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賞析

【作品簡介】

《與諸子登峴山》由孟浩然創作, 被選入《唐詩三百首》。 這首詩主要講了作者求仕不遇, 心情苦悶。 他登上峴山, 想到羊祜當年的心境,

想起羊祜說過的“自有宇宙, 便有此山, 由來賢者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著, 皆湮滅無聞, 使人傷悲”的話, 與自己的處境正相吻合。 “煙滅無聞”正是對自己遭遇的寫照, 觸景生情, 倍感悲傷, 不禁潸然下淚。 全詩借古抒懷, 感情深沉。

這首詩意在吊古感今, 開首二句揭題。 第三句的“江山勝跡”照應“人事代謝”;第四句的“我輩登臨”照應“往來古今”極為粘合;五、六兩句寫登臨所見;最後二句扣實, 真有“千里來龍, 到此結穴”之妙。 這首詩的前半具有一定的哲理性, 後半描寫景物, 富有形象, 充滿激情。 語言通俗易懂, 感情真摯動人。

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人事有代謝, 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 我輩複登臨。 水落魚梁淺, 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

讀罷淚沾巾。

【原文】

《與諸子登峴山》

作者:孟浩然

人事有代謝, 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 我輩複登臨。

水落魚梁淺, 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 讀罷淚沾巾。

【注解】

峴山:一名峴首山, 在今湖北襄陽城以南。

代謝:交替, 輪換。

勝跡:指上述墮淚碑。

複登臨:對羊祜曾登峴山而言。 登臨:登山觀看。

魚梁:魚梁洲, 沙洲名, 在襄陽鹿門山的沔水中。 夢澤:雲夢澤, 古大澤, 即今江漢平原。

羊公碑:晉代羊祜鎮守襄陽時, 常與友人到峴山飲酒詩賦, 有過江山依舊人事短暫的感傷。 後人為紀念西晉名將羊祜而建。

【韻譯】

人間世事不停地交替變換, 一代接一代永遠今來古往。

江山保留著歷代有名勝跡, 而今我們又重新登臨觀賞。

冬末水位降低了漁塘很淺, 天寒雲夢澤更加深湛浩蕩。

羊祜墮淚碑依然巍峨矗立, 讀罷碑文淚沾襟無限感傷。

【賞析】

細品孟浩然這首五言律詩,我們可以知道,這是一首觸景傷情的感懷之作.

峴山, 是襄陽名勝, 晉代羊祜鎮守襄陽時, 常與友人到峴山飲酒賦詩, 有過江山依舊、人生短暫的感傷。

孟浩然于此吊古傷今, 感念自己的身世, 再度抒發了感時傷懷的這一古老主題。 想到自己空有抱負, 不覺分外悲傷, 淚濕衣襟。

這首詩感情真摯, 平淡中見深遠。

詩人慨歎"人事有代謝, 往來成古今"。 人類社會總是在發展變化著, 長江後浪催前浪, 一代新人換舊人, 這是不可逆轉的自然法則。 過去的一切都已不存, 今天的一切很快又會成為過去, 古往今來, 年復一年, 日復一日, 時光永在無情地流逝。 詩一落筆, 就流露出詩人的心事茫茫、無限惆悵。

"江山留勝跡, 我輩複登臨。 "詩句清楚地暗寓羊祜故事。 登臨峴山, 首先看到的就是羊祜廟和墮淚碑。 據《晉書羊祜傳》載, 一次, 羊祜登峴山, 對同遊者說:"自有宇宙, 便有此山。 由來賢者勝士,

登此遠望, 如我與卿者多矣, 皆湮滅無聞, 使人傷悲!"羊祜鎮襄陽頗有政績, 深得民心, 死後, 襄陽人民懷念他, 在峴山立廟樹碑, "望其碑者莫不流淚, 杜預因名為‘墮淚碑'。 "孟浩然登峴山, 望碑而感慨萬分, 想到了前人的留芳千古, 也想到了自己的默默無聞, 不免黯然傷情。

