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掛羊頭賣狗肉——是海外中餐館的普遍風格

中國人可以把所有事情都拿到飯桌上解決, 而且沒有什麼是一頓飯解決不了的, 如果有, 那就兩頓。 古老的中華文化裡面最具有普遍和代表的文化元素之一就是飲食文化,

這裡的人們掌握著一項絕技——吃。 他們可以把所有嚼得動的東西都變成食材, 再以各種狂拽酷炫吊炸天的方式把一切食材都改造成舌尖美味;他們發明了許多節日, 然後把所有節日都過成美食節;他們敬畏神靈和祖先, 用各種食物完成五體投地的朝拜;

在這裡, 無數的名詞與動詞都可以用與吃有關的詞語代替, 以至於一套本來就足夠複雜的語言變得更加變幻莫測;在這裡, 人們有一種特殊的爭吵方式, 為的只是一種食品是甜還是鹹、生吃還是熟吃……

我泱泱中華, 一個如假包換的“吃貨國”, 誰與爭鋒。

更讓人感動的是, 我們還是一群有理想有愛心的吃貨。 天下美味理應雨露均沾,

怎能我一人飲酒醉。 所以吃貨們有一個偉大夢想, 就是把中餐館開遍全世界, 讓外國人的胃都來為Chinese food瘋狂打call。

得益于近年來祖國的強大和中國經濟的發展, 吃貨們再也不用在行李箱裡塞滿速食麵才敢出國了, 因為到處都能找到中餐館。 不過當吃貨們真正走進中餐館的大門後, 才發覺原來這裡賣的都是黑暗料理!

於是, 累覺不愛的吃貨們回到安全地帶後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網寫下自己的舌尖血淚:“在國外吃中餐是一種怎樣的體驗?”——“一個字, 貴。 兩個字, 難吃。 一句話, 湊合吃唄還能咋滴。

本人旅居過大德意志、大英吉利和大澳洲等國, 在各地吃過不少中餐館, 可以說大風大浪都經歷過了, 多少有點心得, 姑且翻騰出來拉雜一番。

德國中餐館

據不完全統計, 德國境內大概有中餐館8000多家, 雖然尚無正兒八經的“唐人街”作為基地, 中餐館在德國也已遍地開花, 數量和規模不容小覷。

在德國, 中餐館可分為“高大上”的中餐館與主營外賣的中餐速食店兩類。 “高大上”的中餐館一般占地面積較大, 內部裝修講究, 就餐環境清靜幽雅, 菜色品種豐富, 主要分佈于柏林、法蘭克福、慕尼克、杜塞爾多夫、漢堡等一線城市。 這些餐廳在當地都擁有不錯的口碑, 是宴請賓客的首選之地。

而那些遍佈德國各大火車站或商場一角的中餐速食店面積則要狹小許多, 有些甚至沒有室內就餐的餐位, 只提供外賣服務。 至於菜色品種, 比之前者也是單一乏味,

以清一色的炒麵或炒飯為主。 然而, 這並不妨礙它們成為行色匆匆的旅客或上班族們的首選, 快捷便利是它們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優勢。

大多數中餐館老遠就能一眼識別出來。 除了醒目的中文字樣, 其與周圍建築格格不入的裝修風格也能讓人眼前一亮。 這些中餐館喜歡重點突出老外眼中的“中國味兒”——一水兒的雕花刻龍、紫檀木色桌椅, 有些餐館還能配上點流水拱橋。

美國唐人街

不過, 也有不少披著“中餐”外皮的越南餐廳或泰國餐廳混跡其中, 乍一看店名以為是中國人開的, 進店一瞧才發現這些亞洲面孔連一句中文都不會, 菜單上寫著的也都是諸如冬陰功湯那樣的東南亞特色菜。 不過德國人並不介意區分它們, 因為在他們看來亞洲美食的長相和味道都差不了太多。

除了裝修愛走復古路線, 德國中餐館還經常會播放像《茉莉花》這樣在國外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的中國歌曲, 鄧麗君時代的老歌是中餐館的高頻播放曲目。 這些飽含中國元素的懷舊與經典似乎成了海外中餐館的一大特色, 畢竟很多老外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也僅止於此。

一頓中餐15歐,老外吃不起

中餐館在德國最輝煌的時候可以追溯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門庭若市,總有趨之若鶩的德國人前來就餐。最開始時,德國人喜好光顧中餐館是圖個新鮮,吃中餐在當時是一種時髦,當然,這種時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餐價格便宜,大家都吃得起,所以都去嘗嘗鮮;再後來,中餐館在德國人眼中就變成了廉價和方便的代名詞,對他們來說,中餐就是3、4歐元一小盒的餐車外賣,或是難得奢侈的15歐元中餐自助。

所以,在以廣式點心或家常菜為主的中餐館裡,你見不到太多德國人,一是他們可能不接受一些食材,二是覺得在他們眼中,中餐不應該這麼貴。

舉個活生生的例子:在一家略高檔的德國中餐館,當你看到幾個拿著啤酒瓶進來的德國年輕人進來吃飯,首先問的肯定就是有沒有炒麵,當他們打開功能表發現這裡的炒麵竟然要10多歐元就驚呆了,接著就會問有沒有all you can eat(自助),如果得到否定的回答,他們會選擇直接扭頭走人。

隨著歐洲旅遊市場的開放以及中國出境遊人數的逐年攀升,曾經名不見經傳的華人遊客如今儼然成為了聲勢浩大的中餐館主力就餐人群,許多旅行社甚至需要提前預定座位,才能妥當安排客人們的團餐。雖說品嘗當地特色美食是旅行必不可少的項目之一,但真要十天半個月天天啃豬肘吃香腸喝啤酒,中國遊客們的胃肯定受不了,此時此刻,哪怕是一碗稀粥白米飯,都會讓他們覺得甘之如飴。

畢竟很多老外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也僅止於此。

一頓中餐15歐,老外吃不起

中餐館在德國最輝煌的時候可以追溯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門庭若市,總有趨之若鶩的德國人前來就餐。最開始時,德國人喜好光顧中餐館是圖個新鮮,吃中餐在當時是一種時髦,當然,這種時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餐價格便宜,大家都吃得起,所以都去嘗嘗鮮;再後來,中餐館在德國人眼中就變成了廉價和方便的代名詞,對他們來說,中餐就是3、4歐元一小盒的餐車外賣,或是難得奢侈的15歐元中餐自助。

所以,在以廣式點心或家常菜為主的中餐館裡,你見不到太多德國人,一是他們可能不接受一些食材,二是覺得在他們眼中,中餐不應該這麼貴。

舉個活生生的例子:在一家略高檔的德國中餐館,當你看到幾個拿著啤酒瓶進來的德國年輕人進來吃飯,首先問的肯定就是有沒有炒麵,當他們打開功能表發現這裡的炒麵竟然要10多歐元就驚呆了,接著就會問有沒有all you can eat(自助),如果得到否定的回答,他們會選擇直接扭頭走人。

隨著歐洲旅遊市場的開放以及中國出境遊人數的逐年攀升,曾經名不見經傳的華人遊客如今儼然成為了聲勢浩大的中餐館主力就餐人群,許多旅行社甚至需要提前預定座位,才能妥當安排客人們的團餐。雖說品嘗當地特色美食是旅行必不可少的項目之一,但真要十天半個月天天啃豬肘吃香腸喝啤酒,中國遊客們的胃肯定受不了,此時此刻,哪怕是一碗稀粥白米飯,都會讓他們覺得甘之如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