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塢牆閆樓:追溯過去,這個記憶中的村莊已不是原來的模樣

閆樓在塢牆北, 小時候趕塢牆集, 有時會從閆樓過。 閆樓村不小, 跟著爺爺或者爸爸穿過幾條胡同才能七拐八拐就來到塢牆大街。

如今閆樓建有兩條大街, 一條是文化大街, 一條是通往晉王莊的大街。 兩條街道十分寬敞。 文化大街, 商鋪林立。 通往晉王莊的主街從村莊穿過, 那條街道旁還有幾個荷塘, 荷葉田田。 荷塘的另一邊是秋風中的垂柳和幾位垂釣的中年。

二十年前, 哪怕是十幾年前, 沒有人能會想到, 閆樓那些低矮的平房, 凸凹不平的小胡同會成為如今的模樣。

小編本來是去晉王莊拍點細粉、粉皮的照片的。 在晉王莊村東晾曬粉條的地方, 發現了這個閻氏毅齋公碑記。 此碑為一九九六年四月四日清明所立, 碑銘文記載:

水有源, 樹有根, 祖宗雖遠, 其明德猶存。 吾閻氏始祖燮公乃周泰伯之曾孫, 初居於山西府太原閻鄉, 後孫閻浚遂封為姓。 明洪武十三年由山西洪洞縣遷河南歸德府。

來祖諱字夫傳, 其子洪字巨卿, 次子調羹, 字齊美, 居閻集南閻樓。 三字勤, 字敏修, 居沙集西北閻屯。

四子志剛, 字毅齋, 居塢牆西北閻樓。 於今已六百餘載。 德音永響, 光儀萬斛。 或民或科, 或耕或讀, 皆以詩禮傳家, 勤勞為本, 致吾族枝壯葉茂, 蓬勃發展。

閻鑑于明天順二年任北直易州判官, 鑑之子明成化年間丙午鄉驛。 閻養和貢生, 康熙十五年授予武陟縣訓道。 共和國初, 閻執禮任商丘行署科長。 閻元良任商丘地區糧食局書記, 閻元欽任新疆克拉瑪依油田科長, 閻敬賢任山東菏澤軍分區團長。

閻氏傑裔, 廉潔自律, 心存民眾, 政績木鐸, 堪為楷模, 今世人可風。 為使吾後裔志其水源木本, 尊宗敬祖, 忠孝處世, 佑啟後人, 今閻樓, 閻小莊, 塢牆北街及高辛集之幹余閻姓自發集資敬立先祖孝碑, 以流傳百世。

注:因碑文字跡不清,

人名難免疏漏, 敬請更正。

讀完碑文, 小編感覺閆樓村是一個有故事的村莊, 小編拍完晉王莊就來到閆樓村。

這張是閆樓村人和藥材收購點的兩位老人,兩位老人正在收拾樹皮,這種樹皮你還能看出來是什麼樹嗎?萬能的小編是一眼就看出來了。老人問我,為什麼要拍照?我說,現在村裡都是老年人和孩子,拍點照片讓在外的遊子知道家裡是什麼樣子。老人高興地說,這是好事情,拍吧,把我倆拍好點。

照看兩位孩子的媽媽,她推著兒童車走在街道上,我也幫她拍了一張。

閆樓村的錦源雨具廠。雨具廠,這兩年在馮橋、塢牆一帶蓬勃發展。這兩個鄉鎮能看到許多製作雨衣雨具的小廠。聽朋友說,如果南方雨水多的話,別看廠小,錢不少掙。

他們三個是一起聊天的,當聽到小編要拍個照片時,街北的老人還特意把拐杖放好然後收拾下衣服:“好久沒拍過照片了。”她拍過後,還不忘記讓我給街道對面的兩位老人拍照。

坐在路旁聽放錄機的老人。放錄機裡播放的戲曲,他邊聽邊跟著哼唱。小編把相機對著他時,他笑了:“拍照啊,謝謝。”

兩位要在路邊種地的老人。他們倆說,年齡大了,整個上午才用拉鋤松了兩溝地,還不知道這路啥時候拓寬,他們倆還擔憂,路拓寬了,種的莊稼就被毀了。一直在糾結到底種呢,還是不種?我安慰他們,你看旁邊的都種了,你也種點吧,一時半會,應該不會拓寬路的。

這兩個小朋友聽到拍照呢?跑了過來。他們倆盯著小編看呢?來,小編給你們也拍張,給你們留下記錄,讓你們長大後還能看到你們穿開襠褲的樣子。

一朵向日葵,一戶老人院門外,兩輛鄉村最常見的電瓶車。屋子裡是三位嘮家常的老人。

他們也問我:“拍照幹嘛呢?”我告訴他們,要把2017年的閆樓記錄一下,做成一個網頁,讓閆樓的孩子長大後知道2017年閆樓是什麼樣子。他們說,拍吧,拍吧。只是,這位抱孩子的大媽有點害羞:“拍拍孩子就行了,我就不露臉了。”

這位拿著簸箕的大媽,見我拍照:“拍照可沒有錢?”我笑了:“不要錢,你放心吧。這只是幫你們拍照,記錄一下,等我有時間把照片沖洗出來,給你們送過來。”她笑著說:“這個好,這個好!”