接著, 描述登山所見, "水落魚梁淺, 天寒夢澤深。 "詩人把視線從羊祜廟暫時移開, 遠眺峴山周圍景色。 進入眼簾的, 是峴山旁日夜流淌的漢水, 秋天草木凋零, 河水清淺, 水落石出, 使人感到了水"淺"。 看到魚梁洲, 自然會聯想到曾與司馬徽、諸葛亮為友, 數次拒絕劉表延請的隱士高賢龐德公。 更遠處, 無邊無際、遼闊廣遠的雲夢澤展現在眼前, 天寒水清, 冷氣陰森, 更感湖泊之"深"。 古代"雲夢"並稱,在湖北省的大江南、北,江南為"夢澤",江北為"雲澤",後來大部淤積成陸地,今洪湖、梁子湖等數十湖泊,皆為雲夢遺跡。在峴山看不到夢澤,這裡是用來借指一般湖泊和沼澤地。詩人登臨峴山,深秋的凋零,不能不使他有"人生幾何","去日苦多",眨眼又是一年過去,空懷才華卻無處施展的慨歎。 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一句,蘊含了詩人極其複雜的情感。羊祜是晉初的名將,相隔四百多年,但因為羊祜政績卓著,深得民心,又為國建立了功業,所以羊公碑至今還屹立在峴山上,令人仰慕;而詩人空有匡世濟國的願望,卻報國無門,不得已才以隱逸終了一生,無所作為,死後難免湮滅無聞,這與"尚在"的羊公碑相比,自傷不能如羊公那樣遺愛人間,與江山同不朽,豈不令人感傷?自然就要"讀罷淚沾襟"了。

縱觀這首<<與諸子登峴山>>,全詩借古抒懷.詩人求仕不遇,心情苦悶,登臨峴山,憑弔羊公碑.想到羊祜當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說過的"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者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著,皆湮滅無聞,使人傷悲"的話,與詩人自己的處境正相吻合。"煙滅無聞"正是對詩人自己遭遇的真實寫照,觸景生情,倍感悲傷,不禁潸然下淚。

【評析】

這是一首吊古傷今的詩。所謂吊古,是憑弔峴首山的羊公碑。據《晉書·羊祜傳》,羊祜鎮荊襄時,常到此山置酒言詠。有一次,他對同遊者喟然歎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悲傷!”羊祜生前有政績,死後,襄陽百姓于峴山建碑立廟,“歲時饗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作者登上峴首山,見到羊公碑,自然會想到羊祜。由吊古而傷今,不由感歎起自己的身世來。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是一個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興衰,以及人們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人事總是在不停止地變化著,沒有誰沒有感覺到。寒來暑往,春去秋來,時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著,這也沒有誰沒有感覺到。首聯憑空落筆,似不著題,卻引出了作者的浩瀚心事。 第二聯緊承第一聯。“江山留勝跡”是承“古”字,“我輩複登臨”是承“今”字。作者的傷感情緒,便是來自今日的登臨。

第三聯寫登山所見。“淺”指水,由於“水落”,魚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稱“淺”;“深”指夢澤,遼闊的雲夢澤,一望無際,令人感到深遠。登山遠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蕭條景象。作者抓住了當時當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煉出來,既能表現出時序為嚴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傷感。

末兩句將“峴山”扣實。“羊公碑尚在”,一個“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複雜的內容。羊祜鎮守襄陽,是在晉初,而孟浩然寫這首詩卻在盛唐,中隔四百餘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變遷,是非常巨大的。然而羊公碑卻還屹立在峴首山上,令人敬仰。與此同時,又包含了作者傷感的情緒。四百多年前的羊祜,為國(指晉)效力,也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與山俱傳;想到自己至今仍為“布衣”,無所作為,死後難免湮沒無聞,這和“尚在”的羊公碑,兩相對比,令人傷感,因之,就不免“讀罷淚沾襟”了。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這首詩前兩聯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後兩聯既描繪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飽含了作者的激情,這就使得它成為詩人之詩而不是哲人之詩。同時,語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摯動人,以平淡深遠見長。清沈德潛評孟浩然詩詞,“從靜悟中得之,故語淡而味終不薄。”這首詩的確有如此情趣。

【閱讀練習】

問題

1、分析頷聯所用的手法及作用。

2、體會尾聯“尚”所包含的作者的感情色彩。

3、從這首詩的四聯中任選一聯,聯繫全詩,就其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談一下你的看法。

答案

1、頷聯借景抒情。寫登山所見,“淺”指水,由於“水落”,魚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深”指夢澤,遼闊地雲夢澤,一望無際,令人感到深遠。登山遠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蕭條景象。作者抓住了當時當地所特有地景物,既表現出時序為嚴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傷感。

