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內陸亞歐門戶 國際化青白江|謀民生 求福祉 讓百姓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五年是一個節點。

回望過去, 民生福祉讓老百姓幸福滿滿;

展望未來, 新的征程讓人充滿期待!

黨的十八大以來, 一幅幅溫暖的民生圖景, 在青白江區次第展開:棚戶區居民告別蝸居生活, 住進了安置社區的新房;幾十個老舊院落煥發新春, 濃濃的鄰里情在這裡蔓延;“醫聯體”建設穩步推進, 優質的醫療資源走進市民百姓家中……謀民生求福祉, “內陸亞歐門戶 國際化青白江”讓人幸福滿滿!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一項項重大民生工程完工, 一件件重點民生實事辦成, 一個個重要民生夙願實現……青白江區委、區政府切實解決了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 兌現了“說出去”的承諾, 也讓群眾看到希望, 共用改革發展的成果, 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文體惠民

百姓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嶄新落地的文體中心在承辦完市運會後為市民鍛煉身體提供了新場地、新建成區圖書館成為市民休閒放鬆的新去處、城市體育設施配套逐年增加……黨的十八大以來, 我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在著力改善民生的進程中, 千方百計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採取有效措施推進文化體育事業繁榮發展, 人民群眾的精神面貌為之一新, 城市文化品牌影響力及城市形象不斷提升。

近年來, 我區書香城市的建設成效顯著。 2015年, 我區榮獲四川省“書香之城”稱號。 作為城市重要的公共文化機構, 我區圖書館新館於2016年底文體中心C區落成。 新館建築面積9500平方米, 設計藏書容量60萬冊, 設讀者座席600個, 網路節點200個, 日均可接待讀者2000人次。 並開通微信公眾號和APP、手機圖書查詢、預借、續借等功能。此外,我區還在所有部門、鄉鎮(街道)、村(社區)開展全民閱讀活動,推廣中國好書、優秀民族圖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圖書,形成了古詩詞吟唱、悅讀時光、書香青白江等一大批品牌活動。

近年來,我區生態宜居、活力四射的城市魅力日益凸顯。去年,我區新建成的區文體中心在承辦完市運會後向市民開放。在提升城區公共體育設施的同時,我區不斷加快鄉鎮、村(社區)體育設施建設。每年新建村(社區)全民健身工程不少於10套,已建成全民健身工程180餘個,實現村(社區)公共體育設施覆蓋率達到100%。每年舉辦百村文體、全民健身運動會、城市足球聯賽、體質監測和健身指導等全民健身活動2000場次,積極宣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斷提升市民的身體素質和身心健康。今年9月,我區榮獲2013—2016年度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稱號。

作為國際化的青白江,文化體育對外交流也不斷創新。以區文體中心為平臺,我區著力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城市的文化體育交流,量身定制了“蓉歐”系列文體賽事活動,先後舉辦了“黑白鍵盤上的蓉歐旋律”鋼琴音樂會、“一帶一路”國際乒乓球公開賽、中歐籃球交流賽等國際級、國家級文體賽事活動。文化體育已逐步成為我區對外交流的一張城市名片。

密織成網

社會保障守護百姓幸福

党的十八大以來,我區社會保障建設全面發力,參保範圍擴大,待遇穩步提高,服務日趨便捷,穩穩地守護著全區41萬百姓的幸福。

從城鎮延伸到農村,從國有企業拓展到各類企業,從就業群體擴大到非就業、就業不穩定群體……五年來,社保連接起千家萬戶,一張規模宏大的保障網路越織越密。

我區姚渡鎮光明村4組的張良成老人沒想到,他和老伴兒當了一輩子農民,種了一輩子地,到老了還能和城裡人一樣每月領到養老金。“兩個人加起來,每個月能拿1000多元,基本養老足夠了,也給娃娃減輕了負擔。”說到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張良成有著滿滿的幸福感。

近年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廣覆蓋,極大地惠及了廣大農村、非職工這類較為弱勢的老年群體。“政策好,好好活”成了他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今年以來,全區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覆蓋率達95%以上。

“病有所醫”曾經是許多人的夢想,如今,隨著城鎮職工、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政策的全面實施,這一夢想正一步一步成為現實。