碩果累累的柿子和曾經的閆樓小學舊校區。文化大街那的新校區很熱鬧,這個舊校區雖然不再使用,但曾經裝載了已長大閆樓村孩子的快樂,裝載了已長大閆樓村孩子們的童年。

門口的石獅子和兩盆小花。

曬糧食的大哥,他很會聊天。他看到小編的相機說,感謝小編搜集素材,然後又把閆樓村和塢牆誇了一番。他說,他沒有想到塢牆會發展這麼快,這麼好。也沒想到閆樓這裡居然和塢牆都連在一起。他說,照這樣發展下去,塢牆、閆樓肯定會更好!

聽了曬糧大哥的話,再看到這兩張孩子的照片,在文章結尾小編想說的是:塢牆和閆樓未來肯定會發展更好,因為10後已在茁壯成長。

這張是閆樓村人和藥材收購點的兩位老人,兩位老人正在收拾樹皮,這種樹皮你還能看出來是什麼樹嗎?萬能的小編是一眼就看出來了。老人問我,為什麼要拍照?我說,現在村裡都是老年人和孩子,拍點照片讓在外的遊子知道家裡是什麼樣子。老人高興地說,這是好事情,拍吧,把我倆拍好點。

照看兩位孩子的媽媽,她推著兒童車走在街道上,我也幫她拍了一張。

閆樓村的錦源雨具廠。雨具廠,這兩年在馮橋、塢牆一帶蓬勃發展。這兩個鄉鎮能看到許多製作雨衣雨具的小廠。聽朋友說,如果南方雨水多的話,別看廠小,錢不少掙。

他們三個是一起聊天的,當聽到小編要拍個照片時,街北的老人還特意把拐杖放好然後收拾下衣服:“好久沒拍過照片了。”她拍過後,還不忘記讓我給街道對面的兩位老人拍照。

坐在路旁聽放錄機的老人。放錄機裡播放的戲曲,他邊聽邊跟著哼唱。小編把相機對著他時,他笑了:“拍照啊,謝謝。”

兩位要在路邊種地的老人。他們倆說,年齡大了,整個上午才用拉鋤松了兩溝地,還不知道這路啥時候拓寬,他們倆還擔憂,路拓寬了,種的莊稼就被毀了。一直在糾結到底種呢,還是不種?我安慰他們,你看旁邊的都種了,你也種點吧,一時半會,應該不會拓寬路的。

這兩個小朋友聽到拍照呢?跑了過來。他們倆盯著小編看呢?來,小編給你們也拍張,給你們留下記錄,讓你們長大後還能看到你們穿開襠褲的樣子。

一朵向日葵,一戶老人院門外,兩輛鄉村最常見的電瓶車。屋子裡是三位嘮家常的老人。

他們也問我:“拍照幹嘛呢?”我告訴他們,要把2017年的閆樓記錄一下,做成一個網頁,讓閆樓的孩子長大後知道2017年閆樓是什麼樣子。他們說,拍吧,拍吧。只是,這位抱孩子的大媽有點害羞:“拍拍孩子就行了,我就不露臉了。”

這位拿著簸箕的大媽,見我拍照:“拍照可沒有錢?”我笑了:“不要錢,你放心吧。這只是幫你們拍照,記錄一下,等我有時間把照片沖洗出來,給你們送過來。”她笑著說:“這個好,這個好!”

碩果累累的柿子和曾經的閆樓小學舊校區。文化大街那的新校區很熱鬧,這個舊校區雖然不再使用,但曾經裝載了已長大閆樓村孩子的快樂,裝載了已長大閆樓村孩子們的童年。

門口的石獅子和兩盆小花。

曬糧食的大哥,他很會聊天。他看到小編的相機說,感謝小編搜集素材,然後又把閆樓村和塢牆誇了一番。他說,他沒有想到塢牆會發展這麼快,這麼好。也沒想到閆樓這裡居然和塢牆都連在一起。他說,照這樣發展下去,塢牆、閆樓肯定會更好!

聽了曬糧大哥的話,再看到這兩張孩子的照片,在文章結尾小編想說的是:塢牆和閆樓未來肯定會發展更好,因為10後已在茁壯成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