2、尾聯中的“尚”字包含了複雜的內容,羊祜鎮守襄陽在晉初,孟浩然寫詩在盛唐,中間相隔四百餘年,朝代更替,人事變遷巨大,然而羊公碑還屹立在峴山上,令人敬仰;羊祜為國效力,為民做了一些好事,因此名垂千古,與山俱傳,而自己仍為“布衣”,無所作為,死後難免湮沒無聞,和“尚在”的羊公碑相比,詩人無限傷感,潸然淚下。

3、首聯勾勒出闊大的時代背景,包含著時光流逝,無可阻擋的感喟,譜出全詩的基調。頷聯詩句平實,內涵豐富,既有對歷史英雄羊公的回顧,也有詩人吊古傷今的感懷。頸聯寫眺望所見:“水落”“天寒”簡捷形象地把羊公碑所處的背景環境描繪出來。尾聯是悠然的收束,詩人在秋寒暮色中垂淚,憑弔懷古融入了因個人遭際生髮的蒼涼感慨。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作者介紹】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漢族。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以寫田園山水詩田園山水詩 現在的人們把以反映田園生活、描繪山水為作品主要內容的詩稱為山水田園詩。 這類詩歌最有名的作者首推王維。王維,字摩詰,官至尚書右丞,習慣上又稱他王右丞。他受佛教思想影響,厭倦官僚生活,長期隱居。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襄陽南門外背山臨江之澗南園有他的故居。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他和王維交誼甚篤。傳說王維曾私邀入內署,適逢玄宗至,浩然驚避床下。王維不敢隱瞞,據實奏聞,玄宗命出見。浩然自誦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句,玄宗不悅,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放歸襄陽。後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之勝。開元二十二年(734),韓朝宗為襄州刺史,約孟浩然一同到長安,為他延譽。但他不慕榮名,至期竟失約不赴,終於無成。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為荊州長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開元二十八年,王昌齡遊襄陽,訪孟浩然,相見甚歡。適浩然背上長了毒瘡,醫治將愈,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逝世。

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頓失意,以隱士終身。他是個潔身自好的人,不樂於趨承逢迎。他耿介不隨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為同時和後世所傾慕。李白稱讚他"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讚歎說:"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贈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裡,說他"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王維曾畫他的像於郢州亭子裡,題曰:"浩然亭"。後人因尊崇他,不願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為當地的名勝古跡。可見他在古代詩人中的盛名。王維、李白、王昌齡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等人也與他關係甚好。

孟浩然的一生經歷比較簡單,他詩歌創作的題材也很狹隘。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他和王維並稱,雖遠不如王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孟浩然的詩不事雕飾,佇興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於寒儉枯瘠。他善於發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會心,寫出一時真切的感受。如《秋登萬山寄張五》、《夏日南亭懷辛大》、《過故人莊》、《春曉》、《宿建德江》、《夜歸鹿門歌》等篇,自然渾成,而意境清迥,韻致流溢。杜甫說他、"清詩句句盡堪傳"(《解悶》),又讚歎他"賦詩何必多,往往淩鮑謝"(《遣興》)。皮日休則稱:"先生之作遇景入詠,不拘奇抉異,令齷齪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幹霄之興,若公輸氏當巧而不巧者也。北齊美蕭愨'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先生則有'微雲澹河漢,疏雨滴梧桐'。樂府美王融'日霽沙嶼明,風動甘泉濁';先生則有'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謝眺之詩句精者有'露濕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則有'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此與古人爭勝于毫釐也。"(《郢州孟亭記》)其抒情之作,如《歲暮歸南山》、 《早寒江上有懷》、 《與諸子登峴山》、《晚泊潯陽望廬山》、《萬山潭作》等篇,往往點染空靈,筆意在若有若無之間,而蘊藉深微,挹之不盡。嚴羽以禪喻詩,謂浩然之詩"一味妙悟而已"(《滄浪詩話·詩辨》)。清代王士碌推衍嚴氏緒論,標舉"神韻說",宗尚王孟,曾舉浩然《晚泊潯陽望廬山》一詩作為範本,說:"詩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畫家所謂逸品是也。"(《分甘餘話》) 盛唐田園山水詩,在繼承陶、謝的基礎上,有著新的發展,形成了一個詩派。其代表作家中以孟浩然年輩最長,開風氣之先,對當時和後世都有很大的影響。他的詩以清曠沖澹為基調,但"沖澹中有壯逸之氣"(《唐音癸簽》引《吟譜》語)。如"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一聯,與杜甫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陽樓》)並列,成為摹寫洞庭壯觀的名句。清代潘德輿曾指出:"襄陽詩如'東旭早光芒,浦禽已驚聒。臥聞魚浦口,橈聲暗相撥,日出氣象分,始知江湖闊'、'太虛生月暈,舟子知天風。掛席候明發,渺漫平湖中。中流見匡阜,勢壓九江雄。香爐初上日,瀑布噴成虹',精力渾健,俯視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養一齋詩話》)然而這在孟詩中畢竟不多見,不能代表其風格的主要方面。總的說來,孟詩內容單薄,不免窘於篇幅。蘇軾說他"韻高而才短,如造內法酒手而無材料"(陳師道《後山詩話》引),是頗為中肯的。

