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雙坑何氏八百年,小山村走出父子進士三將領四少將兩大使四科學家

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湖寮鎮雙坑村, 舊稱崧裡, 距縣城湖寮鎮5公里, 是一個以以何姓為主的多姓氏合居的山村。 雙坑村是大埔縣的文化之鄉、華僑之鄉, 是廣東省公佈的第四批古村落。

據雙坑《崧裡何氏族史》記載, 雙坑何氏始祖何雙山于宋嘉定十年(1217年)從福建武平輾轉定居梅州大埔崧裡(雙坑), 迄今800年, 繁衍32代, 族裔達二萬多人(包括遷往各地及旅居海外者)。

雙坑何氏祖祖輩輩靠耕讀傳家。 宋明元之際, 雙坑何氏鮮見考取功名者。 清同治年間以後至當代, 雙坑何氏耀出了父子進士、三將領、四少將、兩大使、四科學家等“名人群體”。 一個小山村走出這麼多名人, 雙坑村令人刮目相看, 雙坑何氏更是“一鳴驚人”。 在雙坑村的“何氏名人群體”中, 許多人是“國家層面”的, 有的還與我國的某個歷史階段息息相關。

網路圖片。

一、父子進士

即清朝同治至光緒年間的何如璋、何壽朋父子。

何如璋(1838--1891年), 字子峨, 號璞山, 大埔湖寮雙坑村人。 我國早期傑出的外交家, 中日兩國正式邦交的開創者。 清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殿試(洪鈞榜)二甲第27名進士, 被選為庶起士, 散館後授職翰林院編修。 以潛心西學、通曉洋務為李鴻章所賞識。

光緒二年(1876年), 誥授通奉大夫、日講起居注官。 光緒三年(1877年), 經李鴻章推薦, 何如璋被晉升為翰林院侍講, 加二品頂戴, 充出使日本大臣, 成為中國首任駐日本公使。 1882年何如璋任滿回國, 任翰林院侍講學士。 光緒九年(1883年)晉侍讀學士, 授任福建船政大臣, 升詹事府少詹事。 1884年法國軍艦入侵福建馬尾, 爆發中法戰爭。 因馬尾戰敗, 何如璋遭彈劾革職, 充軍張家口。 1888年秋返鄉, 主講于潮州韓山書院。 光緒十七年(1891年)病逝, 享年五十四歲。

何壽朋(1866—1921年), 字士果, 大埔湖寮雙坑村人, 何如璋次子。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殿試(夏同龢榜)三甲第51名進士, 曾任江西德安縣知縣。 1900年在潮州創設東文學堂。 1902年在汕頭創辦嶺東日報, 並任主筆。 1903年, 任汕頭同文學堂總教習。

1904年隨廣東候補道楊樞出使日本, 任駐日公使館商務委員。 1906年回國, 1909年任吉林提學僉事兼全省調查局總辦, 1911年特補吉林知府。 1912年任民國國會參議院議員。 後任潮安縣知事。 1921年, 何壽朋因過勞, 心力交瘁, 突中風不治, 享年55歲。

何如璋故居“人境廬”。 網路圖片。

二、清代三將領

即何實也、何梅村、何同璋。

1、何實也(1636-1693), 字得孚, 號澄南, 大埔湖寮雙坑村人, 何炯如五子。 習武藝, 膂力過人, 有俠氣。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應募, 與兄何而安等征戰揭陽十八寨匪寇有功, 被保升遊擊將軍。

2、何梅村, 字象業, 號梅村, 大埔湖寮雙坑村人, 何和也三子。 身材魁梧, 嫺熟弓馬。 康熙辛已年(1701年)進武庠, 甲午年(1714年)鄉試武舉第36名, 戊戌年(1718年)授江南江淮衛二幫漕運千總, 雍正六年(1728年)己卯擢升守備, 乾隆二年丁已(1737年)晉武德將軍。 70致仕, 90而逝。

3、何同璋, 生卒年不詳, 號子昆, 大埔湖寮雙坑村人, 何如璋弟。 同治八年(1869年)已己補博士弟子員, 同治九年(1870年)庚午舉於鄉。 隨兄何如璋入都。 後任兵部主事。

三、現代四少將

即何壽田、何俠、何天傑、何祖紹。

1、何壽田(1888-1948年),號季威,大埔湖寮雙坑村人,何如璋第四子。日本東京高等工業大學造兵科畢業。1906年東渡日本就讀于成城中學,參加同盟會。回國後,歷任上海、漢陽、廣東石井兵工總廠技佐、技正、處長等職。1926-1927年任黃埔軍校兵器處上校研究委員等。1930年起任軍事委員會參謀本部兵工署少將視察官,軍政部第十二兵工廠少將副廠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兵工署少將監員,兵工研究所所長。1947年返鄉休養,1948年病逝。

