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小杜李李商隱

唐元和十一年(816年), 李商隱三歲左右, 隨李嗣赴浙。 不到十歲, 李嗣去世。 李商隱只得隨母還鄉, 過著艱苦清貧的生活。 在家中李商隱是長子,

因此也就同時背負上了撐持門戶的責任。 李商隱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時期曾“傭書販舂”, 即為別人抄書掙錢, 貼補家用。 李商隱“五歲誦經書, 七歲弄筆硯”, 回鄉後曾從一位精通五經和小學的堂叔受經習文, 至十六歲, 便因擅長古文而得名。 此外, 寫得一手秀麗的工楷與一手好文章。

李商隱

唐大和三年(829年), 移家洛陽, 結識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輩。 令狐楚欣賞李商隱的文才, 對其十分器重, 讓李商隱與其子令狐綯等交遊[3], 親自授以今體(駢儷)章奏之學, 並“歲給資裝, 令隨計上都”。 後又聘其入幕為巡官, 曾先後隨往鄆州、太原等地。 在這幾年中, 李商隱一面積極應試, 一面努力學文, 在科舉上雖一再失敗, 但在寫作上則完成了由散向駢的轉變,

此後他很少再寫散文。

唐大和七年(833年), 令狐楚調任京職, 李商隱離太原返鄉, 此後, 李商隱曾在王屋山學道二、三年, 這對其思想與創作產生一定影響。

開成二年(837年), 經過長期刻苦學習並由於令狐綯的延譽, 李商隱得中進士。 [4][5][4]

應舉之路

李商隱畫像

文宗開成二年(837年), 李商隱考取了進士資格。 在此之前, 他已經失敗過多次。 李商隱初次應舉的年份難以考證, 有人相信甚至在10年之前——即文宗太和二年(828年)——李商隱就開始了他漫長而艱苦的應舉之路[7]。 與大多數缺乏權勢背景的考生一樣, 李商隱並不指望一舉成功。 他流傳下來的詩文中沒有提及當時的情形, 這多少說明他對於初試的失敗不是非常在意。 然而,

隨著失敗次數的增多, 他漸漸開始不滿。 在《送從翁從東川弘農尚書幕》詩中, 他將沒有錄取他的考官(太和七年)比喻成阻撓他成功的小人:“鸞皇期一舉, 燕雀不相饒。 ”

應舉的失敗不會讓李商隱反省自己學識不足。 早在太和四年, 曾經與他一起遊學的令狐綯就考中進士。 這顯然不是因為令狐綯的學識才華比李商隱優秀, 而是由於他父親令狐楚的影響力。 權貴們互相提攜, 大量錄取上流社會關係網中的考生, 在唐代科舉中是很普遍的現象。 許多缺乏靠山的考生都會在考試之前就去刻意結交關係, 或者想出種種辦法引起考官及名流的注意。 據李商隱自述, 他在這方面是比較低調的(《與陶進士書》), 但如果說他不曾對令狐楚寄予希望,

可能性也不大。 從李商隱在開成元年寫給令狐綯的一封信中“爾來足下仕益達, 僕固不動”之類的話, 可以看出他的情緒已經相當煩躁了。 而他于開成二年的中舉, 也正是令狐父子對當值考官施加影響的結果。 [8]

仕宦生涯

開成三年(838年)春,

應博學宏辭試不取, 在參與料理令狐楚的喪事後不久, 李商隱應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的聘請, 去涇州(治今甘肅涇川縣北)作了王的幕僚。 王茂元對李商隱的才華非常欣賞, 並將女兒嫁給了他。 [9]從李商隱後來的經歷中可以看出, 這樁婚姻將其拖入了牛李黨爭的政治漩渦中。 李商隱的尷尬處境在於:王茂元與李德裕交好, 被視為“李党”的成員;而令狐楚父子屬於“牛黨”。 因此, 李商隱的行為就被很輕易地被解讀為對剛剛去世的老師和恩主的背叛, 並且很快就為此付出了代價。 [10][11]在唐代, 取得進士資格一般並不會立即授予官職, 還需要再通過由吏部舉辦的考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