根據資料顯示,2012年,全區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含城鎮職工、城鄉居民)394466人,覆蓋率96.2%;2017年全區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含城鎮職工、城鄉居民)402453人,覆蓋率98.2%。

均衡教育

城鄉孩子共用優質資源

漂亮的教學樓,標準的400米塑膠跑道,青翠的草坪和校園兩旁搖曳的樹木,孩子們在歡快地學習與運動。這是在我區清泉學校看到的情景。但在幾年前,這裡的操場還是一塊水泥地。學校的改善得益于我區“城鄉學校硬體條件逐步實現均衡建設工程”。

作為一個農村學校,這些變化是筆者曾經不敢想的。這些年,清泉學校取得了長足進步,已連續多年在我區學校目標考核中榮獲一等獎。學校管理蒸蒸日上,教育教學品質穩步提升,初步實現了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讓山區孩子也享受到了優質的教育資源。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區先後累計投入約5.5億元,全面完成佈局調整工程、校安工程、薄弱學校改造工程、標準化幼稚園建設工程等專案,全力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徹底改變了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同時,我區教育局還多措並舉提升教師素質,每年設立200萬元的師資隊伍建設專項經費,制定“強師興教”教師培訓計畫,逐步實現城鄉學校師資力量高位均衡,讓孩子享受到了家門口的優質教育。

2012年,我區被教育部確定為“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規模化應用試點區”。以此為契機,我區著力打造“三通兩平臺”,即寬頻網路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互聯互通、資源分享的教育教學平臺和教育管理與教育公共服務平臺,讓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並率先確定了7所中小學為首批試點學校,清泉學校名列其中。

合縱連橫

區域醫療水準不斷提升

每天早上7∶30,經營文具店的徐大姐就打開門做生意了。看著忙前忙後的徐大姐,很難想像兩個月前,她曾因患乳腺癌而“生無可戀”。好在及時發現,並在青白江區人民醫院動了手術,如今恢復得不錯。“我區的治療水準不比主城區的大醫院差!”徐大姐感慨地說。

感慨的背後是優質醫療資源、優秀醫護人才的“雙下沉”,這與我區深化醫療體制改革成果——“醫療聯合體”的構建密不可分。

像徐大姐這樣在青白江當地經過專業治療,康復出院的患者還有很多。介入腫瘤科是醫院託管後發展起來的特色科室,是推進醫聯體建設取得的成果。從建科開始,市二醫院腫瘤科主任彭曉東就被派到青白江區醫院擔任介入腫瘤科副主任,參與科室建設。今年5月11日,醫院第二住院樓正式投用,新的介入腫瘤病區投運,使用面積達1389.44平方米。以前到上級醫院診治的腫瘤患者紛紛回到區人民醫院治療。

在醫聯體這棵“大樹”下,各個醫療專業紛紛實現“自我成長”。以區醫院為例,從最初的14個臨床科室、5個醫技科室,發展到如今的24個臨床科室、7個醫技科室,開設專科門診37個、專家門診20余個。這些專業科室“握指成拳”,推動全區醫療水準的提升。截至目前,我區向上轉診病人人次較上年同期減少了26.68%,基層醫療機構診療人次同期增長7.53%、基層診療量占比達68.23%。

此外,“三級共管”的家庭醫生團隊登門服務,也已經覆蓋了我區所有基層醫療機構。截至目前,我區家庭醫生簽約居民16.5萬人,簽約覆蓋率41.71%、重點人群簽約率74.17%、殘疾人簽約率91.8%、低保人群和貧困人口簽約率100%,計生特困家庭簽約率100%。

與此同時,市級專家下沉青白江區醫院、鄉鎮衛生院“坐門診”“上手術臺”;區醫院派駐業務及管理骨幹到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長期駐點工作;投入2300萬元,搭建區域人口健康資訊平臺和區域衛生資訊專網,推進以醫院管理和電子病歷為重點的區、鄉、村三級醫療機構資訊化建設,實現區、鄉、村資源資訊互聯共用,並逐步打通與市級醫院互聯互通的障礙,實現居民健康“一卡通”。依託資訊化,打造區域影像、心電、檢驗、病理、疑難病例會診、醫學培訓、消毒供應七大遠端中心,彌補基層資源不足,方便群眾就近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就這樣,在由市、區、鄉縱貫(即1家三甲醫院+1家區級醫院+11家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療聯合鋪築的發展之路上,區域醫療水準“攀高峰”,便民惠民力度“不停步”,一幅健康、幸福的“民生畫卷”徐徐展開。

