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維和14載,為了“西非明珠”的和平

來源軍報記者

重諾擔責, 撐起和平藍天

就在幾天前, 當全國政協委員、北京衛戍區裝備部副部長江漢剛步入今年的兩會會場時,

他曾經所在團隊的最後一批奮鬥在賴比瑞亞承擔維和任務的戰友正在萬里高空, 乘坐聯合國包機返回祖國。 從2003年開始, 延續了14個年頭的中國軍隊在賴比瑞亞的維和任務宣告勝利結束。

2008年, 時任中國赴賴比瑞亞維和部隊政委兼工兵分隊隊長的江漢剛, 在身患胃癌的情況下, 愣是在任務期即將結束的最後幾天, 突擊組織建起了一座“冀河大橋”——原有的橋樑已經坍塌, 而這正是一條從港口向內陸運送救援物資的主要通道。

​全新的“冀河大橋”立刻成為當時賴比瑞亞最長的大橋。 在部隊撤回前, 賴比瑞亞總統艾倫·詹森·瑟利夫專程來到維和部隊, 這位非洲大陸的第一位女總統要親自看看這群創造奇跡的人。

奮鬥在賴比瑞亞的江漢剛, 正是中國在維和領域承擔國際擔當、為維護世界和平作出貢獻的一個縮影。 從2003年至今, 中國軍隊積極踐行《聯合國憲章》精神, 先後向賴比瑞亞派出10297名官兵參加維和行動, 其中包括成建制維和部隊官兵10168名, 軍事觀察員和參謀軍官129名。

​其間, 中國赴利維和工兵分隊共勘察修復道路7500千米, 架設、維修橋樑69座;運輸分隊累計行程1300萬千米, 運送各類物資93萬噸;醫療分隊接收診治患者5萬余例。 中國維和軍人為聯利團工作的順利展開, 為賴比瑞亞和平事業的推進作出重要貢獻。

賴比瑞亞的維和任務也被認為是聯合國開展的60餘個維和行動中最為成功的行動之一。

自20世紀80年代末, 賴比瑞亞爆發內戰以來, 戰火一直持續到了新世紀。 戰爭損毀了這個國家絕大部分基礎設施, 國家和社會的運轉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處於持續的惡化狀態。

​直到2003年8月1日, 聯合國通過決議, 授權建立維和部隊。 8月18日, 賴比瑞亞各方簽署《全面和平協定》, 這個國家的重建工作才再次提上議事日程。 9月19日, 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1509號決議, 成立聯合國賴比瑞亞特派團, 開始正式推進維和行動。

而中國維和部隊, 就是從這時起, 參與了重建這個國家的歷程。 秉持“為人民服務”的人民軍隊、把“軍民魚水情”當作一切行動基礎的人民軍隊、無論走到哪裡都會主動去開展“軍民共建”的人民軍隊, 從這時起, 在新的舞臺開始了新的征程。

​邁出國門,接受打贏歷練

維和官兵走出國門,一個大大的問號縈繞在所有人的心頭——中國軍隊從訓練場邁向維和危險地域,收穫了什麼?

對於維和官兵來說,那一塊非洲西部的異鄉土地,雖不是兩軍對峙的戰場,卻也充滿著各種兇險和挑戰。官兵會經歷頻發的武裝派別衝突,會面對埃博拉、霍亂、瘧疾、登革熱等疾病的威脅。

“到了賴比瑞亞,我們發現任務遠不止自己設想得那般簡單,艱難程度和危險係數超出了大家的想像。說‘枕著敵情睡覺’也不為過。”第19批赴利維和的運輸分隊士兵宋琳告訴記者。

採訪時,第18批維和部隊運輸班士兵馮雲龍告訴記者他曾遭遇的一次險情。2016年7月底,按照聯利團要求,部隊運輸一批油料到200千米外的邦加地區。這一路,他們遇到了意外。