孟襄陽雖為唐山水詩之始創者,然其成就卻居王維下,何也?一 因其才氣不殆,二因其詩意常未若王維高遠。孟浩然一生不仕,心有不 甘,此情多發之於詩,令其詩每有寒儉處。而王摩詰一生出仕入仕,幾 經周折,於世情之變體味頗深,此情發之於詩,則往往意趣清遠,無跡可尋。

雖則,孟詩亦自有其過人處。其詩之淡遠處,既上繼陶潛餘緒,又 不減王維。如"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 舟"等句,真可謂"清空自在,淡然有餘",不愧山水詩中之佳制也。

天寶四載(745)宜城王士源輯錄孟浩然詩,得218首,其書已佚。現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詩263首,較王本多45首,其中竄入有別人的作品。事蹟見新、舊《唐書》本傳。除了四十歲時到長安應過一次科考外,一直在家鄉鹿門隱居讀書、寫詩自娛。詩多以山水田園為題材,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園詩人,與王維齊名,合稱“王孟”。

【英漢對照】

與諸子登峴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謝, 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 我輩複登臨。

水落魚梁淺, 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字在, 讀罷淚沾襟。

ON CLIMBING YAN MOUNTAIN WITH FRIENDS

Meng Haoran

While worldly matters take their turn,

Ancient, modern, to and fro,

Rivers and mountains are changeless in their glory

And still to be witnessed from this trail.

Where a fisher-boat dips by a waterfall,

Where the air grows colder, deep in the valley,

The monument of Yang remains;

And we have wept, reading the words.

古代"雲夢"並稱,在湖北省的大江南、北,江南為"夢澤",江北為"雲澤",後來大部淤積成陸地,今洪湖、梁子湖等數十湖泊,皆為雲夢遺跡。在峴山看不到夢澤,這裡是用來借指一般湖泊和沼澤地。詩人登臨峴山,深秋的凋零,不能不使他有"人生幾何","去日苦多",眨眼又是一年過去,空懷才華卻無處施展的慨歎。 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一句,蘊含了詩人極其複雜的情感。羊祜是晉初的名將,相隔四百多年,但因為羊祜政績卓著,深得民心,又為國建立了功業,所以羊公碑至今還屹立在峴山上,令人仰慕;而詩人空有匡世濟國的願望,卻報國無門,不得已才以隱逸終了一生,無所作為,死後難免湮滅無聞,這與"尚在"的羊公碑相比,自傷不能如羊公那樣遺愛人間,與江山同不朽,豈不令人感傷?自然就要"讀罷淚沾襟"了。

縱觀這首<<與諸子登峴山>>,全詩借古抒懷.詩人求仕不遇,心情苦悶,登臨峴山,憑弔羊公碑.想到羊祜當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說過的"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者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著,皆湮滅無聞,使人傷悲"的話,與詩人自己的處境正相吻合。"煙滅無聞"正是對詩人自己遭遇的真實寫照,觸景生情,倍感悲傷,不禁潸然下淚。

【評析】

這是一首吊古傷今的詩。所謂吊古,是憑弔峴首山的羊公碑。據《晉書·羊祜傳》,羊祜鎮荊襄時,常到此山置酒言詠。有一次,他對同遊者喟然歎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悲傷!”羊祜生前有政績,死後,襄陽百姓于峴山建碑立廟,“歲時饗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作者登上峴首山,見到羊公碑,自然會想到羊祜。由吊古而傷今,不由感歎起自己的身世來。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是一個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興衰,以及人們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人事總是在不停止地變化著,沒有誰沒有感覺到。寒來暑往,春去秋來,時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著,這也沒有誰沒有感覺到。首聯憑空落筆,似不著題,卻引出了作者的浩瀚心事。 第二聯緊承第一聯。“江山留勝跡”是承“古”字,“我輩複登臨”是承“今”字。作者的傷感情緒,便是來自今日的登臨。

