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陸文夫的小說《美食家》,可謂是最早的美食饕餮盛宴

陸文夫的小說《美食家》, 可謂是最早的美食饕餮盛宴

1983年, 那還是個剛剛出現自由經濟的年代, 人們的生活水準剛剛從溫飽踏上豐富,

《收穫》雜誌的一篇小說橫空出世, 極大的震撼了世人, 這就是陸文夫的《美食家》。

離那個時代也有些年頭了, 對於這篇文章的初步印象也有些模糊了, 但其中的兩三個情節, 就像是刻印在記憶的石壁上, 哪怕是經歷了歲月的磨蝕, 也絲毫沒有淡化, 反而更加清晰。

第一個細節, 就是開頭對於資本家朱自冶在解放前的一個飲食習慣的生動描寫, 去吃“頭湯麵”。

在這一段, 作家陸文夫寫到:

蘇州有一家出名的面店叫作朱鴻興, 如今還開設在怡園的對面。 至於朱鴻興都有哪許多花式麵點, 如何美味等等我都不交待了, 食譜裡都有, 算不了稀奇, 只想把其中的吃法交待幾筆。 吃還有什麼吃法嗎?有的。 同樣的一碗面, 各自都有不同的吃法,

美食家對此是頗有研究的。 比如說你向朱鴻興的店堂裡一坐:“喂(那時不叫同志)!來一碗××面。 ”跑堂的稍許一頓, 跟著便大聲叫喊:“來哉, ××面一碗。 ”那跑堂的為什麼要稍許一頓呢, 他是在等待你吩咐吃法:硬面, 爛面, 寬湯, 緊湯, 拌面;重青(多放蒜葉), 免青(不要放蒜葉), 重油(多放點油), 清淡點(少放油), 重面輕澆(面多些, 澆頭少點), 重澆輕面(澆頭多, 面少點), 過橋——澆頭不能蓋在面碗上, 要放在另外的一隻盤子裡, 吃的時候用筷子搛過來, 好像是通過一頂石拱橋才跑到你嘴裡……如果是朱自冶向朱鴻興的店堂裡一坐, 你就會聽見那跑堂的喊出一連串的切口:“來哉, 清炒蝦仁一碗, 要寬湯、重青, 重澆要過橋, 硬點!”

這樣繪聲繪色的描述, 真是色香味俱全, 也在一開始就抓住了我們的美食嚮往, 而在後面一個神秘幽靜的弄堂裡的一場盛宴, 更是出神入化, 從側面刻畫了美食的極品盛宴。

而最讓人難忘的則是一生追求美食的朱自冶, 在經濟困難的那個階段, 為了活命, 拉了一車南瓜, 就在和別人一起拉車的時候,

還在喋喋不休地說道:

“對對, 我們決不能忽視南瓜, 用南瓜照樣可以做出上等的美味。 你們的店裡過去有一隻名菜, 名叫西瓜盅, 又名西瓜雞。 那是選用四斤左右的西瓜一隻, 切蓋, 雕去內瓤, 留肉約半寸許, 皮外飾以花紋, 備用。 再以嫩雞一隻, 在氣鍋中蒸透, 放進西瓜中, 合蓋, 再入蒸籠回蒸片刻, 即可取食。 食時以鮮荷葉一張襯在瓜底, 碧綠清涼, 增加興味。 ”朱自冶背完了食譜, 又搖搖頭:“其實那西瓜盅也是假的, 雞裡並沒有多少瓜味。 瓜甜雞鹹, 二者不配, 取其清涼之色而已。 我們可以創造出一隻南瓜盅, 把上等的八寶飯放在南瓜裡回蒸, 那南瓜清香糯甜, 和八寶飯渾然一體, 何況那南瓜比西瓜更有田園風味!……”

小說的選材是獨特的。 它主要寫一個以品味佳餚為職業的人“吃”的歷史、生活際遇及其精神風貌。 但作者在創作過程中並非僅僅把“吃”作為一種生活現象來描寫, 而主要是把“吃”作為一種特定的文化形式來描寫, 挖掘其社會、歷史意義。

現在, 所謂的意識形態的東西早已淡漠, 留下的,就是我們老祖宗歷經鑽研博大精深的美食,而這種精華與飽腹的強烈對比,不但反映了社會的變遷,也深深影響了我們的生活。

作家在《美食家》中精緻描摹了古城蘇州的風土人情,園林風景、吳越遺跡、風味小吃、吳儂軟語、石板小巷、小橋流水……無不栩栩如生。這些蘇州特有的文化與風俗,成為他小說中的重要的情節要素,具有獨特的文化地域魅力。

留下的,就是我們老祖宗歷經鑽研博大精深的美食,而這種精華與飽腹的強烈對比,不但反映了社會的變遷,也深深影響了我們的生活。

作家在《美食家》中精緻描摹了古城蘇州的風土人情,園林風景、吳越遺跡、風味小吃、吳儂軟語、石板小巷、小橋流水……無不栩栩如生。這些蘇州特有的文化與風俗,成為他小說中的重要的情節要素,具有獨特的文化地域魅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