任官吏。學室是專門培養文法官吏的官設學校,分別設置在首都和各郡。學生多從文法官吏的子弟當中選拔,十七歲入學,學習三年,主要學習識字、書法和法律。學滿三年以後,在所在學室參加資格考試,可以背寫五千字以上者為合格,除授為史,即可以擔當文法事務的小吏,也就是辦事員。除授為史者,進而可以參加中央政府主持的初等選拔考試。初等選拔考試在各地舉行,各郡的試卷送到首都咸陽,統一由少府屬下的大史審閱判定。判定的結果,提拔最優,處罰最劣。成績最優秀者被任命為出身縣的令史,相當於秘書一類,直接在縣令的手下工作;成績最差者,其所除授的史職將被取消。三年後,出任令史者還有一次高等選拔考試,經過嚴格的考試和審查,選拔最優秀者一人,進入宮廷擔當尚書卒史,以內廷秘書的職務,直接在秦王的左右工作。

由於父親是文法官吏,也是嚴格要求子女的人,趙高兄弟大概從小就在父親的督促下學習讀寫和法律,打下了相當扎實的文法基礎。趙高從小精明強幹,敏捷好學,有恒心,有韌性。他在文法入仕的仕途上,大概是一帆風順。十七歲以文法官吏子弟進入學室,成績優秀,三年後資格考試合格,被除授為史,繼而初等選拔考試合格,以最優秀者出任為令史類的文法官吏。三年後,他參加高等選拔考試,再次以第一名的成績中選,進入秦王宮廷擔當了尚書卒史,直接在秦王身邊從事文秘工作。在秦國萬千的文法官吏中,趙高可以說是出類拔萃的佼佼者。趙高進入宮廷以後,他的能力舉動,開始直接進入秦王嬴政、也就是未來的秦始皇的視野裡。

趙高進入宮廷時,大概在二十三歲左右,時間大概是在秦王政十三年(前234)。這一年,秦王嬴政二十六歲,親政後第五年,開始在政治上施展鴻圖。秦國的官僚制度嚴密完整,文法官吏的升遷多由例行考核,積年累進。趙高算是有幸,他在秦宮的宦任中得到秦王嬴政的直接賞識,從少府屬下的諸多尚書卒史中脫穎而出,被任命為中車府令。

中車府令是太僕的屬下。太僕是帝國主要部省的九卿之一,負責掌管帝國的車馬交通事宜,相當於交通部長,下屬有各類車府官署,苑馬監令。中車府令,同各類車府令一樣,官秩六百石,有副官中車府丞一人,官秩三百石,所屬吏員約有數十人之多。以級別而論,中車府令只算是中級官吏;不過,由於中車府令是宮中禁內的車府令,職務相當於皇帝的侍從車馬班長,負責皇帝的車馬管理和出行隨駕,甚至親自為皇帝駕禦,職位至關緊要,非皇帝絕對信任的心腹親近不能擔當。

趙高出任中車府令,是秦王嬴政親自做出的選拔任命。趙高得到秦王嬴政的賞識,除了其考選成績特出而外,他進入秦宮後所展現的個人能力和才智,是主要的因素。趙高的書法,堪稱第一流,爾後龐大的秦帝國中,除了丞相李斯而外,大概無人能出其右了。趙高在文字小學方面的造詣,也極為高深。秦帝國後來的文字改革,他有相當的貢獻。他著有《爰曆篇》六章,是秦帝國官定識字課本的一部分,也是有名的文字學著作。秦帝國是實用主義的法治國家,書法識字,是用來修習行政文書和刑律獄法的工具。趙高文字書法的精美,不過是他修習刑律獄法的準備和結果。在複雜而嚴格的秦帝國法制體系中,趙高堪稱精通法律的專才,有家學淵源的法學名家。晚年的秦始皇將少子胡亥的教育委託於他,正是看中他在文字、書法和法學上造詣的精湛。

史書上說趙高工作勤奮,行事堅韌不拔,果斷敢行,是對他出眾的行政能力的概述,當然也是他受秦始皇賞識的要素之一。不過,趙高之所以能夠被秦王嬴政提拔為中車府令,還有趙高適合於擔當該職的實在的理由。

中車府令是皇帝的侍從車馬班長,對於車馬的駕馭管理、保衛皇帝安全的能力有極為嚴格的要求。根據秦代的法律規定,一般的車馬駕禦,車士至少要經過四年的訓練,四年後不能良好地駕馭車馬,教官要受懲處罰款,本人要服四年勞役。合格的車士,要求年齡在四十歲以下,身高在七尺五寸以上;步履矯健,能夠追逐奔馬;身手靈活,能夠上下馳車;車技熟練,能夠駕車前後左右周旋;強壯有力,能夠在車上掌控旌旗;武藝高強,能夠引八石強弩,在馳騁中前後左右開弓。中車府,聚集的是秦帝國車禦的精華,對於他們的要求,遠在一般的車禦車士之上,用現代的話來說,人人是車馬高手,個個是大內武士。始皇帝陵出土的銅車馬,以二分之一的比例,完全按照始皇帝生前的車駕寫實鑄造,其車禦佩劍置弩,束帶著冠,髭須飄逸,威武沉穩,正是中車府官屬的形象。中車府令,是中車府官屬的統領,帝國車禦精華的頂尖高手。完全可以想像得到,身為中車府令的趙高體魄高大強壯,騎術車技精湛,嫺熟於弓劍兵器,武藝非同尋常,是秦帝國宮廷中不可多得的文武雙全的人材。升任中車府令,對於趙高的一生來說,意義重大。其意義不僅在於職務地位的升遷,更主要在於由此涉足秦國政治權力的核心和中樞,觸摸到舉足輕重之機要,如果機會適宜,可以直接影響天下政局。趙高出任中車府令時,大概在四十歲前後,正當壯年,前程錦繡燦爛。

不過,專制體制下的仕途,等級制度中的官場,君主之下,人人都是身不由己的棋子,更何況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正當前程看好時,趙高觸犯法律,犯大罪入獄,始皇帝命令大臣蒙毅審理。審理的結果,趙高被定為死罪,解除官職,剝奪出入宮中禁內的宦籍,聽候行刑。由於涉及皇帝側近,事關重大,蒙毅不敢有所掩飾,將案情及其審理結果直接呈請始皇帝定奪。始皇帝惜才不忍,念及趙高在身邊多年,行事敏捷勤奮,才能特出難得,下令赦免趙高,恢復其中車府令的官職。這件事的詳細情況,來龍去脈,史書沒有記載。然而,由以後的歷史看來,這件事對於趙高的一生,對於沙丘之謀,對於蒙氏家族的命運,甚至對於秦帝國的毀滅,都有不可忽視的影響。關於這一點,我們將來再談。

文/李開元(摘自《復活的歷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