簡政放權

百姓辦事更加方便快捷

在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青白江片區政務服務大廳,徐強剛剛拿到了新辦的物流公司營業執照。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只需走一個視窗,花半天功夫就辦完了。

全面深化改革,政府職能轉變是其中一以貫之的關鍵字。簡政放權,就是政府職能轉變的“當頭炮”。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最終的落腳點還是優化服務。我區政務服務瞄準審批事項最少、辦事效率最高、創業創新活力最強“三最”目標,更加徹底地“放”、更加有效地“管”、更加精准地“服”,讓市民和企業享受到便捷、規範、高效的政務服務。

打破部門壁壘,消除層級繁瑣,市民“憑一張證,進一個門,在一個窗,辦眾多事”。如今的青白江——政務服務更近,更快,更簡。

今年以來,我區政務中心及分中心共辦結行政審批服務事項140余萬件,現場辦結率、按時辦結率100%,公眾評價滿意率98%以上。

打開四川自貿區青白江片區地圖,政務服務大廳位於地圖居中的位置。這裡設置服務視窗36個,可一站式辦理外資審批、企業註冊、環境評價、規劃建設、報稅辦稅等涉企事項200余項。“所有涉企的審批事項,都可以在這裡辦理。”我區政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除了商務類事件,如今,家門口的便民服務室更成了市民生活中的貼心“大管家”。來社區登記就業的、辦理老年證的、諮詢養老保險的比比皆是……“以前,辦個老年證都要跑到政務中心去,又趕車又排隊,有時材料沒帶夠,還要跑兩趟!”家住紅陽街道玉帶社區的王阿姨高興地說,“現在好了,家門口的便民服務室基本都能辦!”許可權的“下放”,換來了市民滿意度的“上升”。

在空間距離上,讓政務服務離企業、市民更“近”,只是“便民”第一步;第二步,青白江區還開啟政府行政審批“瘦身”行動,打破職能部門間的藩籬,盯住審批和監管的要害,在鬆開權力之手的同時,又攥緊監管的拳頭,對全區審批服務事項進行清理、規範,共減少審批服務事項266項,目前保留609項;同時全面清理行政審批事項辦事指南,清理仲介服務事項162項,形成目錄向社會公開,取消前置條件235項;在審批速度上更是開啟“全員加速”模式,以區市場和品質監管局為例,該局“自我加壓”,將100余項審批事項的總法定時限從2338日“大刀闊斧”削減為承諾時限214日,提速超90%以上。

來源 | 成都日報

並開通微信公眾號和APP、手機圖書查詢、預借、續借等功能。此外,我區還在所有部門、鄉鎮(街道)、村(社區)開展全民閱讀活動,推廣中國好書、優秀民族圖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圖書,形成了古詩詞吟唱、悅讀時光、書香青白江等一大批品牌活動。

近年來,我區生態宜居、活力四射的城市魅力日益凸顯。去年,我區新建成的區文體中心在承辦完市運會後向市民開放。在提升城區公共體育設施的同時,我區不斷加快鄉鎮、村(社區)體育設施建設。每年新建村(社區)全民健身工程不少於10套,已建成全民健身工程180餘個,實現村(社區)公共體育設施覆蓋率達到100%。每年舉辦百村文體、全民健身運動會、城市足球聯賽、體質監測和健身指導等全民健身活動2000場次,積極宣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斷提升市民的身體素質和身心健康。今年9月,我區榮獲2013—2016年度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稱號。

作為國際化的青白江,文化體育對外交流也不斷創新。以區文體中心為平臺,我區著力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城市的文化體育交流,量身定制了“蓉歐”系列文體賽事活動,先後舉辦了“黑白鍵盤上的蓉歐旋律”鋼琴音樂會、“一帶一路”國際乒乓球公開賽、中歐籃球交流賽等國際級、國家級文體賽事活動。文化體育已逐步成為我區對外交流的一張城市名片。