第三聯寫登山所見。“淺”指水,由於“水落”,魚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稱“淺”;“深”指夢澤,遼闊的雲夢澤,一望無際,令人感到深遠。登山遠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蕭條景象。作者抓住了當時當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煉出來,既能表現出時序為嚴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傷感。

末兩句將“峴山”扣實。“羊公碑尚在”,一個“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複雜的內容。羊祜鎮守襄陽,是在晉初,而孟浩然寫這首詩卻在盛唐,中隔四百餘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變遷,是非常巨大的。然而羊公碑卻還屹立在峴首山上,令人敬仰。與此同時,又包含了作者傷感的情緒。四百多年前的羊祜,為國(指晉)效力,也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與山俱傳;想到自己至今仍為“布衣”,無所作為,死後難免湮沒無聞,這和“尚在”的羊公碑,兩相對比,令人傷感,因之,就不免“讀罷淚沾襟”了。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這首詩前兩聯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後兩聯既描繪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飽含了作者的激情,這就使得它成為詩人之詩而不是哲人之詩。同時,語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摯動人,以平淡深遠見長。清沈德潛評孟浩然詩詞,“從靜悟中得之,故語淡而味終不薄。”這首詩的確有如此情趣。

【閱讀練習】

問題

1、分析頷聯所用的手法及作用。

2、體會尾聯“尚”所包含的作者的感情色彩。

3、從這首詩的四聯中任選一聯,聯繫全詩,就其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談一下你的看法。

答案

1、頷聯借景抒情。寫登山所見,“淺”指水,由於“水落”,魚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深”指夢澤,遼闊地雲夢澤,一望無際,令人感到深遠。登山遠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蕭條景象。作者抓住了當時當地所特有地景物,既表現出時序為嚴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傷感。

2、尾聯中的“尚”字包含了複雜的內容,羊祜鎮守襄陽在晉初,孟浩然寫詩在盛唐,中間相隔四百餘年,朝代更替,人事變遷巨大,然而羊公碑還屹立在峴山上,令人敬仰;羊祜為國效力,為民做了一些好事,因此名垂千古,與山俱傳,而自己仍為“布衣”,無所作為,死後難免湮沒無聞,和“尚在”的羊公碑相比,詩人無限傷感,潸然淚下。

3、首聯勾勒出闊大的時代背景,包含著時光流逝,無可阻擋的感喟,譜出全詩的基調。頷聯詩句平實,內涵豐富,既有對歷史英雄羊公的回顧,也有詩人吊古傷今的感懷。頸聯寫眺望所見:“水落”“天寒”簡捷形象地把羊公碑所處的背景環境描繪出來。尾聯是悠然的收束,詩人在秋寒暮色中垂淚,憑弔懷古融入了因個人遭際生髮的蒼涼感慨。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作者介紹】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漢族。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以寫田園山水詩田園山水詩 現在的人們把以反映田園生活、描繪山水為作品主要內容的詩稱為山水田園詩。 這類詩歌最有名的作者首推王維。王維,字摩詰,官至尚書右丞,習慣上又稱他王右丞。他受佛教思想影響,厭倦官僚生活,長期隱居。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襄陽南門外背山臨江之澗南園有他的故居。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他和王維交誼甚篤。傳說王維曾私邀入內署,適逢玄宗至,浩然驚避床下。王維不敢隱瞞,據實奏聞,玄宗命出見。浩然自誦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句,玄宗不悅,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放歸襄陽。後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之勝。開元二十二年(734),韓朝宗為襄州刺史,約孟浩然一同到長安,為他延譽。但他不慕榮名,至期竟失約不赴,終於無成。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為荊州長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開元二十八年,王昌齡遊襄陽,訪孟浩然,相見甚歡。適浩然背上長了毒瘡,醫治將愈,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逝世。

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頓失意,以隱士終身。他是個潔身自好的人,不樂於趨承逢迎。他耿介不隨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為同時和後世所傾慕。李白稱讚他"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讚歎說:"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贈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裡,說他"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王維曾畫他的像於郢州亭子裡,題曰:"浩然亭"。後人因尊崇他,不願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為當地的名勝古跡。可見他在古代詩人中的盛名。王維、李白、王昌齡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等人也與他關係甚好。

