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有些明朝皇帝死得不明不白,最冤的一位是明孝宗

弘治十八年四月底, 明孝宗朱祐樘患病, 喝下御醫配製的湯藥之後, 孝宗皇帝的病不見任何好轉, 六天之後轉為危重。

明孝宗知道自己時日不多, 召來大學士劉健、李東陽和謝遷等人, 安排身後之事。 第二天, 明孝宗死在乾清宮中, 時年三十六歲。

明孝宗的死, 令許多人感覺意外。 王世貞在他的《弇山堂別集》裡, 對孝宗皇帝的死因作過細緻的介紹。

最初, 因為天旱無雨, 明孝宗齋戒祈雨, 其間偶感風寒。 可能因為皇帝的病因比較簡單, 當時負責掌管太醫院事的太監張瑜就有一些大意, 沒有按照正常的程式, 由太醫院的御醫們共同商議處方。

張瑜平時與太醫院的院判劉文泰和御醫高廷和的關係不錯, 但是這一次他也沒有讓他們仔細為皇帝診視, 直接就給明孝宗開了藥。

服藥之後, 明孝宗的病一直不見好轉。 那以後, 右通政施欽、太醫院院判方叔和、醫士徐旻等幾個人又先後為明孝宗開藥治病,

可惜都不對症。 明孝宗最初的小病慢慢變成一場大病, 以至不起。

偶感風寒, 就是感冒, 是一種常見病。 明代人對這種病的研究比較透徹, 《本草綱目》中有一個治療偶感風寒的方子:把脂麻炒焦, 趁熱擂碎, 用酒送下, 然後臥床保暖, 微微出一些汗就好了。

明代醫書《景嶽全書》中對各類傷寒分析詳盡, 其中有“平散諸方”, 辨別風寒感冒的不同症狀, 然後對症用藥。 即使在今天看來, 也都是可以借用的好藥方。

其中的“三柴胡飲”, 用到了柴胡、芍藥、炙甘草、陳皮、生薑、當歸等藥材, 最適合肝脾陰虛、血少, 偶感風寒的病人。

還有一種正柴胡飲, 內中有柴胡、防風、陳皮、芍藥、甘草、生薑等。 適合那些血氣不虧, 偶爾感冒的患者。

參蘇飲, 藥材比較多, 有人參、蘇葉、幹葛、甘草、陳皮、半夏等, 一共十一味藥, 適合四季感冒傷寒、頭痛發熱、無汗、咳嗽聲重、往來潮熱的患者。

另一種柴陳煎, 適合感冒風寒, 發熱同時伴有咳嗽、嘔惡的患者。

明孝宗當時只有三十六歲, 偶感風寒又不是什麼疑難雜症,

診斷症狀之後, 有許多現成的方劑可以採用。

顯然, 對於明孝宗的死, 先後經手治療的御醫劉文泰、高廷和、施欽、方叔和、醫士徐旻等人都難脫干係, 尤其是最早參預的劉文泰和高廷和。

太監張瑜和劉文泰的關係很好。 弘治十六年, 明孝宗命令改修《本草》, 具體工作由太醫院負責, 太監張瑜擔任總裁。 在這個過程當中, 劉文泰與張瑜成為很好的朋友。

在那以後, 由於張瑜的引薦, 劉文泰得以“專侍禁中”, 明孝宗或者後宮妃嬪有了什麼疾病, 全由劉文泰負責診治。

所以, 這一次皇帝感冒, 最早由劉文泰出面一點都不奇怪。 不過, 劉文泰的處置顯然不太妥當。

皇甫錄在《皇明紀略》中說, 明孝宗的風寒, 是積熱在內, 而劉文泰等人錯誤地使用熱劑。 治療過程中, 明孝宗感覺極度口渴, 想喝一些水, 劉文泰等人堅決不許, “渴甚, 索水執不可”。 有太監獻上甜瓜, 明孝宗吃過以後, 勉強可以說出話來。 隨後召見大學士, 留下遺言。

《萬曆野獲編》的說法也差不多。 弘治十八年夏天, 明孝宗“患熱得疾”,而劉文泰錯誤地投以大熱之劑,明孝宗服用之後“煩躁不堪”,很快去世。

這期間,因為孝康皇后平日裡對張瑜和劉文泰非常信任,沒有表示疑惑,當然也沒有阻止,別人更不敢隨便說話了。

御醫之罪(之一)待續,于左撰

明孝宗“患熱得疾”,而劉文泰錯誤地投以大熱之劑,明孝宗服用之後“煩躁不堪”,很快去世。

這期間,因為孝康皇后平日裡對張瑜和劉文泰非常信任,沒有表示疑惑,當然也沒有阻止,別人更不敢隨便說話了。

御醫之罪(之一)待續,于左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