2、何俠(1891-1968年),字時傑,大埔湖寮雙坑村人,何子倫子。1911年加入同盟會,旋即參加廣州起義。1916年,經孫中山保送到雲南講武堂學習軍事。次年出任孫中山大本營元帥府參軍。1921年5月,任總統府上校參議。1923年2 月,他護送孫中山由滬返粵就任陸海軍大元帥,被任命為中央直轄警備軍前敵少將司令。時陳炯明、沈鴻英叛變。何俠以大元帥府直轄討賊軍第二師師長率部參加平定叛變,1924年升任大本營義勇討賊軍總指揮兼兩南護法大總統軍事諮議、國民革命軍第十六軍軍事顧問,配合馮玉祥在北平發動倒曹錕之役。1931年調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三軍副軍長。日本侵佔東北三省時,何俠出任東北民眾抗日救國軍第十六路軍華僑義勇軍副司令、抗日救國宣傳團團長。他北上行經南京,國民黨中央令其返粵參加西南五省“剿共”。何俠痛心國是,不予合作,憤然退隱,禮佛參禪,鬻畫養母。

何俠擅長書畫,尤工詩詞,金石篆刻亦頗有研究,作品曾在廣州、香港展出。1931年,何俠倡議並主持修復廣州白雲山白雲寺等一批名勝古跡,並編輯出版《白雲山遊覽指南》。建國後,受聘為省文史館館員,1968年病逝于廣州,享年77歲。

3、何天傑(1903-1939年),又名暢廉,大埔湖寮雙坑村人。國民政府陸軍115師中校軍需主任、上校軍需官。抗日戰爭爆發後,1939年3月2日,奉命赴援南昌,至安義縣灘溪鎮時,遭日軍飛機轟炸殉職,時年36歲。國民政府追贈為少將。

4、何祖紹(1905-2012年),大埔湖寮雙坑村人。美國哈佛大學公共管理研究生院畢業,曾于羅卓英將軍麾下任事,以及物資供應處、兵工署等兵工廠任職,兵工署副署長、陸軍總司令部美援室主任、中正理工學院講師、國防部後勤助理次長,1965年陸軍少將一級主官退役。受聘為臺灣糖業公司董事,1970年離任。1972年移居美國三藩市。

四、兩個大使

即何如璋、何揚。

1、何如璋,中國首任駐日本公使。(如前述)

2、何揚(1917-),中國駐希臘大使,大埔湖寮雙坑村人。1945年畢業于西南聯合大學外語系。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建國後,歷任上海市外事處副科長,外交部西歐司副科長,中國駐埃及大使館三等秘書、二等秘書,外交部西亞北非司處長,中國駐賽普勒斯大使館一等秘書、參贊,中國駐希臘大使。1982年離休。1991年曾回鄉省親。

五、四位科學家

即何崇藩、何克抗、何仰贊、何育贊。

何崇藩,著名材料科學家。大埔湖寮雙坑村人,1926年出生於新加坡。1950年畢業於中山大學化學系。後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對矽磚、高鋁磚耐火材料的物理化學和工藝進行了研究並取得成果。研究出工業生產合成雲母大單晶方法,並獲國家發明獎二等獎。在偏矽酸鋰和合成雲母晶化熱測定中糾正了前人的錯誤,其成果在國際上受到重視。在功能晶體材料研究上,開發了多種新晶體,如鉬酸鉛晶體,矽酸鉍多功能資訊材料等。後又開發一種新型閃爍材料鍺酸鉍,已被西歐核子研究中心大量採用。改進了我國獨有的浮稱成為新型晶體自動等徑生長儀,對單晶生長工業作出貢獻。

2、何克抗,1937年生,大埔湖寮雙坑村人。1963 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無線電專業研究生,我國著名的電腦專家和教育技術專家。現為北京師範大學資訊科學學院教授,東北師範大學榮譽教授(終身教授)。北京師範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所長,全國教育技術學研究會理事長、中國電化教育協會副會長兼學術委員會主席、全國高等師範院校電腦教育指導組組長、全國中小學電腦教材(含教育軟體) 審查委員會負責人、 國家現代遠端教育資源建設專家組副組長。1993年12月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我國第一位教育技術學博士生導師。自1978 年以來,先後七次獲國家教委和北京市科技進步獎其中特別獎一次,二等獎四次,三等獎兩次,一次獲北京國際發明展覽金獎。1994 年入選英國劍橋世界名人錄第 23 卷,1997 年成為美國紐約科學院院士。