孟浩然的一生經歷比較簡單,他詩歌創作的題材也很狹隘。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他和王維並稱,雖遠不如王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孟浩然的詩不事雕飾,佇興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於寒儉枯瘠。他善於發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會心,寫出一時真切的感受。如《秋登萬山寄張五》、《夏日南亭懷辛大》、《過故人莊》、《春曉》、《宿建德江》、《夜歸鹿門歌》等篇,自然渾成,而意境清迥,韻致流溢。杜甫說他、"清詩句句盡堪傳"(《解悶》),又讚歎他"賦詩何必多,往往淩鮑謝"(《遣興》)。皮日休則稱:"先生之作遇景入詠,不拘奇抉異,令齷齪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幹霄之興,若公輸氏當巧而不巧者也。北齊美蕭愨'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先生則有'微雲澹河漢,疏雨滴梧桐'。樂府美王融'日霽沙嶼明,風動甘泉濁';先生則有'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謝眺之詩句精者有'露濕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則有'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此與古人爭勝于毫釐也。"(《郢州孟亭記》)其抒情之作,如《歲暮歸南山》、 《早寒江上有懷》、 《與諸子登峴山》、《晚泊潯陽望廬山》、《萬山潭作》等篇,往往點染空靈,筆意在若有若無之間,而蘊藉深微,挹之不盡。嚴羽以禪喻詩,謂浩然之詩"一味妙悟而已"(《滄浪詩話·詩辨》)。清代王士碌推衍嚴氏緒論,標舉"神韻說",宗尚王孟,曾舉浩然《晚泊潯陽望廬山》一詩作為範本,說:"詩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畫家所謂逸品是也。"(《分甘餘話》) 盛唐田園山水詩,在繼承陶、謝的基礎上,有著新的發展,形成了一個詩派。其代表作家中以孟浩然年輩最長,開風氣之先,對當時和後世都有很大的影響。他的詩以清曠沖澹為基調,但"沖澹中有壯逸之氣"(《唐音癸簽》引《吟譜》語)。如"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一聯,與杜甫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陽樓》)並列,成為摹寫洞庭壯觀的名句。清代潘德輿曾指出:"襄陽詩如'東旭早光芒,浦禽已驚聒。臥聞魚浦口,橈聲暗相撥,日出氣象分,始知江湖闊'、'太虛生月暈,舟子知天風。掛席候明發,渺漫平湖中。中流見匡阜,勢壓九江雄。香爐初上日,瀑布噴成虹',精力渾健,俯視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養一齋詩話》)然而這在孟詩中畢竟不多見,不能代表其風格的主要方面。總的說來,孟詩內容單薄,不免窘於篇幅。蘇軾說他"韻高而才短,如造內法酒手而無材料"(陳師道《後山詩話》引),是頗為中肯的。

孟襄陽雖為唐山水詩之始創者,然其成就卻居王維下,何也?一 因其才氣不殆,二因其詩意常未若王維高遠。孟浩然一生不仕,心有不 甘,此情多發之於詩,令其詩每有寒儉處。而王摩詰一生出仕入仕,幾 經周折,於世情之變體味頗深,此情發之於詩,則往往意趣清遠,無跡可尋。

雖則,孟詩亦自有其過人處。其詩之淡遠處,既上繼陶潛餘緒,又 不減王維。如"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 舟"等句,真可謂"清空自在,淡然有餘",不愧山水詩中之佳制也。

天寶四載(745)宜城王士源輯錄孟浩然詩,得218首,其書已佚。現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詩263首,較王本多45首,其中竄入有別人的作品。事蹟見新、舊《唐書》本傳。除了四十歲時到長安應過一次科考外,一直在家鄉鹿門隱居讀書、寫詩自娛。詩多以山水田園為題材,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園詩人,與王維齊名,合稱“王孟”。

【英漢對照】

與諸子登峴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謝, 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 我輩複登臨。

水落魚梁淺, 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字在, 讀罷淚沾襟。

ON CLIMBING YAN MOUNTAIN WITH FRIENDS

Meng Haoran

While worldly matters take their turn,

Ancient, modern, to and fro,

Rivers and mountains are changeless in their glory

And still to be witnessed from this trail.

Where a fisher-boat dips by a waterfall,

Where the air grows colder, deep in the valley,

The monument of Yang remains;

And we have wept, reading the words.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