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天安門前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竟來自千里之外的青島嶗山!

1952年8月,人民英雄紀念碑正式動工修建。 就在圖案、浮雕、碑文等問題都解決的時候, 一個最大的難題, 困住了大家。

根據設計, 紀念碑的碑心石, 將由一塊約15米長、3米寬、1米厚的整石構成。 當年這塊碑心石從採石到運送到京, 整個工程耗時7個月, 動用人力7116名。 在那個建國之初百廢待興的年代, 這塊毛坯有300多噸重的巨石, 是如何成功開採, 又是如何千里迢迢運到北京的呢?

人民英雄紀念碑

青島嶗山有“海上第一名山”之稱, 位於嶗山最西端的九座山峰稱為浮山。 浮山, 原名浮峰山, 大約形成于白堊紀, 距今至少1萬3千億年以上, 主峰海拔368米, 是青島市內的最高峰。 浮山歷來以“出好石”著稱, 浮山岩石以肉紅、灰白兩色為主, 地質學家稱其為青島岩。

青島岩

專家們經過反復比較、分析, 認為青島浮山的紫百合色花崗岩最合適, 它具備硬、韌、純、細等特點, 不易風化, 能夠長久屹立。 而且, 它的底色也很漂亮, 有黑色斑點和白色斑點, 將來在上面刻上字襯出來就會更美。

因為, 碑心石的毛坯石材, 在運輸和雕刻過程中, 會出現各種風險。 要想保證碑心石不折斷, 那這塊石料在開採時的厚度就必須達到2到3米。 這就意味著, 毛坯的重量將達到300噸以上。

但是, 當年場內的採石工藝十分落後, 沒有現代化設備, 整個石料廠甚至連電都沒有。 但是, 如果用傳統的方法鑿石, 這300多噸的巨石, 何年何月才能從山上開採下來呢?

陳志德

眼看著時間一天天過去, 卻還是想不出萬全之策, 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施工組負責人陳志德一籌莫展。

這時有人向他推薦了一位高人——嶗山腳下有“石神”之稱的李開山。

經過深思熟慮, 李開山首先選定了一處平整的石壁, 在上面用黑炭筆劃出了一塊長15米, 寬3米的待採石坯。 然後沿著長方形石材的4條邊緣線, 鑿出40多個炮眼, 然後在炮眼裡分別添裝上炸藥。

可理想和現實總有很大差距。 隨著一陣沉悶的爆炸聲, 巨石有兩個邊緣確實被炸出了裂隙, 另外兩邊, 卻並沒有均勻裂開的痕跡。 原來李開山為了保險起見, 使用的炸藥份量很輕。 因此, 沒能得到預期的結果。 但是這個方法只能使用一次, 再次使用就會破壞石頭。

浮山採石

於是, 李開山和工人們決定用“螞蟻啃骨頭”的方法。 所謂的“螞蟻啃骨頭”, 就是首先根據紀念碑毛坯所需尺寸, 在岩石荒料四周挖出5米多深的槽, 並將週邊部分處理完全, 使碑石凸顯出來, 然後在石料的底部每間隔0.4米左右的距離, 從鋼釺打上通孔, 橫貫底部。 另外, 在石料長邊兩邊對向鑿出8個置放千斤頂的窩翕。 並在其中放置一個200噸的千斤頂,一切準備就緒。在橫貫孔中鑿進上寬下窄的楔子。有幾十名工人持重錘對這幾十個鋼楔加壓,同時捶擊。

1953年7月,經過採石工人3個多月的開鑿,重達300多噸的大料石終於完整地從山體中剝離。開採出的巨石沒有任何的毛病。但是要如何將他運下山呢?

搬運石頭現場

這塊巨石材料位於浮山東南麓的半山腰的大金頂上,好在大金頂所在的坡面坡度較緩,因此,施工組決定採用杠杆原理,將大料石抬起、架空,用鋼絲繩將石板纏牢。然後,在山坡上鋪設道木和鐵軌,在山坡、山腳都掛上鋼索和絞磨。最後,兩端各由幾名年輕力壯的工人牢牢把住,一點點收放鋼索。在統一指揮下,碑心大石便順著鐵軌緩緩下滑,滾到平地。

雖然石頭是采下來了,可從青島到北京路途遙遠這塊巨石如何才能平安抵達天安門廣場呢?明天為您揭秘:重達百噸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石料,竟是這樣從青島嶗山頂到北京天安門!

並在其中放置一個200噸的千斤頂,一切準備就緒。在橫貫孔中鑿進上寬下窄的楔子。有幾十名工人持重錘對這幾十個鋼楔加壓,同時捶擊。

1953年7月,經過採石工人3個多月的開鑿,重達300多噸的大料石終於完整地從山體中剝離。開採出的巨石沒有任何的毛病。但是要如何將他運下山呢?

搬運石頭現場

這塊巨石材料位於浮山東南麓的半山腰的大金頂上,好在大金頂所在的坡面坡度較緩,因此,施工組決定採用杠杆原理,將大料石抬起、架空,用鋼絲繩將石板纏牢。然後,在山坡上鋪設道木和鐵軌,在山坡、山腳都掛上鋼索和絞磨。最後,兩端各由幾名年輕力壯的工人牢牢把住,一點點收放鋼索。在統一指揮下,碑心大石便順著鐵軌緩緩下滑,滾到平地。

雖然石頭是采下來了,可從青島到北京路途遙遠這塊巨石如何才能平安抵達天安門廣場呢?明天為您揭秘:重達百噸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石料,竟是這樣從青島嶗山頂到北京天安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