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一窩蜂的都去做純電,才是真正的“車道偏離”!

在中國, 一線城市大多有著限購和新能源的“雙管齊下”。 除了北京最嚴的搖號, 其他城市也有不少限行、拍賣等結合的搖號形式。 而新能源由於“0排放”的特徵而被政策開了綠燈, 率先實行造車的企業也能獲得不少津貼。 此處, 車說君不予置評, 因為實際上大家都懂。

近日, 國金汽車發佈了自己的新車GM3, 為國內首款純電動的MPV車型, 當然, 從圖片上看, 日行燈, 透鏡, 什麼的都滿足標配, 車內空間不大, 5座應該是主銷車型, 大小定位應該與途安L類似, 外表看上去有些形似高爾夫的嘉旅, 尾燈方面則有“林肯”的風範。 當然, 這種程度的“借鑒”已經司空見慣, 相比起來, 吉利、長安等一票車企可以算得上良心了。

內飾雖然算不上借鑒, 但從質感來看, 也不算有什麼進步, 仍然是普通車的模樣, 整體造型缺乏新意, 後期組裝工藝不達標等都是現在不少小規模車企的通病, 為了儘快“起家”, 它們無一例外的選擇了犧牲品質的“價格戰”。 當然, 歸根結底也是為了實現“盈利”目標。 正當“吃瓜群眾”們感歎於車輛的那些“表面功夫”時, 似乎沒有人關心過快增長的汽車行業。

我國車企推出新車的速度在近兩年可以用神速來形容。 幾乎每個月, 都會有新車型推出, 就算沒有, 也至少會有諜照和相關的“小道消息”。 當然, 小白們會把這種現象歸功於“科技發展”, 但如果注意國外的車企, 你就會發現差距所在。 一輛車從草紙到實車, 要經歷數不清的模擬、測試、標定才能完成上市, 而國內的車企則大部分是拿來現成的東西進行拼湊,

而所謂的自主研發, 也是無數個更細分的專利和“借鑒”組成的拼圖。 所以, 即使是同價位的合資和國產, 你也能開出區別。

標定工程師應該是這個行業中“相當慘”的一個職業了, 嚴寒酷暑, 狂風暴雨都沒辦法阻止他們,

相反, 還要不停地去挑戰車輛的極限, 哪苦往哪鑽。 而當工作結束後那輛飽經風霜的車和幾個筆記本, 就成為了一款車日後產品力的“生命線”。 近日, 不少車企也以“標定”工作為宣傳點, 當也只是“宣傳”, 和實幹是有本質區別的, 而我們需要做的, 不是被這些宣傳手段所左右, 而應當只關注結果——產品力。

客觀來說,發動機技術我們並沒有做到爐火純青,儘管歐洲的一些“大佬”們都宣佈了自己的“禁燃令”,但各大車企似乎也沒有停止對內燃機和渦輪增壓的研究,事實證明,儘管政策使然,但禁售燃油車還很遙遠。馬自達依然津津樂道的研究汽油機的壓燃技術,各大車企在2.0和1.5的“黃金排量”上依然投資研發和改進。反觀國內,似乎“一天一款純電車”成了這幾年的小目標。

在車說君看來,短時間內,燃油車依然是銷售主力,更加節油的方案應當繼續推行,而混合動力也應當投入更多的研究經費,可變壓縮比的高效自然吸氣發動機,甚至混動專供的渦輪增壓發動機都應該列入發展規劃之中,確鑿的靠技術降下平均油耗才是硬道理,而不是張口閉口的就拿純電車做噱頭,造出那些質感低廉、續航虛標、買回來就後悔的車,這些所謂的“新能源”只是把更多的能源浪費轉嫁到消費者看不到的地方而已。

客觀來說,發動機技術我們並沒有做到爐火純青,儘管歐洲的一些“大佬”們都宣佈了自己的“禁燃令”,但各大車企似乎也沒有停止對內燃機和渦輪增壓的研究,事實證明,儘管政策使然,但禁售燃油車還很遙遠。馬自達依然津津樂道的研究汽油機的壓燃技術,各大車企在2.0和1.5的“黃金排量”上依然投資研發和改進。反觀國內,似乎“一天一款純電車”成了這幾年的小目標。

在車說君看來,短時間內,燃油車依然是銷售主力,更加節油的方案應當繼續推行,而混合動力也應當投入更多的研究經費,可變壓縮比的高效自然吸氣發動機,甚至混動專供的渦輪增壓發動機都應該列入發展規劃之中,確鑿的靠技術降下平均油耗才是硬道理,而不是張口閉口的就拿純電車做噱頭,造出那些質感低廉、續航虛標、買回來就後悔的車,這些所謂的“新能源”只是把更多的能源浪費轉嫁到消費者看不到的地方而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