3、何仰贊(1933-2004年),著名電力學家。大埔湖寮雙坑村人,出生于廣州。1951年考入中山大學電機工程系,經兩次院系調整,先後就讀於華南工學院和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1955年畢業於華中工學院電力系。經全國選拔,於1958 年赴前蘇聯留學,1962年莫斯科動力學院電力系研究生畢業,獲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歷任華中工學院講師、副教授、教授,華中理工大學教授,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高等學校電力工程類專業教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長期從事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主持完成國家七五、八五、九五多項科研攻關專案。指導碩士、博士研究生數十名。何仰贊教授逝世後,其科研成果“跨區域大型電網繼電保護整定計算自動化系統”獲200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合編的《電力系統分析》(上、下冊)獲1988年國家教委全國高等學校優秀教材獎,並入選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國家級重點教材。

4、何育贊,著名數學家。1936年出生于廣州,大埔湖寮雙坑人。1954年大埔中學高中畢業,1958年中山大學數學系畢業,現為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代數體函數、複域常微分方程、解析函數空間和黎曼曲面等方面的研究。師從我國著名數學家和教育家熊慶來。在國內外重要雜誌上單獨或與國內外同行合作發表50餘篇論文和兩部著作:《代數體函數與常微分方程》,《單複變函數論中的幾個論題》。他的論文被國內外同行廣泛引用。曾獲得1986年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進步獎。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他是全國數學名詞委員會委員,《數學譯林》雜誌執行編委和《純粹數學與應用數學》雜誌編委以及德國《數學文摘》(zbl)和美國《數學評論》(MR)評論員。

以上所列僅為雙坑何氏的代表人物。在這個“何氏名人群體”的影響下,雙坑何氏在各行各業還湧現了許許多多的成功人士。他們不忘根本,不忘初心,心系雙坑,造福桑梓,為這個鐘靈毓秀的800年山村增光添彩。(2017-10-24)

本文寫作中參閱了《雙坑文史》(2014第一輯)。

文/強哥說何

雙坑村何氏隆重的“集福”活動。網路圖片。

1、何壽田(1888-1948年),號季威,大埔湖寮雙坑村人,何如璋第四子。日本東京高等工業大學造兵科畢業。1906年東渡日本就讀于成城中學,參加同盟會。回國後,歷任上海、漢陽、廣東石井兵工總廠技佐、技正、處長等職。1926-1927年任黃埔軍校兵器處上校研究委員等。1930年起任軍事委員會參謀本部兵工署少將視察官,軍政部第十二兵工廠少將副廠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兵工署少將監員,兵工研究所所長。1947年返鄉休養,1948年病逝。

2、何俠(1891-1968年),字時傑,大埔湖寮雙坑村人,何子倫子。1911年加入同盟會,旋即參加廣州起義。1916年,經孫中山保送到雲南講武堂學習軍事。次年出任孫中山大本營元帥府參軍。1921年5月,任總統府上校參議。1923年2 月,他護送孫中山由滬返粵就任陸海軍大元帥,被任命為中央直轄警備軍前敵少將司令。時陳炯明、沈鴻英叛變。何俠以大元帥府直轄討賊軍第二師師長率部參加平定叛變,1924年升任大本營義勇討賊軍總指揮兼兩南護法大總統軍事諮議、國民革命軍第十六軍軍事顧問,配合馮玉祥在北平發動倒曹錕之役。1931年調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三軍副軍長。日本侵佔東北三省時,何俠出任東北民眾抗日救國軍第十六路軍華僑義勇軍副司令、抗日救國宣傳團團長。他北上行經南京,國民黨中央令其返粵參加西南五省“剿共”。何俠痛心國是,不予合作,憤然退隱,禮佛參禪,鬻畫養母。

何俠擅長書畫,尤工詩詞,金石篆刻亦頗有研究,作品曾在廣州、香港展出。1931年,何俠倡議並主持修復廣州白雲山白雲寺等一批名勝古跡,並編輯出版《白雲山遊覽指南》。建國後,受聘為省文史館館員,1968年病逝于廣州,享年77歲。

3、何天傑(1903-1939年),又名暢廉,大埔湖寮雙坑村人。國民政府陸軍115師中校軍需主任、上校軍需官。抗日戰爭爆發後,1939年3月2日,奉命赴援南昌,至安義縣灘溪鎮時,遭日軍飛機轟炸殉職,時年36歲。國民政府追贈為少將。