​在賴比瑞亞,油料屬緊缺資源。運輸途中,馮雲龍發現一輛皮卡正靠近車隊最後一輛運油車,一名不法分子用木棍敲打油車,這顯然是在試探車隊的防衛。“對方有沒有槍?有多少人?”一連串問號從馮雲龍腦海中閃過,提醒駕駛員“注意觀察行駛情況”的同時,馮雲龍通過對講機彙報情況,一邊整理武器裝具,做好戰鬥準備,一邊通過車載擴音器向對方喊話。此時,帶隊領導通過對講機命令警戒分隊下車,成防暴隊形。看到我軍部隊全副武裝不離車輛一步,不法分子悻悻離開了。

14年間,19批維和官兵趕赴賴比瑞亞執行任務。每一次維和,官兵面對的都是一個新的環境,遇見新的問題。在終日的顛簸、終日的冒險、終日的征服中,一代代維和官兵積累了眾多“經驗體會”,通過報告會、指導手冊的形式,傳遞給了更多的官兵。一位士兵曾在日記裡寫下這樣的文字:可在動脈附近系上一條三角巾,以應付可能遇到的外傷,止血包紮;睡覺時,防彈衣、手電筒、對講機等裝具需放在一臂之內,常用武器應存放在宿舍,等等。

“害怕過嗎?”記者問宋琳。

“說不害怕是假的。”電話裡,宋琳停頓了下,“但‘准戰場’的歷練不僅提高了我的軍事素質,更讓我懂得了軍人如山的使命與擔當。”

毛主席曾說,“在戰爭中學習戰爭——這是我們的主要方法。”在和平年代,赴海外執行維和任務,對中國軍人而言是一次千載難逢的鍛煉機會。

​在賴比瑞亞的14年,是一次真正意義上“沒有腳本”的行動。中國軍人在維和行動中邁出的每一步,都是我軍邁向世界一流軍隊“新長征”中的堅實腳步。“參與海外維和行動,不僅有利於樹立起我軍的良好形象,還能提高我軍未來應對非傳統安全領域威脅的能力。同時,它還提供給我們一個近距離觀察、學習外軍的機會。”國防大學教授韓旭東告訴記者。

“2005年,我主動提交了維和請戰書,有朋友說我瞎折騰,在國內不好好待著,跑到國外‘冒險’,不值。我不這麼認為。” 第3批赴利維和軍人趙吉輝說,“這是一種磨練。在經歷了嚴酷環境的考驗後,我才敢說,自己是一名合格的戰鬥員。”

​幫扶無國界,真情架起友誼橋樑

2017年2月3日,在即將結束任務返回祖國之際,第19批維和官兵再次來到當地新起點學校,給學生帶來了食物和學習用品,孩子用熱情的歌聲表達感謝。

第19批維和工兵大隊政委王鎖勇告訴記者,多年的戰亂給賴比瑞亞帶來嚴重創傷,維和軍人的職責就是讓當地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多架一座橋、多修一條路,可做得再多,都覺得不夠。

這不是王鎖勇一個人的想法,每一位去過賴比瑞亞維和的中國軍人都有這樣樸素的念頭。

原北京軍區某工兵團的政工幹事李向光曾寫過一首名叫《月亮新娘》的詩:月亮新娘/你還怨恨我吧/我毅然告別你的花期走向遠方……我請求你的原諒/我是為了你/和像你一樣的新娘們/不再苦苦地等待/不再幽幽地哀傷……小詩歌裡有大情懷。出國維和,往大了說是維護世界和平,往小了說,就是為了異國他鄉人民生活得更加安寧。

​14年來,在賴比瑞亞,中國維和官兵創造出一個又一個令人嘆服的“中國速度”“中國品質”,成為聯合國維和部隊中的“放心品牌”;“零違紀”“零遣返”,中國軍人用過硬作風塑造“威武之師、文明之師、和平之師”的良好形象。