密織成網

社會保障守護百姓幸福

党的十八大以來,我區社會保障建設全面發力,參保範圍擴大,待遇穩步提高,服務日趨便捷,穩穩地守護著全區41萬百姓的幸福。

從城鎮延伸到農村,從國有企業拓展到各類企業,從就業群體擴大到非就業、就業不穩定群體……五年來,社保連接起千家萬戶,一張規模宏大的保障網路越織越密。

我區姚渡鎮光明村4組的張良成老人沒想到,他和老伴兒當了一輩子農民,種了一輩子地,到老了還能和城裡人一樣每月領到養老金。“兩個人加起來,每個月能拿1000多元,基本養老足夠了,也給娃娃減輕了負擔。”說到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張良成有著滿滿的幸福感。

近年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廣覆蓋,極大地惠及了廣大農村、非職工這類較為弱勢的老年群體。“政策好,好好活”成了他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今年以來,全區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覆蓋率達95%以上。

“病有所醫”曾經是許多人的夢想,如今,隨著城鎮職工、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政策的全面實施,這一夢想正一步一步成為現實。

根據資料顯示,2012年,全區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含城鎮職工、城鄉居民)394466人,覆蓋率96.2%;2017年全區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含城鎮職工、城鄉居民)402453人,覆蓋率98.2%。

均衡教育

城鄉孩子共用優質資源

漂亮的教學樓,標準的400米塑膠跑道,青翠的草坪和校園兩旁搖曳的樹木,孩子們在歡快地學習與運動。這是在我區清泉學校看到的情景。但在幾年前,這裡的操場還是一塊水泥地。學校的改善得益于我區“城鄉學校硬體條件逐步實現均衡建設工程”。

作為一個農村學校,這些變化是筆者曾經不敢想的。這些年,清泉學校取得了長足進步,已連續多年在我區學校目標考核中榮獲一等獎。學校管理蒸蒸日上,教育教學品質穩步提升,初步實現了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讓山區孩子也享受到了優質的教育資源。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區先後累計投入約5.5億元,全面完成佈局調整工程、校安工程、薄弱學校改造工程、標準化幼稚園建設工程等專案,全力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徹底改變了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同時,我區教育局還多措並舉提升教師素質,每年設立200萬元的師資隊伍建設專項經費,制定“強師興教”教師培訓計畫,逐步實現城鄉學校師資力量高位均衡,讓孩子享受到了家門口的優質教育。

2012年,我區被教育部確定為“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規模化應用試點區”。以此為契機,我區著力打造“三通兩平臺”,即寬頻網路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互聯互通、資源分享的教育教學平臺和教育管理與教育公共服務平臺,讓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並率先確定了7所中小學為首批試點學校,清泉學校名列其中。

合縱連橫

區域醫療水準不斷提升

每天早上7∶30,經營文具店的徐大姐就打開門做生意了。看著忙前忙後的徐大姐,很難想像兩個月前,她曾因患乳腺癌而“生無可戀”。好在及時發現,並在青白江區人民醫院動了手術,如今恢復得不錯。“我區的治療水準不比主城區的大醫院差!”徐大姐感慨地說。

感慨的背後是優質醫療資源、優秀醫護人才的“雙下沉”,這與我區深化醫療體制改革成果——“醫療聯合體”的構建密不可分。

像徐大姐這樣在青白江當地經過專業治療,康復出院的患者還有很多。介入腫瘤科是醫院託管後發展起來的特色科室,是推進醫聯體建設取得的成果。從建科開始,市二醫院腫瘤科主任彭曉東就被派到青白江區醫院擔任介入腫瘤科副主任,參與科室建設。今年5月11日,醫院第二住院樓正式投用,新的介入腫瘤病區投運,使用面積達1389.44平方米。以前到上級醫院診治的腫瘤患者紛紛回到區人民醫院治療。