4、何祖紹(1905-2012年),大埔湖寮雙坑村人。美國哈佛大學公共管理研究生院畢業,曾于羅卓英將軍麾下任事,以及物資供應處、兵工署等兵工廠任職,兵工署副署長、陸軍總司令部美援室主任、中正理工學院講師、國防部後勤助理次長,1965年陸軍少將一級主官退役。受聘為臺灣糖業公司董事,1970年離任。1972年移居美國三藩市。

四、兩個大使

即何如璋、何揚。

1、何如璋,中國首任駐日本公使。(如前述)

2、何揚(1917-),中國駐希臘大使,大埔湖寮雙坑村人。1945年畢業于西南聯合大學外語系。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建國後,歷任上海市外事處副科長,外交部西歐司副科長,中國駐埃及大使館三等秘書、二等秘書,外交部西亞北非司處長,中國駐賽普勒斯大使館一等秘書、參贊,中國駐希臘大使。1982年離休。1991年曾回鄉省親。

五、四位科學家

即何崇藩、何克抗、何仰贊、何育贊。

何崇藩,著名材料科學家。大埔湖寮雙坑村人,1926年出生於新加坡。1950年畢業於中山大學化學系。後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對矽磚、高鋁磚耐火材料的物理化學和工藝進行了研究並取得成果。研究出工業生產合成雲母大單晶方法,並獲國家發明獎二等獎。在偏矽酸鋰和合成雲母晶化熱測定中糾正了前人的錯誤,其成果在國際上受到重視。在功能晶體材料研究上,開發了多種新晶體,如鉬酸鉛晶體,矽酸鉍多功能資訊材料等。後又開發一種新型閃爍材料鍺酸鉍,已被西歐核子研究中心大量採用。改進了我國獨有的浮稱成為新型晶體自動等徑生長儀,對單晶生長工業作出貢獻。

2、何克抗,1937年生,大埔湖寮雙坑村人。1963 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無線電專業研究生,我國著名的電腦專家和教育技術專家。現為北京師範大學資訊科學學院教授,東北師範大學榮譽教授(終身教授)。北京師範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所長,全國教育技術學研究會理事長、中國電化教育協會副會長兼學術委員會主席、全國高等師範院校電腦教育指導組組長、全國中小學電腦教材(含教育軟體) 審查委員會負責人、 國家現代遠端教育資源建設專家組副組長。1993年12月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我國第一位教育技術學博士生導師。自1978 年以來,先後七次獲國家教委和北京市科技進步獎其中特別獎一次,二等獎四次,三等獎兩次,一次獲北京國際發明展覽金獎。1994 年入選英國劍橋世界名人錄第 23 卷,1997 年成為美國紐約科學院院士。

3、何仰贊(1933-2004年),著名電力學家。大埔湖寮雙坑村人,出生于廣州。1951年考入中山大學電機工程系,經兩次院系調整,先後就讀於華南工學院和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1955年畢業於華中工學院電力系。經全國選拔,於1958 年赴前蘇聯留學,1962年莫斯科動力學院電力系研究生畢業,獲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歷任華中工學院講師、副教授、教授,華中理工大學教授,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高等學校電力工程類專業教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長期從事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主持完成國家七五、八五、九五多項科研攻關專案。指導碩士、博士研究生數十名。何仰贊教授逝世後,其科研成果“跨區域大型電網繼電保護整定計算自動化系統”獲200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合編的《電力系統分析》(上、下冊)獲1988年國家教委全國高等學校優秀教材獎,並入選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國家級重點教材。

4、何育贊,著名數學家。1936年出生于廣州,大埔湖寮雙坑人。1954年大埔中學高中畢業,1958年中山大學數學系畢業,現為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代數體函數、複域常微分方程、解析函數空間和黎曼曲面等方面的研究。師從我國著名數學家和教育家熊慶來。在國內外重要雜誌上單獨或與國內外同行合作發表50餘篇論文和兩部著作:《代數體函數與常微分方程》,《單複變函數論中的幾個論題》。他的論文被國內外同行廣泛引用。曾獲得1986年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進步獎。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他是全國數學名詞委員會委員,《數學譯林》雜誌執行編委和《純粹數學與應用數學》雜誌編委以及德國《數學文摘》(zbl)和美國《數學評論》(MR)評論員。

以上所列僅為雙坑何氏的代表人物。在這個“何氏名人群體”的影響下,雙坑何氏在各行各業還湧現了許許多多的成功人士。他們不忘根本,不忘初心,心系雙坑,造福桑梓,為這個鐘靈毓秀的800年山村增光添彩。(2017-10-24)

本文寫作中參閱了《雙坑文史》(2014第一輯)。

文/強哥說何

雙坑村何氏隆重的“集福”活動。網路圖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