架橋、修路、問診的間隙,中國維和官兵還力所能及地為當地群眾做好事,走學校、進社區、修繕房屋、贈送學習用品,為當地軍民講解農具使用方法和水稻播種技術,無償為群眾發放藥品。飽受戰爭之苦的賴比瑞亞人見到拿槍的人,哪怕是維和軍人,也會下意識地往後躲,唯獨見到中國維和官兵,會主動接近,豎起大拇指說:CHINA,GOOD。時任賴比瑞亞外長的尼梅利曾感慨:“利中兩國關係用‘友誼’這個詞來描繪是不夠的,至少是兄弟般的關係,因為中國軍人把賴比瑞亞當作自己的祖國來幫助。” 在賴比瑞亞,有一條“中利友誼路”,那是賴比瑞亞唯一一條以兩個國家的名字命名的道路。

“雖然中國軍隊在賴比瑞亞的維和任務結束了,但是在其他維和任務區的戰友仍戰鬥在一線,而且還會有戰友陸續‘走出去’,義無反顧地奔赴戰場,為維護世界和平而來。”3月5日,在接受《解放軍報》記者採訪時,江漢剛說。

​14年,說長不長,不過是14個四季的輪回;14年,說短不短,它彙集了4000多個日夜的點滴奉獻。14年接力奮戰,中國軍人在賴比瑞亞灑下無數汗水,傾注無數心血,培育出了友誼之樹、和平之花。中國維和軍人用實際行動告訴賴比瑞亞的人民,在那遙遠的東方,有一個溫暖的朋友,名叫中國。

(彭況、汪娜、狄伯文、李志濤)

​邁出國門,接受打贏歷練

維和官兵走出國門,一個大大的問號縈繞在所有人的心頭——中國軍隊從訓練場邁向維和危險地域,收穫了什麼?

對於維和官兵來說,那一塊非洲西部的異鄉土地,雖不是兩軍對峙的戰場,卻也充滿著各種兇險和挑戰。官兵會經歷頻發的武裝派別衝突,會面對埃博拉、霍亂、瘧疾、登革熱等疾病的威脅。

“到了賴比瑞亞,我們發現任務遠不止自己設想得那般簡單,艱難程度和危險係數超出了大家的想像。說‘枕著敵情睡覺’也不為過。”第19批赴利維和的運輸分隊士兵宋琳告訴記者。

採訪時,第18批維和部隊運輸班士兵馮雲龍告訴記者他曾遭遇的一次險情。2016年7月底,按照聯利團要求,部隊運輸一批油料到200千米外的邦加地區。這一路,他們遇到了意外。

​在賴比瑞亞,油料屬緊缺資源。運輸途中,馮雲龍發現一輛皮卡正靠近車隊最後一輛運油車,一名不法分子用木棍敲打油車,這顯然是在試探車隊的防衛。“對方有沒有槍?有多少人?”一連串問號從馮雲龍腦海中閃過,提醒駕駛員“注意觀察行駛情況”的同時,馮雲龍通過對講機彙報情況,一邊整理武器裝具,做好戰鬥準備,一邊通過車載擴音器向對方喊話。此時,帶隊領導通過對講機命令警戒分隊下車,成防暴隊形。看到我軍部隊全副武裝不離車輛一步,不法分子悻悻離開了。

14年間,19批維和官兵趕赴賴比瑞亞執行任務。每一次維和,官兵面對的都是一個新的環境,遇見新的問題。在終日的顛簸、終日的冒險、終日的征服中,一代代維和官兵積累了眾多“經驗體會”,通過報告會、指導手冊的形式,傳遞給了更多的官兵。一位士兵曾在日記裡寫下這樣的文字:可在動脈附近系上一條三角巾,以應付可能遇到的外傷,止血包紮;睡覺時,防彈衣、手電筒、對講機等裝具需放在一臂之內,常用武器應存放在宿舍,等等。

“害怕過嗎?”記者問宋琳。

“說不害怕是假的。”電話裡,宋琳停頓了下,“但‘准戰場’的歷練不僅提高了我的軍事素質,更讓我懂得了軍人如山的使命與擔當。”