在醫聯體這棵“大樹”下,各個醫療專業紛紛實現“自我成長”。以區醫院為例,從最初的14個臨床科室、5個醫技科室,發展到如今的24個臨床科室、7個醫技科室,開設專科門診37個、專家門診20余個。這些專業科室“握指成拳”,推動全區醫療水準的提升。截至目前,我區向上轉診病人人次較上年同期減少了26.68%,基層醫療機構診療人次同期增長7.53%、基層診療量占比達68.23%。

此外,“三級共管”的家庭醫生團隊登門服務,也已經覆蓋了我區所有基層醫療機構。截至目前,我區家庭醫生簽約居民16.5萬人,簽約覆蓋率41.71%、重點人群簽約率74.17%、殘疾人簽約率91.8%、低保人群和貧困人口簽約率100%,計生特困家庭簽約率100%。

與此同時,市級專家下沉青白江區醫院、鄉鎮衛生院“坐門診”“上手術臺”;區醫院派駐業務及管理骨幹到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長期駐點工作;投入2300萬元,搭建區域人口健康資訊平臺和區域衛生資訊專網,推進以醫院管理和電子病歷為重點的區、鄉、村三級醫療機構資訊化建設,實現區、鄉、村資源資訊互聯共用,並逐步打通與市級醫院互聯互通的障礙,實現居民健康“一卡通”。依託資訊化,打造區域影像、心電、檢驗、病理、疑難病例會診、醫學培訓、消毒供應七大遠端中心,彌補基層資源不足,方便群眾就近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就這樣,在由市、區、鄉縱貫(即1家三甲醫院+1家區級醫院+11家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療聯合鋪築的發展之路上,區域醫療水準“攀高峰”,便民惠民力度“不停步”,一幅健康、幸福的“民生畫卷”徐徐展開。

簡政放權

百姓辦事更加方便快捷

在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青白江片區政務服務大廳,徐強剛剛拿到了新辦的物流公司營業執照。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只需走一個視窗,花半天功夫就辦完了。

全面深化改革,政府職能轉變是其中一以貫之的關鍵字。簡政放權,就是政府職能轉變的“當頭炮”。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最終的落腳點還是優化服務。我區政務服務瞄準審批事項最少、辦事效率最高、創業創新活力最強“三最”目標,更加徹底地“放”、更加有效地“管”、更加精准地“服”,讓市民和企業享受到便捷、規範、高效的政務服務。

打破部門壁壘,消除層級繁瑣,市民“憑一張證,進一個門,在一個窗,辦眾多事”。如今的青白江——政務服務更近,更快,更簡。

今年以來,我區政務中心及分中心共辦結行政審批服務事項140余萬件,現場辦結率、按時辦結率100%,公眾評價滿意率98%以上。

打開四川自貿區青白江片區地圖,政務服務大廳位於地圖居中的位置。這裡設置服務視窗36個,可一站式辦理外資審批、企業註冊、環境評價、規劃建設、報稅辦稅等涉企事項200余項。“所有涉企的審批事項,都可以在這裡辦理。”我區政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除了商務類事件,如今,家門口的便民服務室更成了市民生活中的貼心“大管家”。來社區登記就業的、辦理老年證的、諮詢養老保險的比比皆是……“以前,辦個老年證都要跑到政務中心去,又趕車又排隊,有時材料沒帶夠,還要跑兩趟!”家住紅陽街道玉帶社區的王阿姨高興地說,“現在好了,家門口的便民服務室基本都能辦!”許可權的“下放”,換來了市民滿意度的“上升”。

在空間距離上,讓政務服務離企業、市民更“近”,只是“便民”第一步;第二步,青白江區還開啟政府行政審批“瘦身”行動,打破職能部門間的藩籬,盯住審批和監管的要害,在鬆開權力之手的同時,又攥緊監管的拳頭,對全區審批服務事項進行清理、規範,共減少審批服務事項266項,目前保留609項;同時全面清理行政審批事項辦事指南,清理仲介服務事項162項,形成目錄向社會公開,取消前置條件235項;在審批速度上更是開啟“全員加速”模式,以區市場和品質監管局為例,該局“自我加壓”,將100余項審批事項的總法定時限從2338日“大刀闊斧”削減為承諾時限214日,提速超90%以上。

來源 | 成都日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