毛主席曾說,“在戰爭中學習戰爭——這是我們的主要方法。”在和平年代,赴海外執行維和任務,對中國軍人而言是一次千載難逢的鍛煉機會。

​在賴比瑞亞的14年,是一次真正意義上“沒有腳本”的行動。中國軍人在維和行動中邁出的每一步,都是我軍邁向世界一流軍隊“新長征”中的堅實腳步。“參與海外維和行動,不僅有利於樹立起我軍的良好形象,還能提高我軍未來應對非傳統安全領域威脅的能力。同時,它還提供給我們一個近距離觀察、學習外軍的機會。”國防大學教授韓旭東告訴記者。

“2005年,我主動提交了維和請戰書,有朋友說我瞎折騰,在國內不好好待著,跑到國外‘冒險’,不值。我不這麼認為。” 第3批赴利維和軍人趙吉輝說,“這是一種磨練。在經歷了嚴酷環境的考驗後,我才敢說,自己是一名合格的戰鬥員。”

​幫扶無國界,真情架起友誼橋樑

2017年2月3日,在即將結束任務返回祖國之際,第19批維和官兵再次來到當地新起點學校,給學生帶來了食物和學習用品,孩子用熱情的歌聲表達感謝。

第19批維和工兵大隊政委王鎖勇告訴記者,多年的戰亂給賴比瑞亞帶來嚴重創傷,維和軍人的職責就是讓當地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多架一座橋、多修一條路,可做得再多,都覺得不夠。

這不是王鎖勇一個人的想法,每一位去過賴比瑞亞維和的中國軍人都有這樣樸素的念頭。

原北京軍區某工兵團的政工幹事李向光曾寫過一首名叫《月亮新娘》的詩:月亮新娘/你還怨恨我吧/我毅然告別你的花期走向遠方……我請求你的原諒/我是為了你/和像你一樣的新娘們/不再苦苦地等待/不再幽幽地哀傷……小詩歌裡有大情懷。出國維和,往大了說是維護世界和平,往小了說,就是為了異國他鄉人民生活得更加安寧。

​14年來,在賴比瑞亞,中國維和官兵創造出一個又一個令人嘆服的“中國速度”“中國品質”,成為聯合國維和部隊中的“放心品牌”;“零違紀”“零遣返”,中國軍人用過硬作風塑造“威武之師、文明之師、和平之師”的良好形象。

架橋、修路、問診的間隙,中國維和官兵還力所能及地為當地群眾做好事,走學校、進社區、修繕房屋、贈送學習用品,為當地軍民講解農具使用方法和水稻播種技術,無償為群眾發放藥品。飽受戰爭之苦的賴比瑞亞人見到拿槍的人,哪怕是維和軍人,也會下意識地往後躲,唯獨見到中國維和官兵,會主動接近,豎起大拇指說:CHINA,GOOD。時任賴比瑞亞外長的尼梅利曾感慨:“利中兩國關係用‘友誼’這個詞來描繪是不夠的,至少是兄弟般的關係,因為中國軍人把賴比瑞亞當作自己的祖國來幫助。” 在賴比瑞亞,有一條“中利友誼路”,那是賴比瑞亞唯一一條以兩個國家的名字命名的道路。

“雖然中國軍隊在賴比瑞亞的維和任務結束了,但是在其他維和任務區的戰友仍戰鬥在一線,而且還會有戰友陸續‘走出去’,義無反顧地奔赴戰場,為維護世界和平而來。”3月5日,在接受《解放軍報》記者採訪時,江漢剛說。

​14年,說長不長,不過是14個四季的輪回;14年,說短不短,它彙集了4000多個日夜的點滴奉獻。14年接力奮戰,中國軍人在賴比瑞亞灑下無數汗水,傾注無數心血,培育出了友誼之樹、和平之花。中國維和軍人用實際行動告訴賴比瑞亞的人民,在那遙遠的東方,有一個溫暖的朋友,名叫中國。

(彭況、汪娜、狄